黃河東流去
外觀
此條目需要擴充。 (2013年2月14日) |
《黃河東流去》是中國作家李準1984年完成的長篇小說,獲第二屆茅盾文學獎第一名。[1]作者稱他寫作此書的意圖是開掘表現「中國農民的家庭、倫理、智慧、道德、品質、智慧和創造力這個主題」,使人「樹立起對人類生存的信心」。[2]
情節
[編輯]1938年,日軍入侵中原,國民政府炸開花園口大堤,赤陽崗頓時變成一片澤國。李麥看到北街的幾十家中還有長松一家和徐秋齋還沒有逃出來,便讓兒子海天亮救出了申奶奶、海長松一家和其他鄉親。入夜,沙崗上搭起了各色帳篷,漸漸陷入一片死寂,唯一的聲音是藍五的嗩吶聲。
被大水圍困了幾天的難民求生心切。在尋母口,眾人面臨絕境。李麥撕毀了兒子的「良民證」,要與眾人同生共死。她找到在旅館拆洗被子的差事,幾個婦女一起干,掙錢供養大家;海天亮幫人撐船、梁晴背鹽、王跑趕腳、申奶奶教小孩要飯。
在洛陽,海長松為了一家能喝上一碗稀粥一上午絞四十桶水,之後又去拉黃包車;兒子小建、小強揀菜葉、毛白菜、紅蘿蔔,幫人「推坡」。流落到西安的常娥在車站撿煤,梁晴在打包廠做零工,下班還為身患重病的徐秋齋送飯送水。徐秋齋會卜課算封,還會看陰宅陽宅,以前教過幾年蒙學。他不甘心成為孩子的拖累,帶著病體堅持乞食,擺封攤,幫人寫書信,還帶梁晴鬧鹽行,為王跑追回驢價。藍五用自己的技藝謀生,一曲河南墜子《林沖發配》打動了少婦女宋雪梅。雪梅向他傾訴愛慕,藍五帶她私奔。在赤陽崗洪水到來之前,藍五勸說鄉親「操筏」逃生。在西安,他落腳新聲劇團,介紹徐秋齋和梁晴去劇團寫海報。
面臨新的困境,李麥鼓動葫蘆灣村民搶糧截船。在新四軍豫東抗日支隊的援助下,鄉親們找到了生路。李麥和新四軍豫東支隊結上關係,又把海天亮送進了新四軍。[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