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东流去
外观
此條目需要擴充。 (2013年2月14日) |
《黄河东流去》是中国作家李準1984年完成的长篇小说,获第二届茅盾文学奖第一名。[1]作者称他写作此书的意图是开掘表现“中国农民的家庭、伦理、智慧、道德、品质、智慧和创造力这个主题”,使人“树立起对人类生存的信心”。[2]
情节
[编辑]1938年,日军入侵中原,國民政府炸开花园口大堤,赤阳岗顿时变成一片泽国。李麦看到北街的几十家中还有长松一家和徐秋斋还没有逃出来,便让儿子海天亮救出了申奶奶、海长松一家和其他乡亲。入夜,沙岗上搭起了各色帐篷,渐渐陷入一片死寂,唯一的声音是蓝五的唢呐声。
被大水围困了几天的难民求生心切。在寻母口,众人面临绝境。李麦撕毁了儿子的“良民证”,要与众人同生共死。她找到在旅馆拆洗被子的差事,几个妇女一起干,挣钱供养大家;海天亮帮人撑船、梁晴背盐、王跑赶脚、申奶奶教小孩要饭。
在洛阳,海长松为了一家能喝上一碗稀粥一上午绞四十桶水,之后又去拉黄包车;儿子小建、小强拣菜叶、毛白菜、红萝卜,帮人“推坡”。流落到西安的常娥在车站捡煤,梁晴在打包厂做零工,下班还为身患重病的徐秋斋送饭送水。徐秋斋会卜课算封,还会看阴宅阳宅,以前教过几年蒙学。他不甘心成为孩子的拖累,带着病体坚持乞食,摆封摊,帮人写书信,还带梁晴闹盐行,为王跑追回驴价。蓝五用自己的技艺谋生,一曲河南坠子《林冲发配》打动了少妇女宋雪梅。雪梅向他倾诉爱慕,蓝五带她私奔。在赤阳岗洪水到来之前,蓝五劝说乡亲“操筏”逃生。在西安,他落脚新声剧团,介绍徐秋斋和梁晴去剧团写海报。
面临新的困境,李麦鼓动葫芦湾村民抢粮截船。在新四军豫东抗日支队的援助下,乡亲们找到了生路。李麦和新四军豫东支队结上关系,又把海天亮送进了新四军。[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