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沽源縣

座標41°40′03.86″N 115°41′17.31″E / 41.6677389°N 115.6881417°E / 41.6677389; 115.6881417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41°40′03.86″N 115°41′17.31″E / 41.6677389°N 115.6881417°E / 41.6677389; 115.6881417

沽源縣
沽源縣在張家口市的位置
沽源縣在張家口市的位置
坐標:41°40′04″N 115°40′56″E / 41.66765°N 115.6822°E / 41.66765; 115.6822
國家 中華人民共和國
隸屬行政區河北省張家口市
政府駐地平定堡鎮
面積
 • 總計3,589.24 平方公里(1,385.81 平方英里)
人口2020年[1]
 • 常住160,995人
 • 密度44.9人/平方公里(116人/平方英里)
 • 城鎮91,472人
時區北京時間UTC+8
郵政編碼076550
電話區號0313
車輛號牌冀G
行政區劃代碼130724
舊稱獨石縣
網站沽源縣政府網

沽源縣中國河北省張家口市下屬的一個。位於河北省北部、內蒙古高原之南緣的「壩上地區」,有「壩上烏克蘭」之稱。

新石器時代,沽源縣開始有人類居住。1961年5月,和張北分開,恢復沽源縣,治所平定堡,仍屬河北省張家口專區。1970年,張家口專區改稱張家口地區。1982年改稱張家口地區行政公署,沽源縣屬之。

地名由來

[編輯]

據《察哈爾蒙旗各縣概況》:「以沽河(今名白河)源出城北(按指縣舊治獨石口北,沽河源實在今沽源縣南九龍泉),繞城東西而南流,故易名沽源。」[2]

歷史沿革

[編輯]
  • 清朝雍正元年(1723年),獨石口外開始招民墾種。雍正十二年(1734年),置獨石口理事同知廳,管理察哈爾東翼四旗錢糧刑名。
  • 清光緒元年,沽源草原上的聚落村莊逐漸取代了游牧氈帳。獨石口理事同知廳改為獨石口撫民同知廳,隸屬直隸省口北道
  • 民國二年(1913年),中華民國北洋政府廢除廳制,改廳設縣。民國三年(1914年)以縣級行政建置管理「口外」——獨石口以北的農牧人的錢糧戶口、刑事治安。當時沒有正式的縣名,因縣衙、人役都僑治在獨石口城,就暫時叫「獨石縣」。沒有正式信印,不屬於正式縣名。縣衙門就設在原獨石口廳住的房子裡。首任縣長(當時叫知事)黃凌雲,揚州人。
  • 建縣後的第二年,民國四年(1915年)為此縣正式命名為沽源縣,取沽河的源頭(縣南九龍泉)之意。民國五年(1916年)11月11日,開始啟用沽源縣信印。隸察哈爾特別區
中華民國時期,沽源縣屬察哈爾省管轄
  • 民國七年(1918年)縣衙從獨石口城遷到了小河子鄉。歷時7年,建造了小河子縣城城牆及配套設施。小河子城依照張北縣城的式樣,城郭方形 ,占地1500畝,城牆用純石壘築,黃泥粘合,石牆上端有土牆2尺,牆高一丈三尺,寬七尺,在城的東、西、南、北各設一門。城內街道棋盤格局,縣公署位於主街之北,坐北朝南。
  • 民國十四年(1925年)在當地首富白玉山的倡導下,由天主教會支持,社會各界出資修築平定堡城,為土築,面積200餘畝,正方形,牆高一丈三尺,厚七尺,東南西各一門。被稱為東圍子,因為不久在東圍子以西隔河相望的居民也修築了土圍子,面積為100餘畝,正方形,牆高一丈,厚六尺,只設東門,就稱西圍子。東、西圍子就是平定堡城的雛形。白玉山為大地主、天主教徒,占了平定堡三分之二的耕地,組織了300多人的自衛團,後來還擔任了小河子縣城的警備司令,使得平定堡城的居民、工商業富戶也就有了安全的保障,所以平定堡發展的很快。
  • 1933年5月,沽源淪陷於偽軍李守信部。小河子縣城的工商富戶相繼搬進平定堡居住。小河子縣城開始逐漸荒廢。1933年6月被察哈爾抗日同盟軍吉鴻昌部收復。1933年9月13日,察哈爾省主席宋哲元第29軍從被解散的察哈爾抗日同盟軍手中接收了沽源縣,但沽源二、四區被日滿軍占領。1935年1月第一次察東事件後,日本人可以在沽源縣自由通行。
  • 民國24年(1935年)12月,日本關東軍協同滿洲國軍侵占察東6縣(寶昌、康保、沽源、多倫、商都、化德)。沽源縣淪陷。
  • 1937年7月,蒙古軍政府把沽源縣與寶昌縣合併為寶源縣,縣治所寶昌。1939年9月,以狼尾巴山為界,西部歸蒙疆寶源縣,東部歸滿洲國豐寧縣
  • 1944年10月,晉察冀分局平北地委將龍(關)崇(禮)赤(城)聯合縣,分建二個聯合縣,赤源聯合縣抗日民主政府控制了沽源蓮花灘西辛營部分地區。1945年6月,中共平北地委將赤源縣劃為赤城、沽源、張北三個縣,但未組織具體辦事機構,縣政府駐地,區劃界線未定。郎寶信任中共沽源縣委第一任書記。
  • 1945年8月13日,沽源縣委書記郎寶信率領縣黨政機關幹部和八路軍進入寶昌鎮。日偽軍1200餘人繳械投降,槍彈武裝了八路軍察北騎兵師六個連,支援了多倫縣大隊兩個排,組建了寶源縣大隊三個中隊。1945年9月初成立中共寶源縣委和縣民主政府、縣大隊,駐地寶昌鎮,郎寶信任縣委書記兼縣支隊政委。其中一區、六區、七區、八區屬於今太僕寺旗
  • 1946年10月,國民黨軍隊進攻解放區,寶源縣委撤離寶昌鎮,轉入農牧區。隊長施廣林、政委宋清指揮的武工隊活躍在寶昌北部的七、八區;隊長韓文堯、政委劉祥指揮的武工隊活躍在平定堡西部二、五區;隊長劉英斌、政委毛克仁指揮的武工隊活動在平定堡至小廠一帶的四、九區;郭煥任隊長的武工隊在三區西辛營一帶堅持鬥爭。
  • 1946年10月25日,國民黨「察北收編司令」楊錫壺(真名楊永興)部和黃桂馥部進占了沽源平定堡,設沽源縣政府,駐平定堡。屬察哈爾省。平定堡首次成了沽源縣縣城。
  • 1946年11月25 日,解放軍察北騎兵第二團配合冀察軍區獨立第五旅第十五團二營及機炮連,攻克平定堡,殲滅五百餘人,繳獲輕機槍十挺,步槍七百餘支,戰馬三百餘匹。戰後,國民黨騎兵三縱隊張天聰部一個團進駐平定堡。
  • 從1946年冬到1947年春這半年的時間裡,察北地委、察北軍分區機關、部隊、察北八縣的黨政機關、縣大隊及部分地方武裝幹部,大都集中在寶源縣四、九區(平定堡小廠長梁)和大灘區一帶苦苦堅持。
  • 1947年,中共寶源縣政府駐地設在蓮花灘的缸房窯子。1947年2月,察北地委決定將張北、寶源二縣組成張寶聯合縣,縣政府駐地先後在蓮花灘、丁莊灣、缸房窯子一帶。張寶聯合縣委書記兼張寶聯合縣支隊政委郎寶信。1947年7月,恢復設立寶源縣。1947年11月25日,進駐赤城縣黑河二道川溝內的樺樹背村。
  • 1947年4月8日解放軍同時發動了攻打平定堡、獨石口的戰鬥(即二打平定堡)。主力部隊察北騎兵一團、騎兵二團與冀熱察軍區獨立第十三旅一個團,以及縣大隊和武工隊進攻平定堡,斃傷敵200餘人,擊落敵機一架。
  • 1948年,寶源縣委成立土改籌備委員會,在老區、半老區進行土改。
  • 1948年9月10日,冀察熱遼獨立第七師第十九團和察北騎兵部隊,在縣武工隊的積極配合下,第三次攻打平定堡。平定堡東圍子駐有國軍第84師第251團和保警團,還有近千名雜牌部隊駐在西圍子。共斃傷俘敵800多人,攻占平定堡,國民黨沽源縣政權結束。1948年10月,縣委組織700多人的擔架團支援前線。
  • 1948年12月28日,寶昌鎮重獲解放,寶源縣委縣政府由丁莊灣、缸房窯子一帶遷回寶昌鎮。
  • 1950年7月27日,察哈爾省人民政府經中央人民政府內務部批准,重新劃定察北與內蒙邊界,將寶源縣張多公路以南地區與多倫縣二區合併,另設沽源縣,隸屬察哈爾省察北專署,治所平定堡。
  • 1952年11月撤銷察哈爾省,屬河北省張家口專區
  • 1958年秋,撤銷沽源縣,併入張北縣。1961年5月,與張北縣分治,仍稱沽源縣,治所平定堡,屬河北省張家口專區。1970年張家口專區改稱張家口地區。2004年地市合併,屬張家口市

人口

[編輯]

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時,根據張家口市第七次人口普查數據結果,沽源縣常住人口160995人。

地理

[編輯]

年均溫只有1.5℃,屬於寒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

行政區劃

[編輯]

沽源縣下轄4個、9個、1個民族鄉[3]

平定堡鎮、​小廠鎮、​黃蓋淖鎮、​九連城鎮、​高山堡鄉、​小河子鄉、​二道渠鄉、​大二號回族鄉、​閃電河鄉、​長梁鄉、​豐源店鄉、​西辛營鄉、​蓮花灘鄉白土窯鄉

交通

[編輯]

參考文獻

[編輯]
  1. ^ 國務院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領導小組辦公室. 中国人口普查分县资料—2020. 北京市: 中國統計出版社. 2022-07. ISBN 978-7-5037-9772-9. Wikidata Q130368174 (中文). 
  2. ^ 中國地名語源詞典
  3. ^ 2023年沽源县统计用区划代码和城乡划分代码.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統計局. 2023-06-30 (中文(中國大陸)). 

外部連結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