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台灣地理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重定向自臺灣地理
臺灣地理
臺灣東部多為山地,西部則為緩坡平原。澎湖群島位於主島西側的臺灣海峽中。
亞洲
地区東亞
坐标23°30′N 121°00′E / 23.500°N 121.000°E / 23.500; 121.000
面积第137名
 • 总计35,886.8623[1]平方公里(13,855.9950平方英里)
 • 陆地89.7%
 • 水域10.3%
海岸线1,251.2806公里(777.5097英里)
毗邻无陆地边界
最高点玉山
3,952.430米(12,967.29英尺)[2]
最低点---
最长河流濁水溪[3]
最大湖泊日月潭(最大自然湖泊)
曾文水庫(最大人工湖泊)
气候熱帶海洋性氣候
地形山地佔去全島約70%面積,且多集中於東部,向西則逐漸過渡為丘陵平原
自然资源少量的煤、天然氣、石灰石、大理石、石棉、耕地
自然灾害颱風、地震或是雷雨
环境问题空氣污染、工業排放物及未經處理的汙水造成的水污染、飲用水污染、瀕危物種貿易、低放射性廢物處理
专属经济区4,470,000 km2(1,730,000 sq mi)
本條目屬於
臺灣系列


前往臺灣主題頁

  臺灣藝術 總覽
  臺灣歷史 詳細
台灣全境之地形圖。
國家地理雜誌》1920年3月號介紹美麗島-福爾摩沙

臺灣,正式名稱為中華民國,是位於東亞的島嶼國家。臺灣島,舊稱福爾摩沙,佔中華民國所控制領土面積的99%。主島面積為35,808平方公里(13,826平方英里),以臺灣海峽與中國大陸東南沿海相隔,距離約180公里(112英里)。臺灣島北臨東海,東鄰菲律賓海,南隔呂宋海峽,西南接南海。此外,中華民國還控制多個小島,包括台灣海峽內的澎湖群島,靠近中國大陸福建沿海的金門馬祖列島,以及部分南海諸島

從地質構造上來說,臺灣本島由傾斜的斷塊組成,特色在於東部3分之2地區主要由5座沿著東海岸平行分布的崎嶇山脈構成,西部3分之1則為平坦或緩坡的平原地帶,是大部分人口的聚居地。臺灣多座山峰高度超過3,500公尺,其中玉山為最高峰,海拔達3,952米(12,966英尺),使臺灣成為全球第四高的島嶼英语List of islands by highest point。形成這些山脈的構造邊界仍然活躍,島上時常發生地震,有些地震破壞性極高。此外,臺灣海峽內還存在許多活躍的海底火山

臺灣氣候南部屬熱帶,北部則為亞熱帶,並受到東亞季風英语East Asian monsoon的主導影響。本島平均每年有4場颱風襲擊。東部茂密的森林山區為各類野生動植物提供了棲息地,而西部與北部的低地則因人類土地使用密集而高度開發。

位置與面積

[编辑]

臺灣的總陸地面積為36,197平方公里(13,976平方英里)[4],略大於比利時,海岸線長度為1,566.3公里(973.3英里)[5]。中華民國聲稱擁有83,231平方公里(32,136平方英里)專屬經濟區,範圍涵蓋200海里(370.4公里;230.2英里)的海域,並且領海範圍為12海里(22.2公里;13.8英里)[6]

臺灣島是該群島中最大的島嶼,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西方世界仍稱其為福爾摩沙,源自葡萄牙語Ilha Formosa」([ˌiʎɐ fuɾˈmɔzɐ]),意為「美麗的島嶼」[7]。臺灣島長394公里(245英里),寬144公里(89英里)[8],面積35,808平方公里(13,826平方英里)[9]。該島最北端位於新北市石門區富貴角,中心點位於南投縣埔里鎮,最南端則是屏東縣恆春鎮鵝鑾鼻

臺灣島與中國大陸東南海岸之間隔著臺灣海峽,海峽最寬處約220公里(140英里),最窄處約130公里(81英里)。臺灣海峽屬於大陸架的一部分,深度不超過100米(330英尺),曾在冰河時期形成陸橋[10]福建省福州市平潭縣海壇街道南賴村的牛山島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管轄下距離臺灣島最近的島嶼[11]

臺灣島南方與菲律賓呂宋島隔著約250公里(155英里)寬的巴士海峽。臺灣的西南方為南海,北方為東海,東方則面向菲律賓海[12]

群島中的較小島嶼包括位於臺灣島西方50公里(31英里)的澎湖群島,總面積127平方公里(49平方英里);位於西南海岸外的小琉球,以及東南方的蘭嶼綠島,這些島嶼與菲律賓北部的島嶼隔著巴士海峽。跨越臺灣海峽,靠近福建沿岸的金門馬祖群島,總面積180平方公里(69平方英里)[13];此外,南海中的東沙群島太平島也由中華民國管轄,但不屬於臺灣群島的一部分[14][15]

地質

[编辑]

臺灣島約在400至500萬年前形成,位於菲律賓海板塊歐亞板塊之間的複雜聚合邊界上。這條邊界沿著臺灣島延伸,並向南進入呂宋火山弧英语Luzon Volcanic Arc(包括綠島蘭嶼),其中歐亞板塊正滑入菲律賓海板塊之下。

臺灣大部分地區由向西傾斜的大型斷層塊構成[16]。島嶼的西部以及中部山脈的許多區域,主要由從歐亞板塊下沉邊緣刮起的沉積物構成。在島嶼的東北部,則是菲律賓海板塊向歐亞板塊之下滑入,並延伸至琉球火山弧[17][18][19]

這條構造邊界仍然活躍,臺灣每年發生約15,000至18,000次地震,其中有感地震約800至1,000次。近年最具災難性的地震是1999年9月21日發生於臺灣中部的7.3級集集地震,造成超過2,400人死亡[20]。2010年3月4日,臺灣西南部的高雄縣山區發生6.4級地震[21]。2016年2月6日,臺灣再次發生6.4級強震,臺南是重災區,共造成117人死亡,許多人因一棟17層樓高的公寓倒塌而喪生[22]

地形

[编辑]

臺灣的地形分為兩部分:西部是平坦到緩坡起伏的平原,90%的人口居住在此,而東部的三分之二地區則多為被森林覆蓋的崎嶇山地。

臺灣東部由五條主要山脈構成,這些山脈大致從北北東延伸至南南西,與東海岸大致平行。整體而言,這些山脈自北向南延伸約330公里(210英里),東西方向平均寬度約80公里(50英里)。其中有超過兩百座山峰的海拔超過3,000米(9,800英尺)[9]

中央山脈自東北部的蘇澳延伸至臺灣最南端的鵝鑾鼻,形成一條高山山脊,是臺灣主要的分水嶺。這些山脈主要由耐風化和侵蝕的硬岩層構成,但大量降雨已經在山坡上形成了峽谷和陡峭的山谷。地形的相對高差通常極大,覆蓋森林的山區極度崎嶇,幾乎無法通行。中央山脈東側是全臺灣最陡峭的山坡,斷崖高度介於120至1,200米(390至3,900英尺)之間。位於東側陡峭地區的太魯閣國家公園,是觀察山地地形、峽谷以及河流侵蝕作用的絕佳範例。

海岸山脈沿著臺灣東海岸從花蓮溪口延伸至臺東縣,主要由砂岩和頁岩構成。它與中央山脈之間隔著海拔120米(390英尺)的花東縱谷。雖然海岸山脈的最高峰新港山海拔達1,682米(5,518英尺),但該山脈大部分是由大型丘陵構成。山脈兩側形成了小溪流,但只有一條較大的河流橫越整個山脈。惡地地形位於山脈西側山腳下,該地區的地下水位最低,岩石最不耐風化。東海岸被抬升珊瑚礁和縱谷中的頻繁地震表明,這片斷層塊仍在上升。

中央山脈西側的山脈分為兩組,並由位於臺灣島中央的日月潭盆地分隔。大肚溪濁水溪從中央山脈的西坡流出,經過盆地,最終注入臺灣的西海岸。

雪山山脈位於中央山脈的西北方,起自臺灣東北端的三貂角,向西南延伸至南投縣,並逐漸升高。雪山的主峰海拔3,886米(12,749英尺)。

玉山山脈沿著中央山脈的西南側延伸,其中包含全臺最高峰——海拔3,952米(12,966英尺)的玉山[5][23][24],使臺灣成為世界第四高的島嶼英语List of islands by highest point,也是西太平洋地區的最高點,僅次於堪察加半島新幾內亞高地英语New Guinea Highlands京那巴魯山[25]

阿里山山脈位於玉山山脈的西側,兩者之間隔著南流的高屏溪谷。阿里山山脈的主要山峰高度在1,000和2,000米(3,300和6,600英尺)之間,主峰大塔山的海拔達2,663米(8,737英尺)。

新竹丘陵英语Hsinchu Hills苗栗丘陵等地的西側山腳下,有由山脈侵蝕物質堆積而成的階地,包括林口臺地桃園臺地大肚臺地。臺灣約有23%的土地由肥沃的沖積平原盆地構成,這些地區由來自東部山脈的河流灌溉。其中超過一半位於臺灣西南部的嘉南平原,較小的區域分布在屏東平原臺中盆地臺北盆地。東海岸唯一較大的平原是位於東北部的宜蘭平原[26]

水文

[编辑]

台灣雨量豐沛,大、小河川密佈,長度超過100公里有七條,依序分別是濁水溪高屏溪淡水河曾文溪大甲溪烏溪秀姑巒溪 - 樂樂溪。位居中部地區的濁水溪雖然最長,然而以流域面積而論,位居南部地區的高屏溪最大。其他主要河流尚有大安溪北港溪八掌溪蘭陽溪花蓮溪卑南溪等。平均年降雨量高達2,150毫米,約為世界平均降雨量之2.6倍。位於新北市平溪區火燒寮還是東亞年降雨量最多之地,是世界雨極之一。但降雨量分佈不均,約80%降雨集中於5月至10月之豐水期。使每人分配平均降雨量只有世界平均的1/6,約有46.2%之降雨量直接流入海中,而33.3%為蒸發散損失,可利用水量僅佔降雨量之20.5%。受益於巨大的雨量,島上撐起了僅佔陸地總面積2.1%的巨木生態,擁有近1000棵屬於世界排名前列的高大個體,十分罕見[27]

由於最大分水嶺中央山脈分佈位置偏東,使得主要的河川大多分佈在西半部,

多數河川在夏季時洪水滾滾;至冬季又只剩下河床上礫石粒粒,堪能行舟者不多,為荒溪型河川。僅有臺北市周圍之淡水河大漢溪基隆河等有全年較穩定的水量,在台灣清治時期曾發揮重要運輸功能。

台灣的天然湖泊不多,最大的是日月潭,面積約8平方公里。其餘大多是由人工所修築的埤塘、水庫居多,如虎頭埤曾文水庫烏山頭水庫石門水庫等。

氣候

[编辑]
臺灣的柯本氣候分類

臺灣島橫跨北回歸線,氣候受東亞季風英语East Asian monsoon影響。北部屬於濕潤的亞熱帶氣候,氣溫有明顯的季節變化;而中部部分地區和大部分南部地區則屬於熱帶季風氣候,季節性氣溫變化不明顯,氣溫通常介於溫暖至炎熱之間。冬季(11月至3月)期間,東北部持續降雨,而中部和南部大部分地區則多為晴天。夏季季風(5月至10月)占南部年降水量的90%,而北部僅占60%[28]。年均降雨量約為2,600毫米[28]

臺北市(北臺灣)
氣候圖表
 
 
83
 
 
19
14
 
 
170
 
 
20
14
 
 
180
 
 
22
16
 
 
178
 
 
26
19
 
 
235
 
 
29
22
 
 
326
 
 
32
25
 
 
245
 
 
34
26
 
 
322
 
 
34
26
 
 
361
 
 
31
25
 
 
149
 
 
28
22
 
 
83
 
 
24
19
 
 
73
 
 
21
16
平均最高及最低溫度以攝氏(℃)表記
降雨總量單位為毫米(㎜)
資料來源:中央氣象署
英制單位換算
 
 
3.3
 
 
66
57
 
 
6.7
 
 
67
58
 
 
7.1
 
 
72
60
 
 
7
 
 
78
66
 
 
9.2
 
 
85
72
 
 
13
 
 
90
76
 
 
9.6
 
 
94
79
 
 
13
 
 
93
79
 
 
14
 
 
88
77
 
 
5.9
 
 
82
72
 
 
3.3
 
 
76
67
 
 
2.9
 
 
69
60
平均最高及最低溫度以華氏(℉)表記
降雨總量單位為英吋(㏌)
臺中市(中臺灣)
氣候圖表
 
 
36
 
 
22
13
 
 
88
 
 
22
14
 
 
94
 
 
25
16
 
 
135
 
 
28
20
 
 
225
 
 
30
23
 
 
343
 
 
32
24
 
 
246
 
 
33
25
 
 
317
 
 
33
25
 
 
98
 
 
32
24
 
 
16
 
 
30
22
 
 
19
 
 
27
18
 
 
26
 
 
24
14
平均最高及最低溫度以攝氏(℃)表記
降雨總量單位為毫米(㎜)
資料來源:中央氣象署
英制單位換算
 
 
1.4
 
 
72
55
 
 
3.5
 
 
72
57
 
 
3.7
 
 
76
61
 
 
5.3
 
 
82
67
 
 
8.9
 
 
86
73
 
 
13
 
 
89
76
 
 
9.7
 
 
91
77
 
 
12
 
 
91
77
 
 
3.9
 
 
89
75
 
 
0.6
 
 
86
71
 
 
0.7
 
 
81
65
 
 
1
 
 
74
58
平均最高及最低溫度以華氏(℉)表記
降雨總量單位為英吋(㏌)
高雄市(南臺灣)
氣候圖表
 
 
16
 
 
24
16
 
 
21
 
 
25
17
 
 
39
 
 
27
19
 
 
70
 
 
29
22
 
 
197
 
 
31
25
 
 
415
 
 
32
26
 
 
391
 
 
32
26
 
 
417
 
 
32
26
 
 
242
 
 
31
26
 
 
43
 
 
30
24
 
 
19
 
 
28
21
 
 
16
 
 
25
17
平均最高及最低溫度以攝氏(℃)表記
降雨總量單位為毫米(㎜)
資料來源:中央氣象署
英制單位換算
 
 
0.6
 
 
75
60
 
 
0.8
 
 
76
62
 
 
1.5
 
 
80
67
 
 
2.7
 
 
84
72
 
 
7.8
 
 
87
77
 
 
16
 
 
89
79
 
 
15
 
 
90
80
 
 
16
 
 
89
79
 
 
9.5
 
 
89
78
 
 
1.7
 
 
86
75
 
 
0.7
 
 
82
70
 
 
0.6
 
 
77
63
平均最高及最低溫度以華氏(℉)表記
降雨總量單位為英吋(㏌)
臺東縣(北臺灣)
氣候圖表
 
 
43
 
 
23
17
 
 
48
 
 
24
17
 
 
43
 
 
25
19
 
 
74
 
 
28
21
 
 
157
 
 
30
23
 
 
248
 
 
31
25
 
 
281
 
 
32
26
 
 
308
 
 
32
26
 
 
299
 
 
31
25
 
 
236
 
 
29
23
 
 
78
 
 
27
21
 
 
42
 
 
24
18
平均最高及最低溫度以攝氏(℃)表記
降雨總量單位為毫米(㎜)
資料來源:中央氣象署
英制單位換算
 
 
1.7
 
 
73
63
 
 
1.9
 
 
75
63
 
 
1.7
 
 
77
66
 
 
2.9
 
 
82
70
 
 
6.2
 
 
86
73
 
 
9.8
 
 
88
77
 
 
11
 
 
90
79
 
 
12
 
 
90
79
 
 
12
 
 
88
77
 
 
9.3
 
 
84
73
 
 
3.1
 
 
81
70
 
 
1.7
 
 
75
64
平均最高及最低溫度以華氏(℉)表記
降雨總量單位為英吋(㏌)

颱風最常在7月至10月之間侵襲,臺灣每年平均受到約四次颱風的直接襲擊。颱風帶來的強降雨經常引發災難性的土石流[28]

氣候變遷

[编辑]

過去100年來,氣候變遷已使臺灣的氣溫上升了1.4攝氏度[29]。臺灣周邊海域的海平面上升速度將是全球海平面上升速度的兩倍[30]。政府承諾到2030年將溫室氣體排放量減少20%,並在2050年減少50%(以2005年為基準)。

動植物

[编辑]

在大規模人類定居之前,臺灣的植被隨著海拔高度變化,從低地的熱帶雨林過渡到溫帶森林英语Temperate forest針葉林高山植物[31]。自17世紀和18世紀以來,來自中國的移民將西部和北部的大部分平原和低矮丘陵開墾為農業用地。然而,山區的森林仍然非常多樣化,其中有多種特有植物,例如臺灣扁柏臺灣冷杉,而樟樹曾在低海拔地區廣泛分布。

台灣長鬃山羊

臺灣是鳥類英语List of endemic birds of Taiwan特有種的重要中心之一。

在國家工業化之前,山區曾有多種特有動物和亞種,例如藍腹鷴臺灣藍鵲臺灣梅花鹿以及櫻花鉤吻鮭。其中一些物種已經滅絕,其他許多物種被列為瀕危物種

臺灣擁有65種螢火蟲,物種密度世界第三,僅次於牙買加和哥斯達黎加。螢火蟲受保護且數量正在增加,但長期來看仍受到氣候變遷的威脅[32]

臺灣的食肉動物相對較少,僅有11種,其中臺灣雲豹可能已滅絕,而歐亞水獺則僅限於金門島棲息[33]。最大的食肉動物是臺灣黑熊,這是一種稀有且瀕危的物種[34]

臺灣有九座國家公園,展現了群島多樣的地形、生態系與動植物。位於臺灣最南端的墾丁國家公園擁有隆起珊瑚礁潮濕的熱帶雨林及海洋生態系。玉山國家公園則擁有高山地形、山地生態系,森林種類隨著海拔變化,園區內還有古道遺跡。陽明山國家公園以火山地質、溫泉、瀑布和森林為特色。太魯閣國家公園則擁有大理石峽谷、懸崖和摺曲山脈。雪霸國家公園擁有高山生態系、地質地形及溪谷河流。金門國家公園則擁有湖泊、濕地、海岸地形及豐富的動植物。東沙環礁國家公園擁有完整的東沙礁環礁,具有獨特的海洋生態系和生物多樣性,並且是南海與臺灣海峽海洋生物的重要棲息地[35]

自然資源

[编辑]
臺灣冷杉

臺灣的自然資源包括少量的黃金[36]天然氣石灰石大理石石棉[5]。全島有55%是森林和林地(主要分布於山區),24%為可耕地(主要在平原),15%用於其他用途,5%為永久放牧場,1%為永久作物地。

由於臺灣在前現代及現代歷史中的大量開發,島上的礦產資源(如煤、黃金、大理石)以及野生動物資源(如鹿)幾乎已被耗盡。此外,許多森林資源,特別是杉木,在日本統治時期因建造神社被大量砍伐,至今僅稍有恢復。目前森林並未成為重要的木材生產來源,主要是因為生產成本與環保法規的考量。

農業

[编辑]

臺灣僅剩少數具有經濟價值的自然資源主要與農業相關。自17世紀以來,甘蔗稻米在臺灣西部開始栽培。樟腦提取和製糖在19世紀末至20世紀上半葉期間,曾是臺灣出口的重要產業[37]。然而,這些產業的重要性隨後衰退,主要原因是國際需求減少,而非相關自然資源的枯竭[38]

台灣的農業(以稻米為主要作物)和漁業仍具有一定重要性,但自2002年臺灣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後,這些產業面臨進口產品帶來的巨大挑戰。因此,隨著自給農業的衰退,臺灣農業現今主要依賴於行銷和出口特色作物,如香蕉芭樂荔枝蓮霧高山茶[39]

能源

[编辑]
臺中風力發電機

臺灣擁有豐富的煤礦儲量,但石油天然氣儲量較為有限。截至2010年,石油佔臺灣總能源消耗的49.0%,其次是煤炭的32.1%,核能佔8.3%,天然氣(包括本土和液化天然氣)佔10.2%,再生能源僅佔0.5%。臺灣的交通和發電所需的石油和天然氣幾乎完全依賴進口,使臺灣對能源價格波動特別敏感。臺灣擁有豐富的風能資源,無論是陸上還是離岸都有風力發電場,但由於土地面積有限,離岸風力資源更具優勢[40]

人文地理

[编辑]
臺灣人口密度圖

臺灣人口超過2,300萬,其中絕大多數居住在西部沿海的低地。臺灣高度城市化,北部的臺北—基隆—桃園都會區居住著將近900萬人,另外高雄市臺中市的城市區域各有超過200萬人口[41]

臺灣原住民族約佔總人口的2%,目前主要居住在東部山區[42][43]。大多數學者認為,他們的祖先大約在西元前4000至3000年之間經由海路抵達臺灣[44]

漢人佔臺灣總人口的95%以上[45]。從17世紀起,來自福建南部的移民開始在現代的臺南和高雄地區務農,隨後擴展到西部和北部的平原,並逐漸吸收這些地區的原住民族。來自廣東東部的客家人稍晚抵達,並定居於更內陸的山麓地區。然而,臺灣東部崎嶇的高地直到20世紀初仍是原住民族的專屬居住區[46]。1949年,國共內戰結束後,來自中國各地的120萬人進入臺灣[47]

環境問題

[编辑]
摩托車是台灣常見的交通工具,也是都市空氣污染的原因之一

台灣一些人口密集且工廠眾多的地區受到嚴重污染影響,最顯著的區域包括臺北南部郊區,以及從臺南到高雄南部林園的西部地區。到了20世紀末,臺北曾因車輛與工廠排放造成嚴重的空氣污染,但隨著政府強制推行無鉛汽油,並於1987年成立環境保護署(今環境部)來監管空氣品質,臺灣的空氣品質顯著改善[48]機車,特別是老舊或價格較低的二行程機車,廣泛存在於臺灣城市中,對空氣污染的影響尤為突出[49][50]。臺中發電廠也是空氣污染的主要來源之一,其二氧化碳排放量甚至超過瑞士全國的排放量[51]

其他環境問題還包括工業排放和未經處理的污水導致的水污染飲用水源污染、瀕危物種交易英语Wildlife trade,以及低階放射性廢料的處理[5]。雖然對石油燃燒產生的硫酸鹽氣溶膠排放的管制越來越嚴格,但酸雨仍對居民健康和森林造成威脅。台灣的大氣科學家估計,超過一半導致台灣酸雨的污染物是由季風從中國帶來的[52]

臺灣過去曾面臨嚴重的家庭和工業廢棄物非法傾倒問題,嚴重到一度稱臺灣為「垃圾島」。這樣的高污染水平促使社會和政府採取行動,到了2022年,臺灣的回收率已達55%,位居世界前列。社區行動的積極參與是促成這一改變的關鍵,此外,像播放音樂的垃圾車等創新措施也發揮了重要作用[53]

中國抽砂船的非法採砂活動已對臺灣外島地區的海洋環境造成嚴重破壞,其中臺灣淺堆區受到的影響尤為嚴重[54]底拖網捕撈英语Bottom trawling因其對環境的破壞而備受爭議。50噸以下的底拖網漁船被禁止在距岸5公里的範圍內作業,50噸以上的漁船則限制在距岸12公里內捕撈[55]。2023年,海洋污染的最高罰款從48,820美元提升至325萬美元[56]

参考文献

[编辑]
  1. ^ 臺灣面積及海岸長度. 中華民國內政部地政司. [2018年12月14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年1月19日). 
  2. ^ 蕭博陽. 最新玉山高度出爐 石碑標高3952公尺不變. 中央通訊社. 2018-07-11 [2018-07-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7-11). 
  3. ^ 經濟部水利署水利櫥窗:讓我們看河去(重要河川)- 濁水溪. [2022-02-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2-24). 
  4. ^ Land and Climate. Statistical Yearbook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Statistical Bureau, Republic of China (Taiwan). 2020 [29 August 20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9 August 2022). 
  5. ^ 5.0 5.1 5.2 5.3 Taiwan. The World Factbook. United States Central Intelligence Agency. [6 May 2019]. (原始内容存档于9 January 2021). 
  6. ^ Law on the Exclusive Economic Zone and the Continental Shelf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中華民國專屬經濟海域及大陸礁層法). [21 May 2007]. 
  7. ^ Chapter 3: History (PDF). The Republic of China Yearbook 2011. Government Information Office, Republic of China (Taiwan). 2011: 46.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14 May 2012). .
  8. ^ 1.1 Number of Villages, Neighborhoods, Households and Resident Population. Monthly Bulletin of Interior Statistics. Ministry of the Interior, Republic of China (Taiwan). November 2012. (原始内容 (XLS)存档于29 March 2014).  已忽略未知参数|df= (帮助)
  9. ^ 9.0 9.1 Exec. Yuan (2014),第40頁.
  10. ^ Chang, K.C. . translated by W. Tsao, ed. by B. Gordon. The Neolithic Taiwan Strait (PDF). Kaogu. 1989, 6: 541–550, 569 [30 November 2017].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18 April 2012).  已忽略未知参数|df= (帮助)
  11. ^ 歐芸榕、張旻儒、謝其文. 中國牛山島實彈射擊軍演 距台北市僅約165公里. 公共電視. 2024-10-22. 
  12. ^ National Taiwan Normal University, Geography Department. Geography of Taiwan: A Summary. [21 May 2007]. (原始内容存档于14 December 2007).  已忽略未知参数|df= (帮助)
  13. ^ Exec. Yuan (2014),第46頁.
  14. ^ Preventing War in the Taiwan Strait | Crisis Group. 27 October 2023. 
  15. ^ The Island Claims: Taiwan versus the ROC. 3 February 2019. 
  16. ^ Williams, Jack Francis; Chang, David. Taiwan's Environmental Struggle: Toward a Green Silicon Island. Routledge. 2008: 3. ISBN 978-0-415-44723-2. 
  17. ^ earthquake.usgs.gov https://earthquake.usgs.gov/earthquakes/eventpage/us7000lff4/region-info. [2024-09-05].  缺少或|title=为空 (帮助)
  18. ^ The Geology of Taiwan. Department of Geology, National Taiwan Normal University. (原始内容存档于22 February 2008).  已忽略未知参数|df= (帮助)
  19. ^ Geology of Taiwan. Department of Geology, University of Arizona. [12 February 2012]. (原始内容存档于13 April 2017). 
  20. ^ GSHAP Region 8: Eastern Asia. Global Seismic Hazard Assessment Program. [12 February 2012]. (原始内容存档于30 May 2012).  已忽略未知参数|df= (帮助)
  21. ^ Theodorou, Christine; Lee, Andrew. 6.4-magnitude quake hits southern Taiwan. CNN.com. 3 March 2010 [4 March 2010]. (原始内容存档于4 March 2010). 
  22. ^ Yang, Ssu-jui; Huang, Frances. Body of last victim of apartment collapse in Tainan found. Focus Taiwan. 18 February 2016 [16 March 2017]. (原始内容存档于9 March 2016). 
  23. ^ Exec. Yuan (2014),第43頁.
  24. ^ Reported by Taiwan's National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 Steering Committee (NGISSC 互联网档案馆存檔,存档日期21 November 2008.)
  25. ^ Tallest Islands of the World – World Island Info web site. Worldislandinfo.com. [1 August 2010]. (原始内容存档于1 February 2017). 
  26. ^ Exec. Yuan (2014),第2, 43頁.
  27. ^ 存档副本. [2024-02-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2-03). 
  28. ^ 28.0 28.1 28.2 Exec. Yuan (2014),第45頁.
  29. ^ Climate of Taiwan. Travel Tips - USA Today. [2021-08-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7-29) (英语). 
  30. ^ Taiwan faces watery future: Greenpeace - Taipei Times. www.taipeitimes.com. 2020-08-25 [2020-12-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0-26). 
  31. ^ Tsukada, Matsuo. Late Pleistocene vegetation and climate of Taiwan (Formosa).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1966, 55 (3): 543–548. Bibcode:1966PNAS...55..543T. ISSN 0027-8424. PMC 224184可免费查阅. PMID 16591341. doi:10.1073/pnas.55.3.543可免费查阅. 
  32. ^ Davidson, Helen. 'An ecological miracle': Taiwan's fireflies are flirting in the dark again. The Guardian. 22 April 2022 [22 April 20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2 April 2022). 
  33. ^ Otter Conservation in Kinmen. Kinmen County Government. 2 January 2019 [14 August 20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1 September 2021). 
  34. ^ Chiang, Po-Jen; Kurtis Jai-Chyi Pei; Michael R. Vaughan; Ching-Feng Li. Niche relationships of carnivores in a subtropical primary forest in southern Taiwan (PDF). Zoological Studies. 2012, 51: 500–511 [24 August 2012].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12 May 2013). 
  35. ^ National Parks of Taiwan 互联网档案馆存檔,存档日期16 December 2017., Construction and Planning Agency, Ministry of the Interior, ROC (Taiwan).
  36. ^ Taiwan Panorama. Chinkuashih's Gold Ecological Park brings history to life. Ministry of Foreign Affairs, Republic of China (Taiwan). Taiwan Today. 17 July 2008 [3 December 20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7 December 2019). 
  37. ^ Exec. Yuan (2014),第304頁.
  38. ^ Huang, Sophia Wu. Structural Change in Taiwan's Agricultural Economy.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Cultural Change. 1993, 42 (1): 43–65 [1 January 2021]. ISSN 0013-0079. JSTOR 1154612. S2CID 153836478. doi:10.1086/452064. (原始内容存档于28 March 2021). 
  39. ^ Exec. Yuan (2014),第160–168頁.
  40. ^ Taiwan's Energy Policy and Supply-Demand Situation. Bureau of Energy, Ministry of Economic Affairs. (原始内容存档于22 May 2012).  已忽略未知参数|df= (帮助)
  41. ^ Taiwan: metropolitan areas. World Gazetteer. [19 December 2012]. (原始内容存档于9 February 2013).  已忽略未知参数|df= (帮助)
  42. ^ Exec. Yuan (2014),第49頁.
  43. ^ Thomson, John, English: Through China with a camera (PDF), 1898 [2017-12-05],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 January 2022) , see: Appendix- The Aboriginal Dialects of Formosa, page 275 – 284
  44. ^ Jiao, Tianlong. The Neolithic of southeast China: cultural transformation and regional interaction on the coast. Cambria Press. 2007: 91–94. ISBN 978-1-934043-16-5. 
  45. ^ Exec. Yuan (2014),第36頁.
  46. ^ Knapp, Ronald G. The shaping of Taiwan's landscapes. Rubinstein, Murray A. (编). Taiwan: a new history. Armonk, N.Y.: M.E. Sharpe. 1999: 1–26. ISBN 978-0-7656-1494-0. 
  47. ^ Exec. Yuan (2014),第48頁.
  48. ^ Taiwan: Environmental Issues. Country Analysis Brief – Taiwan. United States Department of Energy. October 2003 [8 March 2006]. (原始内容存档于7 October 2006). The government credits the APC system with helping to reduce the number of days when the country's pollution standard index score exceeded 100 from 7% of days in 1994 to 3% of days in 2001. 
  49. ^ Taiwan Country Analysis Brief. United States Department of Energy. August 20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 February 2007). Taipei has the most obvious air pollution, primarily caused by the motorbikes and scooters used by millions of the city's residents. 
  50. ^ Tso, Chunto. A Viable Niche Market–Fuel Cell Scooters in Taiwan (PDF).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ydrogen Energy. July 2003, 28 (7): 757–762 [26 March 2012]. Bibcode:2003IJHE...28..757T. doi:10.1016/S0360-3199(02)00245-8.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6 May 2017). In Taiwan's cities, the main source of air pollution is the waste gas exhausted by scooters, especially by the great number of two-stroke engine scooters. 
  51. ^ The largest coal-fired power plants in the world. esfccompany.com. [2022-07-11]. (原始内容存档于11 July 2022) (英语). 
  52. ^ Chiu, Yu-Tzu. Forests in Taiwan jeopardized by acid rain: EPA. Taipei Times. 26 January 2005 [27 December 20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4 January 2021). 
  53. ^ Davidson, Helen; Hui Lin, Chi. Classical trash: how Taiwan's musical bin lorries transformed 'garbage island'. The Guardian. 26 December 2022 [26 December 20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6 December 2022). 
  54. ^ Chen, Kelvin. Taiwan's outlying marine ecology severely damaged by Chinese sand dredging. taiwannews.com.tw. Taiwan News. 7 February 2022 [7 February 2022]. (原始内容存档于7 February 2022). 
  55. ^ Everington, Keoni. Record 800 kg goblin shark with 6 pups caught off northeast Taiwan. taiwannews.com.tw/. Taiwan News. 14 June 2023 [17 June 2023]. 
  56. ^ I-chia, Lee. President touts changes to ocean-related policies. taipeitimes.com. Taipei Times. 11 June 2023 [20 June 2023]. 

引用

[编辑]

相關條目

[编辑]

外部連結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