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內伶仃島

坐标22°24′46″N 113°48′10″E / 22.4129°N 113.8027°E / 22.4129; 113.8027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內伶仃島
下白泥眺望內伶仃島
地图
自然地理
位置 中国廣東省深圳市南山區赤灣及蛇口之西南
坐标22°24′46″N 113°48′10″E / 22.4129°N 113.8027°E / 22.4129; 113.8027
总面積4.84平方公里(2平方英里)
最高海拔338米(1,109英尺)
最高點尖峰山
管轄
 中国
分區廣東省深圳市南山區
(原屬廣東省珠海市香洲區
內伶仃島的鸦片船,1824年
青山眺望內伶仃島
新安縣地圖,可見內伶仃島(Lintin I.)

內伶仃島(簡稱內伶仃,英語:Nei Lingding Island / Lintin Island,葡萄牙語:Ilha de Lintin)是中國廣東省伶仃洋上面一個島嶼,位於深圳市南山區赤灣及蛇口之西南約8公里,香港新界屯門區爛角咀龍鼓洲西北約6公里。歷史上,內伶仃一帶為來往廣州的水道,而內伶仃島、爛角咀及后海灣洋面是船隻聚集的地方。內伶仃島以西,穿過伶仃洋,便是珠海市淇澳島。內伶仃島原由珠海市管轄,2009年9月起改由深圳市管轄,為深圳市境內最大的島嶼[1]

值得留意的是,外伶仃島距離內伶仃島很遠,前者位於香港南部的長洲以南,萬山群島中部之北。大嶼山剛好處於內外伶仃兩島中間,若用一直線將兩島連起來,直線剛好與北大嶼山公路成90度角;而兩島的面積亦大致相等,兩島與大嶼山的距離亦大致相等,令兩島形如大嶼山的兩顆伶仃對向的衛星

由於該島已沒有常住居民多時,1984年就已經被劃定名為「內伶仃島自然保護區」,並設立石碑標示;劃歸深圳後,再重名為「內伶仃島-福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地理

[编辑]

內伶仃島是一個三角形的島嶼,面積有4.84平方公里。最高點為尖峰山,海拔338米。西面是牛脷角,東南是東角嘴(在1922年香港繪製地圖中稱為Sweeting Point[2]),南面有南灣,北面有東灣。

內伶仃島因為鄰近珠江口,珠江的沙泥使該處的海水帶黃色。

生物

[编辑]

内伶仃岛形成了一个较为封闭的自然生态系统,有维管植物133科379属569种、苔藓19科34属61种、昆虫超440种、鸟类近110种、两栖爬行类超30种、兽类十余种。[3]

岛上树林为常绿阔叶林,群落乔木层优势物种包括山蒲桃红鳞蒲桃短序润楠刺葵白背槭等,灌木层则主要是小果柿[4]

兽类中则猕猴穿山甲普通伏翼褐家鼠小家鼠等为优势物种。[5]

歷史

[编辑]

明朝正德八年(1513年),葡萄牙人佔據「屯門島」建立根據地,有指「屯門島」即現時的內伶仃島[6],但至今尚無定論。正德十三年(1518年),明朝水師進攻,破壞該根據地[7][8],史稱屯門海戰嘉靖元年(1522年),於茜草灣對出的海域,明朝水師再大破葡艦,史稱茜草灣之戰[9]

清朝,內伶仃島隸屬新安縣[10]。1898年,清廷與英國簽訂《展拓香港界址專條》,深圳河以南的寶安縣地方均被納入為英國租界範圍,理論上亦包括內伶仃島,然而英方以該島遠離香港島和九龍半島為由,並沒有接收內伶仃島和其南面的萬山群島。

1950年4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4军第130师第390团发动内伶仃岛之战,中華民國國軍战败,最终解放军占领该岛,宝安县城南门校场北侧建有“解放内伶仃岛纪念碑[11]。1952年因边防建设需求,岛民迁宝安县西乡居住。1953年,連同南面的萬山群島一同被劃出寶安縣,改為珠海縣管轄。1955年部分岛民配合政府调动,响应“军民共守边疆”的指示精神,回岛居住和耕作。但是当时由于土改政策已结束,所以岛上土地就没法办理土改手续。1970年代,內伶仃島生产队被纳入长期从事海上捕捞业为主的流动渔民组建起来的蛇口渔业一大队行政管辖。

1980年代,珠海市政府曾建議興建連接香港的伶仃洋大橋,定線經過內伶仃島,但此計劃最後被港珠澳大橋取代。1980年代,驻岛解放军撤离,因岛上没有医疗和教育方面的支持,1983年国家森林保护区禁止原岛民上岛耕种,深圳政府安排內伶仃島生产队迁入蛇口渔一大队自费建房居住。1992年由于体制改革深圳经济特区管理条例出台,南山区蛇口街道办渔一大队改称蛇口渔一实业合作股份有限公司。

2009年,广东省政府正式批复深圳市政府和珠海市政府,经第11届35次省政府常务会议研究,明确内伶仃岛归属深圳市管辖,隸屬南山區,成為深圳市地面最南點,也為深圳相隔了56年來再次管轄該島。

參考資料

[编辑]
  1. ^ 内伶仃岛归属深圳市管辖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深圳新聞網。
  2. ^ Hong Kong Historic Maps - Reference 1922 (UK National Archives). [2022-05-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5-25). 
  3. ^ 蓝崇钰,廖文波,王勇军.广东内伶仃岛的生物资源及自然保护规划.植物资源与环境学报,2002(1):47-52.
  4. ^ 李薇等 深圳市内伶仃岛山蒲桃+ 红鳞蒲桃-小果柿群落结构及其物种多样性特征. 生态科学 37.2 (2018): 173-181.
  5. ^ 王勇军,常弘,林术,等.广东内伶仃岛兽类资源与保护.生态科学,1999(4):20-24.
  6. ^ Brage, J.M. China Landfall 1513, Jorge Alvares Voyage to China. Macau: Imprensa Nacional. 1965. 
  7. ^ Cortesão, A. The Suma Oriental of Tome Pires and the Book of Francisco Rodrigues. London: Hakluyt Society. 1944. 
  8. ^ 龍思泰 (Anders Ljungstedt). 早期澳門史. 北京: 東方出版社. 1832, 1997. 
  9. ^ EIA Report - Part 3 Section12 Annex B. 環境保護署. [2013-11-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9-30). 
  10. ^ 《新安縣志:輿地略》:「西至樊石海面五十里,與香山縣淇澳司分界。南至擔杆山海面三百里,外屬黑水大洋杳無邊際。」
  11. ^ 记者:王剑锋. 攻占内伶仃岛十六壮士血洒海疆. 深圳新闻网,来源:深圳特区报. 2009年7月15日 [2013-02-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年2月25日) (简体中文). 

參見

[编辑]
  1. ^ 广东十大美丽海岛出炉_央广网. travel.cnr.cn. [2024-0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