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卑南王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卑馬巴
Pimaba
卑南八番
卑南八社
後山七十二社
未知—1897年
地位卑南族酋邦
首都卡砦卡蘭部落
南王部落滑地戰役後)
常用语言卑南語(官方)、阿美語排灣語臺語客語荷蘭語
族群
卑南族
阿美族
排灣族
撒奇萊雅族
漢人
宗教
卑南族神靈信仰
类型跨部落聯盟
組成部落南王部落
卡砦卡蘭部落
射馬干部落
利嘉部落
大巴六九部落
下賓朗部落
美農部落
初鹿部落
溫泉部落
政府酋邦制
• 元代
馬加特
• 清初
文結
• 清初
比那賴
• 清末
陳安生
• 清末日初
姑仔佬(末代卑南王)
历史时期史前 - ?
• 建立
未知
1647年(?)
1887年5月
1888年
1896年5月
• 终结
1897年
前身
继承
台灣史前時期
台灣日治時期
今属于 中華民國

關於卑南王的說法擁有兩種,第一種為荷蘭人所稱“卑馬巴的國王”(Pimala Pinarai),第二種為清治時期的比那賴(Pinadray)。

文獻

[编辑]

《臺灣通史》(1920年):宣稱「唐貞觀間,馬來群島洪水,不獲安處。各駕竹筏避難,漂泊而至臺灣……而統一為卑南王」[1]

《臺東縣志》(1983年):宣稱「元朝大德元年,卑南八社頭目馬加特征服其他各社,被推為酋長(卑南王)」 [2]

卑南族的卡勒卡然部落曾是領導卑南族管理東台灣平原及海岸地區的權力中心,然而在滑地戰役中,卡勒卡然部落敗給了同樣是卑南族的普悠瑪部落。 戰勝的普悠瑪部落從此取代卡勒卡然人在東部地的統治權,後於清領時期協助滿清搜捕反清的華人亂黨。因平亂有功,大清皇帝御賜普悠瑪領導人卑南大王官銜。 滑地戰役之後,戰敗的卡勒卡然人部族中,有部分法流家系族人選擇南遷另覓棲身之地,最後於台灣南方瑯嶠一帶征服當地排灣部族後,後建立一新政權,史稱瑯嶠十八社

前、後期之說共有以下三種區分法,此處採用第三種

  1. 鴉片戰爭-列強侵襲中國
  2. 英法聯軍-洋務運動
  3. 牡丹社事件-積極治臺

前期

[编辑]

文結

[编辑]

《臺東縣志》:「清朝康熙35年(1696年)臺灣府令陳林賴科等越山至卑南招撫山胞,冊封其酋長文結[3]

《臺灣通史》與《卑南大王》[4]:01-10亦有記載「康熙61年,文結因協助清庭平朱一貴之亂有功而封王」。

比那賴

[编辑]

又稱卑那來(Pinadray[5]或Pinaday[6]),為東台灣民間傳說中的英雄人物,雖其出身及生平皆有所爭議,但因其助清朝官兵阻饒林爽文餘黨自浸水營古道逃到台東有功,受乾隆招待至北京,並獲得「卑南王」之稱號[7],而其所統轄之區域則稱為「後山七十二社」[8]


臺灣歷史台灣歷史年表
史前時期
荷治
1624-1662
西治1626-1642 原住民政權及部落~1933
明鄭時期
1661-1683
清治時期
1683-1895
日治時期
1895-1945
戰後時期
1945 迄今
其他臺灣系列

人口 - 族群 - 經濟 - 交通
地理 - 文化 - 教育 - 法律
政治 - 政府 - 軍事 - 外交

臺灣主題首頁
生平
[编辑]

比那賴是卑南社人,約生於清朝乾隆嘉慶年間,屬於卑南社傳統六大氏族之一的拉拉氏族(Raera)。其父加六賽曾為傀儡山總社之第17任總頭目,而母親則是出身於太麻里西路古。比那賴善於經商,成年後,以進入婚(Musabak,即漢人所稱入贅)之方式,進入今屏東縣平埔族馬卡道族(Makatao)的大木連部落(Tavolia)(即今水底寮),沿著浸水營古道至西岸的水底寮開設交易所,一方面販售東部特產,另一方面則買進卑南人生活必需品,因而經商致富[5][6][7]

農業方面,比那賴將漢人耕作技術、器具、稻種及家畜禽引進東台灣,因而增加卑南族農產量[7]。為追念此事,陸森寶於1964年將西洋民謠改編譜上詞,作成「卑南王」,歌詞即提及先祖比那賴教族人耕田、插秧,並開闢道路、樹立傳統[6]

補充
[编辑]

根據余饒理(George Ede)於1890~1891年的《長老會信使》中記載,曾有一位東福爾摩沙國王(可能為比那賴),其王宮位於卑南。後來知本人將卑南征服,最後都被卑南人同化,最終阿美族人來了,他們立即就成為知本人的屬民[9]:342

軼聞
[编辑]
受封為王
[编辑]

根據民間傳說,由於比那賴率領東部七十二社協助清朝政府殲滅林爽文餘黨,故受乾隆封為「卑南王」。然而,據史料紀載,當時的乾隆封賞之官位最高只達到「六品頂帶」 ,與民間口傳所言之「受封為王」出入甚大。此外,原住民社會中本無「王」的概念,但卻為原住民誤傳為受封得「王位」。

卑南王之名
[编辑]

卑南族盛傳,卑南社的頭目比那賴因有功而進京受封為王,因而統領東部七十二社,但根據清宮資料,1788年9月受臺灣當局遴選前往北京祝壽之30名原住民大小頭目包含四大總社之烏鰲總社阿里山總社大武壠總社傀儡山總社等,與東台灣有直接關系者僅傀儡山總社,而其總頭目名單為比那賴之父加六賽,而非比那賴本人[10]

後期

[编辑]

陳安生

[编辑]

漢人陳安生入贅卑南,成為比那賴(Pinadai)後裔西露姑(Siruku)的丈夫,因婚姻關係及其能力,後成為卑南社之頭目。1874年5月,渡臺辦防欽差大臣沈葆楨派遣袁聞柝搭輪船前往前來招撫,陳安生等隨袁同知到郡,表示社眾皆願歸化[11]

也因為漢人和清朝官方勢力進入台東平原、以及如鴉片、瘟疫等社會問題影響,卑南王的統治力量從十九世紀後期開始逐漸衰落,聯盟內的各部落逐漸擺脫了卑南王的控制,造成如1885年的知本利嘉之戰等內部衝突,盟主制度趨於瓦解。而在知本利嘉之戰結束十幾年後,卑南王終於走入歷史[12][13][14]

姑仔佬

[编辑]

姑仔佬(Kuiaiaw),亦可稱做姑拉老(Kelalrau/Kuralau),為末代卑南王(終結於1897年),曾參與雷公火之役[15]:72[16]:97

參考資料

[编辑]
  1. ^ 連橫. 《臺灣通史》. 五南出版社. 2017-05-25 [2021-11-15]. ISBN 978957119130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0-27). 
  2. ^ 施添褔. 《臺東縣誌大事記》. 臺東縣政府文化局. 1963 [2021-11-15]. ISBN 97895702864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1-15). 
  3. ^ 林志興. 《卑南王》. 中華民國原住民族委員會. 臺灣原住民族歷史語言文化大辭典. [2019-05-14]. [失效連結]
  4. ^ 幣原垣,〈卑南大王〉,《南方土俗》第一期卷,1931
  5. ^ 5.0 5.1 重探卑南王在花東歷史中的角色:從乾隆皇帝與「卑南王」的邂逅談起. [2016-09-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1-16). 
  6. ^ 6.0 6.1 6.2 台灣原住民族文化知識網-歌謠欣賞. [2016-09-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1-10). 
  7. ^ 7.0 7.1 7.2 浸水營古道 見證南台灣東西岸交易史. [2016-09-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1-05). 
  8. ^ 清代東部後山圖. [2019-03-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2-28). 
  9. ^ 費德廉羅效德 編譯. 《看見十九世紀臺灣-十四位西方旅行者的福爾摩沙故事》.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籌備處. 2006-12 [2021-11-25]. ISBN 978986824166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1-04). 
  10. ^ 清代初期原住民大清帝國考察記. [2016-09-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5). 
  11. ^ 《卑南族-歷史事件簿》. 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 臺灣原住民數位博物館. [2017-07-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0-31). 
  12. ^ 宋龍生. 台灣原住民史-卑南族史篇. 國史館台灣文獻館. 1998-12-01 [2021-03-31]. ISBN 978957023143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7-10). 
  13. ^ 陳文德. 台東縣史卑南族篇. 台東縣政府文化處. 2001-10-01. ISBN 9570291494. [失效連結]
  14. ^ 劉克襄. 後山探險: 十九世紀外國人在臺灣東海岸的旅行. 自立晚報社文化出版部. 1992. ISBN 9575961773. 
  15. ^ 林志興巴代. 《卑南學資料彙編》第一輯:回凝與前瞻—卑南族回顧的研究與展望. 耶魯出版社. 2016-11-04 [2022-10-24]. ISBN 978957832399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0-24). 
  16. ^ 姜柷山孫民英林娜鈴《臺東南王社區發展史》,臺東縣臺東市南王社區發展協會,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