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爾斯魯爾理工學院
卡爾斯魯爾理工學院 | |||||||||||||||||||||||||
---|---|---|---|---|---|---|---|---|---|---|---|---|---|---|---|---|---|---|---|---|---|---|---|---|---|
Karlsruher Institut für Technologie | |||||||||||||||||||||||||
創辦時間 | Fridericiana理工學院:1825年
卡爾斯魯爾理工大學(TU Karlsruher):1865年 卡爾斯魯爾理工學院(KIT):2009年10月1日 | ||||||||||||||||||||||||
學校類型 | 公立 | ||||||||||||||||||||||||
校長 | Horst Hippler | ||||||||||||||||||||||||
職工人數 | 3,456人[1] | ||||||||||||||||||||||||
學生人數 | 25,196人[1] | ||||||||||||||||||||||||
大學部人數 | 14,136人[1] | ||||||||||||||||||||||||
研究生人數 | 8,181人[1] | ||||||||||||||||||||||||
博士生人數 | 664人[1] | ||||||||||||||||||||||||
校址 | 德國巴登-符騰堡卡爾斯魯爾 49°00′34″N 8°24′42″E / 49.00944°N 8.41167°E | ||||||||||||||||||||||||
校區 | 市區/郊區 | ||||||||||||||||||||||||
代表色 | |||||||||||||||||||||||||
暱稱 | KIT | ||||||||||||||||||||||||
隸屬 | 德國精英大學計劃 CLUSTER CESAER ENTREE TU9 歐洲大學協會 EUCOR | ||||||||||||||||||||||||
網站 | kit.edu | ||||||||||||||||||||||||
|
卡爾斯魯爾理工學院(德語:Karlsruher Institut für Technologie,英語:Karlsruhe Institute of Technology,縮寫為KIT)是位於德國巴登符騰堡州的大學,也是德國國家級的大型研究中心,擁有約9,000多名雇員以及約25,000名學生。卡爾斯魯爾理工學院是由原卡爾斯魯爾大學和原卡爾斯魯爾研究中心合併而成。卡爾斯魯爾大學建立於1825年,是德國歷史最悠久的理工大學,是繼巴黎綜合理工學院(1794年)、布拉格捷克理工大學(1806年)和維也納工業大學(1815年)之後的歐洲第四所理工大學。卡爾斯魯爾研究中心前身是德國的核物理研究中心,隨著德國退出核能的步伐,如今的科學研究領域主要集中在核子物理、奈米技術、微系統、氣候、環境、新能源等方面,屬於國家級的大型研究中心,隸屬於德國亥姆霍茲聯合會旗下,擁有雇員3800人。
KIT是德國理工大學九校聯盟成員之一。2006年,KIT同慕尼黑大學以及慕尼黑工業大學一起入選為首輪第一批德國精英大學。
校史
[編輯]原卡爾斯魯爾大學歷史
[編輯]卡爾斯魯爾大學建立時是一所綜合理工大學校(Polytechnikum),是由巴登的路德維希大公爵於1825年10月7日,參考巴黎綜合理工大學校(École Polytechnique)的樣式建立而成。
1865年,弗里德利希一世大公爵將綜合理工大學校升級為理工大學,1902年起大學另名Fridericiana。
1888年,海因里希·魯道夫·赫茲在赫茲講演廳證明了電磁波的存在,現在赫茲演講廳仍然存在並被使用。
1900年,擁有了博士學位授予權。
1904年,成為德國第一所錄取女性就讀正規學業的大學。
1967年,根據巴登符騰堡州法律,更名為Universität Karlsruhe(TH)「卡爾斯魯爾大學」,根據州議會的建議,在校名後保留(TH)的附加字樣,以此強調自己理工大學的身分。TH即Technische Hochschule(工學院)的縮寫,這在德國大學中是獨一無二的。
1969年,德國第一所培養電腦學系碩士生的大學。
1972年,成立德國第一個電腦系。
為了強調在科學研究領域的優勢,2005年7月起在校名中增加「研究型大學」(Forschungsuniversität)的附加字樣。
1984年8月2日,德國的第一封電子郵件在卡爾斯魯爾大學被接收。
自1994年1月起的三年,卡爾斯魯爾大學負責管理和註冊.de域名,技術支援一直持續到1999年。
2006年,卡爾斯魯爾大學啟用24小時全天候圖書館。
2006年4月11日,卡爾斯魯爾大學與卡爾斯魯爾科學研究中心(Forschungszentrum Karlsruhe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簽訂合同,成立卡爾斯魯爾理工學院。
原卡爾斯魯爾研究中心歷史
[編輯]卡爾斯魯爾研究中心1956年作為反應爐營運公司被建立,隨後更名為卡爾斯魯爾核研究中心。最初的研究領域集中在核能,德國的核反應爐Forschungsreaktor 2和der Brutreaktor-Prototyp KNK在這裡被建造並營運。伴隨著德國退出核能的步伐,研究中心成為集合成科技,環境科學,能源以及物理學基礎研究為主要任務的綜合研究中心,並更名為卡爾斯魯爾研究中心,從2002年歸屬於亥姆霍茲聯合會旗下。
卡爾斯魯爾理工學院歷史
[編輯]2004年1月,聯邦精英倡議計劃啟動,主管研究的卡爾斯魯爾大學副校長迪特萊夫·呂有了這樣一個想法,兩家機構距離很近,並且在設施配備上極為相似,可以合併在一起,同時通過精英倡議計劃每年可以額外得到最多五千萬歐元的資助。
2005年七月關於卡爾斯魯爾大學和亥姆霍茲聯合會旗下的卡爾斯魯爾研究中心合併的基本材料被送往聯邦改革委員會,其後開始了參與精英倡議計劃的準備,在這份計劃書裡遠期計劃卡爾斯魯爾理工學院成為兩家機構的目標。在2006年1月卡爾斯魯大學向德意志研究協會DFG和和科學理事會提交完整的精英倡議計劃報告。在這份報告裡還包括對就近的弗朗霍夫協會的ISI和IITB研究所的合併,但是由於太過複雜對這兩個研究所的合併被否決。
在2006年4月11日,關於建立卡爾斯魯爾理工學院的合同由卡爾斯魯爾大學的黑普勒Horst Hippler和埃斯特曼Dieter Ertman以及卡爾斯魯爾研究中心的珀普Manfred Popp和雷托Sigurd Lettow簽署。
2006年4月25日,關於KIT的新聞發布會召開。自2006年7月1日起,兩個機構在共同的信紙上使用KIT標記。
雙方研究所的合作開始於2006年7月1日。
2006年10月13日,第一輪的精英倡議計劃公布,卡爾斯魯爾理工學院,慕尼黑大學以及慕尼黑工業大學勝出。
一份屬於內部協定的KIT成立合同最終在2007年12月13日被簽署,在這份檔案裡兩個機構有義務繼續推動這份合併計劃,直到兩個機構的完全合併,2008年2月相關的慶祝活動在卡爾斯魯爾的會議中心舉行,聯邦及州的教育部長也出席了此次慶祝活動。
2009年7月8日,巴登符騰堡州州議會通過了KIT合併法案。
2009年10月1日,合併法案正式生效,KIT成為了一個法律實體,既是一所大學同時又是一所亥姆霍茲聯合會旗下的大型研究機構。KIT的名稱的來源參考了麻省理工學院 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MIT)。
校園
[編輯]南校區
[編輯]北校區
[編輯]東校區
[編輯]學院
IFKM
IPEK
行政架構
[編輯]卡爾斯魯爾理工學院擁有11個學院[3],約121個研究所[4]。
- Architecture (建築系)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Civil Engineering, Geo-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s (土木工程,地質和環境科學系)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Chemistry and Biosciences (化學和生命科學系)
- Chemical and Process Engineering (化學和過程工程系)
- Electrical Engineering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電子與資訊科技系)
-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人文和社會學系)
- Informatics (資訊學系)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機械系)
- Mathematics (數學系)
- Physics (物理系)
-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經濟和管理系)
學術概論
[編輯]理念
[編輯]「教學(Lehre),科學研究(Forschung),革新(Innovation)」是卡爾斯魯爾理工學院的理念。
聲望
[編輯]卡爾斯魯爾理工學院與慕尼黑大學,慕尼黑工業大學一起於2006年10月成為德國首批精英大學。
在2019年7月揭曉的第三輪卓越計劃評選中,再次獲得了「精英大學」的稱號。
在2020年QS世界大學排名中,卡爾斯魯爾理工學院位列第131名[5]。
圖書館
[編輯]KIT圖書館主要服務學生,科技工作者,及其它人群。擁有100萬冊書籍以及2500種雜誌。主要藏書在自然、工程學、建築、電腦、數學以及經濟工程領域。圖書館自2006年起成為24小時全天候圖書館。
除KIT中心圖書館之外,各院系以及研究所也擁有自己的圖書館。
計算中心
[編輯]Steinbuch Centre for Computing (SCC)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由原卡爾斯魯爾大學計算中心及卡爾斯魯爾研究中心計算中心合併而成。Steinbuch計算中心已併入聯邦研究網,以及邦研究網。
核反應爐
[編輯]自1961年到1991年共有六座核反應爐在卡爾斯魯爾研究中心投入營運。
名稱 | 縮寫 | 營運時間 | 結束時間 | therm. Leistung |
描述 |
---|---|---|---|---|---|
Forschungsreaktor 2 | FR-2 | 1961年3月7日 | 1981年12月21日 | 44 MW | Schwerwassermoderiert |
Schnell-Thermischer Argonaut-Reaktor Karlsruhe | STARK | 1963年1月11日 | 1976年3月 | 10 Watt | Forschungsreaktor |
Siemens Unterrichtsreaktor Karlsruhe | SUR-KA | 1966年3月7日 | 1996年9月 | 0,1 Watt | sog. fest-homogene Bauweise |
Schnelle Nullenergie-Anordnung Karlsruhe | SNEAK | 1966年12月15日 | 1985年11月 | 1 kW | Nullleistungsreaktor für Brutreaktorentwicklung |
Mehrzweckforschungsreaktor Karlsruhe | MZFR | 1966年12月19日 | 1984年3月3日 | 170 MW | Kraftwerk mit Schwerwasserreaktor in Druckröhrenbauweise |
Kompakte Natriumgekühlte Kernreaktoranlage Karlsruhe I/II | KNK I/II | 1971年8月20日 | 1991年8月23日 | 60 MW | Kraftwerk mit Prototyp-Brutreaktor, natriumgekühlt |
同步輻射裝置
[編輯]Accelerator Test Facility and Synchrotron Radiation Source (anka)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其他
[編輯]在卡爾斯魯爾理工學院矗立著一座200公尺高的氣象學測試塔。它屬於聯邦德國最高的建築物之一。
核物理所參與了世界最大的測量超高能射線的測量。
為測定反電中微子品質,卡爾斯魯爾氚中微子實驗由卡爾斯魯爾理工學院主導進行。
人物
[編輯]諾貝爾獎獲得者
[編輯]- 卡爾·勃勞恩(Karl Ferdinand Braun),1883年至1885年任卡爾斯魯爾大學物理學教授。因「發明和改進無線電報」,與古列爾莫·馬可尼共同獲得1909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 弗瑞慈·哈伯(Fritz Haber),因「對單質合成氨的研究」,獲得1918年諾貝爾化學獎。
- 拉沃斯拉夫·魯日奇卡(Lavoslav Ružicka)因「對聚亞甲基和高萜烯的研究」,獲得1939年諾貝爾化學獎。
- 赫爾曼·施陶丁格(Hermann Staudinger),因「對高分子研究以及確立高分子概念」,獲得1953年諾貝爾化學獎。
- 尚-馬里·萊恩(Jean-Marie Lehn),法國化學家,卡爾斯魯爾理工學院奈米研究所所長。因在分子的研究和應用方面的新貢獻和美國科學家克拉姆,佩德森共獲1987年諾貝爾化學獎。
著名教授
[編輯]- 海因里希·赫茲(Heinrich Rudolf Hertz,1857年2月22日—1894年1月1日),1885年至1889年任卡爾斯魯爾大學物理學教授。德國物理學家,電磁波的發現者。1886年至1889年,他在卡爾斯魯爾大學發現了電磁波的存在。
- 奧托·雷曼(Otto Lehmann,1855年1月13日—1922年6月17日),1889年至1922年任卡爾斯魯爾大學物理學教授,1900年至1901年曾任校長。德國物理學家,液晶研究的先驅。1912年起曾多次被提名諾貝爾獎。
著名校友
[編輯]- 卡爾·賓士,德國工程師,汽車工業的先驅。他於1860年至1864年就讀卡爾斯魯爾大學,1885年他製造了第一輛汽車,1914年卡爾斯魯爾大學授予他榮譽博士頭銜。
- 羅蘭·馬克,德國企業家。他於1969年至1974年就讀卡爾斯魯爾大學機械系,1975年他建立了德國最大的主題公園之一「歐洲樂園」。
- 埃米爾·馮·斯科達,德國企業家。
- 弗蘭茨·呂羅,德國機械科學家,被稱為運動學之父。
- 奧古斯特·蒂森,德國工業家,世界500強之一的蒂森克虜伯股份公司的創始人。
- 迪特·采徹,1971年至1976年就讀於卡爾斯魯爾大學電子資訊系,自2006年1月起擔任前戴姆勒-克萊斯勒集團董事局主席。
- 哈索·普拉特納,世界最大商用軟體生產商SAP集團創始人之一,2003年以前是董事局主席,現在任職於監視會。
- 迪特馬·霍普,世界最大商用軟體生產商SAP集團創始人之一,於1988年至1998年任職董事局主席,2003年以前任職監視會主席。
- 克勞斯·奇拉,世界最大商用軟體生產商SAP集團創始人之一,卡爾斯魯爾大學物理系畢業。
- 弗瑞慈-魯道夫·君馳,德國電腦先驅之一,卡爾斯魯爾大學物理系畢業,發明了虛擬記憶體技術。
- 法蘭茲·費倫巴赫,世界最大汽車零部件生產商博世公司主席,卡爾斯魯爾大學經濟工程系畢業。
- 施特凡·寬特,BMW集團董事之一,經濟工程系畢業。
- 愛德華·泰勒,出生於匈牙利的美國理論物理學家,有「氫彈之父」的稱號。
- 卡斯滕·施波爾,德國漢莎航空集團董事局主席。
- 胡伯特·里普海爾,德國利勃海爾股份有限公司創始人。
- Günther Laukien,在1960年擔任德國卡爾斯魯爾大學實驗物理學教授,建立布魯克分析儀器公司。
歷任校長
[編輯]- 1857年至1862年,Professor Ferdinand Redtenbacher
- 1895年至1896年,Professor Reinhard Baumeister
- 1958年至1961年,Professor Dr.-Ing. Hans Leussink
- 1968年至1983年,Professor Dr. Dr.-Ing. h. c. Heinz Draheim
- 1983年至1994年,Professor Dr. Dr. h.c. Heinz Kunle
- 1994年至2002年,Professor Dr. Sigmar Wittig
- 2002年至今,Professor Dr. sc. tech. Horst Hippler
參考文獻
[編輯]參照
[編輯]- ^ 1.0 1.1 1.2 1.3 1.4 http://www.kit.edu/downloads/jahresbericht_2015_de.pdf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Jahresbericht 2015
- ^ 參照錯誤:沒有為名為
kit.edu
的參考文獻提供內容 - ^ Weiss, Ulrich. KIT - Studies - KIT Departments. www.kit.edu. 2020-09-15 [2020-10-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1-21) (英國英語).
- ^ Weiss, Ulrich. KIT - KIT - Organization - Divisions - Institutes. www.kit.edu. 2020-09-15 [2020-10-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2-08) (英國英語).
- ^ KIT, Karlsruhe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Top Universities. 2015-07-16 [2020-10-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2-01) (英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