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美北极
北美北极由阿拉斯加极地、北加拿大及格陵兰所构成。[1]主要水域为北冰洋、哈德森湾、阿拉斯加湾和北大西洋。[2]顾名思义,北美北极坐落于北极圈内,[3]也就是地球的最北端。西以苏厄德半岛与白令海峡为界;南以北纬66度33分为界,约为极昼和极夜之边界。[4]
北极区由七月等温线10 °C(50 °F)所包围而成。最北的林木线大致与之相匹。[3]由于位在极区,气候全年寒冷。[5]这里有冻原、北极植被[3]、冰川及大部分时候复盖着的冰。[5]
这里是许多动植物的栖息地。[6]在严峻的气候条件之下,此处的动植物群必须适应生存;在极端气候之外永冻土和很短的生长季使乔木难以生存。[3]自其他土地迁徙而来的原住民亦需适应其严苛环境,[5] 而族群人口也难逃减少。[5][页码请求]
全球暖化严重影响当地。伴随着海平面上升及气温升高物种的变化燎如观火;[4]海洋生态系统笼罩在海冰特性变化下日益增加的压力之下。[7]气候变迁也影响着生活或工作面临自然环境改变的人们。[4]
地理
[编辑]北美北极地理区域由大片陆地组成及[2]水域所构成。该地区是地球上地形相对平坦的部分。[2]由于该地区位于地球的最北端,因此冬季太阳可能只会在地平线上方出现几个小时,而在夏季会出现更长的时间。[5]
陆地
[编辑]构成北美北极地区的主要陆地由西到东依序为:
名称 | 国家 |
---|---|
阿拉斯加 | 美国 |
育空、 西北地区、努纳武特 | 加拿大 |
格陵兰 | 丹麦 |
阿拉斯加
[编辑]阿拉斯加有着一望无际的平原和低地。[3]在阿拉斯加的北海岸,从11月中旬至2月底视为期67天的永夜;[5]与之相对,5月上旬开始为期84天的永昼直到7月。[5]
北加拿大
[编辑]属于北极的北加拿大占国土的四分之一,也就是1.6 × 106平方千米(0.62 × 106平方英里)。而人口密度最世界上最地的地区之一,约为每100平方公里1人。它由世界上最难以栖息的地区组成 ;但却是大群驯鹿的家园。这里包含了辽阔的冰原、高山冰川、山峰、碎石、池塘、湖泊和U形谷。该地区生长著大约140种维管束植物和600种苔藓和地衣、约20种哺乳动物和80种鸟类。[6]
格陵兰
[编辑]格陵兰被认为是北美北极的高山地区。该地区生长的植被大多局限于约占总面积的14%的沿海无冰边缘。北部较寒冷的沿海地区植物贫乏,而西南地区和南方内陆地区植物群丰富。[3]
水域
[编辑]北美北极由以下一些主要水体组成:
气候
[编辑]北美北极的气候特色是全年寒冷。由于地球倾斜及其极地位置,强风与剧烈季节性波动的日照时长是家常便饭。[5] 一年中,气温变化范围很大,冬季平均最低气温约为 −38 °C(−36 °F),夏季平均最高气温约为10 °C(50 °F)。[6] 最热的月份是七月,最冷的月份是一月。[5]冬天有漫长的黑夜,而夏天则日不落。[5] 该地区部分地区一年中大部分时间被冰覆盖,全年任何月份都会下雪,年平均降水量为250 mm(9.8英寸)。[5][6]
野生动植物
[编辑]许多野生动物已经适应该地区极端的条件,而居住于此,包括诸如北极熊、麝牛等大型哺乳动物也包括小型鸟类和各类植物[6] 至于海洋生物则有海象、海豹、鱼类和微生物如海藻与浮游生物。[6] 许多湖泊和河流是北极红点鲑和湖鳟等鱼类的栖所。
植物
[编辑]北美北极地区的植被景观主要包括苔原、寒漠和极地半荒漠以及沿海盐沼和草原。[3] 植物必须尝试在恶劣的环境中生长,夏季持续光照,全年低温、干燥的风、大雪和冰冻的地面和土壤。[5] 土壤的冻融会影响植被,因为它会形成圆形、网状和石纹等图案地面。[3] 由于缺乏养分,植物多样性和物种数量都相对较少。[3][6] 有证据表明该地区的物种多样性与气温升高密切相关。[3]
由于永久冻土、生长季节短、黑暗而漫长的冬季、强风和极度寒冷,该地区几乎没有树木,只有苔藓和地衣等植被能够生存。[3] 能在这种环境中成功生存的植物种类并不多,而成功生存的植物往往体型较小,季节性生命周期也较短,除了藻类。据观察,藻类具有全年生存的能力。[5] 尽管年降水量极低,但这里有众多的湖泊、池塘和湿地,能够支撑相对茂盛的植被。[6] 植物生长周期通常从春季开始,在七月期间出现主要生长,八月底冬季即将到来时结束该周期。[3]
适应该地区气候的植物由于具有节水能力,因此能够在夏季最佳生长条件的短时间内快速生长。[5]植物借由近地生长和密集丛生来躲避强风和寒冷。植物适应的方式亦包括减少表面积以减少水分蒸发,垂直的叶子以帮助接收更多的阳光,蜡质的叶子以保持水分,以及抗冻使其能在冰冻条件下继续进行光合作用。[5]
动物
[编辑]与地球较温暖的地区相比,北美北极地区的动物种类较少,但数量众多。[6]动物群或因条件允可以冬眠;或由于缺乏庇护而无法冬眠,而必须保持活跃。这也是为什么没有爬行动物,只有少量两栖动物的原因。[6]尽管数量正在减少,但该地区是一些海洋生物的家园,例如不同种类的鲸鱼和海豹。[6]该地区养育了大量的候鸟,这些候鸟在夏季迁徙到该地区进行繁殖和觅食。[6]由于夏季冰融化并变成池塘,生态系统中也出现了包括飞蛾和蚊子在内的昆虫。[6]
一些动物会保存热量来适应该地区的气候条件,许多物种覆盖着厚重的毛皮及皮下脂肪,而另一些动物则形成了紧凑的体型,与其他物种的相比,它们的特点是腿和尾巴较短,耳朵也较小。[5][6]许多动物的脚上都有坚硬的皮毛,可以在脚垫和脚趾之间形成屏障,而雪可以让它们更轻松地行走。[6]尽管几乎被冻结,一些昆虫仍然可以透过进入休眠状态并让其天然存在的抗冻剂样化合物发挥作用来生存。[5]然而,最常见的应对策略是季节性迁徙,寻找更适合过冬的栖息地,这在鸟类中很常见。[5]
动物在成功繁殖方面拥有一个短暂的机会窗口,其幼兽的诞生必须与猎物的丰富期相符,否则食物链将被打乱。适应良好的物种通常倾向于主宰食物链。[6]
人类
[编辑]该地区人口稀少,当地人被认为是冰河时期后从中亚向北迁徙的人们的后裔。[5]其中包括因纽特人、尤皮克人、阿留申人、阿萨巴斯卡人和因纽皮雅特人。[5][6]在北美北极地区生活了数千年之后,他们形成了独特的传统,以适应极端的气候条件,例如在一年中的特定时间狩猎动物和捕鱼,以及在夏季采集和保存植物,为未来的冬天生活做好准备。[5]他们用兽皮、鹿角、牙齿、角和骨头建造帐篷、衣服、工具和武器。[5]
由于西方文化的影响,原住民现在约占阿拉斯加人口的16%,而他们现在住在木屋里,购买衣服和食物.[5]气候变化还影响了传统的生活方式,这种生活方式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已经不复存在了,因为冰融化影响了狩猎和捕鱼。[4] 一些社区正面临海岸侵蚀的威胁,这已经迫使其他社区搬迁。[4]
气候变迁
[编辑]气候变迁,也就是温室效应下的影响,是当大气中的某些气体阻止热量逸出时发生的变暖。[8] 与其他地区相比,北美北极地区特别容易受到气候变化的影响。[4] 气候变化导致该地区气温上升、极端天气事件、野生动物种群和栖息地变化以及海冰融化导致海平面上升。[8][9] 2016年11月日平均气温是2.22 °C(36.00 °F)异于正常水平,海冰覆盖面积也低于2012年11月创下的最低记录。[4]
冰原的形成时间延后、分离时间提早,并且年龄、厚度分布和区域覆盖范围迅速减少。[7] 在南波佛特海的冰层分离比1964年至1974年期间提早了7周。[7]气候变化导致冰层损失的一个例子是影响比佛特海和楚科奇海海冰的第13个极端北极风暴。[7]2012年,一个气旋在西伯利亚形成,并在加拿大北极群岛结束,这期间大型波浪生成、海洋上升流和机械作用影响了海洋及其覆盖的冰层。[7]
随着解冻的永久冻土中微生物生产增加,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和甲烷s浓度可能会上升。[7]气候变化将对植物物种产生显著影响,使灌木增加,从而破坏区域植被,并减少某些植物物种。[9]这也导致了动物的存活率下降,对生态系统造成了严重压力。[6]
该地区的气候变化引起了全球关注,人们对减少影响产生了浓厚的兴趣。[4]因为对北美北极的影响会连带影响世界其他地区,包括全球海平面上升。[4]海平面上升是一个关键问题,因为该地区在大西洋和太平洋的对流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而融化的海冰对全球变暖的加速和温室气体进入大气层的增加产生了影响。[7]
画廊
[编辑]-
北极地区人工彩色地形图
-
格陵兰岛约克角的冰山
参考文献
[编辑]- ^ The North American Arctic. UCL Press. [2020-07-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0-09) (英语).
- ^ 2.0 2.1 2.2 Emery, K. O. Topography and Sediments of the Arctic Basin. The Journal of Geology. 1949, 57 (5): 512–521. Bibcode:1949JG.....57..512E. ISSN 0022-1376. JSTOR 30057600. doi:10.1086/625664.
- ^ 3.00 3.01 3.02 3.03 3.04 3.05 3.06 3.07 3.08 3.09 3.10 3.11 Daniels, Fred J.A.; Bultmann, Helga; Lunterbusch, Christoph; Wilhelm, Maike. Vegetation zones and biodiversity of the North-American Arctic (PDF). 2000 [2023-07-31].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2-04-30).
- ^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Allen, Thad W.; Whitman, Christine Todd; Brimmer, Esther. The Arctic Region. Arctic Imperatives. 2017: 5–8.
- ^ 5.00 5.01 5.02 5.03 5.04 5.05 5.06 5.07 5.08 5.09 5.10 5.11 5.12 5.13 5.14 5.15 5.16 5.17 5.18 5.19 5.20 5.21 5.22 The Arctic Environment (PDF). National Wildlife Federation. [2023-07-31].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3-03-26).
- ^ 6.00 6.01 6.02 6.03 6.04 6.05 6.06 6.07 6.08 6.09 6.10 6.11 6.12 6.13 6.14 6.15 6.16 6.17 Poles Apart: A Study in Contrasts. University of Ottawa Press. 1999. JSTOR j.ctt1cn6rbs.
- ^ 7.0 7.1 7.2 7.3 7.4 7.5 7.6 Barber, David. Sea Ice, Climate Change and the Marine Ecosystem (PDF). ArcticNet. 2013–2014 [2023-07-31].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1-07-14).
- ^ 8.0 8.1 Gervais, Melissa; Atallah, Eyad; Gyakum, John R.; Tremblay, L. Bruno. Arctic Air Masses in a Warming World. Journal of Climate. 2016, 29 (7): 2359–2373. Bibcode:2016JCli...29.2359G. ISSN 0894-8755. JSTOR 26385397. doi:10.1175/JCLI-D-15-0499.1 .
- ^ 9.0 9.1 Fuglei, Eva; Anker, Rolf. Global warning and effects on the arctic fox. Science Progress. 2008, 91 (2): 175–191. ISSN 0036-8504. JSTOR 43425779. PMID 18717368. doi:10.3184/003685008X3274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