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泰雅族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泰雅族
Atayal
在台中市和平区桃山部落参与成年礼的族人(摄于2021年)
总人口
约97,987人(2024年6月)[1]
分布地区
宜兰县南澳乡大同乡新北市乌来区桃园市复兴区新竹县尖石乡五峰乡苗栗县泰安乡台中市和平区南投县仁爱乡中央山脉北段、雪山山脉

蓝色:赛考列克系统
绿色:泽敖列系统
语言
泰雅语中华民国国语寒溪语
宗教信仰
基督宗教Utux
相关族群

泰雅族泰雅语Atayal),清代称为黥面番王字头番[2]:96,为台湾原住民族的一个族群。其分布区域横跨宜兰县新北市桃园市新竹县苗栗县台中市南投县,占台湾中北部的山区,其中包括和平溪南澳溪兰阳溪大汉溪中港溪后龙溪大安溪大甲溪北港溪浊水溪等溪流的主流与支流流域。[3]:39

族群分类

[编辑]
鸟居龙藏所摄台中县眉原社泰雅族人,明治三十三年(1900年)

明治三十二年(1899年)伊能嘉矩在与粟野传之烝合撰的《台湾蕃人事情》中,将台湾原住民族分为七族与平埔族,并首先以“アタイヤル”(Ataiyaru)为泰雅族族名[2]:78。四十四年(1911年)台湾总督府蕃务本署在其出版的《理蕃概要》(Report on the Control of the Aborigines in Formosa)报告书中,使用“Taiyal”作为泰雅族的官方族群名称[2]:79大正四年(1915年)出版的《蕃族惯习调查报告书》书内将雾社蕃、韬赛蕃、太鲁阁蕃与木瓜蕃自泰雅族分出,另外称为“纱绩族”。[4]:3

昭和十年(1935年)移川子之藏于《台湾高砂族系统所属之研究》一书中,将泰雅族依传说中始祖起源地分为赛考列克(Sekoleq)、泽敖列(Tseole)与赛德克三系统。赛考列克系统传说始祖起源地为宾斯博干(Pinsbkan);泽敖列系统为大霸尖山;赛德克系统则为白石山。其中赛考列克系统与泽敖列系统合称泰雅亚族,因其语言中称人类为“atayal”;赛德克系统则称人类为“seediq”。[5]:23

昭和十一年(1936年)浅井惠伦语言学的观点将泰雅族分为泰雅本族(Atayal proper)与赛德克族,前者分为大溪(Taikei)、大湖(Taiko)、汶水(Bunsui)、白狗(Hakku)与万大(Bandai)等五个方言群;后者分为太鲁阁与雾社(Musha)两方言群[4]:3。十四年(1939年)鹿野忠雄提出将泰雅族分为泰雅亚族与赛德克亚族,其中泰雅亚族分为萨卡武群(Sakabo,包括溪头蕃与南澳蕃)、大嵙崁群(包括屈尺蕃、大嵙崁前山蕃、马利考温蕃、前山马利考温蕃、奇那济蕃、马武督蕃、梅卡朗蕃、上坪前山蕃与上坪后山蕃)、大湖群(包括鹿场蕃、汶水蕃、大湖蕃与北势蕃)、赛考列克群(Sekoleq,包括白狗蕃、拜巴拉蕃、马来巴蕃、萨拉冒蕃、西卡瑶蕃、南势蕃与万大蕃);赛德克亚族分为西赛德克群(包括雾社蕃、道泽蕃与多罗阁蕃)与东赛德克群(太鲁阁蕃、东势蕃与木瓜蕃)。[2]:85、86

1965年卫惠林等人编纂的《台湾省通志稿·同胄志》中将泰雅亚族分为赛考列克(Sekoleq)与泽敖列(Tseole)两群;赛德克亚族则分为东、西两群[4]:3。1984年廖守臣(马绍·莫那)参酌移川子之藏鹿野忠雄与卫惠林对泰雅族的分类法,进一步将赛考列克群分为福骨(Xalut)、马列巴(Malepa)与马里阔丸(Malikoan)三系统;泽敖列群分为马巴阿拉(Mabaala)、马巴诺(Mapanox)、莫拿玻(Menebo)与莫里拉(Mererax)四系统;赛德克亚族则舍去以地理分布为基准的东、西两群,重新分为太鲁阁、道泽(Toda)与德克达雅(Tgdaya)三群。[4]:4

1996年赛德克亚族东赛德克群开始推动族群正名运动,并于2004年1月14日经行政院核定为太鲁阁族[5]:1。随后西赛德克群亦于2008年4月23日经行政院认定为赛德克族[3]:40

以下为王梅霞《泰雅族》一书中提出的泰雅族族群分类:

  • 泰雅(Tayal)亚族:
    • 赛考列克(Sekoleq)系统:
      • 马卡纳奇(Makanaji)亚系统 :
        • 福骨(Xalut)群
        • 石加路(Shyakalo)群
        • 金那基(Mknazi)群
        • 大嵙崁群
        • 南澳群
      • 马列巴(Malepa)亚系统:
        • 屈尺(Taranan)群
        • 大嵙崁(Msutunux)群
        • 卡奥湾(Gaogan)群
        • 溪头群
        • 司加耶武(Sqoyaw)群:包含沙拉茅(Slamaw)群。
      • 马里阔丸(Malikoan)亚系统:
        • 马里阔丸(Mrqwang)群
        • 马武督(M'utu)群
    • 泽敖列(Tseole)系统:
      • 马巴阿拉(Mabaala)亚系统:
        • 南澳群
        • 马巴阿拉群
        • 万大群
      • 马巴诺(Mapanox)亚系统:
        • 汶水群
        • 北势群
        • 南势群
      • 莫拿玻(Menebo / Mnibu)亚系统:
        • 南澳群
      • 莫里拉(Mererax)亚系统:
        • 鹿场群
        • 大湖群
        • 加拉排(Kalabai)群:广义包含美卡兰(Mekarang)群。
  • 赛德克亚族
    • 太鲁阁群
    • 道泽(Toda)群
    • 德克达雅(Tgdaya)群

物质文化

[编辑]

身体艺术

[编辑]

纹面

[编辑]
泰雅族纹面

台湾原住民族中,纹面(patas)是泰雅族特有的文化[注 1],经过纹面者才可论及婚姻[4]:9。相传上古时代有姐弟二人,弟婚期将至却无女可娶,有一天姊向弟说:“我已经替你找到一个女人,明天就在双叉路口的树下等你。”隔天姊先用纹脸,再前往约定的地点,弟认不出她就是姊,遂将他带回家,彼此结为夫妻后繁衍后代,这成为必须经过纹面才可婚嫁的由来。[5]:40

一般在约十五、六岁之后,身体发育渐趋稳定后就可进行纹面。无论男女皆在额头刺一至七道纵纹(因地区而异),男性须有成功的猎首经验,才可在下巴刺纵纹;女性则须织布技术熟练,并已有月经,可以传宗接代,才可环绕双并往左、右际刺横纹[4]:9。文面师(ppatas)皆为女性,且世代相袭。纹面时以敲槌(ttucing)敲打刺针(atuk,以黄铜或缝衣针整排束起制成),刺入皮肤在脸上留下伤口,将流出的拭去后,再涂抹煙灰或火药以留下颜色,并重复相同的动作三到四次,使颜色更加明显。术后以一或一只做为谢礼。[6]:153

传统泰雅族社会严禁婚前与婚外的性行为,认为青年若触犯禁忌,必将遭到祖灵(utux)的惩戒,导致纹面后的伤口发炎难以愈合,或是施刺后的花纹模糊,颜色黯淡不清。纹面师在施刺之前,会询问受术者是否曾有过婚外情的行为,如果答案是肯定的,必须向祖灵祈祷认错后再施刺。若女性刺纹花纹清楚,色泽黝黑,出嫁时可向男方家族多索要聘礼[4]:10。纹面的习俗直至日治时期初期才被严格禁止。[4]:11

部分泽敖利语群赛考利克语群成员拥有纹胸文化来表示战绩,如鹿场群、加拉排群和霞喀罗群等族群。[7]

穿耳

[编辑]

泰雅族无论男女皆穿耳洞、佩戴耳饰。儿童自五至六岁开始穿耳洞,逐渐更换不同直径的管状耳饰,以扩大耳洞。耳饰(qingay)采细竹管截断而成,可分为有纹饰与无纹饰两种,无纹饰者为在平日佩戴,以防止耳洞密合;有纹饰者布满几何线文雕刻,并镶嵌木槲草皮以为装饰,有时前方加上红色毛线绒球,妇女则常与长贝板缀饰同时佩戴。

拔牙

[编辑]

泰雅族男女皆在成婚前,举行拔牙(smapa)仪式,拔去上门齿两侧两颗牙齿,或连同上犬齿共拔去四颗牙齿。

巫术占卜

[编辑]

鸟占

[编辑]

从前人们外出时,并无可资判断吉凶之物,因此时常得病、受伤,甚至死亡。于是众人商量之后,决定寻找一种判断吉凶的方式。传说有一次,乌鸦与ssiliq(绣眼画眉)进行搬石过河的比赛,并约定:“我们之中堪任此事者,就来担任人们吉凶的判断者。”乌鸦首先举起石头,但是石头动也不动;后ssiliq立即将石头轻易举起并搬过河,放在对岸。因ssiliq的获胜,从此人们远行时就以ssiliq的飞行方向与叫声来判断吉凶[5]:40

竹占

[编辑]

泰雅族的竹占(hamungap)以巫珠(tsriyanan)与细竹管(nawi)作为道具,被视为与祖灵(utux)沟通的媒介,有治病、解决纠纷或祈求等目的。施术过程中,女巫(phgup)持细竹管蹲下后以膝盖将其夹住保持水平,再将一颗管状珠子平放在细竹管上,女巫一边念咒语,一边用手向珠子搧风,如果珠子停住不滚动,则代表疾病可治愈或问题可获得解决。同样的巫术也出现在赛夏族部落,由于泰雅族与赛夏族皆无制作管状珠的技术,故巫珠可能是来自于平埔族人,类似的管状珠在平埔族中常串成项链作为装饰使用。[8]:155

音乐舞蹈

[编辑]

口簧琴

[编辑]

口簧琴(lubuw)多用于独奏,据传在过去为青年表达情意时所吹奏。口簧琴以一截长约10公分的片作为琴身,中间穿有长孔,安置细长舌状的竹或簧片,簧片一般为三片,最多可达六、七片,琴身两端钻孔穿系麻绳。吹奏时左手持琴置于间;右手拉扯右端麻绳,依靠震动发出声响,随口腔形状变化可产生不同的音调,簧片的宽窄厚薄则可产生不同的音阶[8]:152

歌谣

[编辑]

泰雅族歌谣的音阶可分为三音(右小三度、上下大二度)或四音(上下增二度)组织。歌唱时包括单音唱法与复音唱法,并使用乐器伴奏,常见的乐器有口簧琴木琴[9]:192

舞蹈

[编辑]

泰雅族的舞蹈有三种:第一种膝盖与腰不弯曲,直立着将脚慢慢地向左或向右移动;第二种脚与膝盖微弯,一面将身体向前微弯,一面缓慢地移动脚;第三种一面弯曲膝盖与腰,一面向左或向右跳跃[10]:264。当祭祀时由数人或数十人,男女分开或合为一队,围成圆圈相互牵手(或手扶著隔壁者的腰),由一人起头指挥跳舞。[10]:265

纺织工艺

[编辑]
哪哮社梯形贝片珠串与竹管耳饰
芃芃社男子贝珠铜铃腰饰
武塔社珠串铜铃耳饰

整麻

[编辑]

先将割下的苎麻以剐麻器以四株为一单位,每单位剐两次,累积两单位为一束,二十束为一捆。后将苎麻放入臼内用杵捣,使苎麻变软后成为丝状。再将苎麻丝放在两枝竹竿上晒干,使苎麻变得较有韧性,不容易断裂。[9]:228

纺线

[编辑]

将较短的苎麻丝绩在一起,再将连续起来的苎麻丝,以纺锤英语Spindle (textiles)施力使苎麻线变得更光滑且坚固,以便于织布[9]:228

煮线

[编辑]

苎麻线放置于盛有冷水与炉灰的铁锅内,煮两个小时,以去除苎麻的污垢与杂质,使其变白。如需染色,则加入薯莨汁液或捣烂的树薯球根,将线染成红赭色。[9]:228

理经

[编辑]

将理经架底坐平放于地,理经者面对底坐而坐,将苎麻线依一定顺序,在底座上竖立的支架上来回穿梭,缠绕在支架上后抽离支架。理经方式分为平织理经法与人字文理经法两种。[9]:229

织布

[编辑]

先将整理好的经线,由理经架移至织布机上,再将纬线缠在梭子英语Shuttle (weaving)上。将连着纬线的梭子在经线间垂直地来回穿梭,每来回一次用木条使纬线间能紧密靠紧,如此不断重复。布料可分为纯白麻布、平行条纹麻布与掺入染色麻线织成的花布。[9]:229

装饰

[编辑]

贝珠衣:以白色贝类穿孔磨成细小如绿豆之贝珠,将它穿缀于整件衣服上,是泰雅族独特的衣饰文化。贝珠衣有多种形式,最尊贵的一种是部落领袖或猎首英雄于凯旋归来参加盛会时所穿,也是结婚时重要的聘礼。除了贝珠衣以外,珠裙、珠帽、绑腿亦以贝珠串成。珠裙常使用于订婚或女子生产后男方送给女方家长的答谢礼。珠帽则为头目所佩戴。

竹藤编织

[编辑]

泰雅族的编织有棱眼背篓(kiri')、密闭背篓(qbun)、背袋(tokan)、圆箕(bluku')与筛子(gitu')等制品。竹材以于三至四月间,采集禾刚脱落,刚长的新竹为最佳。以制作中型圆箕为例:先以小刀(buli')将竹材削成约350支、长约25的竹篾子(rruma'),再将竹篾子以横、直向相互编织成大片的四方形,将边缘修成圆形后,最后以黄藤(qwayux)收边。[6]:98

藤帽

[编辑]

藤帽(qbubu')为男子外出时所佩戴,除保护头部之外,也具有美观与展现身份的作用。藤帽最普遍的形式为无边碗型,偶尔也会出现附加帽檐的形式。善于打猎者可将藤帽外罩头皮或皮,猎首成功者则在藤帽前额中央镶缝称为“mayon”的白色圆形贝板。[8]:141

圆箕

[编辑]

圆箕(bluku')有多种功能。在婚礼时用以放置聘肉(sapat),再平均分给众人共享;在舂米时或收割后,利用风力在稻谷中筛出稻糠,做法为在清晨落山风时,将稻榖置于圆箕内,举起后背对着风,缓慢将稻榖倒下来,较重的谷粒会落在近处,较轻的稻糠则会落在远处,谷粒与稻糠因而分离[6]:99,这个动作称为“tamapus'”。[6]:87

经济活动

[编辑]

计量系统

[编辑]

传统上并无长度容积与与重量的计算方式。以只的买卖为例,以其由的长度,或胖瘦的程度评定其价格。小米则以把数进行计算。[11]:221

生命礼俗

[编辑]
鸟居龙藏所摄台中县捒东上堡东势角泰雅族女人,明治三十三年(1900年)
武道能敢社贝珠裙

生育

[编辑]

泰雅族于婴儿出生后,以竹片割断脐带(punga),用温水洗净后再以包裹。男婴的脐带与发火器和猎首取得的头发放置于藤篓内;女婴的脐带则置于织布机的机胴内,父亲去世后则以儿子的脐带殉葬;母亲则以女儿的脐带殉葬。胎盘(svuang)以布包好后,男婴埋于靠屋内后壁;女婴则埋于靠屋内前壁或产妇床下。传统认为双胞胎为不吉,泽敖列系统在出生后将其活埋;赛考列克系统与赛德克族则认为如双胞胎为同性可养育,如为一男一女,独留男婴而埋杀女婴[9]:183

婴儿出生十至十二天后,便由产妇将婴儿初次抱出室外,举行祓禳仪式。先由产妇怀抱婴儿蹲踞室内门边,以布盖住婴儿头部,女巫(phgup)再手持一块燃烧樟木,口念咒语在产妇头上一尺多高处祈福,后再将木柴丢弃,由产妇抱婴儿至屋外,以手指天再重复念一次咒语。举行过祓禳仪式后,即择定日期,邀请亲戚来家中饮宴,亲戚则准备布疋食物相赠。其中必须为产妇的兄弟与从兄弟准备一份礼物,称为“makalaus”,以禳除因姊妹生产而招来的不洁,以给予长兄的礼物最为贵重。以大嵙崁群为例,对于产妇的长兄,需赠贝珠裙一条,其余兄弟则赠布一疋。[9]:179

人名

[编辑]

泰雅族采亲子连名制,一般情况下以父名连于己名之后,但若父早逝或其他原因,亦可连母名。如:父名为“Yukan watan”,若子名为“Yumin”则其全名应为“Yumin Yukan”,孙若名“Takun”则其全名为“Takun Yumin”,曾孙若名“Walis”则其全名为“Walis Takun”,以此类推。[4]:8

丧葬

[编辑]

根据传统,泰雅族自然死亡者举行室内葬,意外死亡者一般就地掩埋。室内葬时先在死者下挖洞,再由三个人分别抬着尸体的左、右与中部将之埋葬。埋葬时以屈肢葬的方式,同时为死者穿上传统服饰,并在盖板夹层放置死者生前用过的。负责埋葬死者的人先在室内脱去衣服,并由专门在死者床边墙壁所凿的洞出到室外,洗手后再由同一个洞回到屋内,马上将洞封好后最后从大门进出。死者埋葬后家属继续在该房子生活,直到已无空间可以埋葬死者再搬迁,必要时可将竹材做的墙壁拆开,以增加室内葬的面积。[5]:107、108

男人在世时必须大量猎取山猪鹿猎物与敌人首级,这些兽类与敌人在其死亡后会成为其随从,男人前往灵界(utuxan)时不仅声势浩大,在灵界的祖先也会以同等的阵势迎接。在抵达灵界前,会经过一个大池沼,其上架有灵桥(hongu utux),只有曾经猎首成功的男人与善于织布的女人可平安通过此桥,其他人则会掉到充满粪便的桥下(赛德克族则认为桥下有螃蟹会吃人)。[5]:139

岁时祭仪

[编辑]

播种祭

[编辑]

播种祭(smyatu)为泰雅族为祈求祖灵赐予丰收举行的仪式。在仪式的前一天先由头目召集众人,宣告祭祀时所需遵守的禁忌。播种祭当天凌晨两、三点左右,由各户人家推派一人,携带黏糕与兽肉至头目居所集合,一齐前往部落附近的新垦地。在垦地的一角围上三、四见方的石墙,在里面播种小米,并将带来的酒、黏糕与兽肉供祭以祈求丰收后返回,这时再由数个人(必须为偶数)带酒在途中迎接。以南澳群为例,古时举行播种祭时须将敌人头颅吊在头目屋住家顶下,日治时期禁止猎首后,改于住家中央放置装满酒的大臼,并在臼的上方屋顶吊挂敌人的头发与兽骨。[10]:241

收获祭

[编辑]
黑白珠串铃胸兜

收获祭为小米收获后,选定日期于早上傍晚举行,奉献新谷与祖灵的仪式。当日各家户各派一人准备两个筒,一个装,一个盛,后用麻线将其绑在砍下的树枝上,再至头目住家集合,头目带领众人到二、三十步远的地方,最后将树枝绑在大树枝上再返回。[10]:241、242

祖灵祭

[编辑]

祖灵祭(maho)举行的时节约为七、八月小米收割后,由头目与长者决定祭祀时间,全部落男子皆要参加。祭祀当天天未亮时,每人手持竹棒,上插有作为祭品的黏糕与兽肉。部落男子集合后,由头目带领前往祭祀地,沿途呼喊已逝祖先名字。到达祭祀地后,头目先与祖灵(utux)说话,接着各同祖群(qotox malxo)[注 2]的代表,也跟着与祖灵说话。祭祀完毕后,回程路上必须越过火堆,以示与祖灵分隔,年轻人则以刀刺路旁的黏糕(寓意在狩猎时猎得山猪)。祭品不可带回部落,必须于当地吃完。[9]:108、109

神话传说

[编辑]

人类始祖

[编辑]

赛考列克系统

[编辑]

上古时代,位于宾斯博干(Pinsbkan)的大石突然裂开来,首先生出一男一女两人,其后又生一人(性别未知),后出生的那人向先出生的那对男女说:“请为我洗一次澡,如此我们大家都将长生不老。”那对男女不肯为他洗澡,他便跳回大石的裂缝中,并说:“你们会遇到生老病死等不幸。”此后人们便有了生老病死的现象。[5]:39、40

泽敖列系统

[编辑]

上古时代在大霸尖山八分高的地方,有一块突出的大石,其内潜藏着一男一女,乌鸦绣眼画眉(ssiliq)得知此事,便每日至此祈祷人类出现。一天,ssiliq的祈祷奏效,在一声巨响下大石裂为两半,从中出现一男一女[5]:41。这对男女至青春期时,对男女性交之事仍全然不知,最初尝试两相接,但仍不能满足情欲。后陆续以进行交合,但皆失败。这时突然看见两只金蝇正在交配,两人依样模仿(一说金蝇停于女子私处,两人乃发现彼此构造的不同,获得性交方法的提示),从此方能繁衍子孙。[4]:13、14

赛德克亚族

[编辑]

传说上古时代,白石山牡丹岩(Bunohon)长有一棵大树,此树半边为木质,另一半边却由岩石所构成。一天,从树干里走出男女二神,此二神生下很多子女,子女又繁衍很多后代。当时只要将一粒小米切成几份,烹煮其中一份,就能得到一锅子的饭;拔下野猪的一根毛发,切成几段后投入锅中煮,便能煮成满锅子的肉。几代人后因人口增加,牡丹岩这个地方太小而不够居住,族人因而四散他迁。但从此人们必须终身劳动与农耕,而不得闲暇。[5]:42、43

生命起源

[编辑]

上古时代有一棵参天巨木,枝叶茂密而遮天蔽日。有一天,有种东西于树干下方诞生,以四行走,体外披着一层毛皮;接着,又有一样东西自树干下诞生,形状如树木,具有两条与两根树枝,顶上长有一颗,后树干上方再长出两种东西:一种外型细长,在地上爬行;另一种东西很少在地面活动,经常在空中飞行。后人将这四种东西分别称为兽类人类蛇类鸟类[5]:43

射日神话

[编辑]

相传从前天上曾有两个太阳,一个往西边落下,另一个同时就由东方升起,两者轮流升降。在烈日下河流干涸、作物歉收,且因只有白昼而没有夜晚,人们持续不停工作,而没有固定的休息时间。众人决定派人去东方射下其中一个太阳,但第一批派出的人在还未抵达日出之处即死亡,于是第二批派出的人决定各自背负一名婴儿,并携带小米橘子的种子沿途播种,原先的成员去世,所背负的婴儿长成后继续前进,最后仅三人到达目的地。他们拉射向太阳,被射中的一个太阳因受伤而光芒减弱成为月亮,其溅出的血滴洒遍天空并化为恒星。从此有了夜晚,人们也开始有固定的睡眠时间。[4]:18、19

洪水传说

[编辑]

从前,人们皆居于平原,一天突然发生大洪水,逼得人们迁徙至山上(据说为大霸尖山)。洪水久久不退,人们尝试很多方法平息水患,先将一条丢进水中,但没有效果;再将一丢入水中,同样没有效果;最后将一对近亲性交兄妹丢进水里,洪水马上退去。洪水退后形成溪谷,这两位被丢入水中的兄妹形成了大安溪大甲溪,祖灵(utux)为惩罚他们永远不得结合,便让这两条河无法交会。[5]:41

人口统计

[编辑]
宜兰县大同乡泰雅生活馆
县市别泰雅族人口 (2023年7月) [1]
县市 泰雅族人口 总人口 比率
桃园市 22,326 2,306,565 0.96%
新竹县 16,436 587,065 2.79%
宜兰县 13,850 449,976 3.07%
台中市 9,681 2,837,555 0.34%
新北市 7,986 4,031,256 0.19%
苗栗县 6,283 534,968 1.17%
南投县 5,833 478,334 1.21%
台北市 2,958 2,507,143 0.11%
花莲县 2,743 318,165 0.86%
高雄市 1,558 2,737,298 0.05%
新竹市 1,374 455,069 0.30%
台南市 782 1,859,229 0.04%
基隆市 687 362,539 0.18%
台东县 576 211,933 0.27%
彰化县 560 1,242,512 0.04%
屏东县 538 796,936 0.06%
云林县 329 661,576 0.04%
嘉义县 221 486,049 0.04%
金门县 140 143,109 0.09%
澎湖县 101 107,331 0.09%
嘉义市 98 263,810 0.03%
连江县 40 14,005 0.28%
总计 95,100 22,300,929 0.42%
乡镇市区别泰雅族人口 (2023年7月)[1]
乡镇市区 泰雅族人口 总人口 比率
桃园市复兴区 8,792 13,093 67.15%
新竹县尖石乡 7,898 9,477 83.33%
宜兰县南澳乡 5,139 6,110 84.10%
宜兰县大同乡 4,796 6,035 79.46%
苗栗县泰安乡 3,978 5,695 69.85%
台中市和平区 3,800 10,848 35.02%
南投县仁爱乡 3,661 12,891 28.39%
新竹县竹东镇 3,280 96,951 3.38%
新竹县五峰乡 3,196 4,431 72.12%
桃园市大溪区 2,653 94,828 2.79%
新北市乌来区 2,632 6,293 41.82%
桃园市中坜区 2,078 428,994 0.48%
桃园市平镇区 1,591 229,190 0.69%
南投县埔里镇 1,573 77,307 2.03%
桃园市八德区 1,483 212,033 0.69%
桃园市龙潭区 1,470 125,954 1.16%
桃园市桃园区 1,402 468,471 0.29%
宜兰县罗东镇 1,085 70,170 1.54%
桃园市杨梅区 1,034 179,172 0.57%
台中市北屯区 845 301,603 0.28%
宜兰县宜兰市 775 95,085 0.81%
桃园市龟山区 602 176,598 0.34%
新北市新店区 594 303,380 0.19%
花莲县花莲市 569 99,289 0.57%
花莲县吉安乡 553 83,064 0.66%
宜兰县冬山乡 548 53,142 1.03%
新北市板桥区 537 553,559 0.09%
新竹市北区 537 153,313 0.35%
花莲县秀林乡 536 17,112 3.13%
新北市中和区 533 406,573 0.13%
新竹市东区 533 222,938 0.23%
苗栗县南庄乡 513 8,921 5.75%
台中市丰原区 486 164,078 0.29%
台中市东势区 486 47,554 1.02%
县市别泰雅族人口 (2000年) [12]
以下统计包含太鲁阁族赛德克族人口。
县市 泰雅族人口 总人口 比率
花莲县 2,673 331,372 0.81%
桃园市 19,701 2,136,702 0.92%
新竹县 16,009 544,624 2.94%
宜兰县 12,575 457,808 2.75%
南投县 5,959 506,966 1.18%
新北市 7,262 3,972,204 0.18%
台中市 8,787 2,754,191 0.32%
苗栗县 4,564 534,366 0.85%
台北市 2,692 2,702,925 0.10%
云林县 1,452 705,440 0.21%
高雄市 719 1,493,806 0.05%
新竹市 677 395,746 0.17%
基隆市 544 387,504 0.14%
屏东县 520 872,902 0.06%
台东县 363 204,919 0.18%
台南市 315 1,120,394 0.03%
彰化县 275 1,255,332 0.02%
嘉义县 192 552,749 0.03%
金门县 108 56,275 0.19%
澎湖县 81 83,214 0.10%
连江县 75 17,775 0.42%
嘉义市 74 266,126 0.03%
总计 91,883 22,300,929 0.41%
乡镇市区别泰雅族人口 (2000年)[12]
以下统计包含太鲁阁族赛德克族人口。
乡镇市区 泰雅族人口 总人口 比率
南投县仁爱乡 7,620 12,891 59.11%
花莲县秀林乡 7,516 13,674 54.97%
桃园市复兴区 7,484 11,120 67.30%
新竹县尖石乡 6,080 7,245 83.92%
花莲县万荣乡 4,334 6,083 71.25%
宜兰县南澳乡 4,125 5,199 79.34%
宜兰县大同乡 3,902 4,995 78.12%
苗栗县泰安乡 2,983 4,356 68.48%
台中市和平区 2,970 10,210 29.09%
新竹县五峰乡 2,867 3,985 71.94%
新竹县竹东镇 2,603 88,355 2.95%
桃园市大溪区 2,982 93,871 3.18%
南投县埔里镇 1,623 78,226 2.07%
花莲县吉安乡 1,607 75,913 2.12%
新北市乌来区 1,546 3,463 44.64%
云林县斗六市 1,305 102,818 1.27%
花莲县卓溪乡 1,292 5,529 23.37%
花莲县新城乡 1,223 26,754 4.57%
桃园市平镇区 1,504 220,665 0.68%
桃园市龙潭区 1,222 119,626 1.02%
桃园市中坜区 1,791 394,421 0.45%
桃园市龟山区 531 151,453 0.35%
花莲县花莲市 902 95,888 0.94%
桃园市八德区 1,199 191,536 0.63%
桃园市桃园区 1,170 432,316 0.27%
新北市新店区 660 288,701 0.23%
宜兰县宜兰市 577 90,293 0.64%
台中市北屯区 569 214,117 0.27%
桃园市杨梅区 811 163,107 0.50%
桃园市芦竹区 398 157,891 0.25%
桃园市大园区 215 86,609 0.25%
桃园市新屋区 70 48,697 0.14%
桃园市观音区 324 65,390 0.50%

参见

[编辑]
  • Utux(泛泰雅族信仰)

附注

[编辑]
  1. ^ 台湾原住民族中另一有纹面习俗的民族为赛夏族,但据说其为模仿泰雅族而为之,且仅于额头施刺,并不及下巴与双[4]:9
  2. ^ 同祖群(qotox malxo)为同一高祖父组成的近亲群,其内同辈的从兄弟姊妹禁止通婚。[9]:65

参考资料

[编辑]
  1. ^ 1.0 1.1 1.2 原住民人口數統計資料(每月一次). 中华民国原住民族委员会.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7-31) (中文(台湾)). 
  2. ^ 2.0 2.1 2.2 2.3 潘英. 《台灣原住民族的歷史源流》. 台原出版社. 1998. ISBN 9579261857. 
  3. ^ 3.0 3.1 莱撒·阿给佑. 《泰雅爾族傳統文化:部落哲學、神話故事與現代意義》. 新锐文创. 2012. ISBN 9789866094545. 
  4. ^ 4.00 4.01 4.02 4.03 4.04 4.05 4.06 4.07 4.08 4.09 4.10 4.11 吴俊杰(瓦历斯·诺干)、余光弘. 《臺灣原住民史:泰雅族史篇》. 国史馆台湾文献馆. 2002. ISBN 9570124180. 
  5. ^ 5.00 5.01 5.02 5.03 5.04 5.05 5.06 5.07 5.08 5.09 5.10 王梅霞. 《泰雅族》. 三民书局股份有限公司. 2006. ISBN 9789571446356. 
  6. ^ 6.0 6.1 6.2 6.3 简云生(卡义·卜勇). 《泰雅傳統文物誌》. 由曾作振(黑带·巴彦)翻译. 晨星出版有限公司. 2007. ISBN 9789861770932. 
  7. ^ 胸紋. 台湾原住民历史语言文化大辞典. [2021年8月24日] (中文(台湾)). [失效链接]
  8. ^ 8.0 8.1 8.2 胡家瑜崔伊兰. 《臺大人類學系伊能藏品研究》. 国立台湾大学出版中心. 1998. ISBN 9570227362. 
  9. ^ 9.00 9.01 9.02 9.03 9.04 9.05 9.06 9.07 9.08 9.09 田哲益(达西乌拉弯·毕马). 《台灣的原住民-泰雅族》. 台原出版社. 2001. ISBN 9579261946. 
  10. ^ 10.0 10.1 10.2 10.3 陈英明. 《南澳鄉簡史》. 南澳乡公所. 2002. 
  11. ^ 陈慧先. 〈半斤八兩?-清代台灣度量衡之探討〉. 《台湾文献季刊》 (第58卷第4期). 国史馆台湾文献馆. 2007年12月 [2021-04-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1-04). 
  12. ^ 12.0 12.1 行政院主计处编. 《中華民國89年臺閩地區戶口及住宅普查報告》. 台北市: 行政院主计处. 2002. 

外部链接

[编辑]

歌谣

[编辑]

吕炳川录制,国立传统艺术中心台湾音乐馆典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