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主題:軍事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軍事主題

美國陸軍工兵部隊正在清除地雷。
美國陸軍工兵部隊正在清除地雷。

如果說軍事是政治的一部分,那麼戰爭便可說是政治的一種延續。但是戰爭本身是完全不同於選舉投票一類的,戰爭是指一個國家或者是一個集團透過軍事衝突的手段,以達到人群自身(可能是民族主權國家組織社會群體等)目標的一種殘酷方式。這些目的往往與利益有無法切斷的因緣,但也往往這些暴力行為使得一般平民被連累其中。在一些軍事暴力衝突上,人們為避免使用「戰爭」這一敏感且具威脅性的字眼,常會委婉地使用「武裝衝突」、「敵對行為」或者是「警察行動」。

除了人類和他同一目的靈長類動物外,目前僅知在自然界其他物種中只有螞蟻會有如此規模龐大的軍事舉動。一般人所認知的軍事行動通常即是指戰爭行為,也就是至少有兩個集團或者是更多對立集團所產生的兩方派系,因涉及主權領土自然資源意識形態等各式問題而爆發軍事衝突。而如果該場戰爭行為是為解放軍事佔領的地區,有時會稱這類型為「解放戰爭」;而如果戰爭是在相同地區因內部因素而爆發的話,則通常會把此稱作為「內戰」。

一連串的大小戰役,便是戰爭這行為的一大組成成份。戰役是指一個在有限的環境下由兩方或多方之間產生的接觸戰,其中每個軍事團體都將尋求方法以成功擊敗對手。略比戰役還小規模的便稱作戰鬥,戰鬥甚至只需要不同團體派別的個體或小羣體便能產生。戰役和戰鬥在軍事活動是最常被提起的,且通常可以十分確定衝突發生在什麼時間、在哪個地區且雙方採取何種行動。當人們將一系列的戰鬥和戰役組合在一起時,便是一個連續且環環相關的戰爭過程。

不過雖然戰爭是軍事的一種集中體現,但並不是唯一的體現方式。如在第二次世界大戰(1939年-1945年)後的美國和蘇聯冷戰期間,就是一種在威懾基礎上的來迴避戰爭方式的鬥爭。在人類可以看到的未來中,軍事始終是政治生活中重要的一面。同時,軍事也在科學技術上對人類生活給予重大影響,有很多的科技成就往往先出現於軍事領域,然才後普及到非軍事領域的民間中。了解更多……

特色條目

納粹德國海軍軍旗。
納粹德國海軍軍旗。

納粹德國海軍(德語:Kriegsmarine,意為戰爭海軍)是指1935年1946年期間的德國海軍。戰爭海軍取代了第一次世界大戰德意志帝國海軍威瑪共和國的國家海軍,為德意志國防軍中的海軍力量。戰爭海軍起源於一戰後《凡爾賽條約》的嚴格限制,當時明文規定其噸位總數和禁止潛艇的研製,但在威瑪共和國的海軍人員暗中推動下,與外國企業合作研究海軍科技。其後阿道夫·希特拉上台廢除《凡爾賽條約》和簽訂《英德海軍協定》,德國海軍開始大量建造新式船艦。在重建的過程裏,德國海軍曾研製一個特殊的艦種—裝甲艦和執行大型造艦計劃—Z計劃。原本德國海軍預計1945年為開戰時間,計劃建立一支能與頭號假想敵—英國皇家海軍匹敵的水面艦隊,其中包括建造航空母艦。然而第二次世界大戰在1939年爆發,德國海軍在許多方面都尚未準備,便以一支有限力量的海軍去攻擊運載英國國內需求物資的商船,並消滅因分散護航而較弱的英國海軍艦隊。起初德國海軍戰果頗多,擊沉不少同盟國商船,但因為希特拉對水面艦隊始終印象不佳,認為其建造緩慢且戰果小;而潛艇部隊建造速度快,還在法國陷落而取得西部港口後,對英國發動大規模的潛艇戰中取得一系列豐碩的戰果。德國海軍隨着戰事的進行,開始將戰力中心自水面艦移往潛艇部隊的「噸位戰」,而前者逐漸轉為存在艦隊的功能。德國海軍的潛艇數量在戰爭爆發時是當時世界海軍列強中最少者,但因為潛艇總司令卡爾·鄧尼茨狼群戰術先進的通信制度和戰略規劃而取得所有交戰國潛艇部隊裏最大的戰績。到了1943年,德國潛艇在大西洋越來越力不從心,盟軍不但破解了密碼機和開發了多種先進反潛武器,如更先進的聲吶雷達深水炸彈,還投入了大量護衛航空母艦和反潛戰鬥群進行護航;同年5月,德國潛艇因為損失過高而放棄了狼群戰術,改以單艦巡弋的方式繼續作戰。戰爭末期,德國海軍雖研製了先進的通氣管式潛艇,如XXI級潛艇XXIII級,並投入使用直到戰爭結束,但仍無法扭轉戰敗的結果。

特色圖片

噴火戰鬥機是英國在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最有名,也是最主要的單發動機戰鬥機。從1936年第一架原型機試飛開始,噴火不斷的改良,期間並且使用兩種不同的液冷式發動機,不僅擔負英國維持空權的重大責任,轉戰歐洲北非亞洲等戰區,提供其他盟國使用,戰後還到中東地區參與當地的衝突。噴火與德國空軍Bf 109並列為歐洲戰區最重要的兩大機種,也是兩架從大戰初期較勁到結束的敵人。圖為噴火戰鬥機XVI,拍攝於2006年9月,英國達克斯福德。

歡迎參與

活躍任務

We need you!
We need you!


你知道嗎?


凱迪拉克蓋集 XM706E2
凱迪拉克蓋集 XM706E2
  • 哪種軍事屏障是五胡十六國和南北朝時北方漢人為抵禦胡族統治者遣民和戰亂而作的?

軍事分類

軍事焦點

全程關注

新聞

2020年
2011年

其他主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