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邦蒂艦

座標25°04′07″S 130°05′43″W / 25.06861°S 130.09528°W / -25.06861; -130.09528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邦蒂艦(英語:HMS Bounty),又譯邦蒂號,是一艘英格蘭三桅商船,總排水量215噸,並配備4座加農炮。1784年,邦蒂艦開始在赫爾河畔京斯敦建造。1787年,邦蒂艦當作煤礦商船在多弗投入使用,最初的船名叫做「貝蒂亞」。同年5月26日,英國皇家海軍購買並重整該船隻,將船隻更名為「邦蒂」,用於執行採集植物的任務。

1787年12月23日,在威廉·布萊的指揮下,邦蒂號啟程前往南太平洋大溪地,計劃在當地裝載一批太平洋麵包樹扦插樹苗,並運往英屬西印度群島牙買加。當時計劃在牙買加種植太平洋麵包樹樹苗,當作給奴隸食用的便宜食物。1788年10月26日,邦蒂號抵達大溪地,並在隔年4月4日啟航前往西印度群島安地列斯群島,船上載運1,000多棵太平洋麵包樹樹苗。

不過在1789年4月28日,弗萊切·克里斯蒂安與一些船員發動譁變,成功反抗船長威廉·布萊,奪取整艘船的控制權。弗萊切·克里斯蒂安將威廉·布萊及部分船員驅趕到一艘7公尺長的小船,便帶着邦蒂號返回大溪地。這導致該項任務並未完成,這一事件現在被普遍稱為「邦蒂號叛變事件[1]。1790年,叛變分子燒毀停泊在南太平洋皮特肯群島的邦蒂號船身,並在當地開始生活,直到約20年後才被外人發現。[2]此後這次事件成為許多小說、非小說類書籍、電影、戲劇和廣播劇的主題。1957年,一名美國冒險家將邦蒂號的幾塊殘骸送上岸。

參考資料

[編輯]
  1. ^ Knight, C. Carr Laughton, Leonard George; Anderson, Roger Charles; Perrin, William Gordon , 編. HM Armed Vessel Bounty. The Mariner's Mirror (Society for Nautical Research). 1936, 22 (2): 183–199 [2009-01-23]. doi:10.1080/00253359.1936.10657185. (原始內容存檔於28 April 2023). 
  2. ^ Matsuda, Matt. 我們的海 一部人類共有的太平洋大歷史. 遠足文化. 2022: 155. ISBN 978-626-7129-96-8. 

外部連結

[編輯]

25°04′07″S 130°05′43″W / 25.06861°S 130.09528°W / -25.06861; -130.09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