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聖瓦西里主教座堂

座標55°45′9″N 37°37′23″E / 55.75250°N 37.62306°E / 55.75250; 37.62306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聖瓦西里主教座堂
Собор Покрова Пресвятой Богородицы, что на Рву俄語
Saint Basil's Cathedral, Moscow, Russia
紅場遙望聖瓦西里主教座堂
基本資訊
位置 俄羅斯莫斯科紅場
座標55°45′9″N 37°37′23″E / 55.75250°N 37.62306°E / 55.75250; 37.62306
宗教俄羅斯正教會
祝聖1561年7月12日 (1561-07-12)[1]
功能狀態使用中
遺產指定1990
官方網站官方網站
建築詳情
建築師伊萬·巴爾馬英語Ivan Barma波斯特尼克·雅科夫列夫英語Postnik Yakovlev[2]
建築類型教堂
奠基1555年 (1555)
詳細規格
最高高度47.5米(156英尺)[3]
穹頂10
內穹頂高度ff
尖塔2
官方名稱:莫斯科克里姆林宮和紅場
類型文化
標準i, ii, iv, vi
指定時間1990[4]
參考編號545
國家 俄羅斯
地區歐洲與北美洲地區
登錄年份第14屆大會(1990年)
地圖
地圖

聖瓦西里主教座堂(俄語:Собор Василия Блаженного,全稱 Собор Покрова пресвятой Богородицы, что на Рву,意指「護城河上至聖聖母代禱主教座堂」),又譯聖巴西爾大教堂聖巴希爾教堂,也稱做瓦西里升天教堂華西里·伯拉仁諾教堂[5],是位於俄羅斯首都莫斯科市中心紅場東正教教堂,緊鄰克里姆林宮。聖瓦西里主教座堂被視為俄羅斯的代表象徵之一,曾入選俄羅斯七大奇蹟。該建築現屬於俄羅斯歷史博物館的一部分。1990年,該教堂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名錄[6]在1600年伊凡大帝鐘樓建成之前,它一直是莫斯科最高的建築。[7]

最初的聖瓦西里主教座堂被稱為三一教堂和後來的三一大教堂,包含八個小教堂,圍繞着第九個中央教堂,專門用於代禱使用;後在1588年,於莫斯科當地受人尊敬的聖人聖瓦西里的墳墓上豎立了第十座小教堂。教堂隨後以其聖名冠名,於1580年前後正式封聖,因而在16和17世紀時,教堂被視為天堂之城的世俗象徵。[8]

聖瓦西里主教座堂該教堂的設計跟隨了同時代的穹頂教堂風格,共設有九個圓頂(每個圓頂對應原本的不同教堂)[9] ,德米特里·什維德科夫斯基在《俄羅斯建築與西方》一書中指出,「它與其他俄羅斯建築不同。在從5世紀到15世紀拜占庭傳統的整個千年中,都找不到類似的東西,令人驚訝的是,其建築設計的多種細節的出人意料、複雜性和令人眼花繚亂的交錯。」因此聖瓦西里主教座堂的設計,預示了17世紀俄羅斯民族建築的高峰。[10][11]

作為國家無神論計劃,以及蘇聯實行世俗化政策的一部分, 教堂在20世紀初其與東正教社區遭到蘇聯政府沒收,禁止宗教活動。自1928年以來作為國家歷史博物館的部門運作,從1929年至今,教堂依然是俄羅斯聯邦的聯邦財產。1990年,聖瓦西里主教座堂和克里姆林宮紅場建築群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的一部分。[12][13]隨着蘇聯於1991年解體,聖瓦西里主教座堂於1997年以來恢復了其宗教功能,容許俄羅斯正教會進行東正教儀式。.[14]

歷史

[編輯]

這座教堂是受沙皇伊凡四世委託,為紀念其對喀山汗國的征服而於1555年至1561年之間建造,為當時莫斯科最高建築。

1588年,費奧多爾·伊萬諾維奇沙皇在該建築中一位俄羅斯東正教聖人聖瓦西里之墓東上方添置了一個小型多穹頂教堂。此後,該教堂就被人們普遍稱為「聖瓦西里教堂」。

聖瓦西里主教座堂位於紅場東南部,對面則是克林姆林宮斯巴斯克塔

教堂雖不巨大,卻在一個地基上集合了九間禮堂。該教堂的設計跟隨了同時代的穹頂教堂風格,尤其是科洛緬斯科耶耶穌升天教堂(1530年)[1]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和季亞科沃的施洗約翰斬首教堂(1547年)[2]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聖瓦西里主教座堂前的小花園中有一座銅雕塑,用來紀念十六世紀末至十七世紀初俄國空位時期集結志願軍(「第二民軍」)抵禦波蘭侵略軍的愛國者德米特里·米哈伊洛維奇·波扎爾斯基庫茲馬·米寧。這座雕塑是1818年由著名雕塑家И.П.馬爾托斯完成的,最初被放置在紅場中央,蘇聯政府認為該雕塑阻礙了閱兵儀式上軍隊的行進,於1936年將其移至教堂前。

聖瓦西里主教座堂最初的設想是建造一群小禮堂,每一個禮堂代表一個聖人,寓意每到一個聖人的節日,沙皇就打贏一場戰鬥。但中間的一個單獨的塔將所有空間整合成了一個教堂。傳說伊凡四世對這所教堂如此滿意,以至他命人將建築師波斯特尼克·雅科夫列夫弄瞎,以阻止他為其他人設計出同樣美麗的建築。

曾有人推測撒馬爾罕帖木兒紀念碑或喀山的科沙里夫清真寺的一些元素被運用於聖瓦西里教堂。因為這座清真寺是喀山汗國的主要象徵,然而最初這座清真寺的形態無人知曉。

1812年,大教堂遭到拿破崙軍隊的搶劫,拿破侖還想將整座教堂拆遷到法國,但因技術無法達成並想將教堂連同克里姆林宮一起炸毀,幸虧下了一場雨而倖存,在戰爭結束後立即進行了翻修和奉獻。大教堂周圍的區域被景觀美化,周圍是由着名建築師Osip Bove設計的鑄鐵圍欄。

1929年奉行無神論蘇聯政府實行世俗化政策,關閉聖瓦西里主教座堂,莫斯科禁止宗教活動,有些建築例如基督救世主主教座堂甚至被炸毀,而這座教堂則是被改成博物館,由政府管理。

1991年蘇聯解體後,聖瓦西里主教教堂維持作為俄羅斯聯邦政府的物業,但容許俄羅斯正教會進行宗教儀式。

圖集

[編輯]

參考資料

[編輯]
  1. ^ Popova, Natalia. St. Basil's: No Need to Invent Mysteries. Moscow, Russia: Ria Novosti. 2011-07-12 [2011-07-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7-15). 
  2. ^ List of federally protected landmarks. Ministry of Culture. 2009-06-01 [2009-09-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7-27). 
  3. ^ Cathedral of the Protecting Veil of the Mother of God. www.SaintBasil.ru. [2013-08-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8-31). 
  4. ^ Kremlin and Red Square, Moscow. Whc.unesco.org. [2011-07-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9-06). 
  5. ^ Cathedral of the Protection of Most Holy Theotokos on the Moat. Moscow Patriarchy. 2011-07-12 [2012-04-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4-18). 
  6. ^ Покровский собор (Храм Василия Блаженного). РИА Новости. 20160712T0158+0300Z [2018-06-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6-26) (俄語). 
  7. ^ Brunov, p. 39
  8. ^ A concise English history of the evolution of the church's names is provided in Shvidkovsky 2007 p. 126
  9. ^ Brunov, p. 100
  10. ^ Shvidkovsky 2007, p. 126
  11. ^ Shvidkovsky 2007, p. 140
  12. ^ Kremlin and Red Square, Moscow (WHS card). UNESCO. [2009-09-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9-06). 
  13. ^ St. Basil's Cathedral. Dotdash. [2011-07-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4-04). 
  14. ^ Московский Кремль: собор Покрова Пресвятой Богородицы на Рву (храм Василия Блаженного) / Организации / Патриархия.ru. [2022-07-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2-06). 

書籍

[編輯]

外部連結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