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泰人
外觀
潘泰人(緬甸語:ပန်းသေးလူမျိုး)是緬甸對居住在該國境內的中國回族穆斯林及其後裔的稱呼。信仰伊斯蘭教,潘泰人主要是清代因經商或者雲南戰爭的原因遷移到緬甸境內的雲南回族穆斯林。主要居住在緬甸(曼德勒、當陽、東枝、佤邦班弄)、老撾和泰國北部地區。
元、明兩代時,回族人陸續開始進入雲南。他們多居壩區,由於人多地少,所以雲南回族人多以經商為業,從事起雲南瀾滄江與緬甸之間的馬幫貿易活動[1]。於是漸漸有回族人開始在緬甸定居。19世紀中葉,雲南爆發了針對清政府由杜文秀領導的雲南回變[2]。反叛失敗後,杜文秀舊部馬靈驥率領回族穆斯林逃離雲南,落腳於卡佤山,建立起回族村鎮班弄。台灣學者林長寬認為「潘泰」一詞即源於漢語「叛賊」(也有人説是波斯人)。但是潘泰人本身不用這一稱呼,他們仍舊保留在中國時的自稱:「回族」或「回回」。
參考資料
[編輯]參見
[編輯]參考
[編輯]- ^ 中國人民大學. 書報資料社. 中国少數民族. 1978-1985, 1987. 4-1993: 複印報刊資料. D5. 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社. 1992: 36 [2021-09-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9-01) (中文).
|issue=
被忽略 (幫助) - ^ 清代西北回民事變: 社会文化適應與民族認同的省思. 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2001: 26 [2021-09-01]. ISBN 978-957-08-1937-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9-01) (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