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承天寺 (泉州)

座標24°54′42″N 118°35′25″E / 24.91167°N 118.59028°E / 24.91167; 118.59028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承天寺
大雄寶殿
基本資訊
位置中國福建省泉州市鯉城區南俊巷
座標24°54′42″N 118°35′25″E / 24.91167°N 118.59028°E / 24.91167; 118.59028
宗教漢傳佛教
本尊淨土宗
建築詳情
建築風格閩南建築
開山時間957–958
竣工1985年(重建)
泉州市文物保護單位
承天寺
地址泉州市鯉城區
認定時間1961年6月
福建省文物保護單位
承天寺經幢
地址泉州市鯉城區
分類古建築
編號第六批第17項
認定時間2005年5月11日
福建省文物保護單位
泉州閩國鑄錢遺址
地址泉州市鯉城區
分類古遺址
時代五代
編號第六批第3項
認定時間2005年5月11日
地圖
地圖

承天寺位於中國福建省泉州市鯉城區南俊巷,又名月台寺,是泉州城內與開元寺崇福寺齊名的「三大叢林」之一。

歷史

[編輯]

承天寺始建於南唐保大十五年至中興元年(957年-958年),初名南禪寺,其址原為晉江王、清源軍節度使留從效的南園。北宋景德四年(1007年)敕名承天寺。明末毀於兵亂。清康熙三十年(1691年)重建。「文革」中彌勒殿、法堂、鐘鼓樓、廊廡及山亭塔幢雕塑等被毀,寺院一度被挪為他用。1983年,旅居新加坡的宏船長老返回泉州,發願重修承天寺。1985年開始重修大雄寶殿並新建法堂和彌勒殿等建築,至1990年10月全部竣工,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朴初出席開光大典。[1][2]

建築及古蹟

[編輯]

承天寺佔地七十餘畝,坐北朝南,沿中軸線依次為天王殿、彌勒殿、放生池、飛來塔、大雄寶殿、法堂、文殊殿,兩側有鍾、鼓樓和廊廡等建築。西側臨街設山門,有東西方向通道通往天王殿,從而使全寺佈局能坐北朝南。通道北側與臨街形成的夾角處建有園林。[1]

大雄寶殿

[編輯]

大雄寶殿面闊五間,重檐歇山頂,燕尾脊,富有閩南傳統建築特色。

銅佛

[編輯]

法堂內的銅佛,高2米,重約1噸,由印度傳入,其年代可能為五代前後。[3]

泉州閩國鑄錢遺址

[編輯]

泉州「閩國鑄錢遺址」位於承天寺西南,大致在山門與天王殿之間的過道及園林附近,面積約1000多平方米。五代閩王王延羲永隆四年(942)八月至永隆六年(944)三月曾在此鑄「永隆通寶」鐵錢。2002年夏在此發掘出土數千件陶質錢範及當時烘烤錢範的爐箄、爐壁殘片等遺物。[4]  

宋代石經幢

[編輯]

文殊殿前的石經幢原立於泉州城北門通天宮,原稱通天宮石經幢,後因通天宮久圮,於1989年移入承天寺內。石經幢建於北宋崇寧年間,八角,通高7米,共13層,由須彌座、多層幢身、蓮座、幢檐、寶頂等構件壘疊而成。浮雕有力士、佛像、蓮瓣,雲龍及山峰水波紋等。[4][5][6]

參考文獻

[編輯]
  1. ^ 1.0 1.1 杜仙洲. 承天寺重放光輝 //泉州承天寺重興錄. 泉州承天寺. 1993: 4-6. 閩新出(93)內書第001號.
  2. ^ 泉州承天寺. 福建省情資料庫. [2012-04-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4). 
  3. ^ 潘達仁. 主要文物介紹——法堂銅佛. //泉州承天寺重興錄. 泉州承天寺. 1993: 10. 閩新出(93)內書第001號.
  4. ^ 4.0 4.1 福建省人民政府. 《福建省人民政府關於公佈第六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及其保護範圍的通知》(閩政文〔2005〕164號). 2005年5月11日
  5. ^ 陳泗東. 主要文物介紹——北宋陀羅尼經幢. //泉州承天寺重興錄. 泉州承天寺. 1993: 11. 閩新出(93)內書第001號.
  6. ^ 泉州市文物管理委員會 編. 泉州文物手册. 2000: 103–104. 內部發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