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基百科:溝通與論述
維基百科之編輯者,不可避免會與其他用戶溝通,以便共同協作。然而溝通並非易事,並非發表自身觀點即為溝通。為達至有效溝通,首先應知曉不應如何發表言論,也應知悉論述與溝通的關係與差異。
應避免的溝通方式
[編輯]用語應清晰、縮寫應少用
[編輯]SIC:當WP:EDIANS們CITEPRJNS的頁面時,常會使用縮寫的SHORT來表示,像是「BEAN」、「NFCC」,可以算是WP上的一種JARGON。雖然打這些JARGON可以花較少的時間,也可以快速連向指定PAGE和SECTION;但是在與常人溝通時,摻雜這些ABBR只會讓他人不易理解,甚至最後形成PN的討論。
翻譯:當維基人引用維基計劃空間的頁面時,常會使用縮寫的捷徑來表示,像是「WP:BEAN」、「WP:NFCC」,可以算是維基百科上的一種行話。雖然打這些行話可以花較少的時間,也可以快速連向指定頁面和章節;但是在與常人溝通時,摻雜這些縮寫只會讓他人不易理解,甚至最後形成無意義的討論。
避免非必要的行話
[編輯]雖然講行話比較有效率,尤其當我們需要大量重複做一些的編輯時(如巡查、反破壞),但行話仍然會篩選讀者,就算你寫行話是出於最佳善意。我們只要在打字時多加注意,就能避免打出行話,進而不傷害新手。如果你什麼發言都用縮寫,你可能會疏忽了原本該縮寫的意思,變成言不及義。
- 例一:許多編者喜歡用「WP:POINT」來勸阻他人不要忽略流程,但這忽略了該指引頁面的原標題意思。原標題的意思是,在遵守流程下試圖證明或試驗這個流程是不可行的,意即不要為闡釋觀點而擾亂維基百科。
- 例二:許多編者會用「WP:善意推定」來表示自己是善意的替他人着想,但這其實是與原指引的意思不同。原指引實際上是要編者先假定他人是善意的,而不是善意的去假定他人。該頁的名稱用字精簡,導致很多人受到標題誤導,而誤解了該指引的意涵。
避免菁英化
[編輯]新的用戶往往會在討論頁、頁面存廢討論等頁面遇上他人大量使用縮寫;為了讓社群能包容和引入新人,編者應該盡可能少用行話和縮寫,因為這無形中讓討論縮小至只開放給老手,而使討論「菁英化」。舉個例,在頁面存廢討論時,有人可能會像下文這種會混淆新人的文句表示應該刪除:
上述一堆縮寫的句子,用下面的表示方式比較好:
- (×)刪除:該條目為原創研究,且缺乏關注度;且整個條目幾乎沒有可供查證的來源,裏面的來源都是未發行著作。--User:Example2016年5月14日 (六) 07:56 (UTC)
這麼寫除了比較長外,也比較容易理解,並有簡單的解釋為何違反了方針。也許對你這種老手來說,條目違反方針違反得很明顯,但對他人來說可能不是這麼簡單就能發現。
除了討論外,有些巡查員在回退時,亦使用對新人難以馬上了解的縮寫,甚至不給內部連結,例如用「rv cv」表示侵權回退;雖然回退工作很枯燥,但這麼寫往往就連老手也難以了解,更遑論被回退的編者常常是新人;且在中文維基使用英文縮寫對某些人來說很有可能看不懂。
論述與溝通效率
[編輯]引用維基百科:論述,論述頁面的本質是「一位或以上維基人傳達其對於維基百科相關事物的見解、建議或意見」,因此論述應視作溝通的工具,但並非溝通本身,亦並非引用論述即完成溝通,不加論證、聆聽、辯論則與散播自身觀點而擾亂維基百科無異。本章節在於說明何時應該寫論述以表達「對維基百科的建議、意見或資訊」,論述本身又是否有實際效益。
何時應寫論述
[編輯]在討論時應盡可能的少用模糊的縮寫,或是行話,如果你覺得總是要打好多字手好痠,那麼建議將你常打的內容寫為一篇論述,並在討論需要時引用,這樣就可以少打很多字。如果連這樣都做不到,那麼很遺憾這邊是百科全書,不是在寫短訊。
為何論述又無用
[編輯]維基百科內大致可分為三類人:
- 有對話能力、有好奇心,而且在和他們對話的時候自己也有認知上的收穫。
- 只會照本宣科、按圖索驥,那麼問題就在於怎麼樣讓他們相信你說的就是規矩。跟他們講道理其實沒意義。讓他們相信你的權威才好。
- 不知對話,只知曉宣傳自身觀點,沒有好奇心,但想通過維基百科改變這個世界。這樣的人並非一無是處,但這類人士在維基百科內並不能協作,你永遠無法說服這些人,永遠無法讓他們配合你解決任何問題。
對以上三種人撰寫、引用論述,對第一種人來說不管論述寫得是否巧妙,最終都會傳達到然後達成共識;對第二種人和第三種人,不管論述寫的是否巧妙,最終都沒用。在維基百科社群里論述寫得好不好或許根本不重要,最多就是寫點指導書,後而照本宣科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