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2002年大西洋颶風季

典範條目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2002年大西洋颶風季
氣旋季總結圖
氣旋季長度
首個系統形成2002年7月14日
末個系統消散2002年10月16日
最強風暴(風速)
名稱麗麗
 • 最高風速145 mph(230 km/h)
1分鐘平均風速
 • 最低氣壓938 mbarhPa;27.7 inHg
最強風暴(氣壓)
名稱伊西多爾
 • 最高風速125 mph(205 km/h)
1分鐘平均風速
 • 最低氣壓934 mbarhPa;27.58 inHg
氣旋季統計
熱帶低氣壓數14
風暴數12
颶風數4
大型颶風數
三級+
2
死亡人數50
財產損失$20.47億(2002年美元
$34.68億美元(計入美元通脹,換算為2023年)
相關條目
大西洋颶風季
20002001200220032004

2002年大西洋颶風季是一次活躍程度在中等水平的大西洋颶風季[注 1],於2002年6月1日正式開始,同年11月30日結束,傳統上這樣的日期界定了一年中絕大多數熱帶氣旋大西洋盆地形成和發展的時間段。全季共產生了14個熱帶氣旋,其中12個達到熱帶風暴強度,4個發展成颶風,兩個成為大型颶風[注 2]。雖然颶風季是在6月1日正式開始,但第一個氣旋要一直到7月14日才形成。雖然起步較慢,但本季在9月一共發展出多達8場熱帶風暴,創下新的紀錄,之後只有200420072010年大西洋颶風季追平。同時,本季在10月6日後就再也沒有熱帶風暴形成,這種情況也很罕見,部分是因為受到厄爾尼諾-南方濤動現象的影響。全季最強烈的颶風是伊西多爾,最低中心氣壓只有934毫巴(百帕),不過颶風莉莉最大持續風速更高,達到了薩菲爾-辛普森颶風等級下的四級颶風標準。

本颶風季造成的破壞程度低於平均水平,一共導致23人喪生,經濟損失約26億美元(2002年美元,相當於2024年的44億美元),其中大部分都是由颶風伊西多爾和莉莉造成。9月,颶風古斯塔夫在轉變成溫帶氣旋的過程中登陸新斯科舍,給當地帶去持續數日的狂風。伊西多爾先後襲擊了尤卡坦半島美國,造成約價值9.7億美元(2002年美元,相當於2024年的16.4億美元)的破壞,還奪走了7人的生命。8到9月間還有另外多場風暴對陸地產生影響,其中包括全季持續時間最長的風暴颶風凱爾。10月初,颶風莉莉登陸路易斯安那州,造成15人遇難,損失達8.6億美元(2002年美元,相當於2024年的14.6億美元)。

季節預報

[編輯]
對2002年大西洋颶風季熱帶活動的預測
來源 起始日期 命名
風暴數
颶風數 大型
颶風數
CSU 平均(1950至2000年)[3] 9.6 5.9 2.3
NOAA 平均(1950至2005年)[4] 11.0 6.2 2.7
有紀錄以來最活躍 28 15 8
有紀錄以來最不活躍 4 2 0
––––––––––––––––––––––––––––––––––––––––––
CSU 2001年12月7日[3] 13 8 4
CSU 2002年4月5日[5] 12 7 3
NOAA 2002年5月20日[6] 9–13 6–8 2–3
CSU 2002年8月7日[7] 9 4 1
NOAA 2002年8月8日[8] 7–10 4–6 1–3
CSU 2002年9月3日[9] 8 3 1
––––––––––––––––––––––––––––––––––––––––––
實際情況 12 4 2

包括科羅拉多州立大學威廉·M·格雷博士及其同僚在內的一些颶風專家會針對每年的大西洋颶風季發佈颶風活動預測,其預測和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相互獨立。格雷的團隊認定,1950到2000年間的每年大西洋颶風季平均會形成9.6場熱帶風暴,5.9場颶風和2.3場大型颶風。而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則認為一個大西洋颶風季平均會形成9至12場熱帶風暴,其中5到7場會成為颶風,兩場會達到大型颶風強度。[3][4]

季前預報

[編輯]

2001年12月7日,格雷博士的團隊針對2002年大西洋颶風季發佈第一份擴展範圍預報,估計颶風季的活躍程度會高於平均水平,形成13場命名風暴,8場颶風,4場大型颶風。其中還預測有86%的可能會有至少一場大型颶風吹襲美國本土,包括佛羅里達半島在內的美國東岸受至少一場大型颶風襲擊的可能性也有58%,從佛羅里達州西北狹長地帶向西的美國墨西哥灣沿岸地區有43%的可能會受至少一場大型颶風吹襲。此外,預報中還估計加勒比地區發展出大型颶風的可能性高於平均水平。[3]

4月5日,團隊又發佈了新的預測,命名風暴數、颶風數和大型颶風數各減少了一場,這主要是因為厄爾尼諾-南方濤動現象有進一步增強。至少一場大型颶風襲擊美國的可能性相應降至75%,包括佛羅里達半島在內的美國東岸受至少一場大型颶風打擊的可能性略降至57%,從佛羅里達州西北狹長地帶向西直至德薩斯州布朗斯維爾受大型颶風吹襲的可能性不變。[5]

季中預報

[編輯]

2002年8月7日,格雷的團隊再次降低預測數值,命名風暴數減少到9場,其中4場成為颶風,1場達到大型颶風標準。報告中指出,外界環境已經不及這年早些時候那樣有利於熱帶氣旋發展。根據報告,熱帶大西洋的海平面氣壓和信風強度都高於正常水平,海面溫度也呈現出異常的下降趨勢。[7]

2002年8月8日,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修訂了季節預報,估計一共會形成7到10場獲得命名的風暴,其中4到6場成為颶風,1至3場達到大型颶風強度。這一修訂同樣是因為熱帶大西洋的發展環境不利,以及厄爾尼諾-南方濤動現象的增強。[8]

季節活動

[編輯]

由於颶風季的大部分熱帶氣旋都是強度相對較弱的熱帶風暴,因此其活躍程度也就通過相對較低的累積氣旋能量指數反映出來,只有67[10]。大致來說,氣旋能量指數通過對颶風的強度和持續時間來計算,強度越高,持續時間越長的風暴,其指數也相應越高。只有在熱帶系統風速達到或超過每小時63公里(34)或熱帶風暴強度時才會對這一指數進行計算,並納入全面的氣象公告中。此外,亞熱帶氣旋的這一數據不會計入累計數[11],而且颶風古斯塔夫和颶風凱爾存在早期的氣旋能量指數也沒有從上文中所述的累積數值中刪去。

風暴

[編輯]
風暴
TS 亞瑟
TS 伯莎
TS 克里斯托瓦爾
 TS  多莉
 TS  愛德華
TS 費伊
TD
2 古斯塔夫
TS 漢娜
3 伊西多爾
TS 約瑟芬
1 凱爾
4 莉莉
TD 十四

熱帶風暴亞瑟

[編輯]
熱帶風暴(SSHWS
 
持續日期7月14日-7月16日
強度60 mph(95 km/h)(一分鐘) 
997 mbarhPa

7月14日,一片逐漸衰減的鋒區北卡羅萊納州近海發展成熱帶低氣壓。系統逐漸遠離海岸,於7月15日小幅增強成熱帶風暴並獲命名為「亞瑟」(Arthur)。風暴穩步增強,於次日達到最大持續風速每小時97公里的最高強度,但由於海面溫度降低和上層風切變的不利影響而減弱。到7月17日時,亞瑟已轉變成溫帶氣旋,然後繼續北上進入紐芬蘭島上空,並持續減弱到低於烈風強度。[12]

亞瑟的前身天氣系統在佛羅里達州韋斯頓產生了114毫米降水[13]。之後,紐芬蘭島的康恩河有一人因風暴溺亡[14]

熱帶風暴伯莎

[編輯]
熱帶風暴(SSHWS
 
持續日期8月4日-8月9日
強度40 mph(65 km/h)(一分鐘) 
1007 mbarhPa

8月4日,墨西哥灣北面的一片表面低壓槽發展出一股熱帶低氣壓,這片低壓槽之後還將催生出熱帶風暴克里斯托瓦爾。熱帶低氣壓於8月5日清晨迅速增強至熱帶風暴標準,並且僅兩小時後就在路易斯安那州普拉克明堂區 (路易斯安那州)布斯維爾(Boothville)附近登陸。伯莎減弱成熱帶低氣壓,但其環流仍然保持在路易斯安那州上空。氣旋南面有高氣壓系統形成,迫使低氣壓向西北方向移動。8月7日,風暴回到墨西哥灣上空,由於空氣乾燥並且接近陸地而無法得到進一步強化。伯莎向西移動,這一期間沒有得到顯著強化,於8月9日在德薩斯州克雷伯縣縣城金斯維爾Kingsville)附近進行了第二次登陸。[15]

伯莎給美國墨西哥灣沿岸地區帶去小到中雨,大部分區域降雨量小於76毫米。路易斯安那州的諾伍德降雨量達到260毫米,是這場風暴產生降水最多的所在。有報道出現輕度洪災,導致少量商戶、15至25套房屋以及部分道路受到輕度破壞。風暴總體上造成的損失很少,總額約為20萬美元(2002年美元,相當於2024年的33.9萬美元)。[16]此外,佛羅里達州還有一人因遭遇伯莎產生的大浪溺斃[15]

熱帶風暴克里斯托瓦爾

[編輯]
熱帶風暴(SSHWS
 
持續日期8月5日-8月8日
強度50 mph(85 km/h)(一分鐘) 
999 mbarhPa

8月5日,之前在墨西哥灣催生出熱帶風暴伯莎的表面低壓槽在南卡羅萊納州近海發展出第三號熱帶低氣壓。在南向氣流影響下,低氣壓向南飄移,由於空氣乾燥,並且還有風切變的不利影響而無法得到顯著增強。8月7日,系統成為熱帶風暴並獲名「克里斯托瓦爾」(Cristobal),於8月8日達到最大持續風速每小時80公里的最高強度。風暴蜿蜒向東移動,於8月9日被一片鋒吸收。[17]

克里斯托瓦爾的溫帶殘留與一個高氣壓系統發生相互作用,在紐約長島Long Island)沿岸產生強烈的離岸流,海浪也有1.2米高。紐約一共有3人因離岸流或大浪淹死。[18]

熱帶風暴多莉

[編輯]
熱帶風暴(SSHWS
 
持續日期8月29日-9月4日
強度60 mph(95 km/h)(一分鐘) 
997 mbarhPa

8月27日,一股東風波[注 3]離開非洲海岸[20],並於8月29日在佛得角西南方向約1020公里海域發展成第四號熱帶低氣壓[21]。成為熱帶氣旋僅6小時後,系統就發展出明顯的外流和弧形的帶狀特徵[22]。風暴發展出更多的對流而繼續強化[23],於8月30日達到持續風力時速95公里的最高強度[20]。此後多莉的組織結構突然變得混亂[24],風速也降至熱帶風暴的最低標準強度[25]。多莉此後出現短暫的重新增強趨勢,但由於風切變的影響而再度減弱,於9月4日降級成熱帶低氣壓,並於同日晚些時候被一片低壓槽吸收。氣旋存在期間始終沒有到陸地造成影響。[20]

熱帶風暴愛德華

[編輯]
熱帶風暴(SSHWS
 
持續日期9月1日-9月6日
強度65 mph(100 km/h)(一分鐘) 
1002 mbarhPa

9月2日,巴哈馬以北的一片擾動天氣發展成熱帶風暴並獲名「愛德華」(Edouard),風暴向北飄流,在佛羅里達州近海以順時針方向循環移動。雖然所處海域空氣乾燥,並且還有中等強度風切變的不利影響,但氣旋還是達到了最大持續風速每小時105公里的最高強度。接下來風暴因外界環境不利而減弱,同時向西北偏西方向轉向,於9月5日從佛羅里達州奧蒙德海灘附近登陸時強度已屬熱帶風暴下限。愛德華橫過佛羅里達州,以熱帶低氣壓下限強度進入墨西哥灣上空。熱帶風暴費伊產生的外流導致愛德華進一步減弱,系統最終被費伊吸收。[26]

熱帶風暴愛德華令佛羅里達州普遍出現中等程度降水,其中德索托縣降雨量最高,達到194毫米[27]。雖然氣旋登陸時還有熱帶風暴強度,但其在陸地上行經沿途的風力很小。中等程度降水導致多條道路被淹,不過風暴總體造成的破壞很小,而且也沒有造成人員喪生[26]

熱帶風暴費伊

[編輯]
熱帶風暴(SSHWS
 
持續日期9月5日-9月8日
強度60 mph(95 km/h)(一分鐘) 
998 mbarhPa

9月上旬,一片低壓槽沿線有低氣壓中心發展出來,9月5日,系統已經達到足夠強度,在加爾維斯敦東南方向成為熱帶低氣壓。低氣壓向西南偏南方向移動並逐漸增強成熱帶風暴費伊,於9月6日早上達到風力時速95公里的最高強度。接下來氣旋突然向西北偏西方向大幅轉向,並且強度和行動方向基本保持穩定,直至次日從德薩斯州馬塔哥達縣馬塔哥達(Matagorda)附近登陸。風暴登陸後迅速退化成殘留低氣壓,然後在德薩斯州上空向西南方向緩慢移動。9月11日,低氣壓在墨西哥東北部上空消散。[28]

風暴給墨西哥和德薩斯州帶去暴雨,還催生了6場龍捲風,降雨量最高的達到510毫米,還產生了持續時間很長的熱帶風暴強度大風[28]。部分地區因降水太多引發中度洪災,導致約400戶民房受到一定程度破壞。一共有400套房屋因洪災受損[29],1575套房屋受到洪災或龍捲風的破壞,其中23套程度嚴重,損失數額約450萬美元(2002年美元,相當於2024年的762萬美元),幸運的是沒有任何人因這場風暴遇難[30]

第七號熱帶低氣壓

[編輯]
熱帶低氣壓(SSHWS
 
持續日期9月7日-9月8日
強度35 mph(55 km/h)(一分鐘) 
1013 mbarhPa

9月1日,一股東風波離開非洲海域,經過初期發展後,其組織結構仍然雜亂無章。系統之後一星期內總體保持向西北偏西方向前進,到9月7日時,其強度已經達到熱帶低氣壓水平,美國國家颶風中心將位於百慕達東南偏東方向約1855公里洋面的系統歸類為第七號熱帶低氣壓[31]。這個時候低氣壓的小規模環流周圍已經有持續的對流圍繞,系統由於北面一片高壓脊的影響穩步西進[32]。成為熱帶低氣壓後不久,強烈的風切變令對流減少,中心也部分暴露出來[33]。到了9月8日,氣旋中已經沒有雷暴活動存在[34],低氣壓也退化成了殘留低氣壓區[35]。由於強烈的風切變影響,風暴最終在百慕達東南方向約1580公里海域消散,自始至終沒有對陸地產生影響[31]

颶風古斯塔夫

[編輯]
2級 颶風(SSHWS
 
持續日期9月8日-9月12日
強度100 mph(155 km/h)(一分鐘) 
960 mbarhPa

9月6日,巴哈馬和百慕達之間發展出一片擾動天氣區,其對流強度和覆蓋範圍在之後數天裏持續增長。9月8日,系統的組織結構已有足夠改善,在美國東南方向洋面成為亞熱帶低氣壓,並於同日晚些時候獲命名為亞熱帶風暴古斯塔夫。9月10日,氣旋轉變成熱帶風暴,在北卡羅萊納州外灘群島以東不遠處海域經過,然後向東北方向行進,於9月12日以一級颶風強度兩次登陸加拿大大西洋省份[36][37]

風暴造成一人死亡和價值約10萬美元(2002年美元,相當於2024年的16.9萬美元)的破壞,其中大部分發生在北卡羅萊納州。古斯塔夫和另一非熱帶天氣系統之間因相互作用產生狂風,對紐英倫造成另外24萬美元(2002年美元,相當於2024年的40.7萬美元)損失,不過這一損失不屬颶風直接造成。氣旋及其殘餘給加拿大大西洋省份帶去暴雨,風力強度達到熱帶風暴和颶風標準,還出現了持續數日的風暴潮[注 4][36]愛德華王子島部分地區出現局部洪災,新斯科舍哈利法克斯夏洛特頓有約4000人失去電力供應[38]

熱帶風暴漢娜

[編輯]
熱帶風暴(SSHWS
 
持續日期9月12日-9月15日
強度60 mph(95 km/h)(一分鐘) 
1001 mbarhPa

9月上旬,墨西哥灣有一股東風波和低壓槽融合併催生出一片低氣壓系統。9月11日,低氣壓表面以及上層低氣壓以東的對流穩步深化,於次日成為第九號熱帶低氣壓。風暴結構混亂,先是向西面前進,然後轉向北上,於當晚達到熱帶風暴強度並獲命名為「漢娜」(Hanna)。氣旋達到最大持續風速每小時90公里的最高強度,然後兩次登陸美國墨西哥灣沿岸地區,最終於9月15日在佐治亞州上空消散。[39]

由於風暴相關的大部分對流活動都位於環流中心以東,因此路易斯安那州和密西西比州所受影響很小[39]阿拉巴馬州多芬島出現沿海洪災,導致多條道路封閉,許多居民被迫疏散。佛羅里達州出現強烈的陣風和暴雨,還有三名泳客因遭遇大浪而遇難[40]。整個阿拉巴馬州有約兩萬戶家庭停電[41]。暴雨一直延伸到佐治亞州境內,該州出現嚴重洪災。大量農作物受損,超過300幢建築物受洪水破壞。整場風暴一共造成3人死亡,經濟損失約為2000萬美元(2002年美元,相當於2024年的3388萬美元)[39]

颶風伊西多爾

[編輯]
3級 颶風(SSHWS
 
持續日期9月14日-9月27日
強度125 mph(205 km/h)(一分鐘) 
934 mbarhPa

9月9日,一股東風波離開非洲海岸,於9月14日成為熱帶低氣壓。次日,系統在牙買加以南近海發展成熱帶風暴並獲名「伊西多爾」(Isidore)。9月19日,伊西多爾升級成颶風,以一級強度從古巴西部登陸。9月22日,颶風在登陸尤卡坦州特查克港Telchac Puerto)前不久達到風力時速201公里的最高強度,成為2002年大西洋颶風季的首場大型颶風。伊西多爾登陸後逐漸減弱,以熱帶風暴強度回到墨西哥灣,再於9月26日以熱帶低氣壓強度從路易斯安那州格蘭德艾爾附近登陸。[42]

伊西多爾以三級颶風強度登陸尤卡坦半島,對該國造成6.4億美元(2002年美元,相當於2024年的10.8億)的破壞[43]。墨西哥的降雨量超過760毫米[44],不過經報道只出現兩例間接人員喪生[45]。減弱成熱帶風暴後,伊西多爾仍然給美國帶去暴雨,其中以路易斯安那州傑佛遜堂區 (路易斯安那州)梅泰里Metairie)降雨量最高,達到406毫米[44]。降雨引發洪災,導致中等程度農作物損失,全美一共因這場風暴遭受了價值3.3億美元的破壞(2002年美元,相當於2024年的5.59億美元)[46]

熱帶風暴約瑟芬

[編輯]
熱帶風暴(SSHWS
 
持續日期9月17日-9月19日
強度40 mph(65 km/h)(一分鐘) 
1009 mbarhPa

9月16日,中大西洋一片正在消散並且基本保持靜止的鋒發展出一股沒有熱帶天氣系統特徵的低氣壓,低氣壓向東北偏北方向飄移[47],於9月17日到達百慕達以東約1150公里海域時由美國國家颶風中心歸類為第十一號熱帶低氣壓,其中起初沒有明顯的深層對流[48]。9月18日清晨,有風速報告表明低氣壓已經強化成熱帶風暴,美國國家颶風中心將其命名為「約瑟芬」(Josephine)。風暴因東北方向的副熱帶高氣壓和西面逐漸逼近的鋒面系統影響而繼續保持總體向東北方向前進的趨勢[49]。約瑟芬內部保持着層次分明的環流,但深層對流仍然時斷時續[50]。9月19日清晨,風暴開始由冷鋒吸收,其風速在作為熱帶氣旋期間始終沒有超過每小時75公里[51]。這天晚些時候,約瑟芬轉變成溫帶氣旋,其風力時速突然提高到了95公里。這股溫帶低氣壓很快於9月19日下午由另一片更大規模的溫帶天氣系統吸收[47][52]

颶風凱爾

[編輯]
1級 颶風(SSHWS
 
持續日期9月20日-10月12日
強度85 mph(140 km/h)(一分鐘) 
980 mbarhPa

9月20日,百慕達東南偏東方向的一股非熱帶低氣壓發展成第十二號亞熱帶低氣壓,再於次日增強成亞熱帶風暴並獲名「凱爾」(Kyle),9月22日轉變成熱帶風暴凱爾。氣旋緩慢向西飄移並強化,與9月25日達到颶風標準,9月28日,凱爾強度回落為熱帶風暴。之後的一段時間裏,系統強度在熱帶低氣壓到熱帶風暴間連續波動了數次,其行進方向也非常不穩定,在總體向西移動的同時多次向北和向南大幅轉向。10月11日,凱爾從南卡羅萊納州麥克勒安威爾附近首次登陸,掠過南、北卡羅萊納州海岸線後又回到海上,於同日在北卡羅萊納州長灘Long Beach)附近登陸。凱爾繼續向海上進發,於10月12日與一股冷鋒合併,成為有紀錄以來持續時間第四長的大西洋颶風。[53]

凱爾給百慕達帶去少量降水,當地沒有報道出現嚴重破壞[54]。風暴在美國的兩次登陸都產生了中等程度降水[55],造成局部山洪爆發,道路封閉。南卡羅萊納州有一所養老院和多套移動房屋居民因洪水被迫撤離。凱爾還催生出至少4場龍捲風[53],其中襲擊南卡羅萊納州佐治敦的一場造成8人受傷、106幢建築物受損、另有7套被毀,是造成損失最嚴重的一場龍捲風[56]。整場風暴一共造成了約價值500萬美元(2002年美元,相當於2024年的847萬美元)的破壞,沒有直接造成人員喪生[53]。不過,凱爾的殘留有間接導致不列顛群島一人喪生[57]

颶風莉莉

[編輯]
4級 颶風(SSHWS
 
持續日期9月21日-10月4日
強度145 mph(230 km/h)(一分鐘) 
938 mbarhPa

9月16日,一股東風波離開非洲海岸橫過大西洋,於9月20日在非洲和小安的列斯群島之間的中途海域發展出下層環流。次日,系統的組織性有所改善,在向風群島以東約1700公里洋面成為熱帶低氣壓。9月30日,風暴在途經開曼群島上空期間達到颶風強度,之後再在墨西哥灣強化成四級颶風,於10月2日登陸路易斯安那州海岸。次日,系統在田納西州阿肯色州邊境附近上空被一片溫帶低氣壓吸收。[58]

路易斯安那州的陣風時速達到190公里,降雨量超過150毫米,風暴潮有3.7米高,造成的破壞價值超過8.6億美元(2002年美元,相當於2024年的14.6億美元)。共有23.7萬人失去供電,海上多個石油平台關閉了一周之久。[59]

第十四號熱帶低氣壓

[編輯]
熱帶低氣壓(SSHWS
 
持續日期10月14日-10月16日
強度35 mph(55 km/h)(一分鐘) 
1002 mbarhPa

10月9日,一股弱東風波經過小安的列斯群島。10月12日,系統到達加勒比海西南部時對流已經增多,並在這天晚些時候形成一片大規模低氣壓區。之後超過兩天的時間裏,低氣壓的組織結構有明顯改善,於協調世界時10月14日中午12點成為第十四號熱帶低氣壓。低氣壓起初向西北偏西方向飄移,之後又轉向東北偏北。由於垂直風切變的影響,低氣壓無法增強,強度始終沒能達到熱帶風暴標準。到了UTC10月16日下午16點,低氣壓以風力時速45公里強度從西恩富戈斯附近登陸,並在橫過該島的過程中於10月17日清晨被一股冷鋒吸收。氣旋構成的影響很小,只有牙買加、古巴和開曼群島部分地區出現局部暴雨。[60]

風暴名稱

[編輯]

以下列表中顯示了2002年用來給北大西洋熱帶氣旋命名的名稱。所有沒有退役的名稱會在2008年大西洋颶風季再度使用。這份名單與1996年大西洋颶風季基本相同,只有克里斯托瓦爾、費伊和漢娜例外,這三個名稱分別取代了1996年名單中的凱撒、法蘭(Fran)和霍頓斯(Hortense)。這也是克里斯托瓦爾、費伊和漢娜三個名稱首次為大西洋風暴命名。[61]列表中沒有命名的名稱將以灰色顯示。

  • Omar(未用)
  • Paloma(未用)
  • Rene(未用)
  • Sally(未用)
  • Teddy(未用)
  • Vicky(未用)
  • Wilfred(未用)

退役

[編輯]

2003年春,世界氣象組織將2002年使用的兩個名稱退役,分別是「伊西多爾」(Isidore)和「莉莉」(Lili),這兩個名稱分別由「艾克」(Ike)和「勞拉」(Laura)代替,於2008年大西洋颶風季期間首度採用。[61]

季節影響

[編輯]

以下表格中列出了2002年大西洋颶風季形成的所有風暴,其中包括其存在周期、名稱、影響區域、損失數額和死亡人數,並以加粗字體標出登陸地區。死亡人數欄內括弧中的數字表示間接導致的死亡人數,例如因風暴導致的交通事故喪生就屬於間接死亡。所有損失和死亡人數包括風暴處於溫帶氣旋、低氣壓或是東風波時期,損失數額單位為2002年美元。

薩菲爾-辛普森颶風風力等級
TD TS C1 C2 C3 C4 C5
2002年年北大西洋熱帶氣旋統計
風暴名稱 持續日期 風暴最高強度 1分鐘最大持續風速
英里/小時
(公里/小時)
最低氣壓
毫巴
影響地區 損失
美元
死亡人數 參考資料


亞瑟 7月14至16日 熱帶風暴 60(95) 997 美國東南部 很小 1
伯莎 8月4至9日 熱帶風暴 40(65) 1007 密西西比州漢考克縣韋夫蘭 0.2 1
克里斯托瓦爾 8月5至8日 熱帶風暴 50(85) 999 百慕達紐約州 很小 0(3)
多莉 8月29日至9月4日 熱帶風暴 60(95) 997 0 0
愛德華 9月1至6日 熱帶風暴 65(100) 1002 佛羅里達州 很小 0
費伊 9月5至8日 熱帶風暴 60(95) 998 德薩斯州墨西哥北部 4.5 0
9月7至8日 熱帶低氣壓 35(55) 1013 0 0
古斯塔夫 9月8至12日 二級颶風 100(155) 960 北卡羅萊納州維珍尼亞州新澤西州紐英倫 0.34 1(3)
漢娜 9月12至15日 熱帶風暴 60(95) 1001 佛羅里達州路易斯安那州阿拉巴馬州密西西比州佐治亞州美國東南部中大西洋各州 20 3
伊西多爾 9月14至27日 三級颶風 125(205) 934 委內瑞拉牙買加開曼群島古巴尤卡坦半島路易斯安那州密西西比州 1,300 19(3)
約瑟芬 9月17 至19日 熱帶風暴 40(65) 1006 0 0
凱爾 9月20日至10月12日 一級颶風 85(140) 980 百慕達佛羅里達州佐治亞州南卡羅萊納州北卡羅萊納州不列顛群島 6 0(1)
莉莉 9月21日至10月4日 四級颶風 145(230) 938 向風群島海地古巴開曼群島路易斯安那州 882 13(2)
十四 10月14至16日 熱帶低氣壓 35(55) 1002 牙買加開曼群島古巴 很小 0
季節總結
14個氣旋 7月14日至10月16日   145(230) 934 2215 38(15)  

參見

[編輯]

解釋說明

[編輯]
  1. ^ 根據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的定義,一個大西洋颶風季平均會形成12場熱帶風暴,其中6個會成為颶風,兩場會達到大型颶風強度[1]
  2. ^ 大型颶風是指最大持續風速可以在薩菲爾-辛普森颶風等級中達到三級或以上的風暴[2]
  3. ^ 東風波指的是沿信風移動的低壓槽[19]
  4. ^ 風暴潮指平均潮汐高度和風暴產生潮汐高度之間的差距[19]

參考資料

[編輯]
  1. ^ Climate Prediction Center Internet Team. Background Information: The North Atlantic Hurricane Season. Climate Prediction Center. 2011-08-04 [2014-06-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6-06). 
  2. ^ Chris Landsea; Neal Dorst (ed.). A: Basic Definitions. Hurricane Research Division: Frequently Asked Questions. Atlantic Oceanographic and Meteorological Laboratory. 2011-06-02. A3) What is a super-typhoon? What is a major hurricane ? What is an intense hurricane ? [2014-06-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4-26). 
  3. ^ 3.0 3.1 3.2 3.3 William M. Gray; et al. Extended range forecast of Atlantic seasonal hurricane activity and US landfall strike probability for 2002. Colorado State University. 2001-12-07 [2014-08-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5-02). 
  4. ^ 4.0 4.1 Climate Prediction Center. Background Information: The North Atlantic Hurricane Season. National Oceanic and Atmospheric Administration. 2006-08-08 [2006-12-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01-18). 
  5. ^ 5.0 5.1 William M. Gray; et al. Extended range forecast of Atlantic seasonal hurricane activity and US landfall strike probability for 2002. Colorado State University. 2002-04-05 [2014-08-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2-16). 
  6. ^ NOAA: 2002 Atlantic Hurricane Season Outlook. National Oceanic and Atmospheric Administration. 2002-05-20 [2008-09-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09-16). 
  7. ^ 7.0 7.1 Klotzbach, Philip J.; Gray, William M. Updated Forecast of Atlantic Seasonal Hurricane Activity and U.S. Landfall Strike Probability for 2002. Colorado State University. 2002-08-07 [2012-02-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2-13). 
  8. ^ 8.0 8.1 NOAA: 2002 Atlantic Hurricane Season Outlook. National Oceanic and Atmospheric Administration. 2002-08-08 [2008-09-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8-29). 
  9. ^ Colorado State Team issues first Post-August storm season update and September-only hurricane forecast - Reduces prediction. Colorado State University. 2002-09-03 [2014-08-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3-02-28). 
  10. ^ Hurricane Research Division. Atlantic basin Comparison of Original and Revised HURDAT. National Oceanic and Atmospheric Administration. 2011-03 [2014-08-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9-21). 
  11. ^ David Levinson. 2005 Atlantic Ocean Tropical Cyclones. National Climatic Data Center. 2008-08-20 [2014-08-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1-05). 
  12. ^ Miles Lawrence. Tropical Storm Arthur Tropical Cyclone Report. National Hurricane Center. 2002-08-20 [2014-08-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1-09). 
  13. ^ Roth, David. Tropical Storm Arthur – July 9–15, 2002. Hydrometeorological Prediction Center. 2002-12-03 [2014-08-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9-22). 
  14. ^ Peter Bowyer. A Climatology of Hurricanes for Canada: Improving Our Awareness of the Threat. Canadian Hurricane Centre. 2003 [2009-02-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2-06). 
  15. ^ 15.0 15.1 Beven, Jack. Tropical Storm Bertha Tropical Cyclone Report. National Hurricane Center. 2002-11-20 [2014-08-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1-09). 
  16. ^ Damage report on Bertha (PDF). Louisiana State University. 2002 [2010-11-28].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16-04-14). 需註冊
  17. ^ Franklin, James. Tropical Storm Cristobal Tropical Cyclone Report. National Hurricane Center. 2002-08-22 [2014-08-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1-09). 
  18. ^ Damage Report on Cristobal (PDF). Louisiana State University. 2002 [2010-11-28].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16-04-14). 需註冊
  19. ^ 19.0 19.1 Glossary of NHC Terms (報告). National Hurricane Center. 2013-03-25 [2014-06-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6-01). 
  20. ^ 20.0 20.1 20.2 Lixion A. Avila. Tropical Storm Dolly Tropical Cyclone Report. National Hurricane Center. 2002-10-12 [2008-09-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1-09). 
  21. ^ Lixion A. Avila. Tropical Depression Four Discussion One. National Hurricane Center. 2002-08-29 [2008-09-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10-25). 
  22. ^ Lixion A. Avila. Tropical Storm Dolly Discussion Two. National Hurricane Center. 2002-08-29 [2008-09-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10-12). 
  23. ^ Jack Beven. Tropical Storm Dolly Discussion Three. National Hurricane Center. 2002-08-29 [2008-09-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10-25). 
  24. ^ Lixion A. Avila. Tropical Storm Dolly Discussion Six. National Hurricane Center. 2002-08-30 [2008-09-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10-25). 
  25. ^ Lixion A. Avila. Tropical Storm Dolly Discussion Nine. National Hurricane Center. 2002-08-31 [2008-09-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10-25). 
  26. ^ 26.0 26.1 Richard Pasch. Tropical Storm Edouard Tropical Cyclone Report. National Hurricane Center. 2003-01-16 [2014-08-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1-09). 
  27. ^ Roth, David M; Hydrometeorological Prediction Center. Tropical Cyclone Rainfall Point Maxima. Tropical Cyclone Point Maxima. United States National Oceanic and Atmospheric Administration's National Weather Service. 2012-11-16 [2013-12-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5-16). 
  28. ^ 28.0 28.1 Stacy Stewart. Tropical Storm Fay Tropical Cyclone Report. National Hurricane Center. 2003-01-16 [2008-08-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1-09). 
  29. ^ Red Cross. Tropical Storm Fay strikes south Texas. Red Cross. 2002-09-09 [2008-12-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12-03). 
  30. ^ Maestro damage report on Fay (PDF). Louisiana State University. 2002 [2010-11-28].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14-09-03). 需註冊
  31. ^ 31.0 31.1 Miles Lawrence. Tropical Depression Seven Tropical Cyclone Report. National Hurricane Center. 2002-10-30 [2014-08-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1-09). 
  32. ^ Lixion Avila and Martin Nelson. Tropical Depression Seven Discussion One. National Hurricane Center. 2002-09-07 [2008-10-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10-25). 
  33. ^ Miles Lawrence. Tropical Depression Seven Discussion Two. National Hurricane Center. 2002-09-07 [2008-10-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10-25). 
  34. ^ Richard Pasch. Tropical Depression Seven Discussion Four. National Hurricane Center. 2002-09-08 [2008-10-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10-25). 
  35. ^ Miles Lawrence. Remnant Low Seven Discussion Five. National Hurricane Center. 2002-09-08 [2008-10-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10-25). 
  36. ^ 36.0 36.1 Jack Beven. Hurricane Gustav Tropical Cyclone Report. National Hurricane Center. 2003-01-14 [2014-08-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2-14). 
  37. ^ Hurricane Gustav Storm Summary. Canadian Hurricane Centre. 2002-10-07 [2007-08-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08-04). 
  38. ^ Newfoundland hit with heavy rain, Gustav leaves land. CTV. 2002-09-12 [2010-07-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07-06). 
  39. ^ 39.0 39.1 39.2 James L. Franklin and Jamie R. Rhome. Tropical Storm Hanna Tropical Cyclone Report. National Hurricane Center. 2002-09-16 [2014-08-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1-09). 
  40. ^ Tropical Storm Event Report for Alabama. National Climatic Data Center. [2011-09-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9-08). 
  41. ^ Hanna washes ashore, quickly weakens in Alabama. USA Today. Associated Press. 2002-09-15 [2014-08-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1-09). 
  42. ^ Lixion A. Avila. Hurricane Isidore Tropical Cyclone Report. National Hurricane Center. 2002-12-20 [2008-08-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1-04). 
  43. ^ EM-DAT: The OFDA/CRED International Disaster Database for the Caribbean. Université Catholique de Louvain. 2007 [2008-08-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2-15). 
  44. ^ 44.0 44.1 David M. Roth. Black Background, color-filled rainfall graphic for Isidore. Hydrometeorological Prediction Center. [2014-08-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9-26). 
  45. ^ Isidore pummels Mexico's Yucatan Peninsula. USA Today. 2002-09-24 [2014-08-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9-30). 
  46. ^ John L. Beven II; Richard J. Pasch; Miles B. Lawrence. Atlantic Hurricane Season of 2002. NOAA. 2003-12-23 [2014-08-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2-26). 
  47. ^ 47.0 47.1 Richard J. Pasch. Tropical Storm Josephine Tropical Cyclone Report. National Hurricane Center. 2003-01-13 [2008-09-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1-09). 
  48. ^ Richard J. Pasch. Tropical Depression Eleven Discussion One. National Hurricane Center. 2002-09-17 [2008-09-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10-17). 
  49. ^ Stacy Stewart. Tropical Storm Josephine Discussion Three. National Hurricane Center. 2002-09-18 [2008-09-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10-25). 
  50. ^ Richard J. Pasch. Tropical Storm Josephine Discussion Four. National Hurricane Center. 2002-09-18 [2008-09-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10-25). 
  51. ^ Richard J. Pasch. Tropical Storm Josephine Discussion Six. National Hurricane Center. 2002-09-18 [2008-09-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10-25). 
  52. ^ Jack Beven. Extratropical Storm Josephine Discussion Eight. National Hurricane Center. 2002-09-19 [2008-09-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10-25). 
  53. ^ 53.0 53.1 53.2 Stacy R. Stewart. Hurricane Kyle Tropical Cyclone Report. National Hurricane Center. 2002-11-26 [2014-08-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3-30). 
  54. ^ Weather Summary for October 2002. BemurdaWeather. 2002-11-04 [2012-03-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3-10). 
  55. ^ David Roth. Tropical Storm Kyle – October 10–12, 2002. Hydrometeorological Prediction Center. 2006-12-24 [2014-08-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9-21). 
  56. ^ Tropical Storm Kyle. South Carolina State Climatology Office. [2014-08-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5-03). 
  57. ^ Kevin Boyle. Monthly Global Tropical Cyclone Summary. Australian Severe Weather. 2003 [2014-08-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5-03). 
  58. ^ Miles B. Lawrence. Hurricane Lili Tropical Cyclone Report. National Hurricane Center. 2003-04-03 [2014-08-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7-16). 
  59. ^ National Weather Service Lake Charles. Lili Preliminary Storm Report. National Weather Service. 2002 [2003-04-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3-04-17). 
  60. ^ Jack Beven. Tropical Depression Fourteen Tropical Cyclone Report. National Hurricane Center. 2002-11-20 [2014-08-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1-09). 
  61. ^ 61.0 61.1 National Hurricane Center. Worldwide Tropical Cyclone Names. National Oceanic and Atmospheric Administration. 2008 [2014-04-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2-08). 

外部連結

[編輯]
2002年大西洋颶風季的熱帶氣旋編輯
薩菲爾-辛普森颶風風力等級
TD TS C1 C2 C3 C4 C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