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1933年3月德國國會選舉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第8屆德意志國帝國議會選舉
Reichstagswahl (März) 1933

← 1932年11月 1933年3月5日 1933年11月 →

帝國議會共647個席位
獲得過半多數需324個席位
投票率88.74%( 8.1百分點
  第一大黨 第二大黨 第三大黨
 
領袖 阿道夫·希特拉 奧托·威爾斯 恩斯特·台爾曼
政黨 國家社會主義
德國工人黨
德國社會民主黨 德國共產黨
上任時間 1921年7月29日 1919年 1925年10月
上屆結果 196(33.09%) 121(20.43%) 100(16.86%)
贏得席次 288 120 81
席次差額 92 1 19
民選得票 17,277,180 7,516,243 4,848,058
得票率 43.91% 18.25% 12.32%
得票變動 10.82% 2.18% 4.54%

  第四大黨 第五大黨 第六大黨
 
領袖 路德維希·卡斯 阿佛烈·胡根貝格 海因里希·赫爾德
政黨 德國中央黨 德國國家人民黨 巴伐利亞人民黨
上任時間 1928年9月 1928年 1924年6月27日
上屆結果 70(11.93%) 52(8.34%) 20(3.09%)
贏得席次 74 52 18
席次差額 4 0 2
民選得票 4,424,905 3,136,760 1,073,552
得票率 11.25% 7.97% 2.73%
得票變動 0.68% 0.37% 0.36%

選舉結果
圖中之「NSDAP」為國家社會主義德國工人黨
「Zentrum」為德國中央黨

選前總理

阿道夫·希特拉
國家社會主義德國工人黨

當選總理

阿道夫·希特拉
國家社會主義德國工人黨

1933年3月國會選舉(德語:Reichstagswahl März 1933)於當月5日在德國舉行,改選帝國議會全部647個席位。本次國會選舉是德國威瑪共和時期最後一次帝國議會選舉,距國家社會主義德國工人黨(即納粹黨)於1933年初掌權不到二個月,選舉前六天並發生了著名的國會縱火案衝鋒隊在選舉前發動暴力事件,鎮壓共產黨人、左派份子、工會主義者、社民黨人和中央黨人。本次國會選舉同時也是1990年兩德統一前最後一次選舉範圍涵蓋全德國的多黨選舉。

概要

[編輯]
1933年3月國會選舉選票
選舉當天在街上巡邏的警察和黨衛隊隊員

1933年1月30日,德國聯邦大總統保羅·馮·興登堡任命國家社會主義德國工人黨(即納粹黨)領導人阿道夫·希特拉德國總理,宣告納粹黨掌權的開始。希特拉上任後即解散國會,並宣佈進行改選。之後,納粹的衝鋒隊開始對各地的德國共產黨(簡稱德共、共產黨)辦公室和左派人士的住所發動暴力攻擊[1]:20-22;至二月下旬,暴力事件延燒至德國社會民主黨(簡稱社民黨)方面,社民黨的會議遭到衝鋒隊闖入破壞、多名社民黨黨員遭到毆打,一些社民黨相關的報刊也被迫停刊[1]:318-320;就連德國中央黨(簡稱中央黨)也無法倖免,不僅支持中央黨的政府官員遭到排擠,中央黨在西發里亞舉行的會議也屢屢受到干擾[1]:322。只有納粹黨和德國國家人民黨等少數政黨得以不受干擾的進行競選活動。

在選舉開始前六日,德國的國會大廈遭到縱火,造成國會縱火案。希特拉藉此依據《威瑪憲法第48條英語Article 48 (Weimar Constitution)讓興登堡簽署《國會縱火法令》,廢除了許多《威瑪憲法》賦予德國公民的權利,並使政府得以在選前逮捕德共領導人恩斯特·台爾曼和超過4,000名德共幹部及黨員,有效壓制共產黨勢力,鞏固了納粹黨的地位[1]:331[2]:876;儘管如此,政府基於德共可牽制社民黨勢力,以及懼怕共產黨人暴動等等考量下並沒有解散德共[2]:882。直至選舉當天,法院方宣佈德共為非法組織[1]:335-336。另外,卡爾·馮·奧西茨基埃里希·米薩姆路德維希·雷恩德語Ludwig Renn埃貢·基施馬克斯·霍丹德語Max Hodann等與納粹黨持不同政見的知識分子也遭到當局監禁[3]:9

為了進一步確保納粹黨在選舉中的優勢,超過50,000名衝鋒隊、黨衛隊鋼盔前線士兵聯盟成員被任命為輔警,即所謂「協助警察英語Hilfspolizei」,對選舉及投票過程進行「監視」[1]:339[3]:8[4]

結果

[編輯]

納粹黨共獲得17,277,180票(得票率達43.91%),在全德國35個國會選區中的33個成為最大黨(中央黨為剩餘2個選區的最大黨),並取得帝國議會647個席位中的288個[5]

黨派 得票數 百分比(%) 取得席次 變動
國家社會主義德國工人黨 17,277,180 43.91 288 92
德國社會民主黨 7,181,629 18.25 120 1
德國共產黨 4,848,058 12.32 81 19
德國中央黨 4,424,905 11.25 73 3
黑白紅奮鬥前線德語Kampffront Schwarz-Weiß-Rot
德國國家人民黨鋼盔前線士兵聯盟鄉村同盟德語Landbund (Deutschland)選舉聯盟)
3,136,760 7.97 52 1
巴伐利亞人民黨 1,073,552 2.73 19 1
德國人民黨 432,312 1.10 2 9
基督教社會人民服務英語Christian Social People's Service 383,999 0.98 4 1
德國國家黨 334,242 0.85 5 3
德國農民黨英語German Farmers' Party 114,048 0.29 2 1
鄉村同盟德語Landbund (Deutschland) 83,839 0.21 1 1
德意志-漢諾威黨英語German-Hanoverian Party 47,743 0.12 0 1
社會主義鬥爭社群 3,954 0.01 0 不適用
工人與農民鬥爭社群 1,110 0.00 0
廢票 311,698 不適用 不適用 不適用
總計 39,655,029 100 647 63
登記選民及投票率 44,685,764 88.74 不適用 不適用
資料來源:Gonschior.de
得票比例
國家社會主義德國工人黨
43.91%
德國社會民主黨
18.25%
德國共產黨
12.32%
德國中央黨
11.25%
黑白紅奮鬥前線
7.97%
巴伐利亞人民黨
2.73%
德國人民黨
1.10%
德國國家黨
0.85%
其他黨派
1.62%
取得議會席次比例
國家社會主義德國工人黨
44.51%
德國社會民主黨
18.55%
德國共產黨
12.52%
德國中央黨
11.28%
黑白紅奮鬥前線
8.04%
巴伐利亞人民黨
2.94%
德國國家黨
0.77%
德國人民黨
0.31%
其他黨派
1.08%

影響

[編輯]
1933年3月23日,阿道夫·希特拉於國會發表講話。他在尋求通過《授權法案》時提出了友好合作的可能性,承諾如果獲得緊急權力,不會威脅國會、總統、各邦及教會

無可置疑地完全擺脫了1932年11月德國國會選舉呈現的下滑趨勢後納粹黨取得了更好的成績,然而表現並沒有達到希特拉的預期,迫使其暫時保持與德國國家人民黨(黑白紅奮鬥前線德語Kampffront_Schwarz-Weiß-Rot)的合作關係,以確保在國會的席次優勢[1][4]。3月17日波茨坦日德語Tag von Potsdam的儀式加深了形式外的信任關係。隨後的3月23日通過《授權法案》。

參見

[編輯]

參考資料

[編輯]
  1. ^ 1.0 1.1 1.2 1.3 1.4 1.5 1.6 Richard J. Evans. The Coming of the Third Reich. New York: Penguin Press. 2004. ISBN 1594200041 (英語). 
  2. ^ 2.0 2.1 Heinrich August Winkler. Der Weg in die Katastrophe. Arbeiter und Arbeiterbewegung in der Weimarer Republik. Bonn: Verlag J.H.W. Dietz Nachf. Bonn德語Verlag J.H.W. Dietz Nachf. Bonn. 1990. ISBN 9783801200954 (德語). 
  3. ^ 3.0 3.1 Heinrich August Winkler. Der lange Weg nach Westen德语Der lange Weg nach Westen 2. Bonn: Verlag J.H.W. Dietz Nachf. Bonn. 2005. ISBN 340646002X (德語). 
  4. ^ 4.0 4.1 VIOLENCE UNLEASHED. Berlin.de. Stadt Berlin. [2019-11-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8-18) (英語). 
  5. ^ Deutschland: Wahl zum 8. Reichstag 1933. gonschior.de. [2019-11-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4-24) (德語). 

外部連結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