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1913年大西洋颶風季

這是一篇優良條目,請按此取得更多資訊。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1913年大西洋颶風季
氣旋季總結圖
氣旋季長度
首個系統形成1913年5月5日
末個系統消散1913年10月30日
最強風暴
名稱Four
 • 最高風速85 mph(140 km/h)
 • 最低氣壓976 mbarhPa;28.82 inHg
氣旋季統計
熱帶低氣壓數10
風暴數6
颶風數4
死亡人數6
財產損失至少$400萬(1913年美元
大西洋颶風季
19111912191319141915

1913年大西洋颶風季是連續第三個在六月前就至少發展出一個熱帶氣旋的大西洋颶風季,不過當時「大西洋颶風季」尚未正式定義,現今則是以每年6月1日正式開始,同年11月30日結束[1]。全季第一個熱帶低氣壓於5月5日形成,最後一個天氣系統於10月30日轉變成溫帶氣旋。8月30日至9月4日,本季第七和第八個熱帶氣旋同時存在。

全季十個熱帶氣旋中有六個成為熱帶風暴,四個增強成颶風,但都沒有達到大型颶風標準,即都沒有達到現代薩菲爾-辛普森颶風等級下的三級颶風強度[注 1],是1900年後第六個沒有大型颶風的大西洋颶風季[4]。本季最強颶風的最高風速為每小時140公里,只達一級颶風標準,但在北卡羅萊納州導致五人死亡,損失數額至少有400萬美元[注 2]。全季首場颶風也在德薩斯州奪走一條人命,第五號颶風則在南卡羅萊納州造成價值至少75000美元的破壞。

這年颶風季的低迷活躍程度還經累積氣旋能量指數反映出來,數值僅36[5]。大致來說,氣旋能量指數通過颶風強度和持續時間計算,強度越高、持續時間越長的風暴,其指數也相應越高。只有在熱帶天氣系統風速達到或超過每小時63公里(34)或熱帶風暴強度時才會計算該指數,並納入全面的氣象公告,並且亞熱帶氣旋的指數不會計入累積數值。[6][4]

風暴

[編輯]

第一號颶風

[編輯]
1級 颶風(SSHWS
 
持續日期6月21日-6月29日
強度75 mph(120 km/h)(一分鐘) 
988 mbarhPa

天氣圖和船隻觀測數據顯示,協調世界時6月21日早上6點左右,加勒比海西南部發展出熱帶低氣壓[7]。氣旋向西北偏北移動,前進速度加快並於次日增強成熱帶風暴。6月23日清晨,氣旋以持續風速每小時65公里強度從洪都拉斯尼亞加拉瓜邊境附近登陸。此後風暴繼續向西北偏北移動,強度小幅波動,於6月25日晚以風力時速75公里強度從金塔納羅奧州坎昆附近登陸。氣旋短暫行經尤卡坦半島,然後進入墨西哥灣並朝西北偏西前進。6月27日清晨,風暴達到一級颶風標準並達到風力時速120公里的最高強度。接下來氣旋蜿蜒向西北移動,於UTC6月28日凌晨1點左右以最高強度登陸德薩斯州帕德雷島。進入陸地上空後,風暴迅速減弱,不到24小時後就在巴爾韋德縣上空消散。[8]

颶風對中美洲和墨西哥的影響缺乏記載。德薩斯州南部部分地區降下暴雨,蒙特爾(Montell)僅約19小時就降下520毫米雨量,尤瓦爾迪也在約17小時裏降下220毫米雨量。暴雨引發的洪災對低地、房屋和倉庫構成相當嚴重的破壞。此外,電報和電話服務中斷數天之久,多條街道被淹,交通也因此中斷。蒙特爾有一人溺斃。帕德雷島中部測得時速160公里的狂風,加爾維斯敦風暴潮高達3.9米。[7]

第二號熱帶風暴

[編輯]
熱帶風暴(SSHWS
 
持續日期8月14日-8月16日
強度45 mph(75 km/h)(一分鐘) 
<1008 mbarhPa

8月14日,一片低氣壓區同基本保持靜止的鋒區分離,並在百慕達西南偏西約300公里洋面發展成熱帶低氣壓[7][8]。氣旋快速向東北移動,於8月15日增強成熱帶風暴,之後又達到最大持續風速每小時75公里的最高強度[8]。到了8月16日,氣旋已在新斯科舍塞布爾島東南方向約470公里洋面轉變成溫帶氣旋[7][8],風暴殘留很快就被鋒區吸收[7]

第三號熱帶風暴

[編輯]
熱帶風暴(SSHWS
 
持續日期8月26日-9月12日
強度70 mph(110 km/h)(一分鐘) 
<995 mbarhPa

天氣圖及船隻觀測數據顯示,非洲西岸近海於8月26日形成熱帶低氣壓[7]。次日清晨,氣旋增強成熱帶風暴,然後向西行進數天,對小安地列斯群島構成威脅,但又在9月3日轉向西北偏北。風暴迴轉東北,於9月7日開始向東移動。次日早上,氣旋達到風力時速110公里的最高強度,僅略低於颶風標準。風暴此後數天向北面和西北方向前進,於UTC9月12日中午12點左右在紐芬蘭與拉布拉多開普雷斯Cape Race)東南方向約470公里海域轉變成溫帶氣旋。[8]

第四號颶風

[編輯]
1級 颶風(SSHWS
 
持續日期8月30日-9月4日
強度85 mph(140 km/h)(一分鐘) 
976 mbarhPa

UTC8月30日中午12點,百慕達和巴哈馬之間的中途海域附近發展出熱帶風暴。氣旋緩慢向西北偏北逼近美國東岸,到9月1日已增強成一級颶風。風暴之後轉向西北,於9月3日清晨在北卡羅萊納州近海達到風力時速140公里、最低氣壓976毫巴百帕,28.8英寸汞柱)的最高強度,成為本季最強風暴,再於數小時後以最高強度從北卡羅萊納州了望角Cape Lookout)附近登陸。進入陸地上空後不久,颶風強度回落至熱帶風暴標準,到9月4日已消退成熱帶低氣壓,最終在佐治亞州東北部上空逐漸消散。[8]

北卡羅萊納州的哈特拉斯Hatteras)風速達到每小時119公里,對農作物構成重創,並以帕姆利科灣Pamlico Sound)附近災情特別嚴重。該州克雷文縣紐伯恩Newbern)和博福特縣華盛頓Washington)附近經濟損失最為慘重,兩地都有大型鐵路橋樑和許多小型橋樑被洪水捲走,其中華盛頓因強烈東北風和東南風的影響導致河流水位比之前的最高水位還高三米之多,大量低洼地區的街道被淹。[7]報導中稱這是韋恩縣戈爾茲伯勒Goldsboro)歷史上破壞最嚴重的熱帶氣旋[9]皮特縣法姆維爾Farmville)有座倉庫倒塌,導致兩人喪生,該州另有三人遇難[10]。北卡羅萊納州各地有許多電話和電報線路受損,維珍尼亞州鄉村地區也有同類情況。紐波特紐斯歐申維尤Ocean View)和老安樂角Old Point)都有小型房屋失去屋頂。整場颶風一共導致五人死亡,經濟損失約為400至500萬美元。[7]

第五號颶風

[編輯]
1級 颶風(SSHWS
 
持續日期10月6日-10月10日
強度75 mph(120 km/h)(一分鐘) 
989 mbarhPa

10月2日,有溫帶氣旋在羅德島州近海成型並朝東南方向移動,之後轉向西南,於10月6日在百慕達西北方向約525公里洋面轉變成熱帶風暴[7][8]。風暴繼續向西南移動,逐漸逼近美國東南部,到10月7日已蜿蜒西進並開始強化。UTC10月8日早上6點,氣旋增強成一級颶風,然後又達到風力時速120公里、最低氣壓989毫巴(百帕,29.2英寸汞柱)的最高強度,再於約八小時後從南卡羅萊納州麥克勒安威爾附近登陸。10月8日晚,颶風強度回落至熱帶風暴標準,再於10月9日進一步弱化成熱帶低氣壓。次日清晨,風暴轉變成溫帶氣旋,之後不久就被北卡羅萊納州上空的強勁冷鋒吸收。[8]

雖然風暴是以颶風強度登陸,但南卡羅萊納州測得的最高風速只達到每小時60公里。喬治敦鐵路和照明公司(The Georgetown Railway and Light Company)及家用電話公司(Home Telephone Company)遭受的打擊最為嚴重。喬治敦各地都有電線杆倒塌,供電、通訊線路普遍中斷,許多柵欄倒塌,樹枝斷裂。[7]南卡羅萊納海岸沿線降下暴雨,最高降雨量達124毫米[10]。降水導致莊稼輕度受損,損失數額約為75000美元[7]

第六號颶風

[編輯]
1級 颶風(SSHWS
 
持續日期10月28日-10月30日
強度75 mph(120 km/h)(一分鐘) 
<992 mbarhPa

UTC10月28日凌晨0點,距墨西哥金塔納羅奧州東南海岸約97公里的西北加勒比海發展出本季最後一場熱帶風暴。氣旋向東北偏北移動,僅成為熱帶風暴24小時後就強化成颶風,並在幾乎同一時間達到最大持續風速每小時120公里的最高強度。UTC10月29日早上6點左右,氣旋以最高強度從古巴聖安東尼奧角(Cape San Antonio)登陸。在古巴上空行進約六小時後,颶風弱化成熱帶風暴[8],再在今瑪雅貝克省上空轉變成溫帶氣旋,不久後就被鋒面天氣系統吸收[7][8]

其他風暴

[編輯]

除上述六個達到熱帶風暴強度的天氣系統外,本季還發展出另外四個熱帶低氣壓,其中第一個於5月5日在百慕達東北方向海域形成,1913年大西洋颶風季至此成為連續第三個在六月前就有熱帶氣旋形成的大西洋颶風季。5月7日,熱帶低氣壓由鋒面天氣系統吸收。6月13日,另一個熱帶低氣壓在坎佩切灣成型,然後緩慢北上,後又轉向西進,於6月16日從德薩斯州南部登陸,再於次日消散。7月20日,亞速爾群島附近形成熱帶低氣壓,經過四天再被鋒區吸收。8月4日,塔拉哈西以南的墨西哥灣東北部發展出熱帶低氣壓。氣旋在接下來幾天裏向西南移動,最終在8月7日消散。[7]

參見

[編輯]

註釋

[編輯]
  1. ^ 薩菲爾-辛普森颶風等級於1971年面世[2],再對美國國家颶風中心大西洋颶風數據庫的所有風暴追溯分級[3]
  2. ^ 如無特別說明,所有損失數額均為1913年美元價值。

參考資料

[編輯]
  1. ^ Neal Dorst. When is hurricane season ?. National Oceanic and Atmospheric Administration. 1993 [2016-12-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11-28). 
  2. ^ Jack Williams. Hurricane scale invented to communicate storm danger. USA Today. 2005-05-17 [2013-08-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24). 
  3. ^ Chronological List of All Continental United States Hurricanes: 1851-2012 (報告). Hurricane Research Division. 2013-06 [2016-11-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5-03). 
  4. ^ 4.0 4.1 Atlantic Basin Comparison of Original and Revised HURDAT. Atlantic Oceanographic and Meteorological Laboratory (報告) (Miami, Florida: National Oceanic and Atmospheric Administration). 2014-02 [2016-12-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4-25). 
  5. ^ Hurricane Research Division. Atlantic basin Comparison of Original and Revised HURDAT (報告). National Oceanic and Atmospheric Administration. 2011-03 [2016-03-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4). 
  6. ^ David Levinson. 2005 Atlantic Ocean Tropical Cyclones. National Climatic Data Center. 2008-08-20 [2014-04-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1-05). 
  7. ^ 7.00 7.01 7.02 7.03 7.04 7.05 7.06 7.07 7.08 7.09 7.10 7.11 7.12 Christopher W. Landsea; et al. Documentation of Atlantic Tropical Cyclones Changes in HURDAT. Atlantic Oceanographic and Meteorological Laboratory (報告) (Miami, Florida: National Oceanic and Atmospheric Administration). 2012-12 [2016-12-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9-30). 
  8. ^ 8.00 8.01 8.02 8.03 8.04 8.05 8.06 8.07 8.08 8.09 National Hurricane Center; Hurricane Research Division. Atlantic hurricane best track (HURDAT version 2) (TXT). United States National Oceanic and Atmospheric Administration. 2016-07-06 [2016-11-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10-04). 
  9. ^ James E. Hudgins. Tropical cyclones affecting North Carolina since 1586: An historical perspective (PDF). National Weather Service (報告) (Blacksburg, Virginia: National Oceanic and Atmospheric Administration). 2000-04: 25 [2016-12-09].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15-11-17). 
  10. ^ 10.0 10.1 Bernard Bunnemeyer. Monthly Weather Review for 1913 (PDF) (報告). United States Weather Bureau. 1914 [2016-12-09].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16-03-03). 

外部連結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