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仙橋 (惠州)
外觀
迎仙橋 | |
---|---|
座標 | 23°6′0.2379″N 114°23′35.4901″E / 23.100066083°N 114.393191694°E |
跨越 | 惠州西湖 |
地點 | 中國廣東省惠州市惠城區 |
其他名稱 | 三眼橋 |
業主 | 惠州市市政園林事務中心 |
維護單位 | 惠州市市政園林事務中心 |
上游橋樑 | 煙霞橋、九曲橋、枇杷橋、偃龍橋 |
設計參數 | |
建築材料 | 鋼筋混凝土 |
全長 | 14.6米(48英尺) |
高度 | 1.35米(4英尺5英寸) |
最大跨度 | 3.3米(11英尺) |
跨數 | 1 |
歷史 | |
開工日 | 2007年 | 底
完工日 | 2008年1月 |
地圖 | |
迎仙橋,曾用名為三眼橋[1],是一座位於中華人民共和國廣東省惠州市惠城區的橋樑,始建於宋代。現今的橋樑於2007年底重建[2],並於2008年1月基本完工[3]。
該橋連接惠州西湖元妙觀與芳華洲逍遙堂,是惠州西湖「五湖六橋八景」中「六橋」的第四橋[4][5],亦是一座有着很長的歷史斷層的橋樑[1][6]。
名稱
[編輯]傳說位於平湖芳華洲的逍遙堂道長經由此橋前往元妙觀請八仙,最終心遂願成,故名。[7]
構造
[編輯]現今的迎仙橋為惠城區的一條橫跨西湖的橋樑,長14.6米,為弓形拱橋。橋孔寬3.3米,水位正常時與水面的落差為1.35米。橋樑主體為鋼筋混凝土結構,橋身鋪設淺灰色花崗岩,欄杆、抱鼓石等部分亦應用了花崗岩材料。[2]
歷史
[編輯]有關迎仙橋的文字記載始於明朝。而根據考證,該橋始建於宋朝[7],最早位於元妙觀左前方,通往芳華洲逍遙堂,在清朝被廢[2]。此橋的具體修築及毀壞時間皆無從考證[5]。
1986年,惠州西湖建設委員會於元妙觀右前方的平湖湖面上築堤,並重建了迎仙橋[1]。此次重建後的橋樑長10米,寬3米,為三孔拱橋,最高的一孔寬2.5米,材料為鋼筋混凝土[2][5]。2007年,由於該橋被指「工藝簡陋,橋身平直,不能體現西湖古色古香的韻味」,該橋隨惠州西湖平湖美化工程的實施而再度重建[2],至2008年1月初基本竣工[3]。
關聯藝術創作
[編輯]明代詩人陳運曾賦「西湖六橋」組詩,當中《迎仙橋》云:
“ | 逍遙堂上迥超然,五色雲中迓列仙。幾度芳華洲上望,玉簫吹徹洞中天。 | ” |
——陳運,《迎仙橋》[8] |
參考資料
[編輯]- ^ 1.0 1.1 1.2 侯縣軍. 惠州西湖桥几许 堪作人间水墨图. 《東江時報》. 2018-08-24: A06–A07 [2020-02-20].
- ^ 2.0 2.1 2.2 2.3 2.4 王開堯; 陳銳、林炳君. 枇杷桥迎仙桥将重建. 《惠州日報》. 2007-10-15: A4.
- ^ 3.0 3.1 余雪棠; 陳銳、林炳君. 平湖昨起注水 20日可见碧波. 《惠州日報》. 2008-01-10: B1 [2020-02-21] –透過惠州新聞網.
- ^ 曾定夷編輯. 广东风物志. 廣州:花城出版社. 1985.10: 155.
- ^ 5.0 5.1 5.2 惠州市地方志編纂委員會. 第十一编 城乡建设-第七章 西湖建设-第四节 景点修建-一、堤 桥 路. 楊奕青 (編). 《惠州市志(二)》. 中華書局. 2008年3月: 1244. ISBN 978-7-101-06006-5.
- ^ 黎泉編著. 岭南热土广东 1. 北京:中國旅遊出版社. 2015.04: 222–223. ISBN 978-7-5032-5168-9.
- ^ 7.0 7.1 曾酉璇. 惠州十大“鹊桥” 你们走过几座. 《東江時報》. 2015-08-21: A14 [2020-02-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2-21) –透過南方網.
- ^ 張友仁. 卷九 艺文一-诗词录-乙、明代作品. 《惠州西湖志》. 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 1989年6月: 336. ISBN 7-5361-01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