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刻版畫
此條目論述以中國為主,未必有普世通用的觀點。 (2017年1月1日) |
木刻的歷史
[編輯]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的印刷術是人類文明發展史上的一塊重要的里程碑。它由文字印刷和圖像印刷兩部分組成,而圖像印刷即是最初的木刻版畫。
製版技術在中國的發展歷史淵遠流長。新石器時代時期的出土文物(譬如甲骨、陶器、玉石、青銅器)上面的文字和紋樣雕刻,秦漢時期的畫像石、畫像磚和石碑等,都是以利器在各種材料上鐫刻而成。流傳已久的印章藝術更是與製版流程相差無幾。
印刷術的成型一般認為在唐代。宋人朱翌的《猗覺寮雜記》(下卷)便說:「雕印文字,唐以前無之,唐末益州始有墨版。」唐懿宗咸通九年(公元868年)印的「金剛般若波羅密經」(簡稱「金剛經」)是現存最早的木板印刷品,卷中含有不少製作精美的木刻扉頁。
中國的雕板印刷始於佛教傳播的契機,但很快便漫布世俗生活。及至宋代,書籍及其插圖的印刷工藝已經相當嫻熟,在民間流傳最廣的紙幣和紙牌就是一些小型的木版畫。尤其是紙幣,因有防止偽造的要求,刻工更為細密繁複。這些深入民間、流傳範圍極廣的小版畫,正是印刷術西傳的先鋒。
歐洲出現印刷術,較中國約晚700年。雖然沒有確鑿證據證明西方印刷術直接得自東方,但歐洲最初印刷品的技術特徵和構圖方式與中國先前的印刷品蔚為相似,影響是十分明顯的。
各地最早出現的印刷品多是為了滿足宗教推廣的需要,歐洲也一樣。當時的印刷品多以圖像為主,最常見的內容為聖經故事,如基督受難、基督背負十字架、聖母聖子像等。初期木版畫大多出現在德國南部和佛蘭德斯的萊因河畔,並多見於修道院中。版材有胡桃、蘋果、梨、櫻樹等常見果木。
在中國,由於接近生活,又價廉物美,至明清年間,民間木刻年畫異軍突起,河南朱仙鎮、蘇州桃花塢、天津楊柳青、山東濰坊、四川錦竹的木刻年畫並稱為中國五大民間木刻年畫。它們不僅廣泛流傳於江南一帶和全國許多地方,而且遠渡重洋去到日本、英國和西德。版畫的技術傳到日本以後,日本人將這項技術帶入裝飾美術領域(如年月繪歷),創造了浮世繪文化。
江戶末期至明治時代之間(19世紀後半葉),日本浮世繪版畫藉由包裝紙、海報大量流傳到海外。莫奈、文森特·梵高、馬奈、雷諾阿等印象派畫家,皆受日本浮世繪的影響。
1931年魯迅在上海發起新興木刻運動,並且創辦「木刻講習會」,邀請日本木刻家為講授木刻技術,並親自主持和翻譯。他主張以木刻版畫同情人民大眾和呼喚國民覺醒。此外,他亦提倡將版畫傳統上畫稿、刻版和拓印三者分工的形式,改為由一人完成的「創作版畫」,藉此提升版畫藝術的表現風格[1]。
木刻的應用範圍
[編輯]木刻的製作方法
[編輯]刀法分陰刻和陽刻兩種,即凹線顯形和凸線顯形。
- 第一步:繪製版樣與製作印版。
- 第二步:分色逐次在印版上上墨。工具一般為滾筒。
- 第三步:轉印圖像,起稿。
著名的木刻版畫家
[編輯]- 中國
- 日本
- 德國
- 凱綏·珂勒惠支(1867年-1945年)
- 挪威
- 愛德華·蒙克(1863年-1944年)
- 西班牙
- 巴伯羅·畢加索(1881年-1973年)
- 俄羅斯
- 格奧爾吉·瓦西列維奇·科維丘克(1933年-2015年)
- 美國
- Jacques Hnizdovsky(1915年-1985年)
資料來源
[編輯]- ^ 香港文化博物館. 《深刻人間 — 黃新波的藝術歷程》. 香港. 2011年: 頁12 (中文).
參見
[編輯]外部連結
[編輯]- 木刻版畫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中華百科全書》)
- 中國現代版畫
- 馬雅貞:〈商人社群與地方社會的交融——從清代蘇州版畫看地方商業文化〉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2010)
- 森正夫:〈文化交流的三個課題與明末清初中國版畫在日本的影響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