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寮王國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老撾王國
ພຣະຣາຊອານາຈັກລາວ
Phra Ratxa A-na-chak Lao
1946年—1975年
國歌:老撾王國國歌
老撾的位置
首都萬象 (政治)
琅勃拉邦 (王家)
常用語言老撾語
政府君主立憲制
國王 
• 1946–1959
西薩旺·馮
• 1959–1975
西薩旺·瓦達納
首相 
• 1962–1975
梭發那·富馬親王
歷史 
• 獲得自治權
1946年5月11日
• 獨立
1953年11月9日
1975年12月2日
貨幣基普
ISO 3166碼LA
前身
繼承
老撾保護國
琅勃拉邦王國
老撾人民民主共和國
老撾王家流亡政府
b 斷續多次。

老撾王國寮語ພຣະຣາຊອານາຈັກລາວ羅馬化:Phra Ratxa A-na-chak Lao)是於1946年在今老撾建立的一個君主制國家。1946年,法國保護國琅勃拉邦的君主西薩旺·馮在法國的支持下成為了全老撾的國王,並獲得自治權,從而得以組建老撾王國。1954年,老撾王國通過日內瓦會議脫離法蘭西聯盟法屬印度支那正式獨立。但是,內戰很快爆發,老撾被視為越南戰爭的另一個戰區。隨着北越赤柬的勝利,共產主義組織巴特寮於1975年推翻君主制,並且成立老撾人民民主共和國持續至今。

建立

[編輯]

1945年,老撾保護國曾在日本的支援下獲得了短暫的獨立,由自由老撾組織組建政府。國王西薩旺·馮本不贊成獨立,但終在日本人的壓力下被迫同意。老撾獨立後,首相佩差拉親王試圖驅趕法國在老撾的勢力,為此他軟禁了國王。然而,隨着日本戰敗投降,法國軍隊回到了老撾,獨立的老撾無法帶領國家抵抗法國殖民政府和軍隊,最終取消了獨立。

1946年6月,為了恢復殖民統治,法國代表和老撾代表召開會議,討論老撾保護國的未來發展。8月27日,法國給予老撾自治權。新的老撾立憲議會、國民警衛隊和警隊成立,同時法國人給予西薩旺·馮「老撾國王」的頭銜,占巴塞王國被廢除,其國王改稱占巴塞親王。1947年5月11日,議會通過憲法,寫明老撾作為一個隸屬於法蘭西聯盟的君主立憲制「自治國家」。[1][2]

老撾獲得了自治權,但在曼谷佩差拉親王流亡政府仍然在不斷干擾自治王國的統治。此外,蘇發努馮親王的部隊獲得了越盟的支持,活躍在老撾的邊境地區。1947年7月28日,政府宣布給予反抗者特赦,勸其放棄抵抗。1949年7月19日,首相兼占巴塞親王文翁與時任法國總理樊尚·奧里奧爾簽署協議,鞏固了老撾的自治權。身在曼谷的佩差拉親王決定放棄抵抗;梭發那·富馬親王則回到老撾,後多次擔任首相;蘇發努·馮親王則堅持抵抗,留在越南。[3]

1950年至1953年,老撾王國着手建立新的行政體系,許多前殖民政府官員在王國政府就職。1950年,老撾國民軍建立,後改成老撾王家陸軍。老撾在泰國英國美國設有使館。但是,由於老撾王國着重進行政治改革,他們幾乎無法完全控制邊界地區,少數民族的問題也沒有獲得解決。1951年,意識形態較中立的富馬親王接任首相,代替了民族主義的占巴塞親王文翁。[4]

內戰爆發

[編輯]

1950年8月13日,蘇發努馮親王在老撾東北地區建立共產主義組織巴特寮,獲得越南獨立同盟會大力支持。佩差拉親王此時是公認的民族獨立運動領袖,但是由於他長居曼谷而地位不再顯要。革命者逐漸滲透入邊境地區,1953年4月,武元甲率四萬人入侵老撾東北部,其中也包括蘇發努·馮親王的部隊,目的是奪取琅勃拉邦和查爾平原。11月9日,巴特寮與老撾王國的衝突逐漸升溫,由此打響老撾內戰。此次戰役後,巴特寮控制了布拉萬高原地區和一些北部市鎮。[5]

正式獨立

[編輯]

1953年9月,法國放棄了其在老撾的更多特權。10月22日,老撾王國宣布與法國建立友好合作關係,法國官員的地位降到了「顧問」。[6]日內瓦會議上,老撾政府希望以取締巴特寮為由獲得更多的國際支持,但因北越的反對而沒有實現。[7]1954年7月21日,法國放棄在老撾的全部權力,老撾王國正式獨立,法國在老撾保留了兩個軍事基地和上千名士兵。[8]此時國內傳出佩差拉親王企圖發動政變的傳聞,由此爆發政治危機,國防部長考·沃拉翁遇刺,富馬親王辭職,與富馬親王同屬民族進步黨的卡泰·唐·薩索里接任首相;巴特寮在此次危機當中有所受益。[9]

短暫的和平

[編輯]

老撾在日內瓦會議上取締巴特寮的請求沒有得到他國的支持,其它簽署國則開始和巴特寮進行談判,後者將能夠在1955年參加選舉。但是巴特寮卻因政府進占桑怒豐沙里而拒絕參加選舉。1955年3月22日,根據印度支那共產黨的第二次代表大會(1951年2月召開),印度支那共產黨老撾籍黨員25人召開大會,成立老撾人民黨凱山·豐威漢任中央委員會總書記。

1955年12月19日,老撾王國加入聯合國。1956年1月,巴特寮成立「老撾愛國陣線」(Neo Lao Hak Sat)參加選舉。但是在1956年3月的選舉中,富馬親王的民族進步黨取得了勝利,他本人再次接任首相。1957年11月,佩差拉親王回國,與巴特寮組成聯盟,準備1958年大選。[10]從1957年3月起,老撾政府開始向苗族游擊隊提供武器,以遏制巴特寮對山地村落的滲透。

政治的亂局

[編輯]
北越軍隊在老撾境內行軍,攝於1967年

在1958年大選上,巴特寮得到了三分之一的民眾選票,並在1958年5月4日的大選中贏得了21個競爭席位中的13個,親美的培·薩納尼空繼任首相。1959年5月,政府宣布逮捕蘇發努·馮親王,迫使巴特寮又一次與政府為敵,重新占領老撾的東北部。[11][12]

1959年5月,北越士兵進入老撾建造胡志明小道,以向越南南方的民族解放陣線運送物資及武器。7月28日,越南人民軍在北越和老撾邊境發動全面攻擊,巴特寮跟進占領越南人攻占的地區。1959年10月,國王西薩旺·馮駕崩,親美的西薩旺·瓦達納即位。12月,首相培·薩納尼空任期結束,軍人索松·帕塔馬翁繼任首相。帕塔馬翁就職後,利用軍權干涉政治,更在1960年4月通過了給予軍方選舉優勢的爭議法案,引發政界不滿,富馬親王依此再次崛起。5月,被監禁的巴特寮要員脫逃,軍人政府嚴重受挫。[11]1960年8月,富馬親王再次就任首相。但在12月,在美國泰國主使下,富馬親王政府再度被推翻。[13][14]占巴塞親王文翁再任首相。1961年起,老撾已淪為軍方政變勢力、政府軍、北越、美國和巴特寮的角斗場。老撾王家陸軍在與政變勢力的鬥爭中已經難以保持其戰鬥力,王寶率領的苗族游擊隊成了巴特寮推翻政權中的主要敵人。[15]

1962年6月23日,經過漫長的談判後,富馬親王再度繼任首相。7月,14個國家在柬埔寨西哈努克主持下通過了維持老撾中立性和獨立性的決議。同時,一支1,500人的美國海軍陸戰隊前往老撾邊境地區。在1955年與1963年間,美國花費了上千億美元來援助老撾。1963年4月1日,老撾的親共外長遇刺,老撾政府中的巴特寮成員越來越少。[16][17]1965年起,為了摧毀胡志明小道,美國和南越的轟炸機持續在老撾東部進行戰略轟炸。[18][19]

1968年初,北越對老撾王家陸軍發動了又一輪進攻,並沉重打擊了老撾王國的指揮系統。北越和巴特寮的部隊已經自老撾的東部和南部逐漸向老撾王國的統治中心靠攏。1970年,北越和巴特寮向老撾北部發動進攻。同時美國開始削減東南亞戰爭預算,尋求退出東南亞戰場。1971年2月,為了打擊胡志明小道,南越發動藍山719行動,在1個月的戰鬥後,南越部隊損失約三分之一的兵員,不得不撤出老撾。[20]

覆滅

[編輯]

3月30日,北越向南越發動復活節攻勢,美國空軍大部分都前往南越境內進行支援,美軍對老撾的空襲逐漸減少。11月,巴特寮同意與政府代表會談協商停火。1973年,根據《巴黎和平協約》的規定,美國從老撾撤退。該條約並沒有要求北越撤出其武裝力量。[21][22]4月,蘇發努·馮親王進入永珍,再一次宣布與政府合作,並將帶領巴特寮參加大選。首相富馬親王在1974年中旬因心臟病發作而前往法國療養數月。老撾人民黨更名為老撾人民革命黨,開始排除政敵,按照捷克斯洛伐克二月事件的模式建立共產主義政權。[20]

1975年5月,紅色高棉占領金邊、北越占領西貢,老撾共產主義者也開始對政府發動攻勢,並立即在各大城市建立了革命委員會。巴特寮控制了老撾的警察機構,美國官員也撤離老撾,蘇聯和東歐官員取而代之。7月,巴特寮占領琅勃拉邦,8月23日進入萬象。隨後泰國對老撾實行禁運,老撾的經濟狀況進一步惡化。12月初,國王西薩旺·瓦達納宣布退位,富馬親王辭職。巴特寮建立老撾人民民主共和國,蘇發努·馮任國家主席,凱山·豐威漢任部長會議主席。老撾王國統治全寮近30年,而巴特寮的老撾人民民主共和國則延續至今。[22]

參見

[編輯]

老撾歷史系列條目
早期歷史
瀾滄
1354–1707
萬象
1707–1828
琅勃拉邦
1707–1949
川壙
1707–1949
占巴塞
1713–1946
暹羅越南屬國
寮保護國
1893-1953

日軍占領 1940-1945
寮國依薩拉 1945-1946
寮王國
1953-1975

老撾內戰
巴特寮
老撾人民民主共和國
1975至今

來源

[編輯]
  1. ^ Library of Congress Country Studies - Laos, Events in 1945. [2020-10-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4-02). 
  2. ^ Carine Hahn, Le Laos, Karthala, 1999, pages 95-96
  3. ^ Carine Hahn, Le Laos, Karthala, 1999, page 99-101
  4. ^ Carine Hahn, Le Laos, Karthala, 1999, page 102-103
  5. ^ Carine Hahn, Le Laos, Karthala, 1999, pages 104-108
  6. ^ Carine Hahn, Le Laos, Karthala, 1999, page 108
  7. ^ Carine Hahn, Le Laos, Karthala, 1999, pages 109-110
  8. ^ Xavier Yacono, Les étapes de la décolonisation française, Presses universitaires de France, 1991, page 74
  9. ^ Carine Hahn, Le Laos, Karthala, 1999, pages 110-111
  10. ^ Carine Hahn, Le Laos, Karthala, 1999, pages 111-114 et 127
  11. ^ 11.0 11.1 Laurent Cesari, L'Indochine en guerres, 1945-1993, Belin Sup Prépa, 1995 page 139
  12. ^ Stuart-Fox, Martin, A history of Laos, p. 103.
  13. ^ Laos - A deepening split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US Library of Congress
  14. ^ Laos - the battle for Vientiane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US Library of Congress
  15. ^ Laos : the Army enters politics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US Library of Congress
  16. ^ Carine Hahn, Le Laos, Karthala, 1999, page 113
  17. ^ Laos - Renewed Strains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US Library of Congress
  18. ^ Laos - Protracted Diplomacy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US Library of Congress
  19. ^ Carine Hahn, Le Laos, Karthala, 1999, pages 114-117
  20. ^ 20.0 20.1 Laurent Cesari, L'Indochine en guerres, 1945-1993, Belin Sup Prépa, 1995, page 245
  21. ^ Laurent Cesari, L'Indochine en guerres, 1945-1993, Belin Sup Prépa, 1995, page 151
  22. ^ 22.0 22.1 Carine Hahn, Le Laos, Karthala, 1999, pages 118-120

外部連結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