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芙級護衛艦
參與亞斯蒙德海戰的寧芙號(中)
| |
概況 | |
---|---|
建造者 | 但澤王國船廠 |
使用者 | |
前級 | 無 |
次級 | 奧古斯塔級 |
建造期 | 1862-1867年 |
運行期 | 1864-1887年 |
完成數 | 2 |
報廢數 | 2 |
技術數據 | |
船型 | 平甲板護衛艦(蒸汽護衛艦) |
排水量 |
|
船長 | 64.9米 |
船寬 | 10.2米 |
吃水 | 3.92米 |
動力輸出 | 800匹指示馬力(600千瓦特) |
動力來源 | 單軸,一台船用蒸汽機 |
帆索方案 | 全帆裝索具 |
速度 | 12節 |
續航力 | 1,250海里以12節 |
定員 | 14名軍官、176名水兵 |
武器裝備 |
|
寧芙級(德語:Nymphe-Klasse)是普魯士海軍於1860年代初建造的兩艘平甲板護衛艦所使用的船級。該船級由首艦寧芙號和末艦美杜莎號共同組成,均以希臘神話人物命名。它們於1862年初開始鋪設龍骨,而尺寸更大的蓋甲板護衛艦阿科納級也在同一時間建造。寧芙號於1863年底完工,但美杜莎號的工程進度較慢,原因是與普魯士議會在預算問題上存在爭議,而且希望吸取寧芙號的建造經驗。該級艦是在普魯士海軍重組的背景下入列,旨在執行常規艦隊任務,後續還應在普魯士和德意志感興趣的海外地區執行廣泛的巡洋任務。為此,這些艦艇裝備有十門36磅炮和六門12磅炮,在蒸汽動力下的最高航速可達12節(22公里每小時)。除了從英國進口的推進裝置外,其建造中使用的所有材料均為國內生產。
寧芙號的及時完工使其趕上了1864年與丹麥的第二次石勒蘇益格戰爭,在亞斯蒙德海戰期間,它與一艘丹麥巡防艦激烈交戰,並多次被擊中。美杜莎號於1867年入役,並於1867-1868年間被部署到地中海,1868-1871年重新巡航前往東亞。在1870-1871年的普法戰爭期間,美杜莎號被封鎖在日本橫濱,無法參與任何行動。寧芙號同樣被封鎖在普魯士的但澤,它於夜間突然襲擊了法國分艦隊,儘管沒有造成任何破壞,但還是讓法國海軍將領相信,其麾下的鐵甲艦不適合對普魯士港口進行嚴密封鎖。寧芙號於1871年至1874年間被派駐東亞,而美杜莎號則於1872年被改裝為教學艦。寧芙號從亞洲返回時也進行了類似的改裝,兩艦在接下來的幾年中都以此身份服役,並定期開展去往美洲和地中海的海外長途拉練。到1880年,美杜莎號已損耗嚴重,不再服役,但寧芙號仍運用至1885年,隨後也撤出。它們在退役後都淪為廢船,並留存至1891年才拆解報廢。
設計
[編輯]19世紀50年代,普魯士海軍為了對付假想敵丹麥,於1855年開始制定了大規模的造艦計劃。其中採用螺旋槳推進方式的機帆動力並用、木製結構的蓋甲板護衛艦、平甲板護衛艦和通報艦三種艦型,成為德國巡洋艦的鼻祖。[1]採購這些艦隻的原因是,隨着普魯士的貿易利益在亞洲、中美洲、南美洲以及太平洋的海外市場上擴張,它們在那裡與其他歐洲列強的利益發生衝突,後者便將普魯士公司排除出其海外利益的活動之外。為此,在鐵甲艦建造計劃啟動的同時,海軍總司令部決定仍然需要無防護的蒸汽護衛艦來保護海外經濟利益。阿科納級蓋甲板護衛艦的設計工作始於1854年,但由於海軍認為更小尺寸的艦艇也很有用,因此造艦局於1861年開始設計新的護衛艦。當時,美國內戰剛剛爆發,聯盟國所使用的私掠船對中立國航運構成了重大威脅。因此,除了海外示旗和攻擊敵艦等常規的巡洋職責外,普魯士還需要輕型的遠程軍艦來保護本國商船。配備蒸汽動力的技術創新搭配傳統航行設施的寧芙級便是能夠勝任所謂的「駐地艦」職責以保護普魯士利益的船具,並可作為進一步的力量投射——通常是在炮艦外交的基礎上於海外設立的基地活動。[2]
寧芙級護衛艦是在普魯士王國面臨兩次危機的背景下訂購的。丹麥於1861年開始擴充其海軍力量,普魯士人擔心倘若對方試圖用武力解決石勒蘇益格-荷爾斯泰因問題,規模較小的普魯士艦隊將絕望地處於劣勢。同年3月,時任普魯士海軍部兼戰爭部長的阿爾布雷希特·馮·羅恩發布了一項艦隊計劃,要求除了大量其他艦種外,還需要十二艘蒸汽護衛艦,以便為可能與丹麥發生的衝突做好準備。第二次危機是普魯士因羅恩擴大和改革普魯士陸軍的計劃而引發的憲政危機,對他的普遍敵意導致普魯士議會拒絕為海軍計劃撥款。儘管如此,普魯士海軍依然在沒有合法預算的情況下運作,並於7月23日不顧一切地訂購了兩艘寧芙級艦隻。造艦所需的材料大部分來自普魯士本國,惟發動機必須從海外的英國採購。[2][3]
整體特徵
[編輯]寧芙級艦隻的水線長和全長分別為58.54米和64.90米,有10.2米的舷寬以及3.92米的前吃水和4.47米的後吃水;其標準排水量為1,085噸,滿載時則可達1,202噸。艦體外板均為平接搭造的橫向框架木製結構,並鍍有銅覆皮,以防木材在保養設施不便的海外長期部署期間發生生物淤積。[4][5]
寧芙級護衛艦的標準船員編制為14名軍官和176名水兵。每艘同級艦都可攜帶四艘未指定類別的艦載艇,其中一艘較大、三艘較小。與普魯士和德意志統一後建造的大多數其它蒸汽護衛艦不同,寧芙級是優秀可靠的海船,風帆表現良好。艦艉搭載的壓艙物進一步改善了它們的航海性能,即便在橫浪中亦能保持穩定。然而,它們在頂浪下會有顯著的速度損失,且機動性也不是特別好——但這項性能在使用蒸汽動力時的表現較風帆動力更好。轉向由單舵控制。[6]
推進裝置
[編輯]寧芙級護衛艦由一台臥式兩缸雙脹蒸汽機提供動力,用以驅動一副直徑為3.64米的雙葉螺旋槳。蒸汽則由格林威治約翰·佩恩父子公司製造的兩台燃煤火管鍋爐提供,它們分布在共用的輪機艙和鍋爐艙內,並通過管道引入艦舯部一座可伸縮的煙囪內。推進裝置的額定功率為800匹指示馬力(600千瓦特),最大航速12節(22公里每小時),煤炭貯量126噸,能夠以最大速度續航1,250海里(2,320公里)。作為輔助動力,這些艦隻各配備有一套總帆面積為1,500平方米的三桅全帆裝索具,以補充蒸汽機在煤炭供應短缺的海外長途航行時的需求。[4][5]
武器裝備
[編輯]竣工時,寧芙號和美杜莎號都裝備有十門36磅(1,100發)和六門12磅(720發)前膛炮,全數架設在舷側。自1869年起,它們先是被十七門、後為十九門120毫米23倍徑後膛式箍炮所取代。這些火炮共配備1,900發彈藥,最大射程為5,900米。而在運用生涯後期擔任教學艦期間,寧芙級艦隻的武器則僅保留九門箍炮。[4][5]
同級艦
[編輯]艦名 | 出處 | 船廠 | 動工 | 下水 | 投運 | 除籍 | 結局 |
---|---|---|---|---|---|---|---|
寧芙號 | 寧芙 | 但澤王國船廠 | 1862年1月25日[2] | 1863年4月15日 | 1863年11月25日 | 1887年7月21日 | 1891年拆解 |
美杜莎號 | 美杜莎 | 1862年2月6日[7] | 1864年10月20日 | 1867年4月10日 | 1881年4月5日 |
服役歷史
[編輯]寧芙號
[編輯]隨着普魯士與丹麥的衝突加劇,首艦寧芙號於1863年入役後被立即投入第二次石勒蘇益格戰爭,並參加了戰爭期間波羅的海最大規模的行動——1864年的亞斯蒙德海戰。它跟隨蓋甲板護衛艦阿科納號出擊突破丹麥人的封鎖,在隨後的行動中,寧芙號與丹麥巡防艦西蘭號進行了激烈交鋒,它遭到大約70次打擊,主要是索具被命中,但該艦並未嚴重受損,傷亡也很輕。[8]在1866年的普奧戰爭期間,寧芙號正在被召回德國的途中,因此未及參與任何行動,但在1870年的普法戰爭期間,它則切實參加了與法國軍艦的戰鬥。當時法國的一支鐵甲分艦隊錨泊在但澤附近,寧芙號於夜間對閒置的艦隻發動了突襲,卻並未對這些帶有裝甲保護的法艦造成嚴重破壞。儘管如此,該艦的攻擊還是讓法國北方分艦隊司令、海軍少將愛德華·布埃-維堯姆茲相信,他的重型艦艇在對德國港口的嚴密封鎖中是沒有用的,故此撤離。[9]
1871年,寧芙號開始了在太平洋和東亞的長期海外部署;去程途中,其船員在巴西曾發生輕微的外交衝突。在東亞駐地,時任艦長、海軍少校路易斯·馮·布蘭克代表德國與大洋洲諸島、婆羅洲和蘇祿群島的政府進行了貿易談判。該艦還巡航前往多座城市示旗,並尋找可為德國艦船建立加煤站的地點,但沒有成功。它一直在留在海外直至1874年中期,之後被改裝成一艘培訓見習水兵的教學艦。寧芙號在接下來的十年裡都以此身份服役,期間多次開展通常是去往美洲的訓練巡航,惟1882年遊歷了地中海,部分原因是為了在埃及的奧拉比起義期間加強德國在該地區的海軍力量。到1885年,該艦因艦況不佳而需要接受徹底重建,但由於改造成本幾乎相當於新建的造價,它遂於1887年7月21日正式從海軍名錄中除籍並淪為廢船。寧芙號最終於1891年被出售,並在漢堡拆解報廢。[10]
美杜莎號
[編輯]美杜莎號在服役生涯中曾進行過兩次重大的海外巡航,第一次是在1867-1868年的克里特人反抗奧斯曼統治期間前往地中海。它並未積極干預衝突,而是於1868年載着德國分艦隊司令訪問了位於君士坦丁堡的奧斯曼政府。第二次航程更長,從1868年持續到1871年,主要以東亞為中心活動。在當地,該艦像寧芙號一樣尋找合適的加煤站,但同樣無功而返。美杜莎號還於戊辰戰爭的最後階段負責保護在日本的德國公民,繼而因颱風而在日本海岸受損。完成修復後,它前往中國協助打擊海盜,併到訪了多座港口以示旗。1870年普法戰爭爆發後,美杜莎號因法國分艦隊封鎖港口而被困日本橫濱;因此,該艦在衝突期間無法參與任何實戰,但它仍然充當起「存在艦隊」職責,牽制住了法國軍艦從而避免對方攻擊德國商船。[11]
1872年回到已統一的德國後,美杜莎號被改裝成一艘訓練艦,並在接下來的八年裡都以此身份服役。在此期間,它多次開展訓練巡航,既有在波羅的海,也有前往北美洲、中美洲、南美洲以及地中海的長途航行。1876年,該艦秘密前往地中海監視巴爾幹半島的緊張局勢,並協助確保一名德國外交官在薩洛尼卡遇刺後獲得賠償。到1880年,美杜莎號已經損耗嚴重,需要接受徹底檢修,軍方遂決定將其退役,並作廢船使用,直至1891年出售報廢。[12]
注釋
[編輯]- ^ 日本海人社,第126頁.
- ^ 2.0 2.1 2.2 Hildebrand, Röhr, & Steinmetz,第177頁.
- ^ Sondhaus,第63, 66, 71–72頁.
- ^ 4.0 4.1 4.2 4.3 Gröner,第85頁.
- ^ 5.0 5.1 5.2 Lyon,第250頁.
- ^ Gröner,第85–90頁.
- ^ Hildebrand, Röhr, & Steinmetz,第63頁.
- ^ Embree,第272–278頁.
- ^ Hildebrand, Röhr, & Steinmetz,第177–178頁.
- ^ Hildebrand, Röhr, & Steinmetz,第178–180頁.
- ^ Hildebrand, Röhr, & Steinmetz,第63–66頁.
- ^ Hildebrand, Röhr, & Steinmetz,第66頁.
參考資料
[編輯]- 日本海人社 (編). 《德国巡洋舰史》. 由章騫審校. 青島: 青島出版社. 2010. ISBN 978-7-5436-6431-9.
- Embree, Michael. Bismarck's First War: The Campaign of Schleswig and Jutland 1864. Solihull: Helion & Co Ltd. 2007. ISBN 978-1-906033-03-3.
- Gröner, Erich. German Warships: 1815–1945. I: Major Surface Vessels. Annapolis: Naval Institute Press. 1990. ISBN 978-0-87021-790-6.
- Hildebrand, Hans H.; Röhr, Albert & Steinmetz, Hans-Otto. Die Deutschen Kriegsschiffe: Biographien: ein Spiegel der Marinegeschichte von 1815 bis zur Gegenwart. Band 6. Ratingen: Mundus Verlag. 1993. ISBN 3-7822-0237-6.
- Lyon, Hugh. Germany. Gardiner, Robert; Chesneau, Roger; Kolesnik, Eugene M. (編). Conway's All the World's Fighting Ships 1860–1905. Greenwich: Conway Maritime Press. 1979. ISBN 978-0-85177-133-5.
- Sondhaus, Lawrence. Preparing for Weltpolitik: German Sea Power Before the Tirpitz Era. Annapolis: Naval Institute Press. 1997. ISBN 978-1-55750-74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