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池上乡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池上乡
Chishang Township
旧称:新开园
池上乡位置图
坐标:23°07′N 121°13′E / 23.12°N 121.22°E / 23.12; 121.22
国家 中华民国
台湾省
上级区划台东县
下级区划10120
政府
 • 行政机构池上乡公所
(立法机关:池上乡民代表会
 • 乡长林建宏池上乡乡长列表)
面积
 • 总计82.6854 平方公里(31.9250 平方英里)
海拔377 公尺(1,237 英尺)
人口(2024年9月)(3,143户)
 • 总计7,719人
 • 排名台东县的第7位
 • 密度93.4人/平方公里(242人/平方英里)
时区国家标准时间UTC+08:00
邮递区号958
户政资料代码10014060
毗邻海端乡关山镇东河乡花莲县富里乡
网站http://www.cs.gov.tw/

池上乡台湾客家语四县腔:ciiˇ song hiongˊ;台湾话Tî-siōng-hiong阿美语:Fanaw)位于台湾台东县北部,介于中央山脉海岸山脉之间,花东纵谷平原中段,东邻东河乡,西接海端乡,北以秀姑峦溪花莲县富里乡相隔,南隔新武吕溪关山镇相望。人口结构上主要为汉人台湾原住民族则居次,其中原住民以阿美族为主[1]

池上乡的经济产业主要为农业,并以稻作种植为主,由于雨量丰富,较无受到工业方面的环境污染,加上由上游冲刷下来的溪水与表土含有丰富的有机质和矿物质,造就出闻名全台的重要农产品“池上米”,由其所产出的“池上便当”亦闻名全台[2]

历史

[编辑]

地名缘由

[编辑]
池上大坡池

池上乡名取自聚落位于大坡池上方,故称此地为“池上”[3]。在光绪年间被称为“新开园”,为“新开辟的田园”之意。

史前时期

[编辑]

有关池上地区的史前时期,虽曾发掘出南兴遗址、富南遗址、保甲园遗址等,但均无较正式的调查报告,故难以推测先民的活动内容[4]

清治时期

[编辑]

1836年(道光16年),原居住于屏东平原荖浓溪流域,属于平埔族西拉雅族人陆续迁入关山、池上,及其北邻的花莲县富里地区[5]。1842年(道光22年),平埔族与卑南族联手对抗原居住于富里乡东里村一带的阿美族。阿美族人被迫北迁至乌漏社(今花莲县瑞穗乡鹤冈)及沙荖社(今花莲县光复乡南富村),原居地由平埔族人入垦。当时平埔族人分布于北起迪阶庄(今花莲县玉里镇三民里)、诸罗庄(今玉里镇春日里)与妈汝庄(今玉里镇松浦里),以大庄(今富里乡东里村)为中心,往南延伸到新开园(今台东县池上乡锦园村)、里垅(今台东县关山镇)一带[6],包含整个池上平原

1851年(咸丰元年),一批来自今屏东县万峦乡赤山村、万金村的平埔族人,翻越中央山脉来到今台东市宝桑地区。1859年(咸丰9年),他们分两队向北迁徙,其中一队到达大庄,与先前来的族人合力开垦[7]。因人多地狭,乃分散至邻近各地开垦,其中一部分人拓展至新开园、大陂等地[8]

1862年(同治元年),恒春地区阿美族的生存空间因受西部东移的西拉雅族挤压,沿东海岸向北迁移,其中礼弼家族经由东河翻越海岸山脉,抵达今花莲县富里乡永丰村,以烧垦狩猎维生。其后发现大坡溪水量丰富,附近海岸山脉缓坡多,遂移居大坡溪西侧、花东緃谷东侧,且临近大坡池之小阶地。1874年(同治13年),因牡丹社事件影响,恒春附近牡丹、旭海一带的阿美族人陆续迁移至大坡,以礼弼居住地为中心,逐渐形成以阿美族为主的大坡聚落。光绪年间(1875-1895年),另一批恒春阿美族由恒春直接迁移富兴拓垦,建立水坠社[9]

平埔族、阿美族选择花东纵谷东侧的河阶地,主要原因是远离纵谷西侧中央山脉布农族出草刈首的危害,并避免新武吕溪水灾洪祸[10]。两族人在大坡、新开园混居,关系良好而无纷争,甚至通婚[11]

1875年(光绪元年),受前一年牡丹社事件的影响,清廷扬弃康熙颁布的“封山禁令”,改采积极管理的“开山抚番”政策,开始大量引入汉人垦拓台湾东部[10]

1881年(光绪7年),大庄地区水灾,当地一部分平埔族人再度迁徙,其中一支往南迁至新开园[12]。同时,另有一批原居于屏东县恒春地区,并先迁往卑南地区的平埔族人也再度迁至池上地区之大陂、新閞园、万安等聚落[13]

日治时期

[编辑]

1894年(明治27年;清光绪20年),清廷与日本爆发甲午战争,隔年战败后于4月签订《马关条约》,将台湾割让给日本。5月,日本派兵到台湾接管,随即爆发乙未战争。11月18日,日本官方宣布平定全台[14]。但实际上,台湾各地方的武装小冲突仍此起彼落[15]。东部因地处后山而最后沦陷地,而池上又是台东最后一个沦陷地。

1896年(明治29年)1月,日军控制台湾西部各地后,转进台东。当时驻守新开园之副统领刘德杓率领二百馀人坚守。5月16日,日军组成讨伐队自高雄搭舰前来。负责攻坚的恒春出张所所长相良长纲先行派员说服原住民组成“义勇队”进驻新开园附近防卫。24日晨,刘德杓率部攻击,伤亡二十馀人而退。日军主力于25日登陆,并于31日晨6时对仍留守新开园的刘部发动攻击,随后因炮火不足而停止。次日晨4时再发动攻击时,发觉刘部已退,日军遂进驻新开园。刘部弃守新开园后退驻网绸(今万朝)。日军于6月7日攻击网绸,刘部退往深山,并翻越中央山脉继续抗日,池上遂沦入日人统治,东部地区也全告陷落。刘德杓2年后始于云林被俘,并遭遣返大陆[16]

1909年(明治42年),台湾总督府开始推动东部移民计画。新开园有2,370甲原野被划为移民收容适地,因内有大池,于隔年被命名为具有日本风味的“池上”原野,其后所建立之移民村落亦称之为“池上村”(今新兴村)[17]

1913年(大正2年),台东制糖株式会社设立,担负制糖与移民两大事业,其后在池上村兴建210户移民住宅[18]。1919年(大正8年;民国8年),日本长野县千曲川流域发生洪水,灾民49户移垦池上村[19]

1920年(大正9年)设置“池上庄”,划归台东厅关山郡管辖。1921年(大正10年;民国10年),台东制糖株式会社组织重整,将移民事业分离,另成立台东开拓株式会社,并改以本岛人为主要招募对象[20]。然而因制度不善、资金不足、环境恶劣等因素,日本人及本岛人移民,皆纷纷求去,此一阶段的移民村彻底失败[21]

1926年(昭和元年),东线铁路通车,位于大埔的车站地区逐渐取代新开园,变成地方发展的重心[22][23]。其后大量新竹苗栗内山移民涌入,池上人口始激增。自1930年(昭和5年;民国19年)至1940年(昭和15年;民国29年),10年间人口增加一倍有馀[24]

战后时期

[编辑]

1945年(昭和20年;民国34年),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战败后,国民政府接收台湾,行政区改制为台东县池上乡,原日本会社地及日本人私有地皆收归国有。政府将池上地区的593公顷馀溪埔地划归合作农场(今台东农场),355公顷馀溪埔地划归台糖池上农场(今台糖池上牧野渡假村),1,867公顷馀山坡地划归土地银行代管,万朝160馀公顷土地则依据《公地放领放租条例》,放领给农民[25]

池上乡在日治时期时很受日本人的重视,因此当时遗留在池上的建筑古迹也相当多,但是目前在池上乡所保留的古迹建筑只有中华路上台东县池上乡福原国民小学旁的老旧教师宿舍以及坐落在中西二路上的旧式铁路仓库。

地理

[编辑]

幅员

[编辑]

池上乡位于台东县花莲县之交界处,为台东县之花东纵谷平原最北边的平地乡镇,北临花莲县富里乡,东邻东河乡,西邻海端乡,南临关山镇。广原聚落东南山棱山麓则是海端、池上、富里、卓溪等四乡交界之处。该乡之北端沿龙泉溪(万朝溪)之北侧水流向东南衔接大坡溪后注入秀姑峦溪,绕过公顶山北侧后再向东南流至堵开埔山,其以北为富里乡,以南即为池上乡。

池上乡东端与西端之最宽处可达约8.5公里,南端与北端最长处可达约15公里,面积约8268.5455公顷,约为全县总面积之2.35%。其中之平原面积约为3652公顷,约占全乡面积之44%;丘陵面积约为3350公顷,约占全乡面积之41%;山地面积则约为1267公顷,约占全乡面积之15%。

地形

[编辑]

池上乡位于花东纵谷中段,西侧是高耸宽广的中央山脉,东侧是高度稍低但山势陡峭的海岸山脉,其间则为池上平原,系由新武吕溪所冲积而成。山脉与纵谷的走向大致平行,呈东北-西南方向。

池上平原东西最宽处约6公里,形势方整开阔。平原之北是富南河阶地,紧逼西侧的中央山脉,此处纵谷宽度仅约1公里,使得池上平原有如半封闭的山中谷地;向南则视野较为辽阔,至鹿野溪始见卑南山横亘于纵谷之中。

新武吕溪冲积扇地势高达265-335公尺之间,台东纵谷南段约二大河川秀姑峦溪与卑南溪在本乡形成谷中分水。

水文

[编辑]

池上乡位于花东纵谷南段卑南溪秀姑峦溪两大水系之分水地带。

卑南溪全长84公里,属于中央管河川,上游为新武吕溪,发源于中央山脉关山主峰东坡。卑南溪自乡境西北角流入,为本乡与西邻关山镇的界河。卑南溪在本乡境内汇集来自东侧海岸山脉万安溪泥水溪嘉武溪等支流后离开乡境。

秀姑峦溪水系河长104公里,亦属于中央管河川,最远源流为乐乐溪。本名河长81公里,上游名为龙泉溪,发源于中央山脉之仑天山,自本乡西北端流入后,改称万朝溪,至文田桥东侧约200公尺处转向北流,汇集另一支流大坡溪后出乡境。该水系在本乡境内的主要支流锦园溪、大坡溪,均来自东侧的海岸山脉。

地质

[编辑]

池上乡位于台东纵谷的南段,东西最宽约8.5公里,共包括了台湾的三大地质区。西侧为中央山脉地质区,东侧是海岸山脉地质区,中央之池上平原则属于台东纵谷地质区。1960年代板块构造学说兴起,台东纵谷也就是台湾所处欧亚板块菲律宾海板块之缝合地带。

大坡池原初面积广达100公顷,属于断层造成的陷落湖泊,后因农民为了量产作物,将出水口濬深,使湖水大量宣泄,形成现今仅存28公顷面积,耕地也大为增加。[3]

气候

[编辑]

池上乡的气候属热带季风气候,全年雨量充沛。

人口

[编辑]
历史人口
年份人口±%
1981 14,109—    
1986 13,043−7.6%
1991 11,772−9.7%
1996 11,551−1.9%
2001 10,508−9.0%
2006 9,650−8.2%
2011 9,012−6.6%
2016 8,375−7.1%
2021 7,976−4.8%
来源:內政部統計月報-各鄉鎮市區人口數. 内政部. [2019-12-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6-23). 

根据台东县关山户政事务所统计,2023年底池上乡户数约3.2千户,人口约7.9千人,乡内人口最多与最少的村分别是福原村与万安村,2023年底两村人口分别为2,188人与344人[26]。整体人口主要分布于平原地带,人口较多的有福原、福文、大埔、新兴等四村,其中福原、福文、大埔三村为集村、新兴村为散村。该乡之行政、文教、商业中心位于福原村,主要之交通干线台9线以及台湾铁路池上车站亦通过该区。池上乡东侧之海岸山脉自北而南则为:大坡、庆丰、锦园、万安、富兴、振兴等六个位于山区或丘陵地带,人口较少的村。

政治

[编辑]

历任首长

[编辑]
届次 姓名 任期时间 备注
官派 曾贵春 民国34年(1945年)底~民国35年(1946年)11月 因地方选举准备工作尚未就绪,乡长由官方派任
1 民国35年(1946年)11月~民国36年(1947年)2月 由乡民代表选出,后因228事件被囚
吴泉兴 民国36年(1947年)3月~民国37年(1948年)底 由副乡长吴泉兴接任
2 民国37年(1948年)底~民国40年(1951年)2月13 由乡民代表选出
1 民国40年(1951年)2月13~民国41年(1952年)10月 乡民直选首届
林瑞庭 民国41年(1952年)10月~民国42年(1953年)4月1日 乡长辞职,县府派林瑞庭代理
2 陈庆传 民国42年(1953年)4月1日~民国45年(1956年)4月1日
3 郭芝仙 民国45年(1956年)4月1日~民国49年(1960年)1月5日 应于民国48年(1959年)4月1日届满,因故延至民国49年(1960年)1月5日
4 林茂藏 民国49年(1960年)1月5日~民国53年(1964年)3月1日 违纪参选与国民党提名之郭芝仙竞选
5 蔡仲和 民国53年(1964年)3月1日~民国57年(1968年)3月1日
6 民国57年(1968年)3月1日~民国61年(1972年)4月1日 配合省议员及县市长选举延任1个月
7 张维通 民国61年4月1日(1972年)~民国66年(1977年)12月30日 配合省议员、县市长及县议员选举,延任8个月
8 民国66年(1977年)12月30日~民国71年(1982年)3月1日 将66年办理之四种地方公职选举分二梯办理,延任2个月
9 梁俊良 民国71年(1982年)3月1日~民国75年(1986年)3月1日
10 民国75年(1986年)3月1日~民国79年(1990年)3月1日
11 林庆堂 民国79年(1990年)3月1日~民国83年(1994年)3月1日
12 民国83年(1994年)3月1日~民国87年(1998年)3月1日
13 陈荣发 民国87年(1998年)3月1日~民国91年(2002年)3月1日
14 李业荣 民国91年(2002年)3月1日~民国95年(2006年)3月1日
15 民国95年(2006年)3月1日~民国99年(2010年)3月1日
16 林文堂 民国99年(2010年)3月1日~民国103年(2014年)12月25日
17 张尧城 民国103年(2014年)12月25日~民国107年(2018年)12月25日
18 民国107年(2018年)12月25日~民国111年(2022年)12月25日
19 林建宏 民国111年(2022年)12月25日~现任

资料来源:池上乡公所[27]

乡政组织

[编辑]
池上乡公所

池上乡公所是池上乡最高层级的地方行政机关,在中华民国政府架构中为乡自治的行政机关,同时负责执行县政府及中央机关委办事项,池上乡的自治监督机关为台东县政府。乡长由全体乡民直接选举产生,任期为四年,可连选连任一次。池上乡公所并置乡政会议,为乡政最高决策机构,在乡长之下,设有5课2室等7个内部单位及3个附属机关[28]

池上乡民代表会是池上乡的最高民意机关,代表池上乡全体乡民立法和监察乡政。乡民代表由公民直选选出,任期为四年,可连选连任。池上乡民代表会共有7位乡民代表,分别为第一选区3席乡民代表、第二选区1席乡民代表、第三选区1席乡民代表、第四选区2席平地原住民乡民代表,主席、副主席由7位乡民代表互选产生[29]

行政区

[编辑]

下图a为大埔村,b为福原村,大埔村分分为市区的大埔部落与山边的陆安部落。

池上乡行政区划

教育

[编辑]

国民中学

[编辑]

国民小学

[编辑]

交通

[编辑]
池上车站

池上乡位于台湾东部之偏远地带,但仍有公路和铁路之开发。其主要交通设施如下:

铁路

[编辑]

台湾铁路池上车站是该乡之唯一铁路停靠站,其分级为三等站,北上、南下客车每日约有32班次。1992年南回铁路通车,台湾环岛铁路系统随之完成,对于池上乡居民以及位于外地之乡民都已成为主要之交通联络方式。由池上搭乘自强号列车约5小时能到达台北,约4小时能到达高雄。目前台东线电气化工程已完工营运,各型电联车可于池上站停靠。

公路

[编辑]

公路在池上乡之发展较晚形成,在1957年以前该乡境内都未曾有过公路桥,南下至台东县之各乡需涉水过新武吕溪。至1959年6月17日铁公路两用桥通车后,才开始不用涉水。1977年,初来桥通车,铁公路两用桥封闭。1983年,池上大桥通车,其路线即为目前台9线之行经路线。1984年,台9线进行拓宽及铺设柏油路之工程,1994年池上大桥即完工通车。其经过之主要公路如下:

省道台9线为东部公路交通系统之大干道。它北起台北市,往东经过宜兰、花莲、台东等县,南下到屏东县之枫港衔接台1线。1984年,其道路因拓宽及改善完成,该乡之人民若是在县内之短程活动,多改采公路,但长途旅程(例如从台北至池上)仍采铁路较多。池上乡经本线北上至花莲市约2小时车程,南下至台东市约1小时车程。

由省道台20甲线经初来桥后衔接台20线,即台湾惯称之南部横贯公路(简称南横),可翻越中央山脉台南市玉井区,然而主线未经过本乡。台20线虽可以减少该地区往台湾西部行车之时间,但因为高山公路,行车危险性较高故通行车不多(且原台20线105K+170至149K路段,因莫拉克台风致主线道路中断而无法前往西部),目前已成为以观光为主的旅游路线。

县道197号是由池上乡治所在地的池上聚落沿卑南溪东岸通往台东市的一条道路,是省道台9线之外前往台东市的另一选项。该线沿途经过关山鹿野延平卑南等乡镇,最终于台东市石川接省道台11乙线。可经台11乙线的台东大桥由西侧进入台东市区,或转台11线中华大桥由东侧进入台东市区。

旅游

[编辑]

景点

[编辑]
池上的油菜花田和中央山脉
池上饭包博物馆

大坡池原名“大陂池”,或写作“大埤池”。清治时期新开园大陂庄庄名即因辖区内大陂池而得名。日治时期讹化为大坡池。1910年(明治43年),台湾总督府官方文献所载面积为57甲。大坡池是花东纵谷主要湖泊,以风景优美而驰名。

台糖池上牧野渡假村占地400多公顷,原为台糖池上糖浆厂,1986年关厂后,改作为牧场养牛,并经营休闲游乐事业。目前休闲设施有牧牛区、烤肉区、牧平区、露营区、大型交谊厅、会议厅、贩卖部、住宿房、餐厅部、花园、绿地、大草原等。

台东县客家文化园区位于新兴村,紧邻台糖池上牧野渡假村,附近又有池上农会仓储中心,面积约6.5公顷。主体建筑物为两层楼,一楼有咖啡厅、等路店、农业休闲旅游服务中心,由池上农会承租经营。另设有展演室、视听教室,展出客家艺术作品,并播放优质纪录片。二楼则有特展室、客家电视馆及图书室。主要展出关山国中收藏之客家文物,并与客家电视台合作设置“客家电视馆”,有主播体验、节目场景重现、精选影集欣赏等。

池上蚕桑休闲农场位于万安村,背山面水,风景优美,可观赏坡地风光、池上全景及新武吕溪,并可目睹池上蚕桑场的沧桑史。[30]

知名观光圣地“伯朗大道”,知名影星金城武曾在这条大道上拍广告,广告中有金城武坐在大道旁一棵大树下悠然喝茶的镜头,因此这棵大树被称为“金城武树”,成为池上乡新的观光景点。

池上秋收艺术节

[编辑]
池上秋收艺术节的舞台背景,即是农田与山峦
2021年池上秋收艺术节

2009年至今,台湾好基金会于池上乡发起“池上秋收艺术节”,接连迎来云门舞集优人神鼓张惠妹伍佰周华健等团体或艺人来此演出。十年来,池上的大坡池畔建起音乐馆,旧谷仓改造成美术馆,蒋勋等名家驻村生活。云门舞集在秋收艺术节的演出,曾在2015年登上《纽约时报》。[31]

古迹

[编辑]

特产

[编辑]

美食

[编辑]
  • 悟饕池上饭包文化故事馆
  • 全美行池上便当
  • 福原豆腐店
  • 大池豆包豆皮豆浆店
  • 田味家
  • 池上-丫嬷的店
  • 池上好店
  • 如初丼
  • 大陆婆婆面食馆

参考资料

[编辑]
引用
  1. ^ 施添福 1999,第99页.
  2. ^ 施添福 1999,第100页.
  3. ^ 3.0 3.1 秀姑巒溪之浪淘沙. 發現. 公共电视制作. 2009-10-17 (中文). 
  4. ^ 《池上乡志》,第156页
  5. ^ 阮昌锐,《大港口的阿美族》上册,中央研究院民族学研究所专刊之18,1969年,第9页
  6. ^ 孟祥翰,《台东县史:开拓篇》,台东县政府,1997年12月,第44至45页
  7. ^ 潘继道,《清代台湾后山平埔族移民之研究》,东海大学史研所,1992年6月,第141至142页
  8. ^ 潘继道,《清代台湾后山平埔族移民之研究》,东海大学史研所,1992年6月,第237页
  9. ^ 林美玉,《大坡聚落之开发先锋》手稿
  10. ^ 10.0 10.1 《池上乡志》,第161页
  11. ^ 林圣钦,《花东緃谷中段的土地开发与聚落发展》,国立台湾师范大学地理学系硕士论文,1995年6月,第44-48页
  12. ^ 赵川明,《后山风情》〈从卑南觅到台东〉,国立台东师范学院,1995年6月,第41页
  13. ^ 台东县文献委员会,《台东县志》,新生印书局,1963年,第46页
  14. ^ 黄秀政,《台湾割让与乙未抗日运动》,台湾商务印书馆,1992年12月,第246页
  15. ^ 《1895.決戰八卦山(上)》序言. [2011-05-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12-05). 
  16. ^ 《池上乡志》,第171-172页
  17. ^ 孟祥翰,《台东县史开拓篇》,汉曜,第105页
  18. ^ 夏黎明,《池上平原文化景观的空间过程》,东台湾研究会,1998年11月,第25-26页
  19. ^ 何玉云,《池上平原的土地利用与农业经营》,师大地理系硕士论文,1996年,第32-33页
  20. ^ 何玉云,《池上平原的土地利用与农业经营》,师大地理系硕士论文,1996年,第34页
  21. ^ 《池上乡志》,第176-177页
  22. ^ 孟祥翰,《台东县史开拓篇》,汉曜,第99-100页
  23. ^ 夏黎明,《池上平原文化景观的空间过程》,东台湾研究会,1998年11月,第10页
  24. ^ 何玉云,《池上平原的土地利用与农业经营》,师大地理系硕士论文,1996年,第107-117页
  25. ^ 《池上乡志》,第193页
  26. ^ 人口統計. 台东县关山户政事务所. [2022-10-26] (中文(台湾)). [失效链接]
  27. ^ 《池上鄉歷任鄉長名錄》,池上鄉公所官方網站. [2020-04-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24). 
  28. ^ 公所介紹-組織架構. 台东县池上乡公所. [2021-10-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0-01) (中文(台湾)). 
  29. ^ 本屆代表. 台东县 池上乡民代表会. [2021-10-01] (中文(台湾)). [失效链接]
  30. ^ 池上鄉觀光旅遊景點資訊導覽. [2011-05-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5-27). 
  31. ^ 藝術家如何復興台灣鄉村. Apple快报. 2018-12-05 [2019-02-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5-02) (中文(台湾)). 
书籍
  • 施添福等编纂. 第六章·池上鄉. 《臺灣地名辭書·卷三·臺東縣》. 南投市: 台湾省文献委员会. 1999. ISBN 957-02-5255-3 (中文(台湾)). 

外部链接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