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江苏历史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江苏地域是汉族诞生的摇篮之一,江苏北部属徐州,而南部属扬州。三千年来,经济文化都处于中国的前列。江苏省会南京号称六朝古都,十朝都会,做过十二个朝代的都城,一直被视为中华正朔。“无锡”作为吴文化的发源地,“苏州”作为吴文化最为代表城市,名扬海外。而境内的扬州徐州在历史上也曾经为各割据政权的首都。

名称由来

[编辑]

清朝康熙六年(公元1667年),江南省分为“江苏(包括上海)”和安徽江苏(包括上海)始建省,省名取江宁府与苏州府名第一字为江苏。这就是江苏名称的由来。

上古时期

[编辑]

在上古时代,江苏远离中原文化的中心陕西河南山西等,有着独特的地域文化。黄淮、江淮一带地区是古代淮夷部落的家乡。苏锡常地区属跨湖桥-马家浜-松泽-良渚-马桥文化。(参见:跨湖桥文化马家浜文化松泽文化良渚文化马桥文化。)南京,镇江地区属湖熟文化

中国传说历史中的华夏始祖,五帝之一帝尧。传说出生于三阿之南(今江苏高邮县西北或天长市高邮湖区附近)。[1]

周朝时,江苏与中原地区的接触增多,在江苏南部兴起了吴国 (定都姑苏,今苏州),是春秋五霸之一。后吴国为越国所灭。越灭吴后一度迁都琅玡,后因琅玡被齐国攻破,迁都姑苏(今苏州市)。

春秋战国

[编辑]

春秋末期,吴国在吴王寿梦在位时成为强国,在前484年击败位于今天山东的北方强国齐国,称霸中原。前473年,吴国被位于今天浙江北部的越国所灭,前306年,越国又被西面的强国楚国所击败,最终越国为秦国在前222年所消灭,形成统一的中国。

汉朝江苏省的县
隶属 今天位置
吴县 会稽郡 苏州市
娄县 会稽郡 昆山附近
无锡 会稽郡 无锡市
毗陵 会稽郡 常州市
曲阿 会稽郡 丹阳市
丹徒 会稽郡 镇江市附近
阳羡 会稽郡 宜兴附近
秣陵 丹阳郡 南京附近
胡孰 丹阳郡 南京附近
江乘 丹阳郡 南京附近
句容 丹阳郡 句容
溧阳 丹阳郡 溧阳附近
广陵 广陵国 扬州附近
江都 广陵国 扬州附近
高邮 广陵国 高邮
平安 广陵国 宝应附近
海陵 临淮郡 泰州
淮阴 临淮郡 淮安附近
淮浦 临淮郡 涟水
射阳 临淮郡 建湖附近
盐渎 临淮郡 盐城

秦朝,西楚与汉朝

[编辑]
  • 汉初在江浙一带设立同姓诸侯国荆国,后“上患吴会稽之轻惮”(汉高祖刘邦害怕吴地、会稽的人不服从他的皇权),于是派遣刘濞为吴王,统治(或者说镇压)今江苏淮河以南和浙江大部分地区。(实际上刘濞统治会稽郡、丹阳郡、广陵郡的大部分地区)然而刘濞狼子野心,后来他发动七国之乱,其叛乱失败后逃往位于今浙江省温台地区的东瓯国,然而东瓯惧于汉朝压力杀了刘濞,刘濞的儿子又逃往位于今福建省的闽越国(东越国),并且鼓动闽越王进攻曾杀害他父亲的东瓯。后东瓯为闽越所灭,汉朝帮助东瓯移民迁于江淮之间的庐江郡(今属安徽)。
  • 汉朝的江苏绝大部分属于2个: 长江以北属徐州刺史部,长江以南属扬州刺史部。今江苏北部设有楚国4县(都城在今徐州)、泗水国2县(都城在今泗阳附近)、广陵国4县(治所在今扬州附近)、临淮郡18县(治所在今泗洪附近)、东海郡13县(治所在今山东郯城)、琅邪郡(治所在今山东诸城)赣榆县。扬州刺史部(非今日之扬州市)包括江苏南部、安徽大部、浙江、江西和福建,在今江苏南部设有会稽郡7县(治所在今苏州)和丹阳郡5县(治所在今安徽宣城)。

六朝

[编辑]

三国时期,江苏南部属吴国 (222年-280年)。中部及北部属曹魏。317年,西晋遭受外族侵略,汉族权贵逃亡到江南,在建康(今南京)先后建立起东晋和随后的4个朝代 (南朝,420年-589年)。江北地区则成为南北进行拉锯战的场所,时而属于南方,时而又属于北方。

隋唐

[编辑]

589年隋朝灭,重新统一南北,并完成了贯通南北的大运河。隋代起初对南朝遗民采取高压政策,包括苏南地区在内的南方许多地区出现了萧条景象,后来经过南方地主的斗争,隋朝终于采取了比较温和的南方政策,使得苏南及其他原陈朝统治的长江以南地区出现了复苏的景象。但六朝旧都建康在战争中受破坏过于严重,整个唐代不见起色,加上晚唐建康处于淮南、浙西、宣歙三大藩镇交界之处,很容易受到战争的破坏,直到南唐立国江宁,南京城才开始恢复六朝盛事。

在隋末大乱中,军阀沈法兴先破坏了扬州城,然后攻入江南,对江南经济造成不小的破坏。其势力最远曾到达杭州

唐朝(618年 – 907年) 是中国第二个黄金时代。唐代皇室粮食供应需要依靠江南,唐王朝规定每年二月江南运粮船集中于扬州,于是扬州成为中国最著名的商业城市。江苏省长江以南部分属江南东道,长江以北、淮河以南部分属淮南道,淮河以北属河南道。 晚唐中国出现严重的藩镇割据问题,江苏也长期出现了淮南节度使(驻地扬州)和浙西观察使(驻地镇江)之间的对立和冲突。

附郭县
苏州 吴县 长洲县 常熟县 昆山县 嘉兴县 海盐县
常州 武进县 晋陵县 无锡县 义兴县 江阴县
润州 丹徒县 曲阿县 延陵县 金坛县 江宁县 句容县
扬州 江都县 江阳县 扬子县 六合县 海陵县 天长县 高邮县
楚州 山阳县 淮阴县 盐城县 安宜县 盱眙县
泗州 临淮县 徐城县 涟水县 下邳县 宿预县 虹县
海州 朐山县 东海县 沭阳县 怀仁县
徐州 彭城县 丰县 沛县 萧县 滕县 符离县 蕲县

五代、杨吴、南唐和吴越

[编辑]

五代、杨吴、南唐和吴越都是晚唐藩镇割据的产物。其时今江苏省淮河以北大部分地区属五代,今苏州地区属吴越,其余地区属杨吴和南唐。892年,淮西(今属安徽)人杨行密扬州建立吴国,937年徐州人李昪代杨吴自立,建立南唐,定都江宁。吴越的建立者钱镠因镇压黄巢流寇有功,受到唐朝统治者的嘉奖,因而成为浙东军阀。976年,宋朝大军攻入江宁,同时吴越军队攻入常州,淮河以南最后一个阻碍宋朝统一的政权——南唐灭亡。

宋朝

[编辑]

宋朝(960年-1279年) 时,富裕商人阶层和新兴的市场经济得到发展,苏州江宁等主要城市成为新兴商业中心,成为富裕的代名词。

北宋在今江苏省长江以南部分置两浙路(上海和浙江省杭嘉湖地区同属这一路),今南京地区属江南东路,长江以北大部分属淮南东路。 今天徐州地区属于南京应天府所在的京东西路

1127年,女真族的金国征服了华北等汉族地区北部,流经江苏北部的淮河,成为北方的金国和南方的南宋的边界线。京东西路被撤销,淮南东路江南东路两浙西路仍然存在,在边界有了微调。

府、州、军 附郭县
江宁府 江宁县 上元县 句容县 溧水县 溧阳县
苏州 吴县 长洲县 常熟县 吴江县 昆山县
常州 武进县 晋陵县 无锡县 宜兴县 江阴县
润州 丹徒县 丹阳县 金坛县
扬州 江都县 天长县
楚州 山阳县 淮阴县 盐城县 宝应县
真州 扬子县 六合县
泰州 海陵县 兴化县 如皋县 泰兴县
通州 静海县 海门县
泗州 盱眙县 临淮县 招信县
海州 朐山县 东海县 沭阳县 怀仁县
徐州 彭城县 丰县 沛县 萧县 滕县
淮阳军 下邳县 宿迁县
高邮军 高邮县 /
涟水军 涟水县 /

元朝

[编辑]

13世纪末,蒙古人控制了汉地全境。元朝初期,江苏属江淮行省;后化江而治理,长江以南与浙江福建皖南同属江浙行省,长江以北与皖北湖北河南同属河南江北行省

元 河南江北行省,江浙行省统治下的江苏

明朝

[编辑]

1368年,洪武皇帝(朱元璋)建立汉族明朝,赶走了占据汉地的蒙古人,起初定都南京。今天整个江苏省和安徽省的各府和直隶州直属中央,称为直隶,后改南直隶;在后来的江苏省境内共设有7个府,其中位于江南的有5个:应天府(南京)、苏州府、松江府、常州府和镇江府;位于江北的只有2个:扬州府和淮安府。

1421年,永乐皇帝(朱棣)迁都北京。此后南北两京和两直隶并立200多年,江苏南部苏州等地,由于繁荣的纺织工业继续成为全中国的经济中心,以及工业化城市化程度最高的地方,大小市镇星罗棋布,地价之高、赋税之重名列全国之首。同时这一带的文化水准也是全国最高的,产生的状元人数在全国科举考试中长期稳占一个很大的比重(清代的数字是全省占40%,苏州府占20% ),对全国的文化性格和审美趣味带来深远的影响。扬州淮安2座府城因为是京杭大运河漕运(南方粮食运往京城)和食盐贸易的控制点,因而名列中国长江以北少数几个最繁荣的城市之中。

附郭县 散州、厅
应天府 江宁县 上元县 / 句容县 溧水县 高淳县 溧阳县 江浦县 六合县
苏州府 吴县 长洲县 太仓州 常熟县 吴江县 昆山县 嘉定县 崇明县
松江府 华亭县 / 上海县 青浦县
常州府 武进县 / 无锡县 宜兴县 江阴县 靖江县
镇江府 丹徒县 / 丹阳县 金坛县
淮安府 山阳县 海州 邳州 清河县 盐城县 安东县 桃源县 宿迁县 睢宁县 沭阳县 赣榆县
扬州府 江都县 通州 泰州 高邮州 仪真县 宝应县 兴化县 如皋县 泰兴县 海门县
徐州直隶州 / / 丰县 沛县 砀山县 萧县

清朝

[编辑]
清朝江苏省共用1个县城的县份
清朝的县份 2006年政区
吴县长洲县元和县 苏州市市辖区
常熟县昭文县 常熟市
吴江县震泽县 吴江市
昆山县新阳县 昆山市
太仓直隶州镇洋县 太仓市
华亭县娄县 上海市松江区
无锡县金匮县 无锡市市辖区
武进县阳湖县 常州市市辖区
宜兴县荆溪县 宜兴市
江宁县上元县 南京市市辖区(江南部分)
江都县甘泉县 扬州市市辖区、江都市

1645年,满族清朝军队攻占扬州南京,俘虏南明弘光皇帝,随即将南直隶改为江南省,最初设一位江南布政使司(驻江宁府),以及三巡抚(江南巡抚凤庐巡抚操江巡抚)。根据康熙年间的《大清会典》,布政使为一省之长。因此江南布政使的到任,可以认为江南省成立。清军在扬州江阴嘉定等地遭到激烈的抵抗,发生了扬州十日、嘉定三屠等惨剧。

顺治十八年,江南布政使分为两位,分驻江宁府苏州府。右布政使辖宁、镇、苏、松、常,左布政使辖余下地方。然这两位布政使仍冠以“江南”头衔,所以不可能认为江南分省。[2]

康熙五年,江南右布政使增领扬州府淮安府徐州,左布政使则相应减少。因此左、右两布政使辖境已经和现在安徽江苏两省十分接近。康熙六年,左、右布政使分别改为安徽布政使江苏布政使(这是“安徽”、“江苏”这两个省名出现之始),依然分驻江宁府苏州府,但江宁府本身属于江苏布政使辖境。此后,清代典籍里面“安徽”、“江苏”出现次数逐渐增加,但“江南省”字眼仍十分常见。康熙朝也并未有记载“分省”。所以这里的两个布政使辖境还只是两省的雏形罢了。另外,康熙二十九年,分定江南、浙江洋汛嵊泗地域划归江南省江苏布政使司崇明县

乾隆二十五年,安徽布政使江宁府前往安庆府。同时,江苏布政使一分为二——江宁布政使(驻江宁府)和江苏布政使(驻苏州府)。江苏省境内形成了一巡抚两布政的格局。不过,从清朝中期开始,巡抚逐步取代了布政使成为一省之长,所以江苏内部分两个布政的情况并不被认为是“分省”,毕竟名义上还有“江苏巡抚”统辖坐镇。至此江苏、安徽两省官僚体系完全定型,在清代文献中出现频率逐渐高过“江南”的频率,因而坐实了分省的事实。

在清代,江苏巡抚驻扎在苏州安徽巡抚驻扎在安庆,在南京则设有节制江苏、安徽、江西三省的两江总督。江苏、安徽两省的乡试,则始终共用同一个江南贡院(在南京)。1780年以前,管理安徽民政的安徽布政使也长期寄驻在南京,1780年安徽布政使迁往安庆以后,在南京另设江宁布政使一职,管理江宁(南京)、扬州、淮安、徐州4府和通州、海州2直隶州。江苏学政驻扎在江阴。另外在淮安府城驻扎有漕运总督,府城西北15千米处的清江浦(今淮安市主城区)则驻扎有南河总督(江南河道总督)。两淮盐运使驻扎在扬州,负责管理在全国具有重要影响的两淮盐场,规定的销区包括长江中游的湖南、湖北、江西、安徽4省(称为“扬子四岸”)、河南省南部、江苏省江宁府以及长江以北各府;不过苏州、松江、常州、镇江四府的盐则来自浙江余姚、岱山,上海松江等地,盐商的店牌也由驻地杭州的巡抚盐漕部院两浙江南盐运使司颁发[3]

清代江苏省在沿海地区增设了3个直隶州:太仓直隶州通州直隶州南通)和海州直隶州,并将徐州由直隶州升为徐州府。由于人口大量增加,江苏南部许多县都一分为二,造成许多2个县共用1个县城的情况(民国以后消失),苏州城内甚至同时有3个县的县衙:吴县长洲县元和县,为全国唯一的特例。

1840年代,江苏开始受到西方的影响。1843年,江苏东南部原来一个不知名的小城市上海根据《南京条约》被辟为通商口岸,以后又设立了上海公共租界上海法租界,迅速发展成贸易、金融和国际化的大都会,到20世纪初已经拥有数百万人口,在1927年,终于正式脱离江苏成为独立的院辖市。镇江苏州也分别设立了英租界日租界,其规模较小,其中镇江租界曾经一度较为繁盛,拉动城市向西扩展。

晚清时期,江苏南部受到太平天国(1851年 – 1864年,发源于遥远的广西,扰乱大半个南中国的基督教异端教派,1853年定都南京,改名天京)的重创,强烈影响达十余年之久,苏州的经济中心地位被当时的新兴城市上海取代[4]

1864年7月,曾国藩曾国荃湘军攻破天京后纵火杀掠中央研究院院士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创所所长郭廷以在其所著《近代中国史纲》引赵烈文《能静居日记》记载曾国荃率湘军攻入南京城后的情景:“湘军‘贪掠夺,颇乱伍。中军各勇留营者皆去搜括’,……‘沿街死尸十之九皆老者。其幼孩未满二、三岁者亦被戳以为戏,匍匐道上。妇女四十岁以下者一人俱无(均被虏),老者负伤或十余刀,数十刀,哀号之声达于四方。’凡此均为曾国荃幕友赵烈文目睹所记,总计死者约二、三十万人(死亡人数有争议)。”[5][6][7][8][9]

附郭县 散州、厅
江宁府 江宁县 上元县 / 句容县 溧水县 高淳县 江浦县 六合县
苏州府 吴县 长洲县 元和县 / 常熟县 昭文县 吴江县 震泽县 昆山县 新阳县
松江府 华亭县 娄县 川沙厅 上海县 青浦县 金山县 南汇县 奉贤县
常州府 武进县 阳湖县 / 无锡县 金匮县 宜兴县 荆溪县 江阴县 靖江县
镇江府 丹徒县 / 丹阳县 金坛县 溧阳县
淮安府 山阳县 / 清河县 盐城县 阜宁县 安东县 桃源县
扬州府 江都县 甘泉县 泰州 高邮州 仪征县 宝应县 兴化县 东台县
徐州府 铜山县 邳州 宿迁县 睢宁县 丰县 沛县 砀山县 萧县
太仓直隶州 镇洋县 / 嘉定县 宝山县 崇明县
通州直隶州 / / 如皋县 泰兴县
海州直隶州 / / 沭阳县 赣榆县
海门直隶厅 / / /

中华民国

[编辑]

辛亥革命及中华民国建立

[编辑]

宣统三年(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后,南方各省纷纷宣布独立。九月十三日(11月3日),上海起义并宣布独立,于3天后成立沪军都督府;十五日(11月5日),江苏巡抚程德全在苏州宣布独立,并于当日建立江苏都督府。十月十二日(12月2日),江浙联军攻克南京,江苏都督府迁往南京。在此之前,松江、无锡、镇江、嘉定、南通、扬州、徐州、江宁等地相继建立军政分府及都督府。

民国元年(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成立,孙中山在此宣誓就任临时大总统。1月9日,江苏都督府迁回苏州。此后废镇江都督府,置江北都督、徐州军政长,为江苏都督府的军政分府。沪军都督府改置为民政等厅。临时政府北迁之后,江苏都督府再次迁往南京。11月19日,置江苏民政长,为全省民政长官。12月,军民分治,省行政公署成立。

不久,袁世凯窃取了革命胜利的成果,于2月15日,被参议院选为临时大总统,随后孙中山正式宣布解除自己临时大总统职务,临时参议院决定将政府迁往北京,是年3月,临时政府北迁之后,袁世凯就此篡夺了中华民国最高权力,开始他的黑暗统治。袁在4月军事会议,制定全国裁军计画,要求第一步把全国军队裁减一半。袁任命黄兴为南京留守处留守,主要目的就是想利用黄兴替他遣散军队,而黄竟以为建设时期已到,通过民主方式即可约束袁氏,因而大刀阔斧地在同盟会势力所及的江南地区积极裁军,如南京附近的革命军队,仅两个月时间就三去其二,只编成3个师。因而在袁世凯准备以武力消灭革命党人之时,革命党人就已处于极度不利的境况之中。

反袁起义

[编辑]

民国二年(1913年)初,由同盟会联合其它团体组成的国民党在第一届国会选举中取得了压倒多数的席位,国民党代理理事长宋教仁准备著手组织内阁时,于3月25日在上海火车站遇刺身亡。孙中山由日返沪,商讨对策,坚决主张对袁世凯进行讨伐,但党内意见极不统一,黄兴等人以为军事上不足与袁世凯抗衡,因而主张法律解决,党内只有李烈钧等少数人支持孙中山的意见,4月和5月,国民党曾在上海两次召开秘密会议,但未能统一意见,做出决策。而此时袁世凯则于4月26日与五国银行团签定2500万英镑的借款协定事之后,立即准备对国民党进行讨伐。北洋军兵分二路,东路由第2军军长冯国璋率第4、5两师及张勋雷振春倪嗣冲等部由津浦路与河南向南京、安徽进迫,另派海军由郑汝成率领在上海登陆,抢占上海制造局。在部署基本就绪之后,于6月撤免李烈钧胡汉民柏文蔚等都督职。孙中山见战争迫在眉睫,不顾党内反对意见,毅然决定发动讨袁战争。在7月12日李烈钧发布讨袁檄文及通电后,原不赞成武力讨袁的黄兴,因遭到党内激进派的责难,自告奋勇赴南京,与李烈钧互为回应,于15日宣布讨袁,被推为南京讨袁军总司令。随后,安徽、湖南、广东、福建、四川等省也先后宣布独立。袁世凯于7月23日宣布通缉孙中山。

江苏方面,江苏讨袁军冷遹的第3师驻守徐州,与北洋军张勋等部在利国驿一带激战,互有进退,后因北洋军兵力增加,而讨袁军中则有部队被北洋军策反,致使战线崩溃,7月24日放弃徐州。原计划前线各军在临淮关设防再守,但后因江西及徐州战事失利,军心涣散,各师相继自行撤退,冯国璋即率北洋第2军很快渡江,黄兴于万不得已中一走了之。驻守南京的革命军在没有领导和统一指挥下,进行了天堡城保卫战,人自为战,血战20馀天,至9月11日,终因兵力悬殊,南京失守。上海方面,陈其美于7月22日率蒋中正刘福彪等部进攻北洋军盘踞的上海制造局,但久攻未下,被迫撤退。居正钮永键防守的吴淞炮台,在北洋海军的攻击之下,坚持到8月13日终于失守。其他各省,或败或降,江南基本上落入袁氏之手。大批革命党人惨遭杀害,孙中山、黄兴等人被迫流亡日本。

民国四年(1915年)12月,云南护国军起义反袁,随著北洋军全线崩溃及各省纷纷宣布独立,使袁遭到沉重打击。民国五年(1916年)6月6日,袁世凯去世。

江浙战争

[编辑]

袁世凯死后,全国陷入军阀割据状态,江苏此时为直系军阀冯国璋的势力范围。这一时期,江苏的民族工商业迅速崛起,无锡南通常州纺织工业得到较大发展。民国元年(1912年)到十四年(1925年)之间,津浦铁路陇海铁路陆续通车,徐州作为铁路枢纽,再度成为一个重要城市。

直系军阀独揽北京政权以后,咄咄逼人,不可一世。各种反直势力深感压力,民国十三年(1924年)9月,孙中山、张作霖、段祺瑞正式组成反直同盟,双方又在寻找新的战机。浙江督军卢永祥和松沪护军使何丰林原为皖系,而江苏督军齐燮元为直系将领,直系千方百计想将上海和浙江划入自己势力范围,因而此一战势不可免。9月,齐燮元借口卢永祥收容了直系军阀孙传芳击败的福建皖系臧致平杨化昭部队,向卢发动进攻,战端即开。直系为打败卢永祥,动员了苏、皖、闽、赣、鄂、6个省的直军共5个师5个旅,共4万多人,由齐任总司令,分路向上海、长兴等地发动进攻。卢永祥则将其所属部队及从福建退入浙江的皖军组成淞沪联军与之对抗。9月3日,两军在黄渡相遇,战争爆发。上海为两军争夺焦点,因而双方均将主力集中于淞沪周围,反复激战于黄渡、安亭、浏河、南翔、罗店、青浦、嘉定之间。后孙传芳率部由闽入浙,防守仙霞岭的卢军一部倒戈,浙江战场激变,卢永祥被迫放弃浙江。9月25日孙传芳进入杭州。之后,齐燮元指挥各路直军全力进攻淞沪,扫清上海周边,直抵龙华。10月3日、卢永祥通电下野,14日齐燮元军队进占上海,江浙战争结束。

民国十四年(1925年)10月,在浙江的直系军阀孙传芳自任浙、闽、皖、赣、苏五省联军总司令,分兵进攻奉系军阀。奉军为缩短战线保存实力,将部队从上海、南京一带撤至徐州,从此东南五省成为孙传芳的势力范围。

北伐战争

[编辑]

民国十五年(1926年)7月,国民革命军在广州誓师北伐,在两湖击败吴佩孚取得胜利之时,准备在江西开辟新的战场,实现消灭孙传芳的战略目标。8月下旬,孙传芳在南京召开军事会议,决定从苏、浙、皖抽调兵力,组成援赣军,任命卢香亭为总司令,率兵进入江西,孙传芳随后赶赴江西亲自督战。11月上旬北伐军进入南昌,孙传芳潜逃南京。孙传芳在江西战场投入的10万兵力,绝大部分被北伐军歼灭,动摇了孙在东南五省的统治。

在北伐军取得重大胜利之时,奉系军阀张作霖决定出兵援助孙传芳及吴佩孚。民国十六年(1927年)1月7日,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在南昌召开军事会议,决定即先攻取浙江、淞沪,消灭孙传芳主力,然后合攻南京。北伐军编为3路,东路由何应钦任总指挥,白崇禧为前敌总指挥,以第一军为主,辖6个纵队,分2路由赣东和闽北进攻浙江,夺取杭州、上海。2月下旬,北伐军在浙江战场取得胜利之后,立即进军苏、皖,攻取沪、宁,以东路军的第1、2、3纵队沿沪杭线进攻上海,第4、5、6纵队及中路军的第二军进攻苏、锡、常一带,两路协同围歼浙沪之敌,而后与江右军会攻南京。此时孙传芳将馀部2万馀人全都布署在上海周围的松江、青浦、苏州一线,准备决战到底。直鲁军也派万馀人分赴上海、松江、南京、镇江等地助战。3月13日,两军在蜀山、张诸、溧阳一带展开激战,14日北伐军攻克张诸、蜀山、宜兴,占领溧阳,至20日,各纵队分别占领沪宁线上黄村、奔牛、吕城、常州、丹阳等地,切断上海与南京的联系。北伐军此时重新布署,东路军由白崇禧率领第1、2、3纵队进攻上海,第4、5、6纵队配合,主力进攻松江之敌。北伐军与直鲁军激战两昼夜,于3月21日夺取松江,上海门户已开。何应钦即命各部向上海进攻,第一师攻占龙华,第二十六师至梅家街,第二十一师进占苏州,海军进攻吴淞,上海已为北伐军四面合围。3月21日上海工人在国民党钮永建和共产党周恩来等领导下,发动第三次武装起义,占领了除租界以外的上海市区,并建立起一支2700人的工人纠察队。3月22日,白崇禧率部进入上海。

3月20日,中路军的程潜命包围南京的各部队向南京周边各据点发起猛攻,经过3日激战,陆续攻克陶镇、秣陵关、龙都镇、江宁镇,直逼南京近郊。何应钦所率东路军也到达镇江。3月23日,程潜下令总攻南京,当天即突入南京城,孙军与直鲁军仓惶溃逃,北伐军俘虏4000馀名,缴枪300馀枝,炮百门,夺取南京。

蒋介石控制东南五省及宁、沪等地后,即与帝国主义和江浙财阀携手,准备发动清党行动,消灭共产党,建立其自己的独裁统治。4月12日,蒋介石在上海对共产党人和工人群众进行大屠杀。事后,亲共的汪精卫武汉国民政府在4月15日于武汉召开的国民党中央第二届常委会第七次扩大会议,严厉声讨蒋介石并决定开除其党籍,免去其本兼各职4月18日,蒋介石在南京成立国民政府,和武汉国民政府对立,是为“宁汉分裂”。

南京十年

[编辑]

民国十六年(1927年)4月,蒋介石南京建立中央政府,定南京为首都。民国十七年(1928年)东北易帜后,中华民国在名义上完成了统一。并在10年之内,同时进行了一些现代化建设,包括修建了早期的公路网。国民党政府正式定都南京后,进行了大规模的首都建设。南京和上海脱离江苏省成为独立的院辖市,江苏的省会则于民国十八年(1929年)迁往镇江

抗日战争

[编辑]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7月全面爆发的抗日战争中断了中华民国的黄金时代。在国民党军消极抵抗及日军的狂轰滥炸下,使得沪宁铁路沿线的镇江、无锡、苏州等城市都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12月13日,南京陷落,3个月之久遭受日军残酷的南京大屠杀沪宁铁路沿线的镇江、无锡、苏州等城市的商业区也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镇江陷落以后,国民党江苏省会迁往苏北。南京成为中国东部沦陷区汪精卫政权的伪都。汪精卫政权在苏州设伪江苏省政府,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曾以徐州为中心设立了伪淮海省。抗战期间,共产党的新四军则在江苏北部的农村地区立足,在盐城设立军部,创建了苏南、皖南、皖中和豫东等抗日根据地,部队发展到2.5万人,为敌后抗日游击战奠定了基础。到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战争结束时,部队发展到40万人。新四军收复了清江浦(淮阴),作为苏皖边区政府的首府。

全面内战

[编辑]

战后,国民党政府从重庆还都南京,而中国共产党则控制了部分苏北地区。11月30日,在淮安成立苏皖边区政府。不久,国民政府依持其军事上的优势,企图一举消灭立足于东北华北的中国共产党政权。

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7月,国军调集重兵向苏中和苏北的新四军驻地发动进攻。解放军在华东司令员粟裕的指挥下,对国军发起苏中战役,与国军激战到12月底,国军攻占了苏北全部城镇,解放军被迫退出苏北。

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11月辽沈战役后,国民政府为了避免徐州部队重蹈东北部队全军被歼的覆辙,决定将主力收缩到津浦路的徐州至蚌埠段两侧,采取攻势防御,以阻止解放军南下。必要时将放弃徐州,凭借淮河进行抗击,以确保南京、上海的安全。同年底,国军、解放军在徐州附近一带进行的淮海战役,解放军歼灭了国民党军近60万大军,并攻占了长江长江中、下游以北的广大地区。淮海战役的胜利,使国民政府在华东、中原战场上的主要兵力丧失殆尽,首都南京及金融中心上海处于人民解放军的直接威胁之下。同时,由于此战国军黄埔军系损失大半,造成蒋介石在国民政府内之地位动摇,以李宗仁白崇禧为首的之桂系借此对他攻击,使蒋介石于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1月底被迫引退,由李宗仁代理总统职权。

到了同年4月,国民政府拒绝在国内和平协议上签字,国、共双方和谈宣告破裂。人民解放军发动渡江战役,迅速渡过长江,占领江阴要塞,并攻陷国民政府首都南京,国民政府南迁至广州。同月23日,人民解放军进入镇江。

中华人民共和国

[编辑]

毛泽东时期

[编辑]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定都北京。建国初江苏省曾分设苏北行署苏南行署,1953年苏北行署苏南行署南京直辖市合并,成立江苏省,省会南京。 与安徽省的省界有小幅的调整:盱眙县和泗洪县划归江苏,作为交换,江苏徐州的萧县砀山县划给了安徽。但这又使得历史上长期隶属于扬州的天长县成为伸入江苏境内的一个锲子。

改革开放后

[编辑]

1980年代,江苏南部就以乡镇企业著称。但邓小平经济改革起初的热点集中在南部海岸的广东省,迅速将江苏抛在后面。

1990年代开始,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地区得到重视,江苏南部与上海联系紧密的两个城市苏州无锡发展迅速,国内生产总值均超过省会南京,名列全国十强。而南京经济总量大约在全国15名上下。 苏南形成了常锡一带的民营重工业,苏州地区的民营纺织业和民营水产养殖业,与上海、浙江一起形成了民营产业中心,这是一个同广东珠三角地区并列的中国两大民营经济中心。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苏南民营经济的迅速崛起是近30年来苏南经济转型和发展的最关键因素。

以南京老市区的江南部分为代表,南京作为省会城市和华东第二大中心城市,集中江苏省内的重大国有项目;目前苏州市区(不含昆山五个县级市)的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以及一般预算地方财政收入已经逼近南京主城[10]

共和国建立后主要领导人

[编辑]

参考文献

[编辑]
  1. ^ 帝尧传说出生于三阿之南 Archive.is存档,存档日期2013-01-01
  2. ^ 顺治、康熙时期. [2017-02-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8-14). 
  3. ^ 常州市图书馆网上材料
  4. ^ 戴鞍钢. 上海开埠与江南城镇格局演变. 《社会科学》. 2014-06-17, (1) [2020-06-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3-06). 
  5. ^ 中共南京市委. 党史工作办公室; 中共南京市委宣传部. 南京百年风云, 1840-1949. 南京出版社. 1997: 70 [2021-08-18]. ISBN 978-7-80614-356-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9-01) (中文). 
  6. ^ 茹芝山房吟草. 广西少数民族古籍丛书. 广西人民出版社. 1993: 319 [2021-08-18]. ISBN 978-7-219-0258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9-01) (中文). 
  7. ^ 中国人的历史误读. "公民世纪"书系. 中国社会出版社. 2005: 226 [2021-08-18]. ISBN 978-7-5087-0716-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9-01) (中文). 
  8. ^ 中国历史大事编年. 中国历史大事编年. 北京出版社. 1987: 576 [2021-08-18]. ISBN 978-7-200-0018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9-01) (中文).  |issue=被忽略 (帮助)
  9. ^ 中共南京市委. 党史工作办公室; 中共南京市委宣传部. 南京百年风云, 1840-1949. 南京出版社. 1997: 70-71 [2021-08-18]. ISBN 978-7-80614-356-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9-01) (中文). 
  10. ^ 江苏统计年鉴2006
  • 《史记·吴太伯世家》
  • 《史记·楚世家》
  • 《史记·越王勾践世家》
  • 《史记·吴王濞列传》
  • 《史记·东越列传》
  • 《汉书·两粤朝鲜西南夷列传》
  • 《吴越春秋》
  • 《越绝书》
  • 江南文化之源——马家浜文化(嘉兴市图书馆网上资料)
  • 常州的盐业(常州市图书馆网上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