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歧义谬误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歧义谬误是由于语言歧义导致无效推理的现象,是一种言词谬误

歧义是一个字词语句可理解为多种意思的现象。

歧义容易造成误解与误会,比如某甲用某语句想表达 A 意思,某乙却理解为 B 意思。

如果特定语境下某甲的说法可明确解读为特定意思,某乙却理解成另一个意思并据此做论证,则某乙犯了歧义谬误;若某甲的说法无法明确解读、多种解读都合理,则某乙并无犯歧义谬误。

此外,如果某人自己的推理过程中,某词或某句在某处是 A 意思,另一处却是 B 意思,且一旦将某词或某句统一采用固定意义便无法逻辑连贯,则某人犯了歧义谬误。

常见的歧义现象

[编辑]

一词多义

[编辑]

有时一个词可理解为多种意思。例如“关门”可理解为“打烊”或“停业”;“是”可理解为“等于”或“属于”;“还”可理解为“依旧”或“偿还”。(参见:一词多义四词谬误修改定义挪动门柱定义家谬误自然主义谬误道德主义谬误

歧义句构

[编辑]

有时一个句子可用不同的文法、断句理解成不同意义。例如“英国美国的某些地方”可理解为“英国所有地方及美国部分地方”或“英国部分地方及美国部分地方”;“他是我刚认识的小明的哥哥”可理解为“我刚认识小明,他是小明的哥哥”或“我刚认识他,他是小明的哥哥”;“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可理解为“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或“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可理解为“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或“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几个村落的青年”可理解为“几个‘村落的青年’”或“‘几个村落’的青年”。甚至在2010年有一则粤语新闻标题“儿子生性病母倍感安慰”可理解为“儿子生性(生性,粤语,懂事),病母倍感安慰”或“儿子生性病,母倍感安慰”;(参见:歧义句构辖域

加重语气

[编辑]

有时同一个句子可因抑扬顿挫的不同而造成不同解读,往往也和同音异字与断句有关。例如“你要吗?”与“你要饭吗?”、“点了没?”与“九点了没?”、“小姐,你相机!”与“小姐,你像!”。(参见:加重语气

语境去除

[编辑]

有时一个句子通常是某个意思,但在特定语境中可理解为不同意义。(参见:语境去除

歧义谬误示例

[编辑]

店家关门了

[编辑]
店家关门了(一词多义)
  • 小明:“我要买一打鸡蛋。”
  • 店家:“现在晚了,我们关门了。”
  • 小明:“真可惜,以后鸡蛋要到几条街以外的的超市才能买到了。”

店家说“关门”是指“打烊”,小明则理解成了“停业”,导致不恰当的推理。

妈妈急疯了

[编辑]
妈妈急疯了(一词多义)
  • 甲:“小明玩到很晚才回家,把妈妈急疯了。”
  • 乙:“疯子应该送去精神病院,以免伤害他人。所以我们应该把小明的妈妈送去精神病院。”

甲说的“疯”是指情绪激动,乙则理解成“精神失常”。

搬家

[编辑]
搬家(一词多义)

有个富翁,左邻是铜匠,右邻是铁匠,成天叮叮咚咚吵得厉害。富翁特备一桌酒席请他们搬家,左右邻舍都答应了。然而,铜匠铁匠搬了家以后,叮叮咚咚照旧。原来是左边的铜匠搬到了右边,右边的铁匠搬到了左边。

富翁所说的“搬家”是指“搬到一定距离之外”,但铜匠、铁匠理解成另一种意思“改变住处就是搬家”。

白马非马

[编辑]
白马非马(一词多义)

黄马与黑马是马,黄马与黑马不是白马,因此白马不是马。[1]

白马非马论者试图暗示的意思中,“黄马与黑马是马”的“是”意为“属于”,“黄马与黑马不是白马”的“是”意为“等于”,“白马不是马”的“是”意为“属于”。

热心的班级代表

[编辑]
热心的班级代表(一词多义)
  • 甲:我们应该推举小明当班级代表,他很热心。
  • 乙:他哪有热心啊?班上的事他从来都不管。
  • 甲:他每天都帮妈妈做家事,超热心的。

甲以“热心”为由主张推举小明为班级代表,这里的“热心”应指“对班上的事热心”,乙也如此理解,而否定其真确性。甲后来把“热心”的意义窜改为“常做家事”,从而主张“小明很热心”;然而“常做家事”跟班上无关,显然并非支持“应该推举小明当班级代表”的恰当理由。

人都是善良的

[编辑]
人都是善良的(一词多义)
  • 甲:每个人都是善良的。
  • 乙:世界上有那么多为非作歹的人,你要怎么解释?
  • 甲:他们不是人,因为他们不善良。

甲实际上是在谈甲自己定义的“人”(把善良定义为人的本质之一),因此甲说“每个人都是善良的。”是一句废话,但甲的说法会让人误以为是在谈关于一般概念的“人”的经验事实。(参见:废话谬误没有真正的苏格兰人

我不在这里

[编辑]
我不在这里(一词多义)

我现在不在英国,也不在美国,因此我在其他地方。因为我在其他地方,所以我不在这里。

前面的“其他地方”是指“英国和美国以外的地方”;后面的“其他地方”则指“这里以外的地方”(参见:不在场悖论

大蚂蚁是大动物

[编辑]
大蚂蚁是大动物(一词多义)

蚂蚁是动物,因此,大蚂蚁是大动物。[2]

大蚂蚁的“大”是指“比一般蚂蚁大”,大动物的“大”则是指“比一般动物大”。

老虎是老动物

[编辑]
老虎是老动物(一词多义)

虎是动物,因此,老虎是老动物。

“老虎”可解读为“老的虎”或“虎”。如解读为前者,此推论是正确的,然而自然语言习惯上会解读为后者,此时此推论是错误的。

没有东西

[编辑]
没有东西(一词多义)

草莓蛋糕胜过没有东西,没有东西胜过永恒的快乐。因此,草莓蛋糕胜过永恒的快乐。[3]

第一句的“没有东西”是“一无所有”,第二句的“没有东西”则是指“不存在任何物件”(参见:中词歧义

不要欺骗别人

[编辑]
不要欺骗别人(一词多义)

不要欺骗别人,因为被你欺骗的,都是相信你的人。

此推论可分析为以下论证:

  • 1. 不应该欺骗相信你的人。(隐藏前提)
  • 2. 被你欺骗的,都是相信你的人。(前提)
  • 3. 你不应该欺骗人。(结论)

1.的“相信你的人”是指“平时信任你的人”,2.的“相信你的人”则是指“相信你的某串欺骗语句的人”(这种解读下的2.是废话),因而推论无效。

高深的哲学都很难懂

[编辑]
高深的哲学都很难懂(一词多义)

因为高深的哲学都很难懂,所以好懂的哲学都不高深。

前句的“难懂”指“学过很多东西才能理解”,后句的“好懂”则指“听到就能迅速理解”,并非前句“难懂”的否定。

宰相肚里能撑船

[编辑]
宰相肚里能撑船(语境去除)

俗话说“宰相肚里能撑船”,可见宰相肚子都很大。

“宰相肚里能撑船”是比喻人宽宏大量,而不是字面意思(宰相肚子里空间很大,可以在里面撑船)。

今年最好的电影

[编辑]
今年最好的电影(语境去除)

小华问小明某部电影的评价,小明说:“这是我今年看过最好的电影!因为我今年只看了这部。”后来小华向小美说:“小明说这是他今年看过最好的电影,你一定要看!”

小明原话只是幽默的表达,并没真的表达对某部电影的正面评价,小华将那段话曲解成对某部电影的正面评价。(参见:语境去除

哈佛学生与大学生

[编辑]
哈佛学生与大学生(歧义句构)

哈佛学生是大学生,因此,哈佛学生的代表是大学生的代表。

此推论可分析为以下论证:

  • 1. 若 A 是 B,则 A 的 S 是 B 的 S(隐藏前提)
  • 2. 哈佛学生是大学生(前提)
  • 3. 哈佛学生的代表是大学生的代表(结论)

“A 是 B”是指:

  • a: (若 x 是 A 的成员,则 x 是 B 的成员)

“A 的 S 是 B 的 S”则有两种解读方式:

  • b1: (若 x 是 A 的成员且 y 是 x 的 S,则 x 是 B 的成员且 y 是 x 的 S)哈佛学生的代表是(哈佛的)大学生的代表
  • b2: (若 x 是 A 的 S,则 x 是 B 的 S)哈佛学生的代表是(全世界的)大学生的代表

其中 a→b1 是有效推论, a→b2 是无效推论。

一般语言习惯会把 1. 的后半句解读为 b1,3. 解读为 b2,导致无效的推理。

小明喜欢有钱人

[编辑]
小明喜欢有钱人

小明喜欢有钱人,大婶婆是有钱人,所以小明喜欢大婶婆。

依字面意思,理论上,可理解为以下的有效三段论

  • 所有有钱人都是小明喜欢的
  • 大婶婆是有钱人
  • 大婶婆是小明喜欢的

然而就自然语言的一般习惯来看,以上理解方式未必妥当,例如:

  • “小明喜欢有钱人”未必是指小明喜欢所有有钱人,也可能是指小明喜欢某些(或大多数)有钱人。
  • 即使小明喜欢所有有钱人,通常这说法不是指“只要某人事实上是有钱人,小明就喜欢他”,而是指“只要小明相信某人是有钱人,小明就喜欢他”。在后一种理解下,如果小明喜欢所有有钱人,大婶婆是有钱人,但小明不知道大婶婆是有钱人,小明就未必喜欢大婶婆。
  • “小明喜欢有钱人”的“喜欢”一般是指“有好印象、想亲近”,但“小明喜欢大婶婆”的“喜欢”往往是指“有爱情”。

车手小橘子

[编辑]
车手小橘子
  • 甲:小橘子真不愧是名天才美少女,她是我国有史以来最厉害的车手之一。
  • 乙:看来警方应该好好注意这个名叫小橘子的车手,以免给诈骗集团可乘之机。
  • 甲:小橘子是个开赛车的女孩子,不是甚么诈骗集团的人物!

车手”一词可以指“驾驶赛车的司机”,也可以指“诈骗集团洗钱集团等犯罪集团当中,专门领取赃款,避免主谋显露者。”此例中甲的意思是前者,但乙却将“车手”一词的意思解成后者。

一滴水的误会

[编辑]
一滴水的误会
  • 甲:我绝对不会让这屋顶再次滴出一滴水!

(过了二分钟)

  • 乙:你不是说屋顶不会再次滴出一滴水吗?这里可是流了一滩水出来呢!
  • 甲:我说的是“一滴水”,而你说的是“一滩水”。

文中甲所说的“一滴水”指的是屋顶不会漏出“只有一滴”水,而乙的理解为,屋顶不会漏出“由无数个一滴所组成的一滩”水。

歧义谬误的其他称呼

[编辑]

歧义谬误,依不同的具体方式,有以下称呼。

概念滑转

[编辑]

李天命将歧义造成的不当推理称作概念滑转。其中若词语本来便可理解为多种意思,称作概念混淆;若将词语以违反一般用法或正确用法的方式使用,则是概念扭曲[4]

配种

有个小学生迟到,他向老师解释是为了送一头公猪去配种。老师问:“这种事你爸爸不能做吗?”,学生答:“不能,一定要公猪才行”[5]

老师说的“这种事”是指“把公猪送去配种”,学生却误以为是指“爸爸去配种”。

偷换概念

[编辑]

偷换概念是蓄意改变谈话中“关键词的概念”,也就是语词的涵义。偷换概念有时是为了在争论中求胜或占他人便宜,有时则是用于修辞,或制造双关幽默的效果。[6][7][8]

人在地球几万年了
  • 老师:“人在地球几万年了。”
  • 志明:“怎么可能,世界上最老的人瑞也不过一百多岁。”

老师说的“人”是指整个“人类”概念,志明却曲解为“个人”概念,即为偷换概念。

挪动门柱

[编辑]

挪动门柱(moving the goalposts[9]),粤语又叫作“搬龙门”,比喻改变达成目标的准则,藉以达成不当目的。

考赢春娇
  • 老师:“志明,你只要考赢春娇,我就请你吃巧克力。”志明心想,同一张考卷,春娇考九十分,所以奋发努力,考了九十五分,正要去领赏的时候,老师却说:“志明,你比春娇聪明那么多,你怎么没考一百分呢?”因此老师没有给他巧克力。

一开始,老师同意如果志明得分高于春娇,就给志明巧克力。然而,当他得到95分,超过了她的90分时,老师挪动门柱,问他为什么比她聪明得多的情况下为什么没有得到100分。

篡改定义

[编辑]

篡改定义是赋予关键词语非一般的定义,得出某些结论,以误导他人认为已证成了与该词语一般意义相关的主张。

例如:“建立在信念上的活动就是宗教。科学研究总是建立于某些信念,例如物理学家相信自己的测量和计算是准确的,因此科学是宗教。”论者似乎想借由把“宗教”定义为“建立在信念上的活动”偷渡“宗教是不严谨而不值采信的,因此,科学也是不严谨而不值采信的”之类基于一般意义下的“宗教”的想法。

其他范例如:#热心的班级代表#人都是善良的

打压对立

[编辑]

打压对立(suppressed correlative),是借由修改对立概念的定义,使对立概念难以发生,藉以宣称某概念的普遍性。[10]

战争就是和平

欧威尔说:“战争就是和平。”因此即使我们处于战争状态,也不必期待和平。

此例将“和平”的外延扩大至包括了战争状态,使“不和平”难以发生。

跑很快的车
  • 甲:我的车可以跑很快。
  • 乙:它能比战斗喷射机快吗?我想不行,所以它并不快。

此例将“快”的外延缩小,使“快”难以发生,而且“快”是一个相对概念,车子没有比战斗喷射机快,不等没有比其他多数车辆快。

没有真正的苏格兰人

[编辑]

没有真正的苏格兰人(No true Scotsman)或诉诸纯洁(appeal to purity)是在普遍宣称遇到反例时,提出理想的标准为其辩护。

  • 甲:没有苏格兰人会在粥里加糖。
  • 乙:我是苏格兰人,我会在粥里加糖啊。
  • 甲:好吧,“真正的”苏格兰人不会在粥里加糖。

此例“真正的苏格兰人”有歧义,一为甲自行的定义,二为通俗的理解。

  • 甲:我国公民都不会在公共场所抽烟。
  • 乙:老王常在公共场所抽烟,他不是你们国家的吗?
  • 甲:嗯,我的意思是,“合格的”我国公民都不会在公共场所抽烟。

此例“合格的我国公民”有歧义,一为甲自行的定义,二为通俗的理解。

语境去除

[编辑]

语境去除(contextomy),是去除原论述的语境(如上下文、谈话时间、谈话地点、谈话情景、谈话对象、谈话前提等要素),扭曲原论述的意义,而建立不当的推论。例如#今年最好的电影

断章取义

[编辑]

断章取义,是去除原论述的上下文,只截取某文章的一段或一句话,扭曲原论述的意义,而建立不当的推论。例如“庄子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做为论述我们应该尽最大努力去求知的理由,但原文实际的意思是知识太多,而生命有限,故不应执著求知,意思截然相反。

参考

[编辑]

注释

[编辑]
  1. ^ 详见白马非马
  2. ^ 出自李天命,《哲道行者(最终定本)》,2009,p.114。
  3. ^ 改编自 Joel Rudinow, Vincent E. Barry, Invitation to Critical Thinking, 2007, pp.308-309.
  4. ^ 李天命的思考艺术(最终定本),pp.108-110。
  5. ^ 《李天命的思考艺术(最终定本)》,p.108。
  6. ^ 孙雍长,《修辞中的“概念偷换”手法》,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8卷3期,页80-84。
  7. ^ (中文)“偷换概念”在归纳推理题目中的应用
  8. ^ [[【辩论宗师】何谓“偷换论题”? 2013-03-13|https://app3.rthk.hk/special/pau/article.php?aid=159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9. ^ 英语中的goalpost是指足球等运动的球门柱
  10. ^ Bo Bennett, Logically Fallacious: The Ultimate Collection of Over 300 Logical Fallacies (Academic Edition), 2013.

参考资料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