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林毓生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林毓生

林毓生(1934年8月7日—2022年11月22日),生于沈阳,台湾思想家,专长中国思想史。曾任威斯康辛大学教授,1994年获选第20届中央研究院院士(人文及社会科学组),2002年成为中国美术学院名誉教授[1]

生平

[编辑]

1958年毕业于国立台湾大学历史系,1970年获芝加哥大学社会思想委员会哲学博士学位,师从台大哲学系教授殷海光、自由主义经济学家弗里德里希·哈耶克、社会学家爱德华·希尔斯英语Edward Shils等人。1970年起历任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助教授、副教授、教授,2004年成为该校历史学系荣誉教授[1]

1992年彭明敏返台后,希望第一场演讲于台湾大学举行,然而却缺乏管道。后来谢聪敏向时任台大法学基金会董事长林毓生接洽后,林毓生笑著对谢聪敏表示请彭明敏来函给他,他立刻办。受到彭明敏来函后,林毓生成功召集举办演讲。[2]:347-348

2022年11月22日在美国科罗拉多州丹佛市逝世。据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亚洲学系教授丘慧芬引述宋祖锦女士所述,林毓生2022年11月16日那天可能有中风,之后没再苏醒过来;至当地时间11月22日清晨7时49分林毓生在在安养中心安详离世[3]

学术观点与贡献

[编辑]

意识形态的定义

林毓生引用人类学者纪尔兹的观点,认为:“当一个社会发生了政治与社会危机,加上文化因迷失方向而出现文化危机的时候,那是最需要意识形态的时候。”[4]而他个人对意识形态的定义、历史及其吊诡,如下所述:

“意识形态是对人和社会、及与人和社会有关的宇宙的、认知的与道德的信念的通盘形态。它与‘看法’、‘教义’不同。不过,这些不同往往是程度的不同。意识形态与看法、教义之不同既然是程度上的不同,那么,意识形态本身也可根据其系统性、封闭性、与依赖‘奇理斯玛’(charismatic)型人物的领导的程度而区分为弱势(温和)和与强势的意识形态。意识形态的特色是:它对与它有关的各种事物都有高度而明显的“系统性”意见(此处‘系统性’并不必蕴含‘正确性’,强势意识形态的系统性则是僵化的系统性);它往往要把系统中的其它成分统合于一个或几个显著的价值(如平等、解救、种族纯粹性等)之下。就这样,意识形态的强弱往往呈现在对外界封闭的强弱。极强的意识形态一方面拒绝自我革新,另一方面则要求追随者绝对服从,并使追随者觉得绝对服从是具有道德情操的表现。意识形态的形成与传播则要靠‘奇理斯玛’型人物的出现与领导。
自从十八世纪启蒙运动与工业革命以来,人们从原先听天由命的心态转而认为世界的命运可运用人类自身的力量加以改进,各式各样的意识形态(即各式各样的主义)遂蓬勃地崛起。因为任何一个要求进步——尤其是一个要以革命为进步手段——的运动(此处‘革命’二字,不适仅只政治革命而言),必须具有凝聚群众的力量,而由‘奇理斯玛’型人物倡导的强势意识形态,由于它的系统性、连贯性、封闭性、与道德情操的诉求,所以能赋予人们确定的方向即据以奋斗成功以后美好的远景,于是自然是凝聚群众所不可或缺的了。但,强势意识形态有高度的自我封闭性(越强的意识形态,其自我封闭性越高),它往往与现代知识隔绝,甚至与常识隔绝。因此受到强度特高的意识形态支持的革命,便往往犯了重大的错误,带来了重大的灾难。这是为了促使进步而形成的意识形态所产生的吊诡(paradox)。”[5]

整体性的反传统主义

政治主张与观点

[编辑]

林毓生将民主区分为三个层次:极权民粹和宪政。极权民主的代表,好比毛泽东统治的社会;英国、美国等成熟国家,则用数百年经验换来宪政民主;台湾虽走有宪政的体制,却与民粹性质充分混合,很多人在政治实践上利用民主、却导出反民主的结果。

林毓生认为,建设宪政民主需要三大条件:建立有效的游戏规则,政治行为者必须输得起,败选后不能以杯葛手段要胁多数;大众媒体必须尽到监督责任,妥善把关;社会必须对宪政民主有正确的认识,厘清不当的观念。但在他看来,目前的台湾三者俱缺。
他说,多数决是宪政民主的一环,但多数不必然是对的,因为多数可能是无知的;所以,西方民主的运作,向来仰赖少数在智识、道德上怀有责任心的政治菁英带领,这些菁英的责任一是使多数人理解民主的意义、二是让意见能精确地被表达出来,但他在台湾没有看到这样的菁英。
他说,台湾民主来得太快、太多,发展仅20馀年,缺乏发展过程与历史深度,比起西方社会数百年经验的积累,自然表现得很“幼稚”,对自由、民主、宪政、法治等词汇的认识仍相当混乱与破碎,自然使公共事务的讨论趋于艰钜。但他对台湾民主不完全悲观,因为台湾社会是愿意互助的社会,人与人之间仍能相互尊重,使社会维持稳定。[6]

著作

[编辑]

(中文版:《中国意识的危机》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88。 台北:联经出版社,2020年。)

《知识贵族的精神:林毓生思想近作选》,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2020年。

参考文献

[编辑]
  1. ^ 1.0 1.1 院士會議. db1n.sinica.edu.tw. [2018-09-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9-20). 
  2. ^ 陶五柳. 《彭明敏旋風》. 大村文化. 1995年8月初版. ISBN 957-9356-73-4. 
  3. ^ 丘慧芬. 丘慧芬:敬悼林毓生先生(1934-2022)──一位純正的思想史家與自由主義者. 《思想》杂志. 2022-11-28 [2022-12-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2-02). 
  4. ^ 林毓生,〈二十世纪中国激进化反传统思潮、中式马列主义与毛泽东的乌托邦主义〉,收于《公民社会基本观念(下册)》(台北:中研院人社中心,2014),页790。
  5. ^ 林毓生,〈二十世纪中国激进化反传统思潮、中式马列主义与毛泽东的乌托邦主义〉,页844-845。
  6. ^ 赖义中. 林毓生談台灣民主 民粹性質濃. 台湾醒报. 2014-07-10 [2015-01-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6-29). 

外部链接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