宽永寺
宽永寺 | |
---|---|
基本信息 | |
别称 | 东叡山 圆顿院 宽永寺 |
位置 | 日本东京都台东区上野樱木一丁目14番11号 |
宗教 | 日本佛教 |
宗派 | 天台宗别格大本山 |
本尊 | 药师如来(秘传、重要文化财) |
山号 | 山号:东叡山 |
札所等 | 江戸三十三个所6番 |
文化遗产 | 旧本坊表门、清水观音堂、木造药师三尊像(重要文化财) 徳川家霊庙 |
开基 | 德川家光(发愿)、天海大僧正(开基) |
开山时间 | 后水尾天皇宽永二年(1625年) |
地图 | |
日语写法 | |
---|---|
日语原文 | 寛永寺 |
假名 | かんえいじ |
平文式罗马字 | Kan'ei-ji |
宽永寺(日语:寛永寺),位于日本东京都台东区的上野,为天台宗别格大本山,本尊为药师如来[1],寺内拥有的三尊木造的药师佛像被日本政府指定为重要的文化财产。宽永寺的创立者是德川家光,由第一任住持天海在1625年所建造。因为在宽永年间开始建造,所以被称为宽永寺,宽永寺也是德川家的菩提寺之一。江户时代十五位征夷大将军中,总共有六位被埋葬在宽永寺。十七世纪中期以后,历代住持开始由皇族担任,日光山与比叡山被当成天台宗的本山。宽永寺原先的范围是在现在不忍池及上野站的地区[2]。不忍池及位在中央小岛上的辩天堂是为了模仿琵琶湖及湖中央的竹生岛[3]。原本人们只能搭船前往辩天堂,后来才建造一座石桥让人们可以步行前往[3]。辩天堂曾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被摧毁,后来才再度重建[4]。
许多寺庙曾在1657年的明历大火时被烧毁[5],后来一座新的寺庙于1698年建造在宽永寺的附近[6]。宽永寺原本附加伽蓝的建筑几乎在庆应4年(1868年)爆发的上野战争中(属于戊辰战争)被完全摧毁[7],后来也没有复原。
历史
[编辑]起初是德川家为了在关东地区建造一个具有影响力的宗教中心,于是建造仿造比叡山的延历寺来建造宽永寺[4]。元和8年(1622年)时,江户幕府第二代将军德川秀忠与当时的天台宗高僧天海大僧正发愿兴建一座大寺院,并捐献土地准备开始建造宽永寺[1]。宽永2年(1625年),第3代将军德川家光在现在的东京国立博物馆的原址兴建了僧侣的住所。因为京都有比叡山镇守,为了与比叡山相对,所以宽永寺山号取为东叡山。
天海于宽永20年(1643年)去世后,弟子公海继任宽永寺的住持,而他的继承者则是后水尾天皇第3皇子守澄法亲王(1654年开始担任住持)[1]。从此,宽永寺的住持都是由天皇的儿子或侄子来担任,因此宽永寺也被尊称为“轮王寺宫”[1]。
元禄11年(1698年),在第5代将军德川纲吉的时候,相当于现在的上野公园大喷水池的地方,宽永寺的正殿上的中堂建造完成。
现在上野公园的区域就位在原本宽永寺的范围内。在极盛时期,寺庙面积甚至是现在上野公园的2倍。
上野战争
[编辑]日本文学专家爱德华·山第斯笛卡(Edward Seidensticker)曾在书中描述宽永寺的在战争遭受破坏的过程。
在戊辰战争中,拥护天皇的军队占领大部分的东京及江户城后,虽然大部分的德川军队纷纷投降,但是有一支驻守在上野的军队仍然打算抵抗到底[7]。这支军队大约有2,000人,由彰义队(德川幕府组成的军队[4])的成员所组成。他们挟持宽永寺的住持,这可能导致长州藩及萨摩藩的军队没有立刻攻击宽永寺的原因[7]。
最后的战斗从1868年7月4日[8]上午展开,在激烈的战斗后,长州藩及萨摩藩的军队从南边的黑门(靠近现在上野公园的入口[7])攻破彰义队的防守。大部分的守军(大约300名)在战斗中丧生[7]。而宽永寺也在大炮的攻击下与数千栋房屋被火焚毁,只有清水观音堂、东照宫、五重塔及大佛殿未遭受波及[7]。宽永寺的住持则化妆逃走,并搭船离开东京[7]。
大部份德川家的灵庙后来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遭到破坏。
建筑
[编辑]- 本堂-在殿内隐密安放三尊木造的药师佛像(本堂内是不公开)。
- 书院
- 清水观音堂-在上野公园内,位于西乡隆盛铜像附近,供奉千手观音菩萨,为宽永8年(1631年)所建,为重要文化财产。
- 旧本坊表门-通称黑门,为宽永年间的建筑物。
- 辩天堂-位于上野公园南侧不忍池的中央,为祭祀七福神之一的辩财天而设立的。昭和20年(1945年)3月时因战祸而被烧毁,后来在昭和33年(1958年)重建。
- 五重塔-为重要文化财产,由古河城主土井利胜于宽永16年(1639 年)所重建,位于上野动物园的范围内。塔内原先安放的释迦如来佛、药师如来、弥勒菩萨与阿弥陀佛现在都寄放在东京国立博物馆内。
文化财产
[编辑]- 重要文化财产
- 清水观音堂
- 旧本坊表门
- 安放在本堂(根本中堂)的秘传药师佛本尊。
- 绢本著色两界曼荼罗图 -现在寄放在东京国立博物馆。
- 天海版木活字
- 其他
- 算额
注释
[编辑]- ^ 1.0 1.1 1.2 1.3 Nihon Rekishi Chimei Taikei
- ^ Seidensticker (1991:117)
- ^ 3.0 3.1 Japanese Old Photographs in Bakumatsu/Meiji Period, Shinobazu Pond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accessed on November 16, 2008
- ^ 4.0 4.1 4.2 Watanabe (2005:30)
- ^ Kaneiji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Columbia University. Accessed June 13, 2008.
- ^ Titsingh, Isaac. (1834). Annales des empereurs du Japon, p. 415.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7.0 7.1 7.2 7.3 7.4 7.5 7.6 Seidensticker (1991:27)
- ^ NengoCalc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明治一年五月十五日; n.b., the old lunar calendar date, used for example by Watanabe, was mis-identified as May 15th.
参考资料
[编辑]- Nihon Rekishi Chimei Taikei 日本历史地名大系, online version. Kan'ei-ji. Heibonsha. [2008-11-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11-07).
- Seidensticker, Edward. Low City, High City: Tokyo from Edo to the Earthquake: how the shogun's ancient capital became a great modern city, 1867-1923.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ISBN 978-0674539396.
- Titsingh, Isaac. (1834). [Siyun-sai Rin-siyo/Hayashi Gahō, 1652], Nipon o daï itsi ran; ou, Annales des empereurs du Japon.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Paris: Oriental Translation Fund of Great Britain and Ireland.
- Watanabe, Hiroshi. The architecture of Tokyo. Edition Axel Menges. April 25, 2001. ISBN 978-3930698936.
关连项目
[编辑]外部链接
[编辑]- Kaneiji Temple official website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Japanese)
- Kaneiji Temple Official website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Chinese)
- Link to Japanese National Tourist Organization web page
- Link to contemporary snapshot images of Kan'ei-ji five-story pagoda
- National Diet Library: photograph of Kan'ei-ji pagoda (1896)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photograph of Toshogu Shrine at Ueno (1911)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Link to "The battle of Toeizan Temple on Mount Sanno at Ueno," Yoshitoshi Tsukioka (1874)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