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斯威辛集中营
奥斯威辛集中暨灭绝营 | |
---|---|
集中营兼灭绝营(1940-1945) | |
坐标 | 50°02′09″N 19°10′42″E / 50.03583°N 19.17833°E |
别名 | 比克瑙 |
知名于 | 纳粹大屠杀 |
位置 | 纳粹德国奥许维兹 (今 波兰奥斯威辛) |
建设者 | 纳粹德国 |
使用者 | 纳粹党卫队 |
原用途 | 军营 |
运行时间 | 1940年5月–1945年1月 |
毒气室数 | 4 |
囚犯类型 | 犹太人 波兰人 罗姆人 苏军战俘 以及其他种类囚犯 |
囚犯数 | 130万人(估计) |
死亡 | 110万人(估计) |
解放 | 1945年1月27日由苏联红军解放 |
著名囚犯 | 维克多·弗兰克 安妮·法兰克 普里莫·莱维 威托德·皮雷茨基 鲁道夫·弗尔巴 埃利·维瑟尔 马希连·国柏 |
有关书籍 | 《如果这是一个人》 《夜》 《安妮日记》 《活出意义来》 |
网站 | www |
官方名称 | 前纳粹德国奥斯维辛-比克瑙集中营(1940-1945年) |
类型 | 文化遗产 |
标准 | vi |
评定时间 | 1979(第三届会议) |
参考编码 | 31 |
地区 | 欧洲和北美地区 |
系列条目 |
纳粹大屠杀 |
---|
奥斯威辛集中暨灭绝营,或称奥施维茨-比克瑙集中暨灭绝营(德语:Konzentrationslager Auschwitz-Birkenau,波兰语:Obóz Koncentracyjny Auschwitz-Birkenau),是纳粹德国时期建立最主要的集中营和灭绝营,位于波兰南部、全国第二大城市克拉科夫西南60公里的小镇奥斯威辛。[注 1]
奥斯维辛集中营于1940年4月27日,由纳粹德国亲卫队领导人希姆莱下令建造。1942年1月20日举行的万湖会议通过“最终解决方案”,透过灭绝营实行有系统的犹太人大屠杀行动,估计约有110万人在奥斯维辛被杀。
奥斯维辛共有3个主要营区,分别是奥斯威辛(一号营区)、比克瑙(二号营区)、莫诺维茨(三号营区)和39个小型的营地或工厂,最主要的目的是进行杀害犹太人或是对其收容者进行极为严苛的工作、集体处决或是进行不人道的人体实验。
奥斯维辛在1945年1月27日被苏联红军攻占。1947年,波兰国会立法将此改为纪念纳粹大屠杀的博物馆,即奥施维茨-比克瑙国家博物馆,以做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纳粹德国统治期间,犯下恶名昭彰罪行的历史见证。197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奥斯维辛列入世界文化遗产[注 2]。
概述
[编辑]奥斯威辛主要有三大区域:
- 一号营:奥斯威辛集中暨灭绝营:最先建立的营区,是整个奥斯威辛地区营区的最主要的管理行政中心。这里杀害了波兰境内知识分子、苏军战俘和纳粹德国境内同性恋者及罪犯。由于他们都可以做劳力工作,为纳粹服务的企业都设在此处。
- 二号营:比克瑙集中暨灭绝营:1941年10月开始兴建,比克瑙是最主要的灭绝营,占地面积为175公顷,纳粹修建了300座木排房。由于火车可以直接停留在比克瑙集中营,故此也成为收容人筛选地。设有行刑场及毒气室,可进行大规模屠杀,此外它也包括几个特殊性的集中营:布达的农业营、加悔泽的养禽营、赖斯科的蔬菜营和一些化学实验室。
- 三号营:莫诺维茨集中暨灭绝营:该集中营的拥有者是德国最大的化学公司IG法本。约11,000名犯人在莫诺维茨工作,负责挖煤、水泥和橡胶生产等。奥斯维辛二号(比克瑙)的医生会按时到这里,将无法从事劳力工作的收容人送往毒气室。这里是由一座主营和39座小营房构成的劳动营,也称伦纳-莫诺维茨,名称来自于莫诺维茨原址上的伦纳合成橡胶厂。
指挥官
[编辑]- 1940年至1943年:德国党卫队-鲁道夫·霍斯中校。
- 1943年至1944年:德国党卫队-阿瑟·里贝汉彻中校(Arthur Liebehenschel)。
- 1944年至1945年:德国党卫队-理查德·贝尔上校(Richard Baer)。
过程
[编辑]筛选
[编辑]从纳粹德国统治下囚犯最早被用卡车运往集中营,1944年5月以后,建立了铁路直接抵达集中营。由集中营的医生对其收容人以种族、宗教、同性恋者等类别,再以及性别、年龄等基本资料,作为初步的筛选。(例如:一名健康的男性成人是否具有专业技能或是有可能成为人体实验的对象去区分)。大部分的犹太人、妇人、儿童、老人或是被判断为没有价值的人,则会直接送往刑场或是毒气室杀害。
经过初步筛选之后,收容人立即被剃去头发、消毒、拍照建立档案,并在收容人身上刺上编号藉以确认收容数量(此一编号达40万之钜)。而收容人的个人行李财物皆被没收,成为纳粹德国的战争资源。经过筛选之后,收容人身上唯一财物则是他们身上的囚服。最后依人种及性别被分送到不同的收容楼房,囚服有分“政治犯”,“普通罪犯”、“外来移民”、“同性恋”和“犹太人”的标记,以区分收容人之身分。
收容期间,每日劳动工作内容、饮食以及对待会按不同等级区分。德国工人第一,其次是西欧工人(比利时、法国、荷兰),然后是与德国有依赖关系或结盟的欧洲东南部工人(匈牙利、罗马尼亚、斯洛文尼亚、希腊、克罗地亚),较低等级的是捷克斯洛伐克、波兰、苏联、义大利(1943年义大利投降后)工人,犹太人则在最低位置。此一情况可在在睡床格的分配更明显地看到。
劳动
[编辑]主要的劳动可分为四种类型。
- 第一种:此劳动目的是消耗被收容者的精力以使他们疲惫不堪。例如,做铺设铁路或道路的工作,采砂石场和“处罚单位”也属于这一类。在某些情况下,为娱乐纳粹军官而要求被收容者在早上随意地挖一个洞,而在下午填补同一个洞口等诸如此类无意义的工作内容。这些工作的唯一目的是消耗被收容者的精力。
- 第三种:这类劳动专门处理毒气室尸体,以及因营养不良或疾病等其他因素而濒死的被收容者。他们的待遇比起前两种人的要更好。
人体实验
[编辑]由于集中营内只有做人体实验的“医院”,所以收容人大多不是因病而死,就是要被送往毒气室以致命的毒气杀死。
近况
[编辑]“劳动带来自由”标志被窃
[编辑]2009年12月18日清晨,位于集中营遗址入口长5公尺,重41公斤的著名标志-“劳动带来自由”被窃[5]。这起盗窃事件引起了大屠杀受害人和一些国家的不满。两天后,警方在波兰北部的1名参加盗窃的嫌犯家中找到失物,这个标志被切割成3份。警方表示有5名涉案嫌犯,相信他们都是受人指使犯案的惯犯,而非新纳粹份子[6]。标志被重新焊接回原处,并且加强了集中营遗址周边的保全。瑞典的新纳粹份子Anders Hogstrom因策划盗窃被引渡到波兰受审,被判刑两年8个月。[7][8][9][10]2010年3月,波兰法院裁定3名盗窃者有罪,分别被判监禁18~30个月[11]。
知名受害者
[编辑]- 诺伯特·巴尔利茨基(Norbert Barlicki,1880年-1941年9月27日),波兰律师、政治家。在集中营里被杀害。
- 布罗尼斯瓦夫·捷克(Bronisław Czech,1908年7月25日-1944年6月5日),波兰滑雪健将、艺术家,曾参加四届冬奥会。1944年在集中营被杀害。
- 安妮·弗兰克(Anne Frank,1929年6月12日-1945年3月),《安妮日记》作者,在奥斯维辛集中营被关押了7个星期,1945年死于伯根-贝尔森集中营(因染上了斑疹伤寒)。
- 库尔特·盖隆(Kurt Gerron,1897年5月11日-1944年11月15日),德国演员,导演。犹太人。1944年在集中营里被杀害。
- 多拉·盖尔森(Dora Gerson,1899年3月23日-1943年2月14日),德国演员,歌手,犹太人。1943年在集中营被杀害。
- 帕维尔·哈斯(Pavel Haas,1899年6月21日-1944年10月17日),捷克斯洛伐克作曲家,犹太人。曾采用中国唐代诗人崔颢、杜甫的作品谱成艺术歌曲。1944年在集中营里被杀害。
- 约瑟夫·诺伊(Józef Noji,1909年8月9日-1943年2月15日),波兰田径运动员,曾参加柏林奥运会,1943年在集中营里被杀害。
- 维克托·乌尔曼(Viktor Ullmann,1898年1月1日-1944年10月18日),犹太血统的捷克作曲家。早年在维也纳求学时结识了勋伯格,后从策姆林斯基学习。30年代初,在瑞士担任乐团指挥。1935年从哈巴学习微分音音乐。1942年被纳粹送进集中营,后被杀害于奥斯维辛集中营。
- 弗朗切斯卡·曼恩,(1917年2月4日–1943年10月23日),波兰芭蕾舞演员,抢走党卫军军官希林格手里的枪将其射杀,引起数位女囚共同反抗。
知名幸存者
[编辑]1945年1月27日苏联红军解放奥斯维辛集中营的时候,只找到7650名幸存者,其中有130名儿童。
- 瓦迪斯瓦夫·巴托谢夫斯基(Władysław Bartoszewski,1922年2月19日-2015年4月24日),后来的波兰外交部长(1995年;2000年-2001年),1940年-1941年被关押在集中营里,后被波兰红十字会营救。
- 约瑟夫·西伦凯维兹(Józef Cyrankiewicz,1911年4月23日-1989年1月20日),后来的波兰总理(1947年-1952年,1954年-1970年),波兰国务委员会主席(国家元首,1970年-1972年),1942年被关进奥斯维辛集中营,后于1945年因苏联解放而逃出了集中营。
- 约瑟夫·加尔林斯基(Józef Garliński,1913年10月14日-2005年11月29日),波兰历史学家、作家。1943年被关进集中营。集中营解放后曾写有多本关于集中营生活的著作,获得畅销。战后在英国伦敦定居。
- 凯尔泰斯·伊姆雷(Imre Kertész,1929年11月9日-2016年3月31日),匈牙利作家,1944年被关押在集中营,2002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 普里莫·莱维(Primo Michele Levi,1919年7月31日-1987年4月11日),意大利作家,化学家,犹太人,1944年被关押在集中营内,于1945年因苏联解放集中营而逃脱。
- 鲁道夫·弗尔巴(Rudolf Rudi Vrba,1924年9月11日-2006年3月27日),斯洛伐克籍加拿大药理学家,1944年与阿尔弗雷德·韦茨勒自集中营里成功逃出,也是第一位向盟军通报集中营暴行的幸存者。
- 埃利·维瑟尔(Elie Wiesel,1928年9月30日-2016年7月2日),罗马尼亚作家、政治活动家。1986年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
- 威托德·皮雷茨基(Witold Pilecki,1901年5月13日-1948年5月25日),波兰士兵,波兰抵抗组织成员,唯一一位自愿进入集中营的关押者,在集中营内组织了抵抗运动并向同盟国通报了纳粹在奥斯维辛集中营的暴行,于1943年4月26-27日从集中营逃脱。因忠于波兰流亡政府于1948年被波兰人民共和国处决。
- 维克多·弗兰克(Viktor Emil Frankl,1905-1997年),奥地利神经学家、精神病学家,犹太人大屠杀幸存者,离营后成为存在主义心理学者。
- 安德烈·安德烈耶维奇·尤先科(Andriy Andriyovych Yushchenko,1919年-1992年),前乌克兰总统维克多·安德烈耶维奇·尤先科的父亲。
- 奥托·法兰克(Otto Frank,1889年5月12日-1980年8月19日),安妮·法兰克之父,继承女儿安妮的日记手稿,并安排该日记的出版。
- 萨拉莫·亚鲁(Salamo Arouch,1923年1月1日-2009年4月26日),希腊籍犹太人大屠杀幸存者,1941年以17岁的年龄成为巴尔干半岛最年轻的中量级拳王冠军,1943年连同家族成员到达奥斯威辛,在奥斯威辛集中营以打拳娱乐纳粹党员,囚犯编号为136954,在1945年苏军解放奥斯威辛集中营后离开波兰,移居于以色列特拉维夫,在1989年其真人故事被米高梅拍成电影《魔鬼集中营》(Triumph of the Spirit)。
- 以色列·克里斯塔尔(Yisrael Kristal,1903年9月15日-2017年8月11日),波兰企业家,犹太人。克里斯塔尔及其家人在1944年8月进入集中营,最终只有他存活下来。1947年娶第二任妻子,之后全家移民至以色列海法,成为超级人瑞,一度为世界上在世的最年长男性。享寿113岁330天。
- 莉莉安娜·塞格雷(Liliana Segre,1930年9月10日-),义大利终身参议员,犹太人。义大利种族法通过后被逐出学校,1944年2月6日被送往集中营,最后全家族仅剩她被苏联红军救出。
- 莱昂·雷森(Leon Leyson,1929年9月15日 - 2013年1月12日),波兰裔美国人的大屠杀幸存者,也是最年轻的辛德勒犹太人之一,由奥斯卡·辛德勒拯救的犹太人。他死后出版的回忆录“辛德勒名单:木箱上的男孩(The Boy on the Wooden Box: How the Impossible Became Possible... on Schindler's List)”在大屠杀事件半个多世纪后,八十高龄的他写下这段经历,书上详述了他在大屠杀中的经历,提醒了战争之恶,以及人性的光辉与力量。[12][13]
宣传事件
[编辑]21世纪初开始西方国家有一种宣传认知是美国解放了奥斯威辛,其实1945年1月27日是苏联军队解放了该地并有大量历史照片。2020年1月解放纪念日上德国明镜周刊也勘误发表错误推特是美国解放该地,之后被德国民众指出错误,后编辑部表示“发生了一个特别尴尬的错误,为此我们只能道歉。”该周刊的代表说,他们接受写给他们的批评当作是“公正的惩罚”。[14]但同日美国驻丹麦大使馆也发文称纪念当年美军解放奥斯维辛,也被网民指出错误,虽未删除推文,但第二天在原推文下面回复并且置顶了不是美国士兵而是苏联士兵解放奥斯维辛的更正声明,并且还发布了新的更正声明推文。[15]
俄罗斯媒体则认为奥斯威辛历史的相关改写是一项系统化谋略,[16]意图抹去苏联军的二战贡献,其中主要推手是雅诗兰黛集团的第二代公子罗纳德,其也是纽约“世界犹太人大会”创办者[17],与亲俄的“欧洲犹太人大会”创立者坎特长期对立争夺舆论话语权。
注释
[编辑]参考文献
[编辑]- ^ Decision 3 COM XII.46 - Consideration of Nominations to the World Heritage List. UNESCO World Heritage Centre. 1979 [2024-07-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7-11) (英语).
- ^ World Heritage Committee approves Auschwitz name change. UNESCO World Heritage Centre. 2007-06-28 [2024-07-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7-03) (英语).
- ^ Change to the Auschwitz Entry on the UNESCO World heritage List. Auschwitz-Birkenau State Museum. 2007-06-28 [2024-07-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7-11) (英语).
- ^ Rebecca Wittmann. Beyond Justice: The Auschwitz Trial.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05: 3. ISBN 0674016947.
- ^ Auschwitz sign stolen 'by neo-Nazis'. Daily Telegraph. 2009-12-18 [2010-05-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2-01).
- ^ Auschwitz sign found in three pieces. Daily Telegraph. 2009-12-21 [2010-05-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2-01).
- ^ Sweden to extradite Auschwitz sign theft suspect. BBC. 2010-03-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09).
- ^ Politicsdaily.com. [2010-05-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1-03).
- ^ DigitalJournal.com. [2010-05-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2-11).
- ^ Swedish man behind Auschwitz theft gets three year sentence. France 24. 2010年12月30日 [2024年3月17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年3月17日).
- ^ Polish court jails three men for Auschwitz sign theft. BBC. 2010-03-18 [2010-05-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3-04).
- ^ 柳橙与橘子 (azonep). 戰爭可以剝奪童年,卻無法剝奪這男孩的意志與勇氣《辛德勒名單:木箱上的男孩》 @ 柳橙與橘子的部落格 :: 痞客邦 ::. 柳橙与橘子的部落格. [2019-09-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2-01) (中文(台湾)).
- ^ Leon Leyson. Wikipedia. 2019-09-27 [2019-09-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2-01) (英语).
- ^ 《明鏡週刊》為美軍解放奧斯維辛集中營的帖子道歉. [2020-02-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27).
- ^ 大屠杀纪念日,美国大使馆错误地宣称美国解放了奥斯威辛. [2020-02-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2-01).
- ^ Behind The Auschwitz Commemorations, A Raw Putin Power Play. [2020-02-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2-08).
- ^ 以國總理涉貪遭偵訊 撼動以國政壇. [2020-02-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2-01).
参见
[编辑]外部链接
[编辑]- 奥许维兹-比克瑙国家博物馆官方网站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波兰文)(英文)
- 美国大屠杀纪念馆(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人间炼狱!波兰奥斯威辛集中营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波兰奥维辛集中营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Auschwitz 人工地狱 残忍的死亡工厂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