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质子—质子链反应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质子﹣质子链反应在太阳或更小的恒星上占有主导的地位。
对数呈现不同温度(T)下质子-质子(PP)、碳氮氧 (CNO)和3氦融合过程的相对能量输出(ε)。虚线显示了恒星内PP和CNO过程联合的能量生成。在太阳核心的温度下,PP过程会更有效率。

质子﹣质子链反应是恒星内部将融合成的几种核聚变反应中的一种,另一种主要的反应是碳氮氧循环质子﹣质子链反应太阳或更小的恒星上占有主导的地位。

克服两个氢原子核之间的静电斥力需要很大的能量,并且即使在太阳高温的核心中,平均也还需要1010年才能完成。由于反应是如此的缓慢,因此太阳迄今仍能闪耀着,如果反应稍为快速些,太阳早就已经耗尽燃料了。

通常,质子﹣质子熔合反应只有在温度(即动能)高到足以克服它们相互之间的库仑斥力时才能进行。质子﹣质子反应是太阳和其它恒星燃烧产生能量来源的理论,是在1920年代由亚瑟·史坦利·艾丁顿主张和提出基本原则的。当时,太阳的温度被认为太低,以至于不足以克服库仑障壁。直到量子力学发展之后,发现质子可以经由波函数隧道,穿过排斥障碍而在比传统预测为低的温度下进行聚变反应。

pp链反应

[编辑]

第一个步骤是两个氢原子核1H质子)融合成为,一个质子经由释放出一个 e+和一个中微子成为中子

1H + 1H → 2H + e+ + νe

在这个阶段中释放出的中微子带有0.42MeV的能量。

第一个步骤进行的非常缓慢,因为它依赖的吸热的β正电子衰变,需要吸收能量,将一个质子转变成中子。事实上,这是整个反应的瓶颈,一颗质子平均要等待109年才能融合成氘。

正电子立刻就和电子湮灭,它们的质量转换成两个γ射线光子被带走。

e+ + e → 2γ (它们的能量为1.02MeV)

在这之后,氘先和另一个氢原子融合成较轻的同位素3He

2H + 1H → 3He + γ (能量为5.49 MeV)

然后有三种可能的路径来形成氦的同位素4He。在pp1分支,氦-4由两个氦-3融合而成;在pp2和pp3分支,氦-3先和一个已经存在的氦-4融合成铍。

在太阳,pp1最为频繁,占了86%,pp2占14%,pp3占0.11%。还有一种是极端罕见的pp4分支。

pp1分支

[编辑]
3He +3He → 4He + 1H + 1H + 12.86 MeV

完整的pp1链反应是放出的净能量为26.7MeV。pp1分支主要发生在一千万至一千四百万K的温度,当温度低于一千万K时,质子﹣质子链反应就不能制造出4He。

pp2分支

[编辑]
       3He + 4He 7Be + γ
       7Be + e 7Li + νe
       7Li + 1H 4He + 4He

pp2分支主要发生在一千四百万至二千三百万K的温度。

90%的在7Be(ee)7Li*的反应中产生的中微子,90%带有0.861MeV的能量,剩余的10%带有0.383 MeV 的能量(依据锂-7是在基态还是激发态而定)。

pp3分支

[编辑]
       3He + 4He 7Be + γ
       7Be + 1H 8B + γ
       8B 8Be + e+ + νe
       8Be 4He + 4He

pp3链反应发生在二千三百万K以上的温度。

pp3链虽然不是太阳主要的能量来源(只占0.11%),但在太阳中微子问题上非常重要,因为它产生的中微子能量是非常高的(高达14.06 MeV)。

pp4或Hep

[编辑]

虽然预测上有这种反应,但因为极为罕见(在太阳中只占千万分之三的量),因此从未曾在太阳中被观测到。在此种反应中,氦-3直接和质子作用成为氦-4,可以产生能量更高的中微子(高达18.8 MeV[来源请求])。

3He + 1H → 4He + νe + e+

能量释放

[编辑]

比较最后产生的氦-4和4个质子的质量,显示少了0.007或是0.7%的质量。这些质量被转换成了能量,在各自的反应中以γ射线和中微子的形式释放出去。在一个完整的反应链可以得到26.73MeV的能量。

只有以γ射线释放的能量会和电子与质子作用来加热太阳的内部。这些热量支撑著太阳使它不致于因为本身的重量而崩溃。

中微子不会与一般的物质发生相互作用,而且不会支持太阳去对抗本身的重力崩溃。中微子在pp1、pp2和pp3链分别带走2.0%、4.0%和28.3%的能量[1]

pep反应

[编辑]
在2006年9月7日,关于中微子和暗物质的NDM国际会议网站上,恒星内的质子﹣质子和电子捕获链反应图。


恒星内的质子﹣质子和电子捕获链反应比例图。

也能经由罕见的pep(质子﹣电子﹣质子)反应(电子捕获)产生:

1H + e + 1H → 2H + νe

在太阳,pep反应和pp反应的比率是1:400,但是pep反应产生的中微子拥有更高的能量:在pp反应的第一步产生的中微子能量是0.42MeV,而pep反应产生的中微子谱线能量集中在1.44MeV。

pep和pp反应可以被看成是相同的基本相互作用,以两种不同的费曼图表示。此处电子穿越到反应的右边成为一个反电子,这在2006年NDM的网站图中表示的是恒星内的质子﹣质子和电子捕获链反应。[2]

参考文献

[编辑]
  1. ^ Claus E. Rolfs, William S. Rodney: Cauldrons in the Cosmos,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8, 354. pp
  2. ^ Int'l Conference on Neutrino and Dark Matter, Thursday 07 Sept 2006, http://indico.lal.in2p3.fr/getFile.py/access?contribId=s16t1&sessionId=s16&resId=1&materialId=0&confId=a05162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Session 14

相关条目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