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童军活动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童军活动
国家或地区世界
英国(起源)
创立日期1907年
创始人罗伯特·贝登堡
 童军主题
2010年于墨西哥墨西哥市,童军服务员欢迎一名男孩加入童军。

童军活动(英语:Scouting,简称童军,也称童军运动[a],台湾和港澳旧称童子军[b]),是一个国际性的、按照特定方法进行的青少年社会性活动。童军活动的目的,是向青少年提供他们在生理、心理和精神上的支持,培养出健全的公民[1],最终目的是希望将来这些青少年可以回馈社会并对社会有所贡献。

童军运动开始于1907年,当时英国陆军中将罗伯特·贝登堡英国白浪岛举办第一次的童军露营。贝登堡以他早期的军事著作为基础,在他的著作《童军警探》(伦敦,1908年)写下了童军运动的原则,并受到丛林印地安人创办人欧尼斯特·汤普森·西顿基督少年军创办人威廉·亚历山大·史密斯的影响和出版家西里尔·亚瑟·培生的支持。在20世纪的前半期,这个运动发展成包括3个童军年龄层(幼童军童军罗浮童军)和3个女童军年龄层(小女童军女童军兰姐女童军)。

童军运动采用童军运动方法,此方法强调以实际的户外活动作为非正式的教育训练方式,内容包括露营、森林知识、水上活动、徒步旅行、野外旅行和运动等。另外一个可明显识别此活动的特色是童军制服,主要是为了消弭国家及社会地位之间的差异性,和达到人与人之间相互平等的状态,常见的装备有领巾、军帽和可识别的主要服装。而童军运动中独特的制服徽章包括了以百合花饰三叶草图案为主的组织徽章,还有童军布章等荣誉象征。

2007年,童军和女童军共有超过3,800万成员,涵盖216个国家和地区。统整这些运动的组织为世界童军运动组织(成员包括各国童军组织和男女童军组织)和世界女童军总会(成员包括各国女童军组织和男女童军组织)。

2007年也是童军运动创立以来的100周年,世界各地童军组织为了庆祝这一年而规划许多活动。

历史

[编辑]

起源

[编辑]
白浪岛童军露营纪念碑
1947年中华民国国民大会代表选举上海某投票点的童军

罗伯特·贝登堡曾分别在1880年代和1890年代,于印度南非服役。在他小时候,就钟情于森林生活知识和军事斥候训练,而且也将这些技能在军事训练中教导给他的军士和士兵,因此他的属下可以在荒郊野外中求生。他注意到要教导士兵的是发展他们的独立精神,而不是盲目地跟从军官的指挥[2]

1896年,也就是第二次马塔贝里战争英语Second Matabele War时,贝登堡被指派到南罗德西亚马塔贝莱兰地区,担任弗雷德里克·卡林顿英语Frederick Carrington将军的参谋长;而贝登堡也在那时,遇到了美国出生的英国侦察长弗雷德里克·罗素·伯纳姆,后来成为长年知己[3][4]。这些事件对贝登堡而言,成为了一段形成性的经验,因为他不仅有时间在敌方领地执行指挥侦察任务,而且许多童军的概念也在这个时候逐渐成形[5]。贝登堡与伯纳姆在马托博的联合侦查队当中,伯纳姆教导贝登堡森林知识英语Woodcraft,启发贝登堡设计出童军的相关计划,以及荣誉规章[6][7]。森林知识在当时,是美国印第安人以及拓荒者的实际经历,在英国则是普遍不熟悉,但却是伯纳姆最熟悉的部分[3]。这些技能最终成为童军运动的基础,也就是童军技能。贝登堡和伯纳姆都认为,由于非洲地区的情势变化,是英国陆军必须要适应的部分;因此在联合侦察任务的同时,他们开始讨论适合年轻人的广泛森林知识训练计划,包含了探险、追踪、原野技能以及自我生存等[8]。这段期间,贝登堡也首次与伯纳姆一样,戴上史泰森军帽,也携带了恩德贝勒人的战争用库杜号角,而这个号角后来被使用于白浪岛童军露营当中,每天叫醒参与童军的形式[9][10][11]

南非第二次布尔战争中,贝登堡在一座小城梅富根遭到一支强大的布尔军队所包围,史称梅富根城战役[12]。其中,梅富根军校学生军团是一群为了解救和协助因军事职责而身陷此战役中的军士,经由传送讯息和保持占领梅富根的状态,来支援部队的青少年军团。这个军团运作地非常完美,对于防守梅富根有很大的帮助(1899年-1900年),而这是贝登堡想要创立童军运动的众多因素之一[13][14][15]。每位军团成员都接受了一个绘有合并指北针和矛头图案的徽章。而这个徽章的图案很像后来童军运动采用百合花图案所做的的国际象征图腾[16]

英国,所有公民借由报纸,仿效他的奋斗精神;当梅富根城包围的状态解除后,贝登堡更成为一位国家英雄。这个事件也促使他的一本关于军事训练的小本训练手册,《警探术》(Aids to Scouting)的销售量大增[17]

回到英国之后,他注意到青少年对这本书有很大的兴趣,而且这本书也经常被教师和青少年团体运用[18]。他被建议重写这本书以符合青少年的需求,尤其是基督少年军的监督更是建议他这样做。这个团体是一个大型的青少年运动组织,以严谨的军事训练方法训练青少年。贝登堡思考着这样的做法并不会引起注意,反而认为当未来的童军运动使用它时,这本书可以大幅度的增加一些内容[19]。他学习了其他的计划,部分的内容也被使用在童军运动上面。

在1906年7月,欧尼斯特·汤普森·西顿送给贝登堡一本他的著作《The Birchbark Roll of the Woodcraft Indians》。英裔加拿大人,当时住在美国的西顿,在1906年10月会见了贝登堡,分享了在青少年训练方法上的一些见解[20][21]。在1907年贝登堡创立了一个方案叫做“小队计划”(Boy Patrols)。同年,为了测试他的方案,他集合了20位来自不同社会地位的青少年,并且在8月于英国英格兰多塞特郡普勒港白浪岛举行为期一周的露营(详见白浪岛童军露营条目)[22] 。他的组织化方案,现在所熟之用于童军训练的一个重要关键制度,小队制度,允许青少年可以自我组织成一个小队并且选出小队长[23]

在1907年秋天,一位著名的出版家,亚瑟·培生,为了支持贝登堡即将出版的著作《童军警探》,经由他的安排,开始进行广泛的巡回演说计划。贝登堡不只是重写了他的原来著作《警探术》,并且改变了原来军事导向的内容,将之转换成训练技巧(主要在生存技巧)成为训练非军事导向人物,边境居民和探险家(以及后来的水手和飞行人员)的书籍[2]。除此之外,他还经由个人心理教育的认知,而加入和扩编了一些创新的教育原则(童军运动方法),包含吸引注意力的竞赛和游戏[21]

童军警探》第一次在1908年1月的伦敦,以6次双周系列期刊的方式出版,后来在1908年以书本型式在伦敦出版。这本书现在是第4本从古到今的畅销书籍[24],而且现在经常被视为《童军手册》的第一个版本[25]

在这个时候,贝登堡打算将这个计划用在一些已建立的组织,尤其是用在威廉·亚力山大·史勿夫所创办的基督少年军当中[26]。然而,由于他个人的名望很高,以及被他的著作中,有关户外活动的冒险性所吸引,青少年们自动地组成童军小队,并且涌进大量想要请贝登堡协助的相关人士。他鼓励他们,而童军运动就此开始快速且大量地成长。在童军运动成长后,海童军空童军以及其他专门的项目都陆续加入这个运动当中[27][28]

成长

[编辑]
奥莉芙·贝登堡

在《童军警探》出版后,童军运动开始在大英帝国各地,自发性地快速成立相关组织和小队。第一个在当时英国以外特许成立的英属殖民地童军团,是在1908年的直布罗陀,很快的马耳他也跟进成立。第一个在当时海外英国自治领特许成立的童军团是加拿大,其后跟进的是澳大利亚新西兰南非智利是第一个非英国海外殖民地和自治领成立童军团的国家。在1910年,阿根廷丹麦芬兰大公国法国德意志帝国希腊王国英属印度英属马来亚墨西哥荷兰挪威俄罗斯瑞典美国都有童军组织[29][30]。第一次的童军大会,在1910年的伦敦水晶宫举行,共出席了约10,000名童军成员和1位女童军成员。

这个活动原先聚焦在11岁至18岁的男性青少年,但是当童军运动蓬勃发展之后,渐渐浮现出统筹青少年和青少女训练与领导的需求性。在1910年代晚期,第一个幼童军罗浮童军阶段团体加入了这个运动当中。这些阶段团体开始时是独立运作的,直到他们受到所属国家或地区的童军组织的认可而纳入组织中。像是在美国,幼童军成立于1911年,但直到1930年才被认可纳入[30][31][32]

1918年,亚美尼亚童军第一次游行。

女童军在童军运动开始发展的起初,就成为这个运动的一部分。贝登堡和他的妹妹艾格妮丝·贝登堡,在1910年引入了女童军,和童军运动属平行关系。在唯一参加水晶宫童军大会的女童军成员请求之下,安尼斯·贝登堡在1910年创立女童军运动时就成为了第一位总领袖。1914年她创立了玫瑰童军(Rosebuds)阶段-稍后重新命名为幼女童军阶段。在贝登堡爵士的妻子,奥莉芙·贝登堡的支持下,1920年安尼斯·贝登堡请辞了总领袖的职务,而奥莉芙·贝登堡则在1918年就任英国女童军总领袖,1930年任职世界女童军总领袖。在这个时候,由于社会标准及价值观的限制,女童军和童军不可避免地必须处在分开进行的状态下各自发展,直到1990年代,3分之2附属于世界童军运动组织的童军组织才同时合并了这两个运动[33]

贝登堡不可能独自建议和领导所有想要求助于他的团体和组织。早期的童军服务员训练营在1910年于伦敦,1911年于约克郡举行。贝登堡爵士想要将这个训练尽可能地落实,以鼓励成人担任领导角色,所以木章训练课程发展成了一个受到认可的服务员或领袖训练计划。这个训练的发展受到第一次世界大战所拖累,所以直到1919年才开始了第一次的木章训练[34],而木章训练经由各国童军组织和男女童军组织,实施于各个国家。在伦敦附近的极伟园,于1919年由英国童军总会获得,并且成为一处成人训练中心和童军露营地[35]贝登堡编写了《童军教练须知》(Aids to Scoutmastership),用来训练童军服务员,并且编写了其他手册用在新的童军衔段或团体,像是幼童军女童军。在这些书籍中,其中一本是《罗浮迈向成功之路》(Rovering to Success),在1922年写给罗浮童军。而在英国,其中一次大规模的服务员训练是在2007年,从基本的训练到专业项目训练都有,也包括了木章训练。

影响

[编辑]
美国总统卡尔文·柯立芝于1927年对1500名每年被接见于美国国会的童军成员致意

传统童军运动的重要基础皆起源于贝登堡在教育和军事训练上的经验。当他创立童军运动的时候,已经是50岁已退休的陆军军官了,而他革命性的想法鼓舞了上千人的青少年族群,并从社会的各个角落中,汲取并包含了多数从未想过的活动。在当时的英语系国家中,可以和童军运动相互竞争的组织包括基督少年军左派军国主义森林知识团。但是这些运动的发展和成长总是赶不上童军运动[36]

童军运动的训练模式曾被批评为太过军国主义[37]。军队化样式的制服、仿阶级制度的徽章、升旗仪式和铜管乐队曾经在早年被普遍采用,因为这曾是当时正常社会的一部分表状;但从那时起这些项目就在童军运动和社会上很少或取消采用。

澳大利亚童军参与虔敬聚会,一种非正式且有精神性质的童军仪式

地方化也是童军运动中一个很重大的部分。童军运动经由各地的采纳和修饰后,已经可以包容广泛且多样化的文化。在美国,童军运动大量加入描绘美国边境生活经验的形象。这种状况不只是在幼童军中使用动物类型的徽章,而且受到美国印地安人对于大自然有很紧密的关联影响,使得在美国的童军训练中,出现特别的原野生存技能训练。相反的,英国的童军的形象很像是南亚次大陆地区人民的模式,因为在早期此区非常着重于侦查行动。贝登堡印度的个人经验促使他采用约瑟夫·鲁德亚德·吉卜林的《丛林奇谭》(The Jungle Book),影响了幼童军的主要形象。举例来说,幼童军中被使用在童军领袖的别名,阿克拉,是书中领导狼群的领导者[38]

童军活动这个名词(原来的意思叫做“侦查”)听起来好像是在战时充当执行军事侦察时,一个重要并且具有冒险性质的活动,作为驱使整个战争进行的引子。事实上,贝登堡当初编写了这本军事训练书籍,《警探术》,是因为他注意到英国刚入伍的军士,必须增进侦查斥候工作时的技能,尤其是在主动、自立及观察的技巧。但是他意想不到的是,这本书大受青少年间的广泛注意。就像他改写这本书成为《童军警探》一样,此运动采用了Scouting(侦查、斥候)这个名词转型成童军也是很自然的事[39]

“为神(或上苍)尽本分”是童军的一个重要原则,意旨在使青少年超越物质世界,并追求其生命中的意义,贝登堡认为宗教信仰是童军运动的重要因素[40][41]。而这个原则在其他国家之间的应用和转型,有着各式各样的差异性[42][43]美国童军除了无神论者之外,皆可以就任高级职务[44]。在英国英国童军总会,需要成年人的服务员赋予更大的权力,因此在该组织内的各个职务可以接受无神论者,只要各地方的委员对于这类服务员,必须要求支持童军的价值观和信念,以及调查参与童军运动的青少年之后,所得出的结果感到满意即可[45]加拿大童军根据“坚持精神上的原则”这个诠释,对于“为上苍尽本分”作出很宽松的定义,而且除了无神论者外,没有一项政策是关于这个原则的考量[46]

1948年第一届立法委员选举时站在票柜边的女童军

在二战之后、国民党离开大陆前的中华民国,中华民国童军在众多场合发挥了作用,尤其在1947年11月21日的国民大会代表普选进行时,童军在南京上海等各大城市街道游行呐喊,呼吁人民参加投票,并积极在票柜前监督投票秩序,对选举顺利进行起到了重大作用[47]

童军运动特色

[编辑]

童军运动使用童军运动方法作训练,这包含了非正式教育,并且强调在野外作实际演练。这个训练计划大致适用于6岁至25岁(纵使在其他国家或地区,对于这个年龄限制,有不同的定义),并且这个计划的一些具体目标是必须适用在适当的年龄层上。另外童军活动中,有种特别的工具称“童军椅”,基本上是由军绿迷彩色所组成具有保护色的方便携带折叠椅,后续发展成了灰色简洁的折叠办公室椅,因此办公室椅也称作“童军椅”。[48][49]。在全球各地,童军运动方法和童军运动是束缚在一起的。

童军运动方法

[编辑]
法罗群岛女童军纪念邮票

童军运动方法是男女童军和其组织,教导及训练其下各个阶层的主要原则。世界童军运动组织对于童军运动有以下的描述:“......(这是)一个开放给所有种族、宗教和出身青少年自发性的非政府运动,并遵循当初创始者(贝登堡)所构想、创建的目的、方法和原则......[48]”,而又描述了童军的目标是“促进青少年的发展,并使他们认知作为一个个体、负责任的公民以及他们所属地区、国家和国际社群的成员,必须在他们的体能、智能、社会和精神上的潜能达到完美的境界[48]。”

童军运动的原则描述了一个针对所有成员行为举止的规范,并且描绘了这个运动的特色。童军运动方法是一种先进教学的系统化方法,这种设计是为了完成上述的目标,并包含了以下几个要素:童军规律童军诺言、从做中学、小队制度、吸引人的进程活动设计和自然环境的协助[50][51]。社区服务在世界童军运动组织和世界女童军协会当中是主要的元素,而世界女童军协会所用的童军运动方法则另外加入了一项元素:社区服务[52]

童军诺言或誓词包含了世界各地童军运动的共同行为规范和价值观,且互相规范著各童军组织。而童军运动特别重视从做中学,主要让童军成员累积经验和熟悉实作技巧,并学习建立自信心。小队制度建立了团队合作的能力、学习友爱和忠诚,并紧密结合,发挥同舟共济、患难与共的精神,有如兄弟姊妹的情谊。这些强调团队精神和个人荣誉(诸如负责任、道德品格、自立、自信、可信任和敏捷等)的训练,最终的目的是发展合群和领导的能力。多种具有进度性和具吸引力的活动计划(诸如野外露营技能和服务性计划),扩展了童军的视野,并团结童军伙伴们;童军运动方法所发展出来的活动和游戏,则提供较轻松的方法来训练各种技能,而户外环境提供了跟大自然接触的机会,培养出青少年的健全体格,且借由发觉大自然的奥妙,能够探寻精神层次的问题[49]

自1907年童军运动诞生,全球童军均接纳童军诺言(或童军誓词)去激发运动的理想和投入童军规律,诺言和规律的形式随不同地区和时间而异,但必须满足世界童军运动组织的要求,这些要求正是一个地区或国家童军总会加入世界童军运动组织会员的条件和资格[48]

自1907年,童军铭言之一,“准备”,就以不同的语言,被数百万童军所遵循,而另一个童军铭言是“日行一善”[53]

活动

[编辑]
波兰一处罗马天主教会前的女童军
这个在1982年竖立的雕像是纪念在1979年于澳大利亚西澳大利亚州佩利湖英语Floreat, Western Australia举办的大露营和童军75周年庆

实施童军运动方法的常用方法,就是约定时间聚成一个小团体来分享经验,或举办仪式和活动等,并强调在各年龄层所具有的态度下,善尽公民责任,和测试青少年的决策能力。培养对野外和户外活动的爱好与欣赏,是这些方法中的一个重要的元素,主要活动包括露营木工、水上活动、山艺、旅行运动[54][55]

露营是每个童军团各阶段都会有的重要活动,但是这些露营活动会以周期性的露营活动(如美国联团露营英语Camporees)或大露营的名称举办。周期性露营是一年数次举办的一种地区性露营,时间多半在周末,参加的人员多半是营地附近的童军团。这种活动都会有一个主题,像是斥候工程英语Pioneering (Scouting)等。世界罗浮童军大会,原本主要聚焦在罗浮童军,后来也将焦点放在童军服务员大露营指的是大型的国家或国际活动,通常每4年举办,通常会有上千个童军团参与,为期1到2星期。大露营所包含的主题有各类比赛、侦查竞逐、童军纪念品搜集交流(或市场)、水上运动、木工、射箭、来福枪猎枪射击等跟大会主题有关的活动[56]

对于一些国家,每年所聚焦的是,在夏季里花上至少一个星期的时间,从事于户外活动。这些活动可能是露营、健行、航海、或一个团或小队在一起的旅行,或一个由较大地方的童军单位主办的夏季营队。童军人员参与这些夏季营队,主要是致力于得到荣誉布章、晋级和精进童军技能。夏季营队也有专门为老童军开设的专业技能课程,如航海、背包徒步旅行、独木舟、急流航行、探查洞穴和钓鱼[57][58]

在国际层级的露营中,童军运动认知到其中一项任务,是促进国际间的融洽与和平[59]。各种不同的自发性活动,是训练童军成员可以达成他们的目标,这些目标包括:对广大社群有利益的活动发展计划,挑战偏见,和鼓励容忍社会的多样性。其中的一个例子,就是和非童军团体(包含各种非政府组织、联合国和列在《马拉喀什协定》里面的宗教体系)合作行动[60]

制服和独特的徽章

[编辑]
罗伯特·泰特·麦肯齐英语R. Tait McKenzie的作品《理想的童军》(Ideal Scout),当中展示了童军的制服。
个别国家或地区的徽章和制服,详见各国的童军组织或活动条目。

童军制服是一个被广泛认可的童军特征。根据贝登堡在1937年世界童军大露营中的演说当中提到,它“消弭了一个国家中社会阶层的差异性,并达到平等的目的;但更重要的是,它也消弭了国家、种族和宗教之间的差异性,并达到一种‘每个人都互为世界伟大兄弟的一分子’的全面性气氛[61]。”原始的童军制服,现在仍然被认可,包括了卡其色布料,直排钮扣设计的衬衫,另外还有鞋子和厚边的军帽。贝登堡也穿着短裤,因为他相信这样的穿着可以使童军在帮助别人时,减少大人和青少年间的年龄隔阂和距离。现今童军制服频繁地使用蓝色、橘色、红色和绿色,而且短裤在冬季时也替换成长裤,某些地区也因为“朴素、端庄”这种文化性要求而做出一些改变。

在考量到于活动中的敏捷特性,以及原本制服传达的平等概念两种设计导向下,童军制服变得非常实用。传统上衬衫有着紧密的接缝,以做为暂时性的理想担架,而童军就存在着训练利用衬衫配合着童军棍(有人认为这个物品很传统但有争议),进行急救的项目。皮革制的肩带、军帽上的绳钉或服务员的木章项圈,可以当成紧急时的止血带;而任何一块衣服或布料,都可以在受伤时派上用场。领巾可以很轻易地当成三角巾,给有需要的童军人员。童军训练中也鼓励使用袜带,应用于被雷击昏迷时的急救工具[61]

独特的徽章大都别在童军制服上面,作为世界童军的代表或辨识之用,包括了木章和世界童军会员章。童军运动有两个全球认可的徽章符号:一个是世界童军运动组织使用的百合花,以及世界女童军总会使用的三叶草。但即使这两个组织是全球两大童军组织,并非所有的各国童军组织是属于这两个组织之中[62][63]

字符号原本也用在英国和其他童军组织。其最早用于童军运动是在1911年时的感谢布章[64]贝登堡于1922年设计的功绩勋章,就是在百合花图案上加上卍字符号,颁给受赠者以代表好运。而鲁德亚德·吉卜林在印度也偶然用上了这个符号。但在1934年,童军界要求必须撤换这个符号,以便和稍后使用此符号的纳粹党有所区隔。因此,新版的英国功绩勋章就在1935年设计发行[64]

年龄阶段和童军团

[编辑]
一群香港幼童军

童军和女童军运动通常依照年龄和学龄被分成数个阶段,使得同一阶段的童军人员可以得到完善且合理的训练。这些年龄阶段的分法变化颇大,并且依照各个国家和地区的文化和环境而有所变化[65]

童军是发展给青少年(11到18岁)的。在很多的国家或地区童军组织会员中,这个年龄范围是童军女童军的年龄阶段。但这个运动后来发展到有必须接纳儿童(一般在6到10岁)和青年(原来的定义是18岁以上,最老到25岁)族群的需求,各个童军和女童军组织又把上述的年龄阶段切成类似“初级”和“高级”的阶段,而一些组织是把青年族群排除在外。就因为这样,年龄阶段在各个国家和组织中的划分方式,变化非常的大[66][67][68]

年龄层 童军部分 女童军部分
8-10 幼童军
Cub Scout
小女童军
Brownie Guide
11-17 童军
Boy Scout
女童军
Girl Guide
Girl Scout
18岁以上 乐行童军
Rover Scout
兰姐女童军
Ranger Guide

以上是贝登堡原先发展出来的年龄阶段。

各国对于儿童族群的童军称呼大致上有老虎幼童军英语Cub Scouting (Boy Scouts of America)幼童军幼女童军雏菊女童军英语Membership levels of the Girl Scouts of the USA#Girl Scout Daisies稚龄童军英语Beavers (Scouting)彩虹女童军幼雏童军英语Joey Scouts (Australia)鹦鹉童军泰迪女童军英语Girl Guides South Africa。而对于青年族群童军的称呼大致上有行义童军(或深资童军Venture Scouts,对于后期青少年童军的一般称呼)、乐行童军(对于青年童军的一般称呼)、冒险童军Venture Scouts英联邦地区的童军)、探险者童军Explorer Scouts英国童军14~18岁)和童军连线Scout Network,英国童军18~25岁)。各个国家和地区也设立了一些特定族群需求的阶段和项目。其中比较为人所知的是特能童军活动Extension Scouting),有时它也以“Scoutlink”(英国童军)的名称称呼之。而童军运动方法空童军海童军骑兵童军童军乐团等特殊童军团中修饰选用[69]

在很多国家和地区中,各地童军运动的各阶段,包含一或多个阶段的多个单一童军团,已经被系统化地编进同一个童军团中,这种称之复式童军团。在复式童军团的大伞之下,每个阶段是可分开的,而每一个也各自拥有各自的专门术语、训练项目和领导结构[70]

成人、领袖和服务员

[编辑]
贝登堡,世界童军运动创始人

对于童军有兴趣的,或是以前是童军或女童军的成人,通常会加入像是国际童军与女童军联谊协会的组织。在美国菲律宾,大学学生会参加男女混合的服务性兄弟会ΑΦΩ(名称引用希腊字母)。在英国,大学学生会参加童军和女童军学生协会,而研究生则会参加童军和女童军研究生协会

这些童军类团体大多由成人自愿者运作,像是父母、以前是童军或女童军的成人、学生、社区的领导者,也包含了教师和宗教领袖。童军服务员在这些团体的地位会划入“制服领袖”和“会友”的位置上。制服领袖或服务员常接受正式的训练,像是木章训练;会友委员常常支援担任兼职角色,像是会议咨询人员、委员会委员和顾问等,但是有少部分的会友是全职专业人员[71]

在各国和各地区的每个童军团或单位,都会有制服会员,像是童军团团长或助理,每个国家或地区其头衔都不一样。在某些国家或地区,这些童军团或单位常被会友支持着,可以从各项活动中担任会议的咨询者,到成为该团或单位的委员会一员。在一些童军团中,其委员会成员也会有制服委员和登记的服务员[72]

在这些童军团或单位之上还有更进一层的制服会员,称之为“长官”或“领导者”,分任该国或地区童军总会的各个地方行政区领袖,视国家或地区行政划分有所不同。领导者常和会友和专业人士共事,训练团队和其相关运作都是在这一层进行着。在英国和其他国家,各国或地区的童军组织,高级的制服会员常被推派为该组织的童军总监,视每个地方或国家而有不同的称呼[73][74][75]

世界童军发展概况

[编辑]

英国创立童军运动后,童军运动拓展到了全球各地。第一个在英国以外成立童军组织的是马耳他。在全球各个国家和地区中,至少各有一个童军或女童军组织。虽然各组织是各自独立的,但是各国或各地区之间的合作也是童军运动的一部分特色。在1922年,世界童军运动组织为了各国或地区童军组织(那时只有男性童军组织)的共同政策而成立。除此之外,每4年都会有世界童军大露营[76]

1928年,世界女童军总会成立,与世界童军运动组织相对,是针对女性的国家女童军或童军组织而设立。而世界女童军总会也成立了4个国际中心:墨西哥的我们的卡巴尼亚、瑞士的我们的雪丽、伦敦的和平之屋和印度的桑冈[77]

在今天,世界等级的童军组织有两个,他们是:

男女童军的合并

[编辑]
1996年瑞典世界罗浮童军大会中,来自不同国家的男女童军们

世界各地各有不同的态度去面对男女童军的合并。像美国等一些国家维持着男女童军分开的状态[78]。在其他国家,特别是欧洲,童军和女童军是合并的,而且欧洲地区童军都是以单一童军组织的型式,加入上述的2个国际童军组织中[79][80]。另外比如澳大利亚英国,他们的童军组织同时承认童军和女童军,但是他们的童军组织只加入世界童军运动组织,而他们的女童军组织被保留下来,成为一个分开来的运动组织并加入世界女童军总会。在斯洛文尼亚西班牙希腊,则是反其道而行,即女童军组织同时承认童军和女童军,而童军组织被独立开来[81]

英国英国童军总会于1991年起,合并了所有男女童军各阶段,但对于其童军团来说,并非强制性质,而现今52%的童军团都只有单一性别的组织。从2000年起,部分的年龄阶段可以接受女童军的加入。而英国童军总会决议,从2007年1月,也就是童军百周年开始,所有的童军团和年龄阶段的属性改为男女童军混合[82]

美国美国童军幼童军童军阶段只有男性才可加入;但在14岁以上的冒险童军阶段是男女混合的。而美国童军和美国女童军的成人服务员阶段,则是开放给男女成年人[83][84]

2006年统计显示,在155个世界童军运动组织的会员组织(代表155个国家或地区童军组织)当中,有122个只加入世界童军运动组织,而34个同时加入世界童军运动组织和世界女童军总会。在122个只加入世界童军运动组织的会员当中,95个为男女混合,20个为单一的男性童军组织。所有34个同时加入世界童军运动组织和世界女童军总会的会员都对男女童军开放加入[85]

而2007年统计显示,所有144个世界女童军总会的会员当中有110个只加入世界女童军协会,其中17个是男女混合,93个只允许女童军加入[86][87][88]

成员

[编辑]

截至2010年 (2010-Missing required parameter 1=month!),全球共有3,200万已注册的童军会员[89];而截至2006年 (2006-Missing required parameter 1=month!),全球也有1,000万已注册女童军会员[90],分布在216个国家或地区[91][90]

前20名童军与女童军组织成员较多的国家或地区如下表[c][33][92][93]
国家或地区 会员人数[89][90] 参与人口比例 童军运动创始年 女童军运动创始年
印度尼西亚 17,100,000  7.2% 1912 1912
美国 7,500,000  2.4% 1910 1912
印度 4,150,000  0.3% 1909 1911
菲律宾 2,150,000  2.2% 1910 1918
泰国 1,300,000  1.9% 1911 1957
孟加拉 1,050,000  0.7% 1920 1928
英国 1,000,000  1.6% 1907 1909
巴基斯坦 575,000  0.3% 1909 1911
肯亚 480,000  1.1% 1910 1920
韩国 270,000  0.5% 1922 1946
德国[d] 250,000  0.3% 1910 1912
乌干达 230,000  0.6% 1915 1914
意大利[e] 220,000  0.4% 1910 1912
加拿大 220,000  0.7% 1908 1910
日本 200,000  0.2% 1913 1919
法国[f] 200,000  0.3% 1910 1911
比利时[g] 170,000  1.5% 1911 1915
波兰[h] 160,000  0.4% 1910 1910
尼日利亚 160,000  0.1% 1915 1919
香港 100,000  1.4% 1914 1916

中立的和类似童军的组织

[编辑]
波兰共和国童军总会英语Związek Harcerstwa Rzeczypospolitej的女童军,属于欧洲童军联盟英语Confédération Européenne de Scoutisme的结盟会员。

从《童军警探》的第一次出版到跨国的童军组织世界童军运动组织成立之间,整整有15年的时间,并且《童军警探》以12种语言的版本,创造了数百万本的销售量。就这一点来看,童军运动将视野扩大到全世界的青少年,而且努力保持住这个硕大的成果[94][95]

自从原创性的童军制度,小队制度,被建立起来后,非主流的团体陆续成立。这种状况是起因于部分个人或团体,拒绝跟随童军的原创想法,但是他们却渴望参加类似童军的活动[96]。其他的人更断言,现在的世界童军运动组织,偏离了贝登堡爵士当初基于青少年所设想的概念,而趋向政治化。他们相信,由于长期发生在其组织中的政治阴谋,世界童军运动组织偏离了当初的目的,所以他们转而寻求返回最初且单纯的方式[97][98]

2008年,全球至少有539个独立童军组织[87],其中的367个是属于世界童军组织和世界女童军协会。剩下的172个童军组织中的半数,为地方性或国家取向的童军组织。大约90个国家或地区性童军总会感觉到要创立代替性的国际童军组织,为这些成员总会设定童军运动的标准和对应的活动。以下是4个独立性的国际童军组织[87]

一些类似童军的组织也成立了国际组织,例如:

而在社会主义国家,童军运动常以苏联时期创立的先锋运动取代,通常不具有童军运动中宗教或最高精神力量的概念,而以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或其相关的思想取而代之,例如中国少年先锋队

争议和冲突

[编辑]

自从1900年代早期创立童军运动以来,童军运动有时会被卷入社会争论当中,像是在美国南部的非裔美国人民权运动印度印度独立运动。在南非,童军运动是当时英国殖民时期引入,为的是要增强其统治权力,但后来却因南非童军引用童军规律的精神(童军是其他童军伙伴的兄弟)使得大英帝国的统治合法性受到挑战,并且遭到全体童军要求其完全的大英帝国公民权[99][100]

近代,全球童军碰到了以下争议:

  • 童军运动的核心概念强调“泛宗教概念”或“最高精神力量概念”,造成部分国家,尤其是美国童军,曾经对于无神论者不可知论者LGBT采取禁止参与的措施,并遭到公众批评[101][102]
  • 部分童军组织由于对“主流”或“现代化”的童军运动感到不满,而想要推动童军运动传统化,因此造成各国内出现该派别的童军组织,并和已经存在的童军组织相互冲突,其中一个例子便是加拿大的加拿大贝登堡童军加拿大童军之间的争端[103]
  • 全球童军诺言当中的概念,“对神尽本分”,由于各国对于其所隐含的宗教概念有不同见解,造成部分争端,因此在1920年代,贝登堡批准其中6个国家可以使用不含该句的童军诺言版本[104],目前还在使用的国家有法国、荷兰和捷克,并且仍然有其他国家的童军组织对于该诺言出现排斥[105][106]

电影和艺术中的童军

[编辑]

在20世纪,童军成为众多国家或地区中,众多文化的一部分,因此众多的电影和艺术作品都采用过这个主题[107]。这在美国尤其非常普遍,而且在美国文物和文献上,童军和居住在农舍的雇工文化非常接近。诺曼·洛克威尔皮埃尔·朱伯特Pierre Joubert)和约瑟夫·萨塔利Joseph Csatari)等画家的作品,及1966年的电影《跟我来,男孩们》(Follow Me, Boys!)表达了将童军转为理想化美国精神的原形。有时童军也被拿来做诙谐的角色,像是1989年的电影《娘子军大破比佛利山》(Troop Beverly Hills),以及2005年的电影《父辈的大角逐》(Down and Derby),而且经常将童军小说化,所以读者、观众等可以不用提醒童军这个名称就知道这些作品有童军的存在。在1980年,苏格兰歌手和流行歌曲作家杰瑞·拉弗帝Gerry Rafferty)在他的专辑《蛇梯棋》(Snakes and Ladders)中录制了一首歌〈我曾是位童军〉(I was a Boy Scout[108]。最近的例子则为动画公司皮克斯于2009年所创作的《天外奇迹》,以及2015年派拉蒙影业的《僵尸教战守则》。

注释

[编辑]
  1. ^ 是不受政治影响的活动,“童军”术语为有参与童军活动的身份或组织,也是一个年龄阶段,但平常已经习惯将此活动称之为“童军”;而童军活动的另一种说法为“童军运动”(Scouts Movement)。之后将以“童军运动”或“童军”称呼之。
  2. ^ 台湾中华民国童军总会于2008年6月1日将“童子军”改为“童军”;香港现在已经不再称作“童子军”(包括香港法例)。
  3. ^ 完整的列表请参见世界童军运动组织会员列表世界女童军总会会员列表
  4. ^ 包含90,000名非结盟之童军与女童军,参见德国的童军运动
  5. ^ 包含30,000名非结盟之童军与女童军,参见意大利的童军运动
  6. ^ 包含60,000名非结盟之童军与女童军,参见法国的童军运动
  7. ^ 包含5,000名非结盟之童军与女童军,参见比利时的童军运动
  8. ^ 包含20,000名非结盟之童军与女童军,参见波兰的童军运动

参考文献

[编辑]
  1. ^ 世界童军运动组织(2003年),童子军运动的目的,《童子军运动的基本原则》,中华民国童军文教基金会,P.9
  2. ^ 2.0 2.1 (英文)贝登堡, 罗伯特. Chapter X. Lessons from the varsity of life. 1933 [2007-02-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2-02). 
  3. ^ 3.0 3.1 Burnham, Frederick Russell. Scouting on Two Continents. Doubleday, Page & company. 1926. OCLC 407686. 
  4. ^ Lott, Jack. Chapter 8. The Making of a Hero: Burnham in the Tonto Basin. Boddington, Craig (编). America -- The Men and Their Guns That Made Her Great. Petersen Publishing Co. 1981: 90. ISBN 0-8227-3022-7. 
  5. ^ Proctor, Tammy M. A Separate Path: Scouting and Guiding in Interwar South Africa. Comparative Studies in Society and History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July 2000, 42 (3). ISSN 0010-4175. OCLC 1564563. 
  6. ^ DeGroot, E.B. Veteran Scout. Boys' Life (Boy Scouts of America). July 1944: 6–7 [2010-07-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7-26). 
  7. ^ Baden-Powell, Robert. Scouting for Boys: A Handbook for Instruction in Good Citizenship. London: H. Cox. 1908. xxiv. ISBN 0-486-45719-2. 
  8. ^ van Wyk, Peter. Burnham: King of Scouts. Trafford Publishing. 2003 [2014-05-22]. ISBN 1-4122-0028-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8-02). 
  9. ^ Jeal, Tim. Baden-Powell. London: Hutchinson. 1989. ISBN 0-09-170670-X. 
  10. ^ Orans, Lewis P. The Kudu Horn and Scouting. PineTree Web. [28 July 20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3-01). 
  11. ^ Forster, Reverend Dr. Michael. The Origins of the Scouting Movement (DOC). Netpages. [2007-10-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3). 
  12. ^ (英文)The Siege of Mafeking. British Battles.com. [2006-07-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6-22). 
  13. ^ (英文)The Mafeking Cadets. Scouting Milestones. btinternet.co.uk. [2007-02-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6-14). 
  14. ^ (英文)The Mafeking Cadets. The African Seeds of Scouting. Scout Web South Africa. [2007-02-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1-02). 
  15. ^ (英文)Webster, Linden Bradfield. Linden Bradfield Webster's Reminiscences of the Siege of Mafeking. The South African Military Society (Military History Journal). 
  16. ^ (英文)Scouting Milestones — The Evolution of The World Scout Badge. [2009-01-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6-14). 
  17. ^ (英文)Scouting Milestones — Aids to Scouting — Scouting for men. [2009-01-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9-09). 
  18. ^ (英文)Robert Baden-Powell: Defender of Mafeking and Founder of the Boy Scouts and the Girl Guides. Past Exhibition Archive. 国家肖像艺廊. [2006-12-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8-27). 
  19. ^ (英文)Jeal, Tim. Baden-Powell. 耶鲁大学出版社. 1989: 360–362, 371. 
  20. ^ (英文)Ernest Thompson Seton and Woodcraft. InFed. 2002 [2006-12-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6-04). 
  21. ^ 21.0 21.1 (英文)Robert Baden-Powell as an Educational Innovator. InFed. 2002 [2006-12-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6-02-06). 
  22. ^ (英文)Woolgar, Brian; La Riviere, Sheila. Why Brownsea? The Beginnings of Scouting. 白浪岛童军和女童军管理委员会(Brownsea Island Scout and Guide Management Committee). 2002. 
  23. ^ (英文)Johnny Walker. Scouting Milestones — Brownsea Island. [2006-07-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5-24). 
  24. ^ (英文)The birth of an idea. The History of Scouting. 英国童军总会. 2005 [2006-12-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8-18). 
  25. ^ (英文)贝登堡, 罗伯特. Baden-Powell, Scouting for Boys, 1908. Pinetreeweb.com. 1998 [2006-12-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6-12-14). 
  26. ^ (英文)Peterson, Robert. Another youth organization, the Boys' Brigade, was flourishing when the first official troops of the Boy Scouts of America appeared in 1910. Scouting Magazine. 美国童军. Oct 2003 [2006-05-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6-05-18). 
  27. ^ (英文)Masini, Roy. A Short History of Sea Scouting in the United Kingdom. 2007 [2009-01-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8-19). 
  28. ^ (英文)Walker, Colin "Johnny". The Early History of Air Scouting. Scouting Milestones. June 2007 [2009-01-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9-12). 
  29. ^ Snowden, Jeff. A Brief Background of Scouting in the United States 1910 to Today. Troop 97. 1984 [2006-07-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1-04-06). 
  30. ^ 30.0 30.1 The History of Scouting. ScoutBaseUK. [2006-07-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8-18). 
  31. ^ The Evolution of Cubbing, A 90 Year Chronology. Cubbing through the Decades. [2006-07-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0-02-29). 
  32. ^ Rover Scouts — Scouting For Men. Scouting Milestones. [2006-07-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6-14). 
  33. ^ 33.0 33.1 Scouting 'round the World. Facts and Figures on the World Scout Movement 11th. 世界童军运动组织. 1990. ISBN 2-88052-001-0. 
  34. ^ Block, Nelson R. The Founding of Wood Badge. Woodbadge.org. 1994 [2006-07-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6-08-22). 
  35. ^ Rogers, Peter. Gilwell Park: A Brief History and Guided Tour. 英国伦敦: 英国童军总会. 1998: 5–46 (英语). 
  36. ^ Scout-like Organizations. Troop 97. 2006 [2006-12-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2-08-22). 
  37. ^ Foster, Rev. Michael. Milititarism and the Scout Movement. Scout History. Scout History Association. 1997 [2006-12-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2-08-05). 
  38. ^ Kipling, Rudyard. The Jungle Book. Mowgli’s Brothers. Authorama. [2009-01-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4-06-09). 
  39. ^ Walker, "Johnny". Scouting for Boys - the Influences, the Means, the Process and its Success. Scouting Milestones. 2006 [2006-12-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9-10). 
  40. ^ 宗教与童军运动 互联网档案馆存档,存档日期2010-02-18.,国际联密佛教慈航会,于2010年9月12日查阅。
  41. ^ 世界童军运动组织(2003年),《童子军运动的基本原则》,中华民国童军文教基金会
  42. ^ What was Baden-Powell's position on God and Religion in Scouting?. Faqs. 1998 [2006-12-03]. (原始内容存档于1999-10-12). 
  43. ^ Baden-Powell, Robert. Baden-Powell on Religion. Inquiry.net. 1912 [2006-12-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6-11-15). 
  44. ^ Duty to God. BSA Legal Issues. 美国童军总会. [2006-12-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5-09). 
  45. ^ POR: Chapter 2: Key Policies: The Equal Opportunities Policy. 英国童军总会. [2007-06-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10-12). 
  46. ^ Standard Operating Procedures, Section 5000 - Scouts Canada's Programs (PDF). 加拿大童军. 2005 [2007-05-31].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06-01-04). 
  47. ^ By HENRY R. LIEBERMAN. Special to THE NEW YORK TIMES. New York Times (1857-Current file). Nov 21, 1947. p. 22 (1 page)
  48. ^ 48.0 48.1 48.2 48.3 Constitution of WOSM. 世界童军运动组织: 2–15. April 2000 [2006-07-10].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07-09-05). 
  49. ^ 49.0 49.1 Scouting: An Educational System (PDF). 世界童军运动组织: 9. 1998 [2006-07-10].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07-03-16). 
  50. ^ Scouting: An Educational System (PDF). 世界童军运动组织: 19. 1998 [2007-01-13].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07-03-16). 
  51. ^ 世界童军运动组织(2003年),童子军方法,童子军运动的基本原则,中华民国童军文教基金会。
  52. ^ Constitution Booklet (PDF). 世界女童军协会: Article 6b. 2005 [2007-09-15].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09-02-25). 
  53. ^ What Is Boy Scouting?. 美国童军. [2009-01-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5-27). 
  54. ^ Mission Statement and Vision Statement. 美国童军. [2006-10-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3-03). 
  55. ^ Boy Scout Aims and Methods. Meritbadge.com. [2006-10-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6-10-22). 
  56. ^ 2007 One World One Promise. World Centenary Activities. 世界童军运动组织. 2006 [2006-12-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6-12-21). 
  57. ^ Pipsico Scout Reservation. Tidewater Council. [2009-01-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2-11). 
  58. ^ Blue Ridge Mountains Scout Reservation. Blue Ridge Mountains Council. [2009-01-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7-30). 
  59. ^ The Vision for Scouting. 世界童军运动组织. [2006-07-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2-12). 
  60. ^ Introduction to Partnerships in Scouting. 世界童军运动组织. [2006-07-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5-16). 
  61. ^ 61.0 61.1 Wade, E.K. 27 Years With Baden-Powell. Why the Uniform?, ch 12. Pinetree.web. 1957 [2006-07-24]. (原始内容存档于1998-02-15). 
  62. ^ World Scout Emblem. 世界童军运动组织. [2009-01-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2-07). 
  63. ^ The World Trefoil. 世界女童军协会. [2006-12-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6-12-31). 
  64. ^ 64.0 64.1 The Fleur-de-lis and the Swastika. Scouting milestones. btinternet.co.uk. [2006-01-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5-24). 
  65. ^ Educational Objectives of the Scout Movement (PDF). 世界童军运动组织. 1994 [2009-01-17].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09-02-25). p. 12
  66. ^ Boy Scouts of America, National Council. 美国童军. [2006-12-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7-16). 
  67. ^ The Scout Association, Official UK Website. The Scout Association. [2006-12-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6-12-05). 
  68. ^ Girlguiding UK Home and welcome. 英国女童军. [2006-12-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6-12-05). 
  69. ^ Soorten Scoutinggroepen. 荷兰童军. [2009-01-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2-25). 
  70. ^ The Green Island (PDF). 世界童军运动组织. 2007 [2009-01-17].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07-09-30). p. 210
  71. ^ Troop Organization. US Scouts.org. April 2000 [2006-07-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2-25). , p. 2–15
  72. ^ BSA Troop Committee Guidebook. Irving, TX: 美国童军. 1990. ISBN 0-8395-6505-4. 
  73. ^ The Council of the Scout Association. POR: Chapter 6: The Structure of the Headquarters of The Scout Association. [2009-01-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4-14). 
  74. ^ The Chief Scout's Committee. POR: Chapter 6: The Structure of the Headquarters of The Scout Association. [2009-01-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4-14). 
  75. ^ Awards, Decorations and Recognition of Service. Badges. [2009-01-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8-20). 
  76. ^ World Scout Jamborees History. 世界童军运动组织. 2006 [2006-12-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5-25). 
  77. ^ World Centres. 世界女童军协会. [1009-01-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6-22). 
  78. ^ BSA and Girls in Scouting. BSA Discrimination.org. 2005 [2006-12-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6-20). 
  79. ^ Scouts Canada Policy on Girls. BSA Discrimination.org. 2005 [2006-12-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9-26). 
  80. ^ Scouting in Germany. 50megs.com. 2005 [2006-12-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6-12-05). 
  81. ^ Trefoil Round the World 11. 英国伦敦: 世界女童军协会世界总部. 2002. ISBN 0-900827-75-0. 
  82. ^ CESAN (PDF). City of Edinburgh Scout Association Newsletter. City of Edinburgh Scout Association. Oct 2005 [2006-12-07].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07-06-21). 
  83. ^ Scouting for All Ages. 美国童军. [2009-01-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1-25). 
  84. ^ For Adults — Volunteering. 美国女童军. 2008 [2009-01-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8-07). 
  85. ^ National Scout Organisations. 世界童军运动组织. Sep 2006 [2007-02-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2-02). 
  86. ^ Scouting in Sweden. Scouting Around the World. rec.scouting. [2007-09-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9-29). 
  87. ^ 87.0 87.1 87.2 International Scouting Organizations. Troop 97. Nov 2006 [2007-09-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9-01). 
  88. ^ Argentina. 世界女童军协会. [2007-09-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9-30). 
  89. ^ 89.0 89.1 Triennal review: Census as at 1 December 2010 (PDF). World Organization of the Scout Movement. [2011-01-13].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3-08-29). 
  90. ^ 90.0 90.1 90.2 Our World. World Association of Girl Guides and Girl Scouts. 2006 [2006-12-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6-07). 
  91. ^ Triennial Report 2005-2008 (PDF). 世界童军运动组织. [2008-07-13].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08-09-09). 
  92. ^ Scouting 'round the World. Le scoutisme à travers le monde 11th. World Scout Bureau. 1979. ISBN 2-88052-001-0. 
  93. ^ Trefoil Round the World 11th. World Association of Girl Guides and Girl Scouts, World Bureau. 1997. ISBN 0-900827-75-0. 
  94. ^ CHUMS. The Scout History Society. 2006 [2008-12-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2-25). 
  95. ^ The Italian Boy Scouts (The Ragazzi Esploratori Italiani).. The Scout History Society. 2006 [2008-12-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2-25). 
  96. ^ Vercamer, Arvo L. Hitlerjugend: An In-Depth History: HJ Organizational structure. Youth Organizations. Axis History. 2003-10-03 [2009-01-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3-25). 
  97. ^ Traditional Scouting. American Traditional Scouting. 2006 [2006-12-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1-02). 
  98. ^ The Baden-Powell Scouts' Association. 贝登堡童军总会. 2006 [2006-12-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8-02). 
  99. ^ Foster, Rev. Michael. The Growing Crisis in the Scout Movement. Scout History. Scout History Association. 2001 [2006-12-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9-30). 
  100. ^ Parsons, Timothy. Race, Resistance, and the Boy Scout Movement in British Colonial Africa. Ohio University Press and Swallow Press. [2006-12-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2-24). 
  101. ^ BSA and Religious Belief. BSA Discrimination. [2006-02-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1-20). 
  102. ^ BSA and Homosexuality. BSA Discrimination. [2006-02-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1-14). 
  103. ^ Scouts Canada strays from tradition. [2010-08-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9-22). 
  104. ^ WOSM and WAGGGS. Report on the Discussion on the Fundamental Principles of WAGGGS and WOSM (PDF): 7–8. 13 June 2001 [6 August 2009].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1-07-16). 
  105. ^ FRIENDS OF ISRAEL SCOUTS: ABOUT THE TZOFIM'S OATH & COMMANDMENTS. [2009-08-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12-04). 
  106. ^ Paracha Ki Tétsé 576: Dieu ou Bon Dieu ?. [2009-08-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10-25). 
  107. ^ Dubill, Andy. Scouts On The Silver Screen. International Scouting Collectors Association Journal (ISCA Journal). 2005, 5 (2): 28–31. 
  108. ^ Gerry Rafferty — I was a Boy Scout. Song lyrics. 1980 [2006-12-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2-25). 

外部链接

[编辑]
正式组织:
非正式的组织:
  • 贝登堡童军协会(“贝登堡童军协会”坚持采用“纯粹传统”的训练方式之组织,并不从属于世界童军组织。)

参见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