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政党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2004年欧洲议会政党列表

政党是以执政或促进和保障特定政治思想、政治利益为目标的团体。

政党在代议制民主政体里,争取执政。一般以参加选举为手段,并有时结成政治联盟,在必要时联合执政。政党通常有特定的政治目标和意识形态,针对国家和社会议题有各自的主张,定立政纲展示愿景。

共同的利益、情感、民族、种族等都是结成政党的因素。不同的政治学家对政党有着不同的定义[1]:有人认为政党是选举工具;有人认为政党是一种权力组织;有人认为政党是谋求公职的工具;有人认为政党是人民控制政府的团体;有人认为政党是人民利益的表达渠道。

老牌民主国家和新兴民主国家之经验表明,要在长期内保持民主巩固,即意味着一个民主国家在多大程度上能远离国内各种对政治秩序稳定之挑战,就要促进强而有力之政党之发展;因此,选举制度要鼓励此一发展,而不是加强和推进政党分化[2]:18-19。若在英国、美国,多数民众无不隶属于政党,故多数党执政,即为代表国民多数之意见;诸党联合,即为代表民众全体之合作[3]:2。目前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实行竞争性政党体制,但实行较为成熟的国家主要是西欧、北美、日本及若干受美英殖民影响的国家,如印度。选举制度还可以就排除那些只有少数人支持之政党参选进行特殊设计,还可以推动或拖延政党成为党内领导人个人之竞选工具[2]:19

词源

[编辑]

英语中的“政党”(party)一词,源自拉丁文的pars或partire,意为划分或分割,最先进入英语的词汇形式是part,意为社会的一部分[4]:238-239。17世纪后,part演化成party,意为某种政治组织[5],常常与政治派别(Political faction)混用。直到博林布鲁克子爵明确区分了政党和派系的不同[4]:238-239埃德蒙·柏克则第一次给政党明确下了定义[5]

就是大家基于一致同意的某些特殊原则,并通过共同奋斗来促进国家利益而团结起来的人民团体

中文中的“政党”一词始于宋朝。《论语》曰:“君子群而不党”;以党为不良之名词,故世多以党为戒,后汉始有党禁。宋以前之党,所争者官位,所报者私怨,亦无政策可言,皆非政党。宋仁宗时,始有朋党之议;欧阳修著《朋党论》,谓惟君子有朋;盖已明于君子执政,必多集同志以行其政策,不必以朋党为讳矣。中国之有政党政治,殆自宋神宗时之新旧两党始。其后两党反复互争政权;新旧两党各有政见,皆主于救国,而行其道特以方法不同,主张各异,遂致各走极端。纵其末流,不免于倾轧报复,不可纯以政争目之;而其党派分立之始,则固纯洁为国,初无私憾及利禄之见杂其间。此则士大夫与士大夫分党派以争政权,实则中国历史上仅有之事也[6]。中国著名国学学者钱穆认为,中国人对政党兴味异常淡漠,此乃一不可掩饰之事实,此非中国人对政治无兴趣,惟其对政党政治实于国情未为适合;若求适合国情,则莫如创设一“公忠不党”之民主政治,虽可有政党,而政党退居不占重要之地位;而今日国人之意见大率以为必有待于政党运用民主政治,而认英国、美国政党活动为楷模,此亦几乎成为国人之公论[3]:2。“公忠不党”者,乃超派超党、无派无党,或虽有党派而党派活动在整个政制中不占地之一种民主政治,亦即所谓“全民政治[3]:4

产生

[编辑]

对于现代政党的产生,有几种不同的解释理论。制度论认为,政党的出现是伴随议会选举制度改革的结果[4]:250-251。历史局势论认为,政党是在新旧制度交替和民族战争中,因为政治理念的不同而产生争议,从而产生了多样性的政党[4]:250-251。发展论认为,社会现代化导致社会各方面关系得以加强,从而出现了政党[7]。危机论认为,形成国家时会发生新政治秩序的合法性危机,政党正是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而产生的[4]:250-251马克思主义认为政党是在阶级基础上产生的,是阶级斗争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列宁毛泽东则进一步指出,现代政党是阶级的领导者[8][9]

法国政治社会学家莫里斯·杜瓦杰将政党产生的方式归纳为内生党和外生党。内生党是议会内部的议员联合起来而形成的;外生党是统治集团外的政治力量对统治集团发起挑战并要求在议会中取得自己的席位而产生的[4]:251-252

塞缪尔·亨廷顿对政党的发展规律提出了一个四阶段模式[10]

  1. 宗派阶段:通常为政党从传统到现代的过渡时期,少数政治精英以其野心在短暂联合下展开权力斗争,在议会内部形成不同派别。如果没有议会,主宰局势的政党往往会变成革命密谋集团。
  2. 两极化阶段:议会中的派系与社会势力联合组成政党,形成两极化格局。如果革命性政党要改变现行制度,那么国家中政治力量很可能会分化成革命派和反革命派。
  3. 扩展阶段:政治领袖通过各种办法得到群众的拥护,以实现自己控制政权的目标。在革命模式或民族主义模式中,革命性的政党尽力号召群众,通过获得民众的支持来推翻现有体制或驱逐帝国主义,实现自己的目标。
  4. 制度化阶段:在议会内部发展出来的政党常常会形成两党制,如果有外力介入则会形成多党制,而革命性的政党则会建立起一党制或一党为主的政党制度。

大多数专家都同意以下观点:选举制度应该壮大建基于更广泛之政治价值观和意识形态、同时又有清晰政策规划之政党,而不是只专注于狭隘之民族、种族或地区利益之政党[2]:19

历史

[编辑]

18世纪以后,欧洲国家产生了政党,并在后来逐渐演变为近现代意义上的政党。其中,以英国美国为代表,形成了两党制;以法国意大利为代表,形成了多党制。在20世纪,以苏联共产党德国纳粹党为代表,又产生了组织严密的专政政党。[11]

早期政党

[编辑]

早期政党多是因为某些重大的政治原则分歧而由政府内部的政治派别组合形成的[12]:11。最初的政党主要是掌握政权和监督政府,与普通大众并无紧密关系。他们的活动也局限于议会和政府内部。直到现代选举制度确立以及普选权的扩大,才出现了大众性的政党[4]:242-243

现代政党最初诞生于英国。1640年英国议会就实行君主制还是共和制的问题而形成了宫廷党(保皇党)和民权党两大派系。1679年,在关于王位继承权的争论中,支持宫廷党的人被反对者斥为“托利党”(Tory,意为歹徒,爱尔兰骂人的话);支持民权党的人被反对者斥为“辉格党”(Whig,意为强盗,苏格兰骂人的话)。1688年光荣革命后,两党支持在英国实行君主立宪制,但在18世纪,英国君主仍有一定权力。

1834年,托利党正式定名为保守党,1859年,辉格党正式定名为自由党,并形成了两党轮流执政的惯例。直到1922年后工党取代自由党与保守党轮流执政,但工党直到1945年才首次取得下议院多数党。而自由党于1988年与原工党分裂的势力合并为自由民主党,实力有所增加,与工党和保守党并列为英国三大政党,2010年英国大选后保守党和自民党组建联合政府,直至2015年。

美国的政治派别则是在围绕1787年宪法问题而出现的。在讨论和批准1787年宪法时,形成了主张建立及加强联邦政府权力的联邦党和主张在宪法中更注重保障人民权利及州权的民主共和党,后者被联邦党人称为“反联邦党人”。1828年后,民主共和党内部又分成了民主党辉格党两派,辉格党因蓄奴问题瓦解后,反对扩大奴隶制的前辉格党人组成共和党,形成至今民主、共和两党轮流执政的局面[4]:241-243

法国的现代政党则是在1789年法国大革命过程中出现的。斐扬党人主张实行君主制;吉伦特派和山岳党人、雅各宾党则主张废除君主制。1799年拿破仑一世执政后,法国政坛又出现了保皇派、温和共和党派和激进共和党派。1848年法兰西第二共和国成立后,国会中基本分为保皇党共和党社会党,这种左中右的格局一直延续到现在,第五共和后因选举改为两轮投票制,形成两党制。目前两大主要政党分别是中间偏左法国社会党中间偏右戴高乐主义法国共和党(前称人民运动联盟)。

发展

[编辑]

后发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党不同于英美法国家的政党,这些国家的政党都是将政党作为政治斗争的工具,从而建立起资产阶级政权。

德国在普鲁士时期,于1861年出现了主张德国统一的进步党(1884年改称自由思想党),1865年德国南部出现了主张民主的天主教人民党。1869年出现了左翼社会主义的德国社会民主党。1876年在原保守党基础上组建了全国性的政党德意志保守党。1918年魏玛共和国实行普选制和比例代表制,议会内的政党多达30多个,1933年希特勒上台及最后一次选举后,宣布除纳粹党外其他一切政党非法。1945年二战结束后,实行联立制的比例代表制选举制度,须取得5%选票才能获得席次,以限制政党在国会的数量。

意大利最早的现代政党是1892年成立的工人党,之后在1897年出现了代表中产阶级利益的共和党。1914年被开除出社会党的墨索里尼创建了“自主革命行动法西斯”,1919年又建立全国性的“意大利战斗法西斯”[12]:20,并于1921年改名国家法西斯党,1926年上台后取缔了其他政党。二战后共和国成立,实行比例代表制意大利天主教民主党(天民党)成为多党格局下的最大党,而意大利共产党(意共)则是最大反对党,这个格局一直持续至1994年。1994年由于天民党和社会党等数十年长期执政的联盟相继被揭发连串与黑手党的贪腐丑闻而瓦解,选举制度得以改革,现成为多个政治联盟,分别为由原意共改组的中间偏左民主党五星运动,以及中间偏右的意大利力量党右派民粹主义北方联盟

日本的现代政党出现于明治维新时期的自由民权运动。1874年成立了日本最初的政党爱国社[13]。1875年,爱国社与其他政党联合成立了全国性政党,名称未变。1880年,爱国社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成立国会开设期同盟,取代了原来了爱国社,次年在此基础上成立了自由党,1882年又成立了代表工商界利益的立宪改进党。二战之后,日本形成了多党林立的局面,1955年出现了“右派政党大联合”和“左派政党大联合”的局面(即“55年体制”),此后右派的自民党长期维持一党独大,左派最大的政党及在野党是日本社会党,直至1995年因社会党与自民党合组联合政府导致瓦解。在野党的互斗及重组导致数十年都难以取代自民党的执政地位,因此政府更替主要表现为自民党内部派阀之间的斗争。2009年民主党取得胜利首次达成政党轮替,但自民党在三年后便夺回政权。

无产阶级政党

[编辑]

近代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代表无产阶级的政党开始出现。1836年,英国宪章运动诞生了第一个工人政治团体伦敦工人协会。1847年,马克思恩格斯领导建立了无产阶级的国际组织共产主义者同盟。1850年,共产主义者同盟内部产生分裂,于1852年11月宣布解散。此后,马克思在1864年又创立了第一国际,直到1872年海牙会议后停止活动,并在1876年解散[4]:246-247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1847年于布鲁塞尔创建了德意志工人协会,但是一年后就被迫停止活动。1866年,德国创立了萨克森人民党,并在1869年与德意志工人协会等组织中的民主派合并建立了德国社会民主工党,1875年又与德国工人联合会合并为德国社会主义工人党,1890年改称德国社会民主党,意识形态转为社会民主主义[4]:246-247。法国在1879年成立了法国工人党,1882年党内分裂为马克思主义派和可能派,后者另外组建了法国社会主义工人协会。1901年法国工人党与革命社会党联合为法兰西社会党。1905年,这几个组织合并为法国社会党[4]:247-248。自此之后,欧美各国都出现了工人党社会民主党。而在一些传统的专制主义国家,出现了一批以民族振兴为目的的改良型政党,而社会矛盾的激化更催生了无产阶级政党,并走上了推翻旧政权的暴力革命之路,并在取得政权后实行一党专政的制度[4]:248

1898年,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一次代表大会召开。1903年内部分化为布尔什维克孟什维克两派。其后产生了布尔什维克党。1917年布尔什维克武装起义夺得政权,并建立起世界上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和共产党一党执政的制度。1925年布尔什维克党改名为全联盟共产党(布尔什维克),1952年再次改名为苏联共产党。在俄国革命影响下,蒙古越南南斯拉夫中国等国家也相继建立起共产党并成为执政党。

1991年苏联解体后,苏联及东欧国家的共产党或工人党有的解散,有的转变为社会党社会民主党,有的重建后成为多党政治下的一党;中国、越南等国的共产党政府则走上了市场经济的道路[4]:249-250

发展中国家的政党

[编辑]

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政党都是在民族独立运动中产生的。拉美国家在19世纪初就已经有政党,但是多属于寡头性质的政党,真正群众性政党是在1930年代以后逐渐出现的。民族独立运动中产生的政党一般都是独立运动的领导者,有的独立后成为执政党并实行一党制,例如埃及新加坡莫桑比克安哥拉等;有的则在独立后政党改组,或重新建立新的政党,例如赤道几内亚印度尼西亚;有的经历过军政府后才出现政党,例如扎伊尔索马里泰国[4]:250

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开始都实行一党制,有些国家还实践了全民党理念。经过几十年发展后,发展中国家的政党呈现多元化趋势,两党制、主从政党制、多党制都有实行。但是普遍制度化不足,领袖魅力对政党影响很大,政党与军队关系复杂等,政党制度不是非常稳定[4]:250

在一些一党占主要地位的国家,反对党是默许存在的,但是通常没有机会获得实权。占主要地位的政党则容易有机会通过赞助、在投票中舞弊或利用行政、司法手段以保持政权。

分类

[编辑]

政党的分类条件很多,主要有按其结构、功能或运作。不同的划分标准会划分出各种政党类型。

意识形态

[编辑]

依据意识形态对政党进行分类是人们使用的最多的一种分类方式。政党通常被认为是处在一个政治光谱中。典型的类型包括激进的左翼政党、改良的中间偏左政党以及保守的右翼政党。左派通常倾向于社会民主主义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共同特征是主张国家管制市场实行某种计划的必要。而右派政党则倾向于自由放任经济(laissez-faire),反对国家干预自由市场,力主自由贸易,强调市场经济的调控功能,并且重视宗教与家庭等传统价值。在此基础上又可以进一步细分为共产主义政党民主社会主义政党保守主义政党民族主义政党法西斯主义政党生态主义政党地区主义政党[14]

合法性

[编辑]

根据政党是否为其所在国家的法律承认,可以分为合法的政党和非法的政党。合法政党为该国法律所认可,一般都认同现行的制度,可以合法的开展各种活动。非法的政党不为该国法律所认可,往往以推翻现行制度为目标,只能秘密开展活动。某些国家还有半合法的政党,这些政党虽然得不到法律的认可,但是国家又默许他们进行一些公开或半公开的活动。根据政党在该国政治生态中的参与程度,又可以将合法的政党分为起主导作用的体制内政党(例如日本自民党美国共和党)和在政党竞争中只起到很小作用的体制外政党(例如苏格兰民族党美国进步党)。体制内政党又可以分为执政党在野党和参政党[4]:253

组织方式

[编辑]

根据政党的组织方式又可以分为精英党、干部党和群众党,此分类法最早由法国政治学家莫里斯·杜瓦杰提出;根据政党的活动范围则可以分为全国性政党、地区性政党和国际性政党[4]:253。 政党的基层组织因为政党所处的社会,或者政党的目标而会有所不同。法国学者杜瓦杰依照基层组织类型对政党进行归类,分为细胞(cell)、俱乐部(cacus)、支部(branch):

  • “细胞”以又称小组、苏维埃。以“细胞”为基层组织的政党通常不以赢得议会选举选举为目的,而是志在推翻现状政治秩序。执政后通常垄断政权,组织深入整个市民社会的所有领域,贯彻政党意志,对社会实行彻底统治。其组织原则是“民主集中制”。例如苏联共产党中国共产党朝鲜劳动党越南共产党古巴共产党等。纳粹党和1990年代以前的中国国民党亦属细胞型政党,其组织原则为绝对的领袖服从、元首制。
  • 以“俱乐部”为基层组织的政党以赢得各级议会、地方政府行政首脑职位之选举为目的,组织最为松散,平常没有规律的组织生活,干部以志愿工作者为主,从事选举募款与政纲宣传。例如美国民主党美国共和党
  • 以“支党部”为基层组织的政党,其情况介于上面两类之间。党基层组织有较为规律与严谨的政治架构,干部为常业专职人员,负责选举募款与政纲宣传。但支党部并不全面渗透到市民社会。例如日本自民党日本社会党,欧洲各民主国家的政党,1990年代以后的中华民国台湾)的中国国民党民主进步党等。

纪律与政纲

[编辑]

依照政党纪律与政纲严谨程度,除了一党专政国家外,实行竞争性政党体制的国家的政党一般分为“刚性政党”与“柔性政党”。刚性政党政纲与党章规定严谨,长期具有一贯性。党纪较为严格,党员实行登记制度,有时进行考察筛选,较难随意参加。其中央与基层组织架构较为清晰,具有明确定义的日常业务,行政领导职权明确。欧洲民主国家政党,特别是倾向工人阶级的政党多属于此类。柔性政党政纲与党章内容较为模糊,随着选举情势保持较大弹性,因选情与领导人政见而常有变异。党纪松散,甚至没有党员登记制度,政党机构不清楚其党员人数与身份,出入自由不需考察。柔性政党中央与基层组织具有很大随意性,大多只在选举期间活动,平时仅是俱乐部与谈话会性质,中央领导只是候选人的竞选总干事,没有实质的政党领导权,党领导层拥有实权。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等英美国家政党属之。

阶级

[编辑]

马克思主义根据政党的阶级属性进行分类,分为资产阶级政党和无产阶级政党。也有学者又将之细分为资产阶级政党、无产阶级政党和小资产阶级政党[4]:253

构成要件

[编辑]

政党具有其特别的多元影响力,其特征可就组织要素和党的民主化深论,相较于其他的社会团体和利益团体,其规模显的庞大且全面,其有以下组织要素:

  • 党员:政党的基层,政党的品质和成败,都和党员有素质优劣有密切关系。
  • 党纲(党章):党纲就是实现政党最高目标的纲领。
  • 党纪:政党的组织较一般社会团体严密是由于其具有严格的纪律,组织能够发挥真实的作用以集中人力和物力,进而完成既定的目标(通常是选举),主要是依赖纪律。
  • 党产:政党为了推行党务完成政治任务,必须有充裕的经费和资金以维持开支,除了政党本身生产事业开辟财源和社会捐献以及党员的捐款,党员缴付的党费也是一种基本的经费来源。
  • 标志:使党外人士对政党进行直观的识别,亦用以塑造政党形象。

政党制度

[编辑]

一党制国家,往往只有一个政党拥有执政权。当中可细分为一党独大一党专政。一党专政的国家虽然有时候有其他的少数党派,但是他们只能在法律上接受主要政党的领导,通常会出现于社会主义国家,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而一党独大是指国内虽有许多其他小党,但因未能获得民众普遍支持,故其势力无法影响政府的决定,例如现在的新加坡

有些国家受选举制度影响,政治只由少数政党轮流垄断,例子如美国共和党民主党英国保守党工党以及印度国大党印度人民党等。这些国家只有两个主要政党能取得组成政府的权力,在没有改变制度的情况下,其他小党便难以赢得选举。而多党制国家则是国内有3个以上势均力敌的政党互相竞争取得执政机会,选民能有较多的选择。但因意见分歧,没有任何一个政党可获得国会过半数的席次,以致无法单独组阁,为了避免立法等效率不彰,各政党间常会组成联合政府来执政,例如:法国意大利等。

有些政党是地区政党,他们以争取地区执政为目标,或只以地区和平独立为目标(例如魁北克人党),有意地区执政但无意全国执政。也有些政党是跨国性质的,或建立跨国的政治联系(例如绿党),以针对一些跨国社会议题(例如人本环保),然而有些地区(例如香港)禁止参政团体进行跨国政治联系。[15]

政党的消亡

[编辑]

马克思主义学者的观点认为政党会因为各种原因而消亡[4]:274-275[12]:205

政党的色彩

[编辑]

几乎所有政党都将自己与特定的颜色和符号联系在一起,主要是为了帮助选民识别、认识和记住该政党。这种品牌识别工作在许多识字率低的国家政体中尤其重要,因此无法读取选票上政党名称的人可以通过颜色或徽标来识别该政党。[16]意识形态相似的政党经常会在不同国家使用相同的颜色。[17][18]颜色关联可用作在图形媒体中引用和表示各方的简写。[19]它们也可以用来指联盟政党和其他组织之间的联盟;[20] 例子包括紫色联盟英语Purple coalition红绿联盟红绿灯联盟英语Traffic light coalition泛绿联盟泛蓝联盟

然而,颜色和意识形态之间的联系也可能不一致:不同国家相同意识形态的政党经常使用不同的颜色,有时一个国家的竞争政党甚至可能采用相同的颜色。[21]这些协会也有重大例外。例如在美国,红色与更保守的共和党相关,而蓝色与更左倾的民主党相关。[17][22]

意识形态 代表颜色 标志符号 例子 参考来源
农业主义
  •   绿
  • 粮食
  • 四叶草
[18]:58[23][24][25]
无政府主义
  •  
  •  
[26][27][28][29]
中间主义
  •  
[30][31]
基督教民主主义
  •  
  •  
基督教十字架 [32]
共产主义
  •  
[33][34][35]
保守主义
  •  
[36][37]
民主社会主义
  •  
[38][39]
法西斯主义
  •  
  •  
[18]:56[40][41]
女权主义
  •  
  •  
  •  
  •   粉红
[42][43]
绿能
  •   绿
  • 太阳
  • 太阳花
[44][45]
伊斯兰主义
  •  
  •   绿
星月 [17][46]
自由主义
  •  
飞行中的鸟 [19][47][48]
自由意志主义
  •  
  •  
  • 豪猪
  • 火炬
[17][49][50][51]
君主主义
  •  
  •  
  •  
王冠 [18][52]
和平主义
  •  
[18][53]
社会民主主义
  •  
  •   粉红
  •  
[54][55][56][38]
社会主义
  •  
红玫瑰英语Rose (symbolism)#Socialism and social democracy [33][57][58][59][38]

参看

[编辑]

参考文献

[编辑]
  1. ^ 王浦劬 (编). 政治学基础.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5: 264. 
  2. ^ 2.0 2.1 2.2 国际民主和选举协助研究所(International IDEA) (编). 《選舉制度設計手冊》. 商务印书馆(香港)有限公司. 2013. 
  3. ^ 3.0 3.1 3.2 钱穆. 《政學私言》. 兰台出版社. 2001. ISBN 957-9154-35-X. 
  4. ^ 4.00 4.01 4.02 4.03 4.04 4.05 4.06 4.07 4.08 4.09 4.10 4.11 4.12 4.13 4.14 4.15 4.16 4.17 4.18 孙关宏. 政治学概论.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3. ISBN 7309036611. 
  5. ^ 5.0 5.1 Giovanni Sartori. Parties and Party System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76: 3-4. ISBN 0-521-29106-2. 
  6. ^ 柳翼谋:《中国文化史
  7. ^ 王沪宁. 政治的逻辑——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基础.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4: 343. 
  8. ^ 列宁全集第39卷.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86: 21. 
  9. ^ 毛泽东选集第5卷.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75: 335. 
  10. ^ 塞缪尔.P.亨廷顿. 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 王冠华译. 北京: 三联书店. 1989: 381–388. ISBN 9787108001221. 
  11. ^ http://aceproject.org/ace-en/focus/core/crb/crb05/?searchterm=party%20funding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ACE Encyclopaedia: Public funding of political parties
  12. ^ 12.0 12.1 12.2 施雪华. 政党政治. 三联书店(香港)有限公司. 1993: 11. 
  13. ^ 林尚立. 政党政治与现代化——日本的历史与现实.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8: 17. ISBN 9787208027688. 
  14. ^ 郭定平. 政党与政府. 杭州: 浙江人民出版社. 1998: 9. ISBN 9787213016349. 
  15. ^ http://aceproject.org/epic-en/CDMap?question=PC15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ACE Electoral Knowledge Network: Comparitive Data: Political Parties and Candidates
  16. ^ Manveena Suri; Oscar Holland. Ceiling fans, brooms and mangoes: The election symbols of India's political parties. CNN. 19 April 2019 [24 January 20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4 January 2021). 
  17. ^ 17.0 17.1 17.2 17.3 Understanding Political Color Designations. Gremillion Consulting. [24 January 2021]. (原始内容存档于31 January 2021). 
  18. ^ 18.0 18.1 18.2 18.3 18.4 Enninful, Ebenezer Kofi. The Symbolism of Ghanaian Political Parties and their Impact on the Electorates (PDF). Kwame Nkrumah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November 2012 [24 January 2021].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31 January 2021). 
  19. ^ 19.0 19.1 Malasig, Jeline. Can you paint with all the colors of politics?. InterAksyon. 16 May 2018 [24 January 2021]. (原始内容存档于30 January 2021). 
  20. ^ Johnson, Ian P. Germany's colorful coalition shorthand. Deutsche Welle. 20 November 2017 [24 January 20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9 January 2021). 
  21. ^ Rost, Lisa Charlotte. Election reporting: Which color for which party?. Datawrapper. 28 August 2018 [24 January 2021]. (原始内容存档于18 January 2021). 
  22. ^ Farhi, Paul, Elephants Are Red, Donkeys Are Blue, The Washington Post, 2 November 2004 [24 January 2021], (原始内容存档于9 May 2008) 
  23. ^ George, Jane. Greenland vote likely headed for a squeaker this March 12. Nunatsiaq News. 11 March 2013 [24 January 2021]. (原始内容存档于30 January 2021). 
  24. ^ Finnis, Alex. Why Boris Johnson and MPs are wearing a wheat sheaf badge on their lapel: The campaign to support British farmers explained. i. 10 September 2020 [24 January 20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3 September 2020). 
  25. ^ Agrarian Party of Russia. Flags of the World. 27 February 2014 [24 January 20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5 November 2020). 
  26. ^ The Classical Symbol of Anarchism. Anarchism.net. [24 January 2021]. (原始内容存档于9 November 2020). 
  27. ^ Disciplina: mando único: Partido Sindicalista.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San Diego. 9 December 2014 [24 January 2021]. (原始内容存档于16 February 2020). 
  28. ^ Baillargeon, Normand. Introduction. Order Without Power: An Introduction to Anarchism: History and Current Challenges. 由Mary Foster翻译. New York: Seven Stories Press. 2013 [2008] [24 January 2021]. ISBN 978-1-60980-472-5. (原始内容存档于1 June 2021). 
  29. ^ A quick history of the Circle-A. Rival LA. 10 June 2020 [24 January 20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9 January 2021). 
  30. ^ Ansolabehere, Stephen; Rodden, Jonathan; Snyder, James M. Jr. Purple America. The 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 2006, 20 (2): 97–118. doi:10.1257/jep.20.2.97可免费查阅. 
  31. ^ McLarty, Scott. Forget Red vs. Blue: The Paradigm for the 21st Century is Orange, Purple, and Green. United States Green Party. 2019 [24 January 20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4 November 2020). 
  32. ^ Witte, John. Christianity and Democracy in Global Context. Westview Press. 1993: 9. ISBN 978-0813318431. 
  33. ^ 33.0 33.1 Klein, Sarah. Interview with Gerd Koenen: The Fading of a Political Colour. Goethe-Institut. April 2018 [24 January 20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9 January 2021). 
  34. ^ Tran, Bich T. Evolution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Vietnam's Control Over the Military. The Diplomat. 29 August 2019 [24 January 20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8 January 2021). 
  35. ^ Hatherley, Owen. Has the communist hammer and sickle had its day?. The Guardian. 12 February 2013 [24 January 2021]. (原始内容存档于7 February 2021). 
  36. ^ Why is the Conservative Party Blue, BBC, 20 April 2006 [24 January 2021], (原始内容存档于14 February 2021) 
  37. ^ Alex Marland; Tom Flanagan. Brand New Party: Political Branding and the Conservative Party of Canada. Canadian Journal of Political Science. December 2013, 46 (4): 951–972. S2CID 153857522. doi:10.1017/S0008423913001108. 
  38. ^ 38.0 38.1 38.2 Korff, Gottfried; Peterson, Larry. From Brotherly Handshake to Militant Clenched Fist: On Political Metaphors for the Worker's Hand. International Labor and Working-Class History. Fall 1992, 42: 70–81. S2CID 144046575. doi:10.1017/S0147547900011236. 
  39. ^ Speedy, Sam. The movement behind the rose emoji that you probably don't know about. Mashable. 27 May 2017 [24 January 2021]. (原始内容存档于3 November 2018). 
  40. ^ Fuentes, Juan Francisco. Shirt Movements in Interwar Europe: a Totalitarian Fashion. Ler História. 27 June 2018, 72 (72): 151–173. S2CID 158703576. doi:10.4000/lerhistoria.3560可免费查阅. 
  41. ^ Hate Symbols Database. Anti-Defamation League. 2021 [24 January 20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8 December 2020). 
  42. ^ Symbols of the Women's Suffrage Movement. United States National Park Service. [24 January 20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4 January 2021). 
  43. ^ The Real Meanings Behind Six Symbols of Protest. Elephant art. 1 July 2020 [24 January 2021]. (原始内容存档于30 December 2020). 
  44. ^ Green Party Taiwan. Global Greens. 19 September 2014 [24 January 20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5 February 2021). 
  45. ^ AD+PD launches new logo to symbolise party's ethos. Malta Today. 14 November 2020 [24 January 20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1 November 2020). 
  46. ^ Suryadinata, Leo. The Decline of the Hegemonic Party System in Indonesia: Golkar after the Fall of Soeharto. Contemporary Southeast Asia. August 2007, 29 (2): 333–358. S2CID 153413092. doi:10.1355/CS29-2F. 
  47. ^ O'Hara, Glen. There is still a place for Liberal Democrats in British politics. GQ. 17 August 2020 [24 January 20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9 January 2021). 
  48. ^ Cassel-Picot, Muriel "The Liberal Democrats and the Green Cause: From Yellow to Green" in Leydier, Gilles and Martin, Alexia (2013) Environmental Issues in Political Discourse in Britain and Ireland. Cambridge Scholars Publishing. p. 105 互联网档案馆存档,存档日期3 August 2020.. ISBN 978-1443852838
  49. ^ Huber, Eliza. Why Are Primary Colors Trending In Fashion Right Now?. Refinery29. 16 July 2020 [24 January 20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3 January 2021). 
  50. ^ Youtuber mistura aberturas de "Game of Thrones" e "Tiger King" em animação. UOL. 18 May 2020 [24 January 20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9 January 2021) (葡萄牙语). 
  51. ^ Block, Walter E. Libertarians Spoil the Election. The Wall Street Journal. 8 November 2020 [24 January 2021]. (原始内容存档于16 January 2021). 
  52. ^ Iredale, Jessica. The Deep Meaning of the Color Purple at the Biden Inauguration. Town & Country Magazine. 20 January 2021 [24 January 20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3 January 2021). 
  53. ^ Peace symbols through history. The History Press. [24 January 20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1 January 2021). 
  54. ^ Adams, Sean; Morioka, Noreen; Stone, Terry Lee. Color Design Workbook: A Real World Guide to Using Color in Graphic Design. Gloucester, Mass.: Rockport Publishers. 2006: 86. ISBN 159253192X. OCLC 60393965. 
  55. ^ Kumar, Rohit Vishal; Joshi, Radhika. Colour, Colour Everywhere: In Marketing Too. SCMS Journal of Indian Management. October–December 2006, 3 (4): 40–46. ISSN 0973-3167. SSRN 969272可免费查阅. 
  56. ^ Pâkzâd, Poyâ. Denmark's "Democratic Ownership" Agenda Shows We Can Run Our Own Lives. Jacobin. December 2020 [24 January 20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9 January 2021). 
  57. ^ Uso de cores de partido em prédios públicos gera condenação por improbidade. Jusbrasil. 2015 [24 January 2021]. (原始内容存档于30 January 2021) (葡萄牙语). 
  58. ^ Einaudi, Luca. Coins of the Month – The symbols of the French socialists from the nineteenth century to today. www.histecon.magd.cam.ac.uk. Joint Centre for History and Economics, University of Cambridge. August 2017 [26 May 2019]. (原始内容存档于31 January 2021). 
  59. ^ ¿Coincidencia? ¿Por qué estos 3 logos de partidos de izquierda son tan parecidos?. Tiempo Real. 20 September 2017 [24 January 2021]. (原始内容存档于1 June 2021) (西班牙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