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韦武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韦武(752年—806年),京兆府万年县(今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人,出自京兆韦氏逍遥公房,唐朝官员。

生平

[编辑]

韦武虚龄六岁时父亲韦镒去世,守丧时十分悲痛,韦镒的同僚中书侍郎元载哭着抚摸韦武的头,称他是以孝道治理国家的征兆。虚龄十一时,韦武因祖先功勋补官担任右千牛,历任京兆府参军、高陵县县尉、栎阳县县尉、万年县县尉、长安县县丞。

韦武精通礼学,又善于议论,太师颜真卿、黄门萧复都与韦武是忘年之交。韦武升任太常博士后,恰逢唐德宗李适逃到梁州,韦武舍弃妻子儿女前往皇帝行在,出任殿中侍御史。唐德宗回到京城后,韦武重任太常博士。当时御史大夫崔纵看重韦武,表举韦武担任侍御史,作为御史台的副手总管事务。户部侍郎元琇担任水陆转运使,上表推荐韦武以仓部员外郎充任判官,韦武的谋划没有被元琇采纳,于是闭门数月,元琇之后失败,朝野都佩服韦武才德有见识,韦武之后转任礼部员外郎。唐德宗因为返回京城告祭郊庙,战乱之后,典章大致完备,主管者经常向韦武咨询。韦武斟酌事宜节约用度,合乎礼法的要点,各有关部门都遵循行事[1][2][3]

贞元初年,朝廷认为国家艰难,挑选台阁中了解治理的十人,分别担任较大行政区的长官,韦武和郑珣瑜等人同时被推选,于是检校本官兼任昭应县县令。韦武又改任遂州剌史,唐德宗赐韦武一匹马和彩物衣服去上任[4]。遂州土地和江河狭窄,房屋并排连接,每年都有水灾和火灾,韦武顺着水势开挖河流,加固水坝,又开通街巷,禁绝火灾。二十年间,遂州的水灾和火灾都没有发生,百姓作歌谣歌颂韦武。韦武之后入朝担任户部郎中,又转任万年县县令,升任京兆少尹。贞元八年(792年),东南和华南遭遇水灾,八月,唐德宗诏令韦武往扬、楚、庐、润、寿、滁、苏、常、湖等州宣抚和视察[5]。之后御史中丞穆赞、韦武、万年县令李宣、长安令卢云都被裴延龄诬陷,朝廷将要驱逐,因为赵憬的保护解救,韦武等人被从轻发落[6][7],韦武外任绛州剌史。当时绛州收成不好,韦武顺着地形从汾河挖掘三条水渠,灌溉田地三千多顷,盐碱地得以丰产,皇帝下玺书慰问勉励韦武。贞元十九年二月丙申(803年3月11日),桂管留后韦武出任桂州刺史、桂管观察使[8]。韦武之后升任晋慈隰等州都防御观察处置等使、晋州剌史、兼任御史中丞,获赐紫金鱼袋。韦武在晋州六年,唐顺宗加韦武左散骑常侍银青光禄大夫,唐宪宗又加韦武兵部侍郎

唐宪宗李纯元和元年五月辛未(806年5月29日),韦武回朝担任京兆尹兼任御史大夫[9],出任山陵桥道等使,护理修建丰陵,韦武在丰陵七十天,还未完成时突然发病,于长安通化里私人住宅中去世,虚岁五十五,唐宪宗哀悼叹息,诏令赠予吏部尚书[10],谥号恭公[11],给卤簿鼓吹,和第一位夫人博陵崔氏合葬于京兆府某县之某原。韦武撰写的《家祭仪》三卷,《韦武集》十五卷,所有著作共有数万字,都流行于世[3]

住所

[编辑]

韦武的住宅位于长安通化坊

家庭

[编辑]

曾祖

[编辑]
  • 韦待价,唐朝金紫光禄大夫、尚书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三品[3]

祖父

[编辑]

父亲

[编辑]

夫人

[编辑]

子女

[编辑]
  • 韦延亮[3]
  • 韦氏,嫁桂管观察支使、太常寺协律郎陇西李允元[3]
  • 韦氏,嫁荆南营田判官、江陵府户曹参军陇西李景俭[3]

延伸阅读

[编辑]

[在维基数据]

维基文库中的相关文本:新唐書·卷098》,出自《新唐書

参考资料

[编辑]
  1. ^ 《新唐书·卷九十八·列传第二十三》:曾孙武。武少孤。年十一,荫补右千牛,累迁长安丞。德宗幸梁州,委妻子奔行在,除殿中侍御史。户部侍郎元琇为水陆转运使,表武以仓部员外郎充判官。谋不用,杜门数月而琇败。转刑部员外郎。是时,帝以反正告郊庙,大兵后,典章苟完,执事者时时咨武。武酌宜约用,得礼之衷,群司奉焉。
  2. ^ 《唐会要·卷九下》:通典。贞元十三年。敕郊坛时祭。燔柴瘗埋。并依天宝十三年制。自今以后。摄祭南郊。太尉行事。前一日。于致斋所具羽仪卤簿。公服引入。亲受祝版。及赴清斋所。唐书韦武传。是时。帝以反正告郊庙。大兵后。典章苟完。执事者时时咨武。武酌宜约用。得礼之衷。群司奉焉。
  3. ^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唐文拾遗·卷二十七·唐故银青光禄大夫京兆尹兼御史大夫上柱国赠吏部尚书京兆韦公神道碑铭(并序)》:工之良者,斧斤神运,不离绳墨之内;士之全者,器用无方,必归忠孝之域。若离绳与墨,而厦屋立构,大匠以为妖也;失忠与孝,而功烈幸成,君子以为乱也。除妖讨乱,独立中道,以人伦风俗为已任,吾闻其语而见其人。   公姓韦氏,讳武,字某,京兆杜陵人也。其先命于商,显于汉,霎时联于晋魏之後,或哲或谋,或肃或艾,在名大德,大节大勋,悬诸日月,倬在图史。族姓之盛,莫之与京。曾祖皇朝金紫光禄大夫尚书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三品讳待价,致君皇极,时惮其正;祖银青光禄大夫梁州都督讳令仪,布化南夏,民怀其惠;父举进士,宏词制策皆入殊科,又判入高等,累枉畿赤名尉,迁朝议大夫监察御史,转殿中御史、侍御史、尚书礼、吏员外、中书舍人、给事中,擢□礼、吏、户三侍郎,亦列名藩及列卿之清者,时年四十九而薨。然亦由不一其名字,故家传略而不尽也。赠二部尚书讳镒,时方大用,士痛其夭。   公未免怀而孤,六岁知慕,每问居处儿杖,则失声啼叫,废绝于地,云物与之变色,乌鸟与之悲鸣,况夫绅之履霜露者。元中书载,公之先执,泣抚其首,目为孝治之瑞。衣无兼彩,食去鲜味,若居丧者数岁。年十一,始以门第补右千牛。历京兆府参军、高陵、栎阳、万年三县尉、长安县丞。昼则游刃吏事,夜则服膺经籍。循性为学,深於礼服;顾行为文,长於议论。曾未壮齿,郁其老成。颜太师真卿、萧黄门复以雅道名节自届,罕有及其门,而皆与公为忘年之契。由是振动於卿大夫间,擢为太常博士。草朝廷之仪,大事不繁,小事不略;谥人之行,褒者不德,贬者不怨。德宗西狩,委室随难,除殿中侍御史,执简於乱兵之中,顾指风生,邦宪不挠。皇舆反正,犹践旧职。崔大夫纵雅相推重,动静咨度,方表公为侍御史,副总台务。会户部元侍郎董司漕运,惧不克济,奏授公仓部员外郎,充水陆转运判官。得公之谋,而不能用,与道进退,义无沦胥,称疾杜门,数月而元果败。朝野之论,服其贤明。寻转礼部员外郎。上方以戡复之庆,亲告郊庙,大兵仅解,百度各缺,执事忧惑,悉咨於公。公以变通之识,酌于宜□,备物约用,礼成掌中,群司遵行,罔惑愆素。   属邦畿艰食,朝议敦本,选台阁之通理术者十人,分宰大邑。公与故相国郑公珣瑜等同被推择,遂检校本官兼昭应县令。时东后继觐,馆无虚日,王人急宣,冠盖相望,县道之弊,昭应为剧。公内结信惠,务穑劝芸,而农不释耒;外运才敏,储费应卒,而宾不乏饩。传置如市,田闾不知。改遂州剌史。郡中地狭江隘,屋室骈接,岁有溃决焚如之害。公顺势疏壅,峻其提防,而暴潦泄去,申禁严备,开其巷陌,而流焰断灭。二十年间,水火无惧,民到于今歌之。召拜户部郎中。不以望积南宫而怠弃其职,修版图以隐核郡国,天下不敢以恳田籍民之数欺于有司。除万年令。问民疾苦而不问过失,忧民赋输而□忧盗贼,惠孕诚达,其令自行,端冕而朝,毂下清静。迁京兆少尹。是岁荆吴昏垫,宸衷轸骇,亲临轩分命十使,驰传吊谕,且令察视。非清明简重有生民之望者,不在此选。公筇昨奏罄实,固言蠲赋息役之宜,为聚敛者所嫉,出为绛州剌史。因其岁歉,导以地利,凿汾而灌注者十有三渠,环绛而开辟者三千馀顷。舄卤之地,京坻勃兴,课最屡闻,玺书降劳。迁晋慈隰等州都防御观察处置等使晋州剌史兼御史中丞,赐紫金鱼袋。自绛及晋,不三百里,惠泽旁浸,仁声先路者久矣。至是疲瘵之心,如幽蛰闻春雷而起,柔荑望和风而坼,其感煦驯致之自然欤!   居晋郡六年,顺宗就加左散骑常侍银青光禄大夫,宠循政也。今上奥秘为兵部侍郎,崇德□也。方议毗倚,置于台司,中外翕然,日夕以冀。俄以丰陵复土之重,辍公严护,拜京兆尹兼御史大夫,兖山陵桥道等使。公哀敬尽瘁,殆忘寝食,凡七十日,遇暴疾薨于长安通化里之私第,享年五十有五。皇帝悼惜兴叹,诏赠吏邵尚书,太常谥曰某公,给卤簿鼓吹。以某年某月日,葬于京兆府某县之某原,前夫人博陵崔氏焉,礼也。   公所撰《家祭仪》三卷,文集一十五卷,凡诸著述数万言,并行於代。崔夫人,京兆尹御史大夫邺国公昭之女,柔德懿行,仪形闺壶,贵寿莫偕,先公而殁。有子曰延亮,前某官,孝敬忠厚,英华逸发,胸襟所得,往往有绝云霓之势,若不离师友,无倦追琢。吾见韦氏之馀庆,未可量也。二女:长适桂管观察支使太常寺协律郎陇西李允元,次适荆南营田判官江陵府户曹参军陇西李景俭。有是子以为後,有是婿以托孤,公其无忧於地下矣。後夫人某郡某氏,某官某之女,继室以德,罔替前修。帷堂昼哭之後,女有归,男有立,姻族愈睦,门风益清,咏《鹊巢》之诗者,孰不归美。公终鲜兄弟,有姊一人,承顺恩敬,贵而弥笃,为海内所称。於戏!六岁而孝闻,人子之难也;五十以悌闻,人弟之难也。苟非天性充塞,以身立教者,其孰能践百行之至难乎!况文章经术,礼乐刑政,磊落光耀之如彼,斯可以言士之全也。   前年冬,延亮泣奉家传,造予衡门,以金石之事见托。会守远郡,岁月差池,作吏迫屑,文字殆废,卒不获命,诚无愧词。铭曰:   以甘受和,以白受采。洽自闺门,闻于四海。韦公之行,於是乎在。名教以来,未之有改。吁嗟乎韦公!天生蒸民,非礼弗存。贵为天子,非礼弗尊。韦公之学,实专其门。秉之以心,立之以言。吁嗟乎韦公!惠训孜孜,视民如伤。子产之後,莫如龚、黄。韦公之政,允绍其良。民之父母,今也则亡。吁嗟乎韦公!奕奕相庭,在朝之右。人方瞩望,帝亦虚受。韦公之年,曷不悠久。德庆既郁,宜其有後。吁嗟乎韦公!
  4. ^ 《太平御览·卷二百五十五·职官部五十三》:又曰:贞元初,德宗以奉先县令郑珣瑜为饶州刺史,昭应县令韦武为遂州刺史,华原县令崔琮为汝州刺史,蓝田县令韦贞伯为舒州刺史,盩厔令李曾为郢州刺史。录善政也,各赐马一匹,并彩物衣服以遣之。
  5. ^ 《唐会要·卷七十七》:贞元八年八月。诏曰。朕以薄德。托于人上。励精庶政。思致雍熙。而诚不动天。政或多阙。阴气作沴。暴风荐臻。自江淮而及乎荆襄。历陈宋而施于河朔。其间郡邑。连有水灾。城郭多伤。公私为害。损坏庐舍。浸败田苗。或亲戚漂沦。或资产沉溺。言念于此。当食忘餮。宜令中书舍人奚陟往江陵及襄郡、随、复、鄂、申、光、蔡等州,左庶子姚齐语往陈、宋、亳、颍、徐、泗、濠等州,秘书少监雷咸往镇、冀、德、隶、深、赵等州,京兆少尹韦武往扬、楚、庐、润、寿、滁、苏、常、湖等州宣抚。应诸州百姓。因水不能自存者。委宣抚使赈给。死者各加赐物。在官为收理埋瘗。其田苗所损。委宣抚使与所在长吏速具闻奏。于戏。一夫不获。一物失所。刑罚不中。赋役不均。皆可以失阴阳之和。致雨旱之沴。系囚及狱诉久不决者。委所在长吏。即与疏辩。务从宽简。俾绝冤滞。贪官暴吏。苛法害公。特加惩罚。用明典宪。灾伤之后。切在抚绥。咨尔方镇之臣。洎乎守宰。咸宜悉乃心力。以恤凶灾。宣布朕怀。使各知悉。
  6. ^ 《旧唐书·卷一百三十八·列传第八十八》:时吏部侍郎杜黄裳为中贵谗谮及他过犯,御史中丞穆赞、京兆少尹韦武、万年县令李宣、长安令卢云,皆为裴延龄构陷,将加斥逐。憬保护救解之,故多从轻贬。
  7. ^ 《新唐书·卷一百五十·列传第七十五》:时杜黄裳遭奄人谗诋,穆赞、韦武、李宣、卢云等为裴延龄构摈,势危甚,憬救护申解,皆得免。
  8. ^ 《旧唐书·卷十三·本纪第十三》:丙申,以桂管留后韦武为桂州刺史、桂管观察使。
  9. ^ 《旧唐书·卷十四·本纪第十四》:辛未,以兵部侍郎韦武为京兆尹兼御史大夫。
  10. ^ 《新唐书·卷九十八·列传第二十三》:后为绛州刺史,凿汾水灌田万三千馀顷,玺书劳勉。宪宗时,入为京兆尹,护治丰陵,未成,卒,赠吏部尚书。
  11. ^ 《唐会要·卷七十九》:恭。赠司空襄邑郡公神符。赠荆州都督陇西郡王博乂。赠太尉濮王泰。赠左卫大将军北平王阿史邵钵苾。赠特进虞国公温彦博。礼部尚书魏郡公晋文衍。赠扬州大都督高阳郡公许敬宗。赠汴州刺史杨宏武。赠幽州都督钜鹿郡公窦德元。荆州大都督府长史薛大鼎。赠并州大都督道国公戴至德。赠潭州都督外黄县男薛景山。赠并州都督郑国公杨再思。赠幽州都督庞承宗。赠司空李揆。太子宾客卢纶。赠扬州都督张伯仪。赠太子少保嗣吴王瓛。赠吏部尚书韦武。赠尚书左仆射程异。赠陕州大都督高固。赠右仆射刘瑑。赠户部尚书韩公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