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薩摩號戰艦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薩摩
さつま
印有下錨中的薩摩號戰艦的明信片
概觀
擁有國 大日本帝国
營運者 大日本帝國海軍
艦級薩摩級戰艦
製造廠橫須賀海軍工廠
下訂1904年
動工1905年5月15日
下水1906年11月15日
服役1910年3月25日
結局1924年9月7日於房總半島陸奧號戰艦長門號戰艦作為靶艦擊沉
除籍1922年
技术数据
排水量19,372長噸(19,683公噸)
全長482英尺(146.9米)
全寬83英尺6英寸(25.5米)
吃水27英尺6英寸(8.4米)
动力宮原式混燒鍋爐20座
2座2軸推進
功率理論:17,300匹軸馬力(12,900千瓦特)
實際:18,507匹軸馬力(13,801千瓦特)
最高速度理論:18.25(33.80公里每小時;21.00英里每小時)
實際:18.95(35.10公里每小時;21.81英里每小時)
續航距離以10節(19公里每小時;12英里每小時)速度航行时为9,100海里(16,850公里;10,470英里)
乘員800人~940人
武器裝備
  • 2 x 雙聯裝41年式45倍徑12吋艦砲
  • 6 x 雙聯裝41年式10吋艦砲
  • 12 x 41年式40倍徑4.7吋艦砲
  • 4 x QF 12磅28倍徑速射砲
  • 4 x QF 12磅40倍徑速射砲
  • 5 x 18英吋(457毫米)魚雷發射管
裝甲

薩摩さつま)是大日本帝國海軍薩摩級準無畏艦的一號艦,得名自今屬鹿兒島縣薩摩國。本艦是日本第一艘國產戰艦,雖然未正式參與第一次世界大戰,但其仍於1914年時帶領一個海軍分艦隊前往佔領了數個德國太平洋上的殖民地。在1922年華盛頓海軍條約的規範之下,薩摩號戰艦於同年度被解除武裝,後於1924年作為靶艦被擊沉。

背景

[编辑]

日俄戰爭時,大日本帝國海軍提出了《1904年戰爭海軍補充計畫》的整備方案,並於同年下訂了薩摩級戰艦[1]與先前的香取級前無畏艦不同,薩摩級戰艦日本海軍首次向國內造船廠訂購的戰艦。不過,薩摩號戰艦仍然使用了許多進口的外國製零件。[2]該級戰艦原先計畫搭載12吋艦砲(305毫米)作為主要武裝,但後來卻因為日本國內缺乏如此大口徑的艦砲,同時為了減低建造費用,因此將12吋艦砲的數量減至僅有四門。[3][2]

設計與概述

[编辑]
薩摩號戰艦的手繪右視與俯視圖。

薩摩號戰艦全長146.9公尺,最大寬度25.5公尺,正常吃水深度為8.4公尺。正常裝載的情況下,薩摩號戰艦的排水量可達19,683公噸。其艦上官兵數依狀況不同而有異,可能為800人至940人不等。[4]

薩摩號戰艦採用20座宮原式混燒鍋爐,驅動兩具船用蒸汽引擎,並帶動兩隻螺旋槳作為推進動力;燃料則為煤炭重油。兩具引擎理論上共可輸出17,300匹馬力(12,900千瓦),並可達到18.25節(每小時33.8公里)的最大速度。在實地測試中,薩摩號的動力套件共輸出了18,507匹馬力(13,801千瓦),速度亦達到18.95節(每小時35.1公里)。[4]艦上攜帶的燃油與煤炭可供給該艦以10節(約每小時19公里)的航速行駛約9100海里(約16,900公里)。[5]

薩摩號戰艦裝備了四門裝載於兩個雙聯裝砲塔上的41年式45倍徑12吋艦砲,艦體前後各兩門。[4]41年式艦砲最遠可將重386公斤的穿甲彈發射至22,000公尺外。[6][7]次要武裝包含六個搭載41式10吋艦砲的雙聯裝砲塔,艦身左右舷側各三個砲塔。[5]由於該艦的次要武裝口徑大於9吋(229毫米),因此薩摩號被認為已達準無畏艦的標準。[4]

薩摩號裝備了12門41年式4.7英吋40倍徑速射砲,安裝於艦體的左右舷側。[5]艦上也裝載了四門QF 12磅40倍徑速射砲以及四門QF 12磅28倍徑速射砲。[4]此外,薩摩號還配有5具18英吋(457毫米)水下魚雷發射管,艦身左右各兩具,另一具則位於船尾。[5]

薩摩級戰艦水線裝甲帶均裝有克虜伯式接合裝甲,其最大厚度可達9英吋(229毫米)。裝甲厚度越往艦身前後兩側延伸越為薄弱,至艦尾附近僅有約4英吋(102毫米)的裝甲保護。[3]砲塔裝甲的平均厚度為為6英吋(152毫米)。[4]砲座裝甲為7~9.5英吋厚(180~240毫米)。主砲塔裝甲的最大厚度可達8英吋(203毫米)。甲板裝甲為2~3英吋厚(51~76毫米),司令塔則有約6英吋的裝甲防護。[3]

建造與服役生涯

[编辑]

薩摩號戰艦得名自日本古代的令制國薩摩國[8]該艦於1905年5月15日在橫須賀海軍工廠鋪設龍骨[3]後於1906年11月15日在明治天皇、海軍大臣與其他政府高官的主持下舉行下水典禮,[9][10]並最終於1910年3月25日完工。[4]薩摩號下水時是當時全球噸位最重的戰艦。[9]

1911年8月5日,薩摩號戰艦的一門12吋主砲在一場砲術演習中因未能正常擊發而誘發了膛炸。一段時間後,修復人員試圖開啟主砲後膛以檢視受損狀況,但這個舉動卻再次引燃膛室內殘餘的推進火藥,並引發爆炸;此次意外共造成16位修復人員與數位軍官殉職。[11]

該艦於1912年9月22日因颱風侵襲而輕微受損。[12]1914年8月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時,薩摩號被編入第一分遣艦隊。[5]該艦後來被重編入第二南海艦隊,並在艦隊中擔任海軍中將松村龍雄(まつむら たつお)的旗艦,後於1914年10月參與了奪取加羅林群島帛琉群島的行動。[13]

薩摩號於1915年重返第一分遣艦隊,後於1916年進入佐世保海軍工廠進行升級。[5]該艦在戰爭中的不明時間點被加裝了2門QF 12磅高射砲。[3]

1922年,在華盛頓海軍條約的規範下,薩摩號戰艦被解除武裝,並於翌年9月20日除役,隨即轉為靶艦。該艦於1924年9月7日在東京灣附近的房總半島陸奧號戰艦長門號戰艦擊沉。[4]

腳註

[编辑]
  1. ^ Itani, Lengerer & Rehm-Takahara, p. 53
  2. ^ 2.0 2.1 Evans & Peattie, p. 159
  3. ^ 3.0 3.1 3.2 3.3 3.4 Gardiner & Gray, p. 238
  4. ^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Jentschura, Jung & Mickel, p. 23
  5. ^ 5.0 5.1 5.2 5.3 5.4 5.5 Preston, p. 195
  6. ^ Friedman, pp. 272
  7. ^ Itani, Lengerer & Rehm-Takahara, p. 67
  8. ^ Silverstone, p. 336
  9. ^ 9.0 9.1 Mikado Attends Launching. New York Times (New York Times Co.). 16 November 1905 [11 June 20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4). 
  10. ^ Schencking, pp. 117–18
  11. ^ Gun Accident. Daily Herald (Adelaide, South Australia). 7 August 1911: 5 [13 July 20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1-01). 
  12. ^ Many Lives Are Lost: Great Damage Wrought in Japan by Terrific Storm. The Manning Times. 2 October 1912 [13 July 20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3-06). 
  13. ^ Peattie, pp. 42–43

參考文獻

[编辑]
  • Evans, David & Peattie, Mark R. Kaigun: Strategy, Tactics, and Technology in the Imperial Japanese Navy, 1887–1941. Annapolis, Maryland: Naval Institute Press. 1997. ISBN 0-87021-192-7. 
  • Friedman, Norman. Naval Weapons of World War One. Barnsley, South Yorkshire, UK: Seaforth. 2011. ISBN 978-1-84832-100-7. 
  • Gardiner, Robert & Gray, Randal (编). Conway's All the World's Fighting Ships: 1906–1921. Annapolis, Maryland: Naval Institute Press. 1984. ISBN 0-87021-907-3. 
  • Itani, Jiro; Lengerer, Hans & Rehm-Takahara, Tomoko. Japan's Proto-Battlecruisers: The Tsukuba and Kurama Classes. Gardiner, Robert (编). Warship 1992. London: Conway Maritime Press. 1992. ISBN 0-85177-603-5. 
  • Jentschura, Hansgeorg; Jung, Dieter & Mickel, Peter. Warships of the Imperial Japanese Navy, 1869–1945. Annapolis, Maryland: United States Naval Institute. 1977. ISBN 0-87021-893-X. 
  • Peattie, Mark R. Nan'yo: The Rise and Fall of the Japanese in Micronesia 1885–1945. Pacific Island Monograph Series 4. Honolulu, Hawaii: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1988. ISBN 0-82481480-0. 
  • Preston, Antony. Battleships of World War I: An Illustrated Encyclopedia of the Battleships of All Nations 1914–1918. New York: Galahad Books. 1972. ISBN 0-88365-300-1. 
  • Schencking, J. Charles. Making Waves: Politics, Propaganda, and the Emergence of the Imperial Japanese Navy, 1868–1922. Stanford, California: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5. ISBN 0-8047-4977-9. 
  • Silverstone, Paul H. Directory of the World's Capital Ships. New York: Hippocrene Books. 1984. ISBN 0-88254-979-0. 

外部連結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