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轄市
中華民國
[编辑]「市」現在為中華民國的行政區劃,1994年前舊稱省轄市,地位與縣同級,省虛級化後直接由中央政府內政部管轄,並且修法更名為「市」。[1]
大陸時期
[编辑]- 民國10年(1921年)7月3日,北洋政府頒布《市自治制》,將「市」分為「特別市」與「普通市」兩種;其中,普通市由省管轄,乃省轄市的最初雛型。
- 北伐結束後,國民政府於民國19年(1930年)制定《市組織法》,將「市」分為院轄市(後改稱直轄市)和省轄市;其中,省轄市與縣同級,並受省之監督與管轄。
1949年以前,中華民國在大陸地區所設置的省轄市,當時的設立標準為20萬人:
|
|
|
臺灣时期
[编辑]- 1998年,《省縣自治法》廢除,改以《地方制度法》作為行政區劃之法源依據,仍規定省劃分為縣、市。依《地方制度法》規定,人口聚居達50萬人以上未滿125萬人,且在政治、經濟及文化上地位重要之地區,得設市。市以下分設區,區以下設里,里之下設有鄰。
- 目前臺灣設有基隆市、新竹市、嘉義市三個市。雖然依《地方制度法》規定市人口須達50萬人以上,但現有的三個市均未達此一標準。這三個城市均在《地方制度法》立法前升格為省轄市,而當1994年以前的使用的舊法規,是中華民國大陸時期沿用下來的《市組織法》,其升格為省轄市的人口門檻並不高[1]。因此也形成少部分縣轄市人口超過「市」的特殊現象。其中嘉義市,1982年再次升格為省轄市這30多年以來,人口從未超過30萬(「嘉義市政府歷年人口數統計」)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但台灣在2010年實施五都升格以前,許多縣轄市人口,都已經超過30萬以上。
設置標準
[编辑]No. | 市名(由北而南排列) | 人口數(2020年) | 面積 (km²) | 區劃 | 市政府所在地 |
---|---|---|---|---|---|
1 | 基隆市 | 367,577 | 132.7589 | 7區 | 中正區 |
2 | 新竹市 | 451,412 | 104.1526 | 3區 | 北區 |
3 | 嘉義市 | 266,005 | 60.0256 | 2區 | 東區 |
中华人民共和国
[编辑]中华人民共和国 行政区划类型 |
---|
民政登记行政区划层级 |
行政级别与其他术语 |
历史:清朝 → 中華民國(大陸部分) → 中華人民共和國 |
年份 | 省辖市 |
1949年 | 55 |
1952年 | 82 |
1953年 | 116 |
1954年 | 141 |
1961年 | 58 |
1963年 | 76 |
1974年 | 78 |
1976年 | 88 |
1977年 | 97 |
1978年 | 97 |
1979年 | 103 |
1980年 | 102 |
1981年 | 107 |
1982年 | 109 |
宪法仅有“省、自治区分为自治州、县、自治县、市”概定,没有“省辖市”提法。从区划意义上,省辖市是指直接接受省级政府管辖,区划层次上与“地区”相同的“市”,旨在区别地区(盟)管辖的“市”(地区管辖的市称为“地管市”)。1983年开始,区划部门口径上,对“省辖市”全部改称“地级市”,但作为与地区同一层次的“市”,对同一对象,同时出现“地级市”与“省辖市”称谓。因1983年开始出现“地区”改“市”(简称“地改市”,即区划范围没有改变,只是局部小的区划调整,实际上仅称谓改变而已)、“地市合并”,实际出现了市管市(即地级市管辖县级市),与之对应对原地管市改称“县级市”。现实称谓上,“地级市”即“省辖市”,“省辖市”亦即“地级市”,二者意义相同。
1983年以前
[编辑]1983年以前,省辖市即指明确由省直接管辖的市,不同于“地辖市”(地区管辖的县级市,如白城地区的白城市、晋江地区的泉州市)。省辖市可以分为实际由省管理,层次上与地区相同的市;以及由地区代管的省辖市。前者为省会、设区(市辖区)的市等大型城市,一般会管辖多个县,如七十年代长春市管辖5区5县。后者一般不设区,但工矿业发达,例如邵阳市、安庆市、抚州市、新余市、万县市等等。
1983年以后
[编辑]1983年开始,地区这一层次的区划广泛推行“地改市”、“地市合并建市”与“撤地建市”,地级区划改革之后,在区划层次上的“省辖市”改称为“地级市”,被称为“地区”(盟)的大量减少,取而代之的是“地级市”,由于工业化与城市化水平比较低,除沿海发达地区以外,内地绝大部分地级市辖域仅具备原有地区区划概念而已,非真正意义的城市。与此同时,在县级区划层次上,出现“县改市”,即区划范围没有改变,由县改称为市。同时为应对“地改市”、“地市合并建市”与“撤地建市”涌现的“地级市”建制,地级市局部范围内设立市辖区的需要,很多县级市、县改为市辖区建制。
原来的地区(或盟)所辖区划单位有县、市(不设区的市),其中所管辖的“市”被称为“地管市”(或“盟管市”),上一层次区划名称由原来的地区改为市建制后,“地管市”(或“盟管市”)称为“市管市”,至此,不论是地区管辖的市,还是地级市管辖的市,甚或省、自治区直接管辖的不设区的市,均改称为“县级市”。
特点
[编辑]“省辖市”和现行“地级市”(1983年至今)在城市建制上有很大的区别。
- 1983年以前,“省辖市”没有“市管市”,除较大的市外,不实行“市管县”。“省辖市”的行政区划(直管区划单位)以市辖区为主,包括服务功能的郊区,其时的“省辖市”属于真正意义的城市。官方对“省辖市”既作为行政区划单位,同时也作为城市看待。尽管“省辖市”行政区划地位不低于地区,甚或高于地区(如立法权),但官方统计上,“省辖市”和“地辖市”作为“市”单独统计,并未作为地级行政区统计。
- “地级市”为1983年随地级行政区划改革之后形成的概念,实行“由地级市代管县级市”(市管市)和“市管县”,即事实上的地级市管辖县级市,其行政区涵盖各种形式的县级行政区;1980年,中国大陆地区的地级市(省辖市)为102个,地区为170个,盟9个[2];到2004年,地区减少至17个、盟减少至3个;“地级市”增加至283个,占85%。
越南
[编辑]参考文献
[编辑]参见
[编辑]外部链接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