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淡水廳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淡水廳
台灣語言寫法及拼音
漢字淡水廳
台語白話字Tām-chuí-thiaⁿ
台語羅馬字Tām-tsuí-thiann

淡水廳,初設於1723年(雍正元年),為台灣清治時期的行政區劃,北台灣政經中心,將原諸羅縣轄區虎尾溪以北設彰化縣,同時設置臺灣府淡水捕盜同知負責稽查北路,兼督捕務。1731年(雍正9年),始正式分割大甲溪以北至雞籠劃為轄區,專歸淡水同知管理,改官職為台灣府淡水撫民同知[1]

1734年臺灣府行政區劃,藍色為淡水廳範圍
淡水廳城東門(今竹塹城迎曦門

淡水廳隸屬於台灣府,廳治初期暫設於彰化縣彰化縣城,1731年遷至同縣的沙轆(今沙鹿區),1733年(另說1756年[1])始遷入廳治竹塹城(今 新竹市)[2],自此之後,竹塹城成為北台灣政經文化教育的中心。廳城初期並無城牆,僅在四週遍植莿竹。1806年,因民亂之故築起土圍。1829年建成磚石城垣,名為淡水廳城,又名竹塹城

淡水廳首長為台灣府淡水撫民同知,不得攜眷,任滿昇轉。職責明定為上承欽部憲件,下理錢糧,清丈土地,治刑補盜。1876年1月16日(清光緒元年12月20日)以台北艋舺地方增設台北府[3],管轄大甲溪以北直達後山,而原淡水廳以頭重溪為界,以北至遠望坑新設淡水縣為台北府首縣,以南至大甲溪為界。竹塹城地方,改設新竹縣,淡水廳終止,歷時144年。

行政區劃

[编辑]
淡水廳志稿》淡廳境圖
淡水廳志》淡水廳全圖

1740年(乾隆五年),淡水海防廳下轄二保,管三十五庄[4]

  • 淡水堡:八里坌庄、滬尾庄、大屯庄、竿蓁林庄、關渡庄、北投庄、八芝蓮林庄、奇里岸庄、瓦笠庄、興仔武朥灣庄、大佳臘庄、圭母子庄、大灣庄、水興庄、興直庄、加里珍庄、擺接庄、山腳庄、八里坌仔庄、海山庄、坑仔庄、虎茅庄、奶芴庄、澗仔歷庄、甘棠庄。
  • 竹塹堡:南庄、北庄、芝巴里庄、大溪墘庄、翠豐庄、猫兒錠庄、中港庄、永安庄、猫盂印斗庄、吞霄庄。

至1762年(乾隆二十七年),淡水廳行政區劃新分及加增後,共計一百三十二庄[5]

  • 廳城南:香山庄、南勢庄、西勢庄、隆恩庄、番婆庄、嵌頭庄、田寮庄、南庄、北庄、中港庄、加志閣庄、貓星庄、後壟庄、新港仔庄、貓盂莊、宛裡庄、後壟街、船頭庄、西庄、打那叭庄、白沙墩、頭湖庄、二湖庄、三湖庄、吞霄庄、房裡庄、山柑庄、日北庄、大甲庄。
  • 廳城北:水田庄、湳仔庄、竹塹庄、樹林頭庄、金門厝、造船港、二十張犁庄、鹿場庄、麻園庄、貓兒椗庄、枋藔庄、婆老粉庄、紅毛港庄、蠔殼港庄、大溪墘庄、白沙墩庄、芝芭里庄、安平鎮南勢庄、北勢庄、澗仔瀝庄、外𧒄仔瀝、加冬庄、南興庄、龜崙庄、八座厝、桃仔園庄、霄裡庄、南靖庄、尖山庄、奶笏庄、甘棠庄、南嵌庄、虎茅庄、大湖庄、鍾厝庄、潭底庄、坑仔口庄、田寮庄、大南灣、小南灣、長道坑庄、三角埔、石頭溪庄、海山庄、隆恩庄、彭厝庄、中庄仔、中港厝庄、塭仔庄、新莊街、山腳庄、永興庄、擺接庄、新埔庄、火燒庄、加里珍庄、頭重埔庄、大牛椆庄、八里坌庄、埤頭庄、石灰窯庄、廣福庄、柑林庄、員林仔庄、清水坑庄、牛埔庄、南勢庄、二十八張犁庄、秀朗庄、芎蕉腳庄,武朥灣庄、大坪林庄、彰和庄、永和庄、朱厝崙庄、萬盛庄、古亭村庄、艋舺渡街、奇武卒庄、大浪泵庄、中崙庄、下埤頭庄、大加蚋庄、上碑頭庄、興福庄、內埔仔庄、新莊仔、塔塔悠庄、貓里錫口庄、里族庄、內湖庄、南港仔庄、和尚洲庄、峰仔崎庄、石角庄、八芝蘭林庄、瓦笠庄、北投庄、唭哩岸庄、干豆庄、八里坌仔庄、滬尾庄、芋蓁林庄。

至1871年(同治十年),淡水廳所屬街里如下[6]

  • 廳城內:
    • 東:東門街、暗街仔、武營頭、井仔頭
    • 西:西門街、義學口、後番車路
    • 南:南門街(文興街)、巡司衙口
    • 北:北門街、太爺街
  • 城外東廂二十五莊:東勢莊、下車店莊、大陂坪莊、埔仔頂莊、牛路頭莊、柴梳山莊、麻園堵莊、二十張犁莊、白沙墩莊、鬥侖莊、八張犁莊、六張犁莊、鹿場莊、番仔寮莊、隘口莊、五塊厝莊、九芎林莊、頂下嵌莊、鹿寮坑莊、十股林莊、五股林莊、石壁潭莊、山豬湖莊、猴洞莊、橫山莊
  • 城外西廂一十莊:隙仔莊、南勢莊、牛埔莊、茇仔林莊、虎仔山莊、浸水莊、三塊厝莊、羊寮莊、香山莊、汧水港莊。
  • 城外南廂二莊:巡司埔莊、溪仔底莊。
  • 城外北廂一十七莊:水田莊、湳仔莊、金門厝莊、舊社莊、麻園莊、頂溪洲莊、新莊仔莊、白地粉莊、溪心灞莊、嵌頂莊、鳳鼻尾莊、紅毛港莊、蠔殼港莊、笨仔港莊、大溪墘莊、芝葩裏莊、鳳山崎莊。
  • 城外東北廂一十六莊:新社莊、豆仔埔莊、枋寮莊、新埔莊、大茅埔莊、五份埔莊、六股莊、石崗仔莊、烏樹林莊、鹽菜甕莊、三峽水莊、婆老粉莊、大湖口莊、崩陂莊、楊梅壢莊、頭重溪莊。
  • 城外西北廂一十莊:侖仔莊、沙侖仔莊、樹林頭莊、苦苓腳莊、槺榔莊、油車港莊、船頭莊、南北汕莊、下溪洲莊、魚寮莊。
  • 桃澗堡二十九莊:中壢街、內壢溪莊、嵌腳莊、下茄冬莊、新莊仔莊、赤嵌莊、大埔莊、坑仔口莊、過溪仔莊、南嵌街桃仔園街、龜侖口莊、大湳莊、埔頂莊、霄裏新興莊、八塊厝莊、銅鑼圈莊、龍潭陂莊、三坑仔莊、舊社仔莊、東勢莊、南勢莊、安平鎮莊、山仔頂莊、宋厝莊、八張犁莊、貓朥合莊、黃泥塘莊、員樹林仔莊。
  • 海山堡一十七莊:風櫃店莊、潭底莊、山仔腳莊、樟樹窟莊、南靖厝莊、尖山莊、鷹哥石莊、大湖莊、二甲九、莊中莊、大姑嵌莊、三角涌莊、橫溪莊、劉厝莊、柑園莊、石頭溪莊、彭厝莊。
  • 大加臘堡一十六莊:艋舺下嵌莊、三板橋莊、古亭莊、大灣莊、林口莊、上陂頭莊、錫口街、新南莊、南港仔街、搭搭攸莊、東勢莊、新莊仔莊、奎府聚莊、大隆同莊、社仔莊、溪洲底莊。
  • 石碇堡一十四莊:樟樹灣莊、叭嗹港莊、水返腳街、康誥坑莊、保長坑莊、五堵莊、六堵莊、七堵莊、八堵莊、暖暖莊、石錠內莊、四腳亭莊、枋仔瀨莊、鯽魚坑莊。
  • 拳山堡一十四莊:公館街、溪仔口莊、大坪林莊、秀朗社、暗坑仔莊、青潭莊、十五分莊、內湖莊、木柵莊、頭重溪莊、萬順寮莊、深坑仔莊、土庫莊、楓林莊。
  • 擺接堡一十七莊:加蠟仔莊、港仔嘴莊、芎蕉腳莊、龜侖蘭莊、枋寮街、新埔墘莊、南勢角莊、後埔莊、員山仔莊、藤寮坑莊、冷水坑莊、社後莊、柑林陂莊、大安寮莊、員林仔莊、火燒莊、柏仔林溪洲莊。
  • 中港堡二十六莊:山寮莊、後厝莊、中港莊、中港社、湖底莊、澎湖厝莊、海口莊、塭仔頭莊、番婆莊、香山厝莊、三角店莊、大牛欄莊、上下山腳莊、後莊、嵌頂莊、涂牛口莊、二十分莊、東莊、隆恩莊、田寮莊、蘆竹湳莊、水流潭莊、上下茄冬莊、鬥換坪莊、三灣莊、南港莊。
  • 後壟堡三十三莊:山仔頂莊、百三莊、圓寶莊、後壟街、大莊、海豐莊、溝仔背莊、新港埔莊、車路頭莊、田寮莊、西山莊、芒花埔莊、社寮崗莊、嘉志閣莊、貓裏街、蛤仔市莊、大墻圍莊、芎蕉灣莊、七十分、樟樹灣莊、銅鑼灣莊、高埔莊、頭湖莊、二湖莊、三湖莊、四湖莊、溪洲莊、松仔腳莊、後壟底莊、南勢莊、打哪叭莊、牛欄埔莊、白沙墩莊。
  • 苑裏堡十五莊:吞霄街吞霄社、北勢窩社、竹仔林莊、五里牌莊、涂城莊(土城)、苑裏街、古亭笨莊、山柑莊、榭苓莊、日北莊、昆社、貓裏社、房裏社、房裏莊。
  • 大甲堡六十三莊:大甲土城、東莊、六分莊、磁磘莊、馬鳴埔莊、鐵砧山腳莊、新厝仔莊、內水尾莊、頭分田莊、大甲東番社、墩仔腳莊、中和莊、舊社莊、四塊厝莊、圳寮莊、牛椆坑莊、泉洲厝莊、犁頭鏢莊、彰界圳寮莊、中厝莊、後裏莊月眉莊、頂店莊、社尾莊、橫圳莊、松仔腳莊、營盤口莊、樹仔腳莊、九張犁莊、日南莊、日南番社、三張犁莊、蘆濫莊、打鐵莊、刪柑莊、五塊寮莊、雙寮莊、西勢社、大安街、海墘厝莊、北汕莊、頂大安莊、下大安莊、十三甲莊、五甲莊、田心仔莊、三十甲莊、田中央仔莊、頂莊仔莊、腳踏莊、蘊寮莊、龜殼莊、中莊、南莊、南埔莊、東勢尾莊、六塊厝莊、水卡頭莊、福興莊、埔姜林莊、三塊厝莊、牛埔仔莊、番仔寮莊。

相關條目

[编辑]

參考資料

[编辑]
  1. ^ 1.0 1.1 《淡水廳志》介紹資料
  2. ^ 程光裕、徐聖謨,《中國歷史地圖 上冊》,中國文化大學出版部,1980年,第78頁
  3. ^ 臺灣文獻叢刊》〈臺灣輿地彙鈔〉,台灣省文獻委員會(今國史館臺灣文獻館),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96年重印,第113-116頁,《清朝續文獻通考》卷315,劉錦藻,〈臺灣省輿地考〉乙文
  4. ^ 劉良璧,《重修福建臺灣府志》,卷之五城池:坊里,1740年
  5. ^ 余文儀,《續修臺灣府志》,卷二規制:坊里,1762年
  6. ^ 陳培桂,《淡水廳志》,卷三街里,187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