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珪 (清朝)
外观
朱珪 | |
---|---|
大清太子太傅、體仁閣大學士,管理工部事務、會典館正總裁、國史館正總裁,贈太傅 | |
國家 | 清朝 |
時代 | 清中期 |
主君 | 清高宗→清仁宗 |
姓 | 朱姓 |
名 | 珪 |
字 | 石君 |
號 | 南崖、盤陀老人 |
族裔 | 漢族 |
籍貫 | 順天府大興縣(今北京市)人 |
出生 | 雍正九年正月十二日 (1731年2月18日) |
逝世 | 嘉慶十一年十二月初五日 (1807年1月13日) |
谥号 | 文正 |
出身 | |
乾隆12年丁卯科舉人 乾隆13年戊辰科2甲47名進士 | |
著作 | |
《皇朝詞林典故》64卷、《知足齋文集》6卷,《知足齋進呈文槀》6卷、《知足齋詩集》20卷、《名蹟錄》7卷、《福寧府志》44卷、《清文昌帝君廟碑并陰》 | |
朱珪(1731年2月18日—1807年1月13日),字石君,順天府大興縣(今北京市)人,清朝政治人物、学者。官至體仁閣大學士。嘉慶帝的師傅[1]。是自唐朝科舉制施行以來,最年輕的進士(實歲17,虛歲18)。
生平
[编辑]朱珪為盩厔知縣朱文炳之子,乾隆十三年(1748年)中進士,年18虛歲。初選為庶吉士,散館授編修。累遷侍讀學士。二十五年,擔任福建糧驛道,後擢按察使。三十二年,補湖北按察使,後來赴山西擔任布政使及署任巡撫。[1]
乾隆四十年,內召到回京覲見皇帝,改授侍講學士,直上書房,擔任皇子永琰老師。五十一年,擢禮部侍郎,後調兵部。[1]五十五年(1790年)出任安徽巡撫。[2]五十九年調廣東巡撫,不久署任兩廣總督。[1]次年授左都御史,又授兵部尚書,仍保留廣東巡撫之職。[2]
嘉慶元年(1796年),授兩廣總督,兼署廣東巡撫。二年調為兵部尚書,又調為吏部[1]和戶部尚書,[3]仍留任巡撫。[1]
清高宗在嘉慶四年正月去世後,仁宗召朱珪回京,命直南書房,管戶部三庫,加太子少保,賜第西華門外。不久任用為上書房總師傅,調戶部尚書。五年,兼署吏部尚書。後來因事削職。七年,任命為協辦大學士,恢復太子少保銜。不久兼任翰林院掌院學士,晉太子少傅。十年,拜體仁閣大學士,管理工部。朱珪在76歲時以年老乞休,獲挽留。[1]嘉慶十一年十二月初五日(1807年1月13日)病逝,[3]贈太傅,祀賢良祠,賜金治喪,諡文正。[1]
評價
[编辑]- 嘉慶帝:「珪自為師傅,凡所陳說,無非唐、虞、三代之言,稍涉時趨者不出諸口,啟沃至多。揆諸諡法,足當『正』字而無愧,特諡文正。又見其門庭卑隘,清寒之況,不減儒素。」
- 《清史稿》:君子小人消長之機,國運繫焉。王杰、董誥、朱珪皆高宗拔擢信任之臣,和珅一再間沮,卒不屈撓。一旦共、驩伏法,眾正盈朝,攄其忠誠,啟沃新主,殄寇息民,苞桑永固。天留數人,弼成仁宗初政之盛,可謂大臣矣。
影视形象
[编辑]註釋
[编辑]延伸阅读
[编辑][在维基数据编辑]
參考文獻
[编辑]官衔 | ||
---|---|---|
前任: 朱筠 |
提督福建學政 乾隆四十五年八月廿三己巳(1780年9月21日)任 |
繼任: 吳玉綸 |
前任: 劉峩 |
兵部漢尚書 乾隆六十年八月丙申-嘉慶元年六月乙亥 (1795年9月30日-1796年7月5日) |
繼任: 紀昀 |
前任: 長麟 |
兩廣總督 嘉慶元年 (1797年) |
繼任: 吉慶 |
前任: 沈初 |
兵部漢尚書 嘉慶二年三月癸亥-嘉慶二年八月丙辰 (1797年4月19日-1797年10月9日) |
繼任: 金士松 |
前任: 沈初 |
吏部漢尚書 嘉慶二年八月丙辰-嘉慶四年十月壬辰 (1797年10月9日-1799年11月4日) |
繼任: 劉權之 |
前任: 范建中 |
戶部漢尚書 嘉慶四年十月壬辰-嘉慶十年正月辛亥 (1799年11月4日-1805年2月25日) |
繼任: 戴衢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