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手铳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元朝(西元1271年-西元1368年)所使用的手銃。

手铳,或稱單眼銃,是初對火銃的一種分類,因形體較輕,口徑較小,可在其後裝入木柄以手持使用[1],故稱手銃,屬火門式(Touch Hole)火器。明清時期被鳥銃取代,為現代槍械的前身。

使用情形

[编辑]
西歐手銃,西元1380年。
法國在西元1390年-西元1400年所使用的「手持射石炮」。

中國地區

[编辑]

金屬製的火銃最早在元朝製造,是元軍攻城掠地的利器,現存有元代[2]、明代[3]的銅手銃實物。與元文宗至順三年(西元1332年)架上發射的盞口銃

明朝將火銃大量装备军队,《明史·兵志》中記載的銃有:手把銅鐵銃、無敵手銃、千里銃等十幾種。其一為洪武五年(西元1372年)製銅手銃,又名“長銃筒”,此物在《明會典·軍器軍裝》裡稱“手把銅銃”,是現存明代最早的火銃之一。其二為永樂手銃,有永樂七年型和永樂十二年型,造工精細,是明朝神機營的強力配備。 明代初期的手銃因多採用霰彈與銃箭的關係,在推進藥與彈丸間會放置木馬子。而發表於《科學月刊·2004年2月號》的文章指出,鄭和下西洋時艦隊上配有大量手銃碗口銃

握把

[编辑]

共三型[4],分別是:

  • 槍棒型:
  • 凸型:
  • 拐子型:握把成「卜」字型。

發射過程

[编辑]

以藥匙將火藥填入藥室→將壇木馬子放入→以木槌將木馬子舂實→將多顆鉛子放入→再次舂實鉛子→打開火門→將火捻放入火門並倒上少許火藥→以肩窩夾住銃架與將銃架尾端抵住地面→發射

變體

[编辑]
  • 神鎗:平交趾後所習得的火器,用於發射箭矢,並設神機營配置此種武器。[5]

为了弥补装填速度的不足,在明代時更加设计了三眼火銃與多眼火銃。

  • 三眼銃:為將三根銃管相疊成品字狀,射擊時是一起發射的。
  • 十眼銃:一跟長型銃管由前至後塞入十份彈藥,由前至後也有十眼火門。
  • 多眼銃:如迅雷銃五雷神機等的五管轉膛銃,五條銃管可連續發射。而迅雷銃和五雷神機在明末出現,使用鳥銃的槍管,故其實應歸為鳥銃的變體。

朝鲜半岛地區

[编辑]

朝鮮歷史上出現過的断面为八角形的火銃(1591年)。八角形断面的设计,估计了在銃身加长的情况下保护銃身不受到冲击力的破坏。

中東地區

[编辑]

雖然在中東出現過且稱為馬達法(madfa)的手銃沒有實物留存,但在文獻紀錄《Schems Eddin Mohamened》中有記載,此書由俄國彼得大帝於西元1703年取得,目前收藏於聖彼得堡的圖書館,而該文獻至少是西元1300年時記載的。

歐洲地區

[编辑]

歐洲出現過同樣的武器,稱作手持加農砲手炮英語Hand cannon),有些人認為是跟蒙古人西征時傳過去的。最早的手銃為14世紀之坦能堡手銃,手炮在後來城堡攻防戰裝上鉤爪的防禦用版本稱為鉤爪手銃(德語Hakenbüchsen),十五世紀中葉出現了置換長柄握把成掛肩托架而演變成的掛肩手銃,而在十五世紀末時掛肩手銃又進一步裝上火繩扳機成為火繩槍。而鉤爪手銃、掛肩手銃與火繩槍都稱為「Hakenbüchsen」。

現代中的意義

[编辑]
  • 現代漢語手銃也有手槍之義。
  • 現代英語的「Hand Cannon」也有手槍之義。
  • 著名PC遊戲世紀帝國II中,有使用手銃這種早期火器的步兵單位,但台灣微軟錯譯成火槍兵。
  • 以撒·艾西莫夫的《基地》系列中譯版中,個人使用的核能射擊武器「Nuclear Blast」被譯作手銃核銃
  • 打手銃也有男子手淫之意,即打飛機、擼管的意思[6]

註釋

[编辑]
  1. ^ 另一種火銃為需置於架上的碗口銃
  2. ^ 於西元1983年於浙江省余杭縣(今余杭市)發現,現收藏於余杭市博物館。長32.6公分,口徑2.8公分,銃身上有銘文。
  3. ^ 於西元1964年於河北省赤城縣發現,現藏於河北省文物研究所,長44.2公分,口徑2.2公分,銃身上有銘文,銃管內還餘有火藥與鐵砂。
  4. ^ 來自《科學月刊》2004年2月號中鄭和特輯的介紹。
  5. ^ 《明史·兵制》:「成祖平交趾,得神機鎗炮法,特製神機營肄習。」可知神機營為專使交趾火器的軍事單位。
  6. ^ 打手铳释义. 汉典. [2020-08-12]. 

參考文獻

[编辑]
  • 《武器事典》,市川定春 著,奇幻基地 出版。ISBN 986-7576-55-1
  • 《西洋甲冑武器事典》,三浦權利 著,尖端出版 出版。ISBN 978-957-10-3447-8
  • 《中國古代火藥火器史研究》,鍾少異 主編,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出版。ISBN 7-5004-1800-0

參見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