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炎憲
張炎憲 | |
---|---|
中華民國第11任國史館館長 | |
任期 2000年5月20日—2008年5月19日 | |
总统 | 陳水扁 |
前任 | 潘振球 |
继任 | 林滿紅 |
个人资料 | |
性别 | 男 |
出生 | 1947年3月10日 臺灣臺南縣嘉義區中埔鄉 |
逝世 | 2014年10月3日 美国宾夕法尼亚州費城 | (67歲)
国籍 | 中華民國 |
政党 | 無黨籍 |
学历
| |
張炎憲(1947年3月10日—2014年10月3日),日本東京大學博士,著名台灣史學者,2000年到2008年間任國史館館長,曾任台灣教授協會會長,台灣歷史學會會長等職,2013年6月7日接任台灣社社長,於該職任內因心肌梗塞病逝。
出生於1947年二二八事件那一年的張炎憲,台灣嘉義縣中埔鄉人,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學士、歷史學研究所碩士,日本東京大學博士。於1984年回台後,開始任職於中央研究院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擔任研究性質的工作,期間並擔任輔仁大學、東吳大學、國立清華大學、中央大學等校的教職。
1991年,以台灣史研究為宗旨的吳三連台灣史料基金會正式成立,並將該會定位為以「民間的、史料的、生活的」台灣民眾史之爬梳工作為主。專攻台灣史的張炎憲,與陳奇祿、吳豐山、林美容、莊永明等人被聘為該基金會董事,以民間的力量,默默從事台灣史研究的耕耘工作。2000年5月,中華民國總統陳水扁任命張炎憲為國史館館長,也開啟了用比較體制化之方式進行台灣史研究的另一個新紀元[1]。 2008年政黨輪替後,張炎憲積極參與社會運動,陸續擔任台灣二二八關懷總會理事長(2008~2012)、台灣教授協會會長(2011~2012)、台灣歷史學會會長(1998~2000,2010~2012)等職;2013年6月接任台灣社社長,任期兩年。 2014年9月26日,張炎憲赴美國做台灣獨立運動口述歷史訪問時,因心肌梗塞送醫;於10月3日美國費城當地時間凌晨5時50分病逝[2]。
主要研究領域
[编辑]傳統的主流歷史教育當中,充斥著帝王將相的興衰,很容易讓教學與學習的人,誤以為歷史不過是朝代更迭、朝名替換的陳年舊帳。然而,這似乎不是張炎憲眼中的歷史研究,對他來講,歷史基本上應當充滿了人性的抉擇,以及對土地與人民的情感。在2003年的一次公開演講當中,張炎憲這樣解釋他自己對台灣之歷史教育的觀點:
「我認為台灣過往的歷史教育,欠缺很重要的兩個元素。一是對土地的感情,一是對真實人性的了解,或者說是真實面對困境或挑戰的如何適應?這兩方面的缺乏,當然與政治文化相關,但在整個社會逐漸邁向民主自由化時,應該針對這問題來修正。」
「這樣的體悟,與我專攻台灣史後,想要追究與突破的問題有關 --- 究竟如何能掌握台灣民眾的觀點,重新發掘台灣人的歷史感情與歷史世界?」
「我懷疑統治者的文獻資料,雖然它們可以解開政策制定過程,與統治者心態的謎底,卻無法刻劃表達被統治者的心聲。因此,我投入二二八事件與五O年代白色恐怖時代的口述歷史訪查工作,希望從民間的角度,找回那個世代台灣人的歷史感情。[3]」
張炎憲以這樣的史觀投入和「二二八事件」、「白色恐怖」、以及「台灣獨立運動」相關的口述史採訪紀錄中。以「二二八事件」而言,他前後出版了十本以上和該事件相關的口述史紀錄(部份書目請參考以下的「主要著作」),而被某些人[谁?]譽為台灣「二二八事件」的權威。以「白色恐怖」而言,他和「鹿窟事件」相關的兩本著作,也已經成為該領域的代表性作品。至於久被忽略的「台灣獨立運動」這個議題,更是由他創先在2000年出版兩本和「台灣共和國臨時政府」之參與者相關的口述歷史訪問紀錄,堪稱是這個領域的開路先鋒。
另一方面,他也致力主持台灣歷史的紀錄與史料整理。在他擔任國史館館長期間(2000-2008),該館出版了許多過去國史館一向忽略的台灣相關作品,例如系列出版《台灣民主運動史料彙編》、《台灣主權論述》、《二二八事件史料彙編(1-18)》、《雷震案史料彙編》(4冊)、《二二八事件辭典》、《台灣勞工運動史料彙編》、《原住民族運動史料彙編》(2冊)、《戰後台灣政治案件案史料彙編》(13冊)、《民主崛起—1980年代台灣民主運動訪談錄》(2冊)···。同時他也主持國家卸任元首與副元首相關史料之紀錄與整理,例如蔣介石的大溪檔案及蔣經國照片的出版、李登輝的口述歷史訪談:《見證臺灣:蔣經國總統與我》、《李登輝總統照片集》以及《李登輝總統訪談錄》的出版;使得國史館的臺灣史角色更為明顯。
批評
[编辑]張炎憲在《二二八事件史料彙編》緒論中說:「二二八受難者及其家屬和社會大眾所渴望的追查元兇、發掘歷史真相,也許在這些檔案中無法得到滿意答案,但藉由對史料檔案的扒梳與研究,已足以重現當時的歷史情境,事件的元兇與歷史真相,早已呼之欲出,祇是找不到白紙黑字的原始證據而已。」[4][5]張亞中教授與武之璋批評,當時是民進黨執政,張炎憲身為國史館館長,找不到證據卻說“呼之欲出”,是以“有罪推定”方式來羅織罪名。[6][7][8]
主要著作
[编辑](只收入重要專書,單篇論文不收入,照時間順序排列)
- 張炎憲、沈亮主編,《青春‧逐夢‧台灣國系列:釘根》,台北:吳三連台灣史料基金會,2013。
- 張炎憲、許文堂主編,《台灣地位與中華民國體制》(論文集),台北:台灣教授協會,2013.6。
- 張炎憲、林佳和主編,《司法正義與人權:從扁案談起》(論文集),台北:台灣教授協會,2012.12。
- 張炎憲、陳世宏採訪紀錄,《台灣主權與認同外交》,台北:吳三連台灣史料基金會,2012。
- 張炎憲、陳美蓉採訪紀錄,《許世楷與台灣認同外交》,台北:吳三連台灣史料基金會,2012。
- 張炎憲、陳美蓉採訪紀錄,《羅福全與台日外交》,台北:吳三連台灣史料基金會,2012。
- 張炎憲、陳美蓉採訪紀錄,《建國舵手黃昭堂》,台北:吳三連台灣史料基金會,2012。
- 張炎憲、陳世宏採訪紀錄,《蔡明憲與捍衛國防》,台北:吳三連台灣史料基金會,2011。
- 張炎憲、陳世宏採訪紀錄,《吳釗燮與外交突圍》,台北:吳三連台灣史料基金會,2011。
- 張炎憲、曾秋美、沈亮採訪記錄,《青春‧逐夢‧台灣國系列2:掖種》,台北:吳三連台灣史料基金會,2010。
- 張炎憲、曾秋美、沈亮採訪記錄,《青春‧逐夢‧台灣國系列3:發芽》,台北:吳三連台灣史料基金會,2010。
- 張炎憲、曾秋美採訪,《花蓮鳳林二二八》,台北:吳三連台灣史料基金會,2010。
- 張炎憲、陳美蓉編著,《戒嚴時期白色恐怖與轉型正義論文集》,台北:吳三連台灣史料基金會,2010。
- 張炎憲、沈亮編,《梅心怡Lynn Miles人權相關書信集2:跨國人權救援的開端1968-1674》,台北:吳三連台灣史料基金會,2010。
- 張炎憲、曾秋美採訪記錄,《青春‧逐夢‧建國系列1:一門留美學生的建國故事》,台北:吳三連台灣史料基金會,2009。
- 張炎憲、許瑞浩、訪問記錄,《從左到右六十年:曾永賢先生訪談錄》,台北:國史館,2009。
- 張炎憲、陳鳳華訪問記錄,《100行動聯盟與言論自由》,台北:國史館,2008。
- 張炎憲等主編,《李登輝總統訪談錄》全四冊,台北:國史館,2008。
- 張炎憲、陳美蓉、尤美琪訪問記錄,《台灣自救宣言-謝聰敏先生訪談錄》,台北:國史館,2008。
- 張炎憲、沈亮編,《梅心怡Lynn Miles人權相關書信集:台灣民主運動人士篇》,台北:吳三連台灣史料基金會,2008。
- 張炎憲等,《二二八事件責任歸屬研究報告》,台北:二二八事件紀念基金會,2006。
- 張炎憲、溫秋芬編,《見證關鍵時刻‧高雄事件-「台灣之音」錄音紀錄選輯》,台北:吳三連台灣史料基金會,2006。
- 張炎憲主編,《王添灯紀念輯》,台北:財團法人吳三連台灣史料基金會,2005。
- 張炎憲、曾秋美、陳朝海編著,《自覺與認同:1950~1990年海外台灣人運動專輯》,台北:吳三連台灣史料基金會,2003。
- 張炎憲、曾秋美、陳朝海編著,《20世紀台灣新文化運動與國家建構論文集》,台北:吳三連台灣史料基金會,2003。
- 張炎憲、許明薰、楊雅慧、陳鳳華訪問記錄,《風中的哭泣:五○年代新竹政治案件》,新竹:新竹市文化局,2002。
- 張炎憲、許明薰、楊雅慧、陳鳳華訪問記錄,《新竹風城二二八》,新竹:新竹市文化局,2002。
- 張炎憲、胡慧玲、曾秋美訪問記錄,《台灣獨立運動的先聲:台灣共和國》( 上冊 ) ( 下冊 ) ,台北:吳三連台灣史料基金會,2000。
- 張炎憲、陳鳳華訪問記錄,《寒村的哭泣:鹿窟事件》,台北:台北縣政府文化局, 2000。
- 張炎憲、陳美蓉、楊雅慧編,《二二八事件研究論文集》,台北:吳三連台灣史料基金會,1998。
- 張炎憲、高淑媛訪問記錄,《鹿窟事件調查報告》,台北:台北縣立文化中心,1998。
- 張炎憲、陳美蓉、黎中光編,《台灣近百年史論文集》,台北:吳三連台灣史料基金會,1996。
- 張炎憲採訪,《衝擊年代的經驗:台北縣地主與土地改革》。台北:台北縣立文化中心,1996。
- 張炎憲、陳美蓉、黎中光編,《台灣近百年史論文集》。台北:財團法人吳三連台灣史料基金會,1996。
- 張炎憲、高淑媛,《混亂年代的台北縣參議會 1946-1950》。台北:台北縣立文化中心,1996。
- 張炎憲、李筱峰、戴寶村編,《台灣史論文精選》(上、下)。台北 :玉山社,1996。
- 張炎憲、胡慧玲、黎澄貴訪問記錄,《台北都會二二八》。台北:吳三連台灣史料基金會,1996。
- 張炎憲、胡慧玲、黎澄貴訪問記錄,《淡水河域二二八》。台北:吳三連台灣史料基金會,1996。
- 張炎憲、王逸石、高淑媛、王昭文訪問記錄,《嘉雲平野二二八》。台北:吳三連台灣史料基金會,1995。
- 張炎憲、王逸石、高淑媛、王昭文訪問記錄,《諸羅山城二二八》。台北:吳三連台灣史料基金會,1995。
- 張炎憲、王逸石、高淑媛、王昭文訪問記錄,《嘉義驛前二二八》。台北:吳三連台灣史料基金會,1995。
- 張炎憲、胡慧玲、黎中光,《台北南港二二八》。台北:吳三連台灣史料基金會,1995。
- 張炎憲、陳美蓉、黎中光編,《台灣史與台灣史料(二)》,台北:吳三連台灣史料基金會,1995。
- 張炎憲、王逸石、高淑媛、王昭文訪問記錄,《嘉義北回二二八》。台北 :自立晚報,1994。
- 張炎憲、胡慧玲、高淑媛訪問記錄,《基隆雨港二二八》。台北:自立,1994。
- 張炎憲、王世慶、李季樺編,《台灣平埔族文獻資料選集》:竹斬社。台北: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田野研究室,1993。
- 張炎憲、胡慧玲、高淑媛訪問記錄,《悲情車站二二八》。台北:自立晚報,1993。
- 張炎憲、李筱峰編,《二二八事件回憶集》。台北:稻鄉,1990。
- 張炎憲、李季樺、王靜霏編,《台灣史關係文獻書目(1984-1988) 》。台北:台灣風物雜誌社,1989。
- 張炎憲編,《台灣漢人移民史研究書目》。台北: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田野研究室,1989。
參考書目
[编辑](按照作者姓氏漢語拼音順序排列)
- 蔡篤堅,2001,口述歷史實踐與台灣認同發展 [online]。台北: 國立陽明大學。[引用於 2004年10月22日]。[9]
- 財團法人吳三連台灣史料基金會,nd, a,董事:張炎憲/著作目錄 [online]。台北:財團法人吳三連台灣史料基金會。[引用於 2004年10月22日]。[10]
- 財團法人吳三連台灣史料基金會,nd, b,成立緣起 [online]。台北:財團法人吳三連台灣史料基金會。[引用於 2004年10月23日]。[11]
- 林晨柏,2000,張俊雄宣布總統府人事 張炎憲出掌國史館 [online]。台北:中時電子報。5月5日 [引用於 2004年10月22日]。[12]
- 翁舒玫,2003,歷史的變局·人性的抉擇:國史館館長張炎憲談歷史教育 [online]。np:人本教育電子報。[引用於 2004年10月22日]。[13]
參考
[编辑]- ^ 財團法人吳三連台灣史料基金會,蔡篤堅 2001;林晨柏 2000
- ^ 【更新】前國史館長張炎憲病逝 享年67歲. 蘋果日報. [2014-10-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10-04).,2014年10月3日 (UTC+8)查閱(繁體中文)
- ^ 引自翁舒玫 2003
- ^ 張炎憲. 《二二八事件史料彙編》. 國史館. 2002年: 第4頁 [2019-03-01]. ISBN 978-957-01-120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6-15).
- ^ 我們對二二八革命歴史意義的新詮釋(上). 民報. [2019-03-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3-01).
- ^ 張亞中:如何認識真正的台灣史. 大華網路報. [2019-03-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3-02).
- ^ 張亞中:二二八事件的謊言有多離譜?. 中國評論通訊社. [2019-03-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3-01).
- ^ 武之璋. 一甲子迷障. 風雲時代出版股. 2007年: 第66,74,213頁 [2019-03-01]. ISBN 978-986-146-349-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6-18).
- ^ 由口述歷史實踐回顧台灣認同發展. web.archive.org. 2004年10月11日 [2018年2月26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4年10月11日.
- ^ 董事張炎憲. web.archive.org. 2004年10月31日 [2018年2月26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4年10月31日).
- ^ 簡介_緣起. web.archive.org. 2004年10月31日 [2018年2月26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4年10月31日).
- ^ 阿扁新政府特輯. web.archive.org. 2004年9月9日 [2018年2月26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4年9月9日).
- ^ 存档副本. [2004-10-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5-12-01).
相關條目
[编辑]外部連結
[编辑]- 歷任館長 - 國史館
官衔 | ||
---|---|---|
總統府 | ||
前任: 潘振球 |
國史館館長 第六任 2000年5月20日—2008年5月20日 |
繼任: 林滿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