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尔斯鲁厄号轻巡洋舰
历史 | |
---|---|
德国 | |
艦名 | 卡尔斯鲁厄号 |
艦名出處 | 卡尔斯鲁厄 |
建造者 | 基尔德意志造船厂 |
铺设龙骨 | 1926年7月27日 |
下水日期 | 1927年8月20日 |
入役日期 | 1929年11月6日 |
停用 | 1938年5月 |
恢復日 | 1939年11月 |
结局 | 1940年4月9日遭逃学号潜艇鱼雷致损后自沉 |
技术数据 | |
船級 | 柯尼斯堡级 |
船型 | 轻巡洋舰 |
排水量 | 7700长吨 |
船長 | 174米 |
船寬 | 15.3米 |
吃水 | 6.28米 |
動力來源 | 3轴,两台MAN10缸柴油发动机,四台变速蒸汽轮机 |
速度 | 32节 |
續航力 | 5700节以19海里 |
乘員 | 514人 |
武器裝備 |
|
装甲 |
卡尔斯鲁厄号(德語:Karlsruhe)是德国于1920年代建造的三艘柯尼斯堡级轻巡洋舰的二号舰,于1929年至1940年4月期间先后服役于国家海军和战争海军,并参加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其另外两艘姊妹舰为柯尼斯堡号和科隆号。卡尔斯鲁厄号由基尔的德意志造船厂承建,于1926年7月开始架设龙骨、1927年8月下水,至1929年11月正式投入使用。它配备有九门安装在三座三联装炮塔内的150毫米25式速射炮作为主舰炮,最高速度为32节。
如同其姊妹舰一样,卡尔斯鲁厄号在整个1930年代都被用作培训海军见习官的教练船,并于1930年代后期的西班牙内战期间参与了非干预巡逻。当第二次世界大战于1939年9月爆发时,该舰正在进行现代化改造,因此直至1940年4月才参加了入侵挪威的威悉演习行动。它搭载着地面部队在克里斯蒂安桑登陆,却在启程返回德国时遭到英国潜艇逃学号的袭击;共有两枚鱼雷命中该舰,造成严重损伤。由于无力返回港口,卡尔斯鲁厄号被其中一艘护航鱼雷艇凿沉。
设计
[编辑]卡尔斯鲁厄号的全长为174米(570英尺10英寸),有15.2米(49英尺10英寸)的舷宽和最多6.28米(20英尺7英寸)的吃水深度。它满载时的作战排水量可高达7,700長噸(7,800公噸)。舰只的推进系统由四台蒸汽轮机和一对10缸四冲程柴油机组成。涡轮机的蒸汽则由六台船用式双头燃油锅炉供应。这些动力装置的额定功率为65,000匹軸馬力(48,000千瓦特)、最高速度为32節(59公里每小時),并能够以19節(35公里每小時)的速度续航5,700海里(10,600公里)。其标准船员编制为21名军官和493名水兵。[1]
卡尔斯鲁厄号的主舰炮为九门安装在三座三联装炮塔内的150毫米25式速射炮,其中一座位于舰艏,另外两座以背负式布局安置在舰艉。后炮塔可旋转以增加其射界。它们共配备1080发弹药,其中每炮120发。舰只还设有两门单座安装的88毫米45倍径高射炮;各配备400发弹药。卡尔斯鲁厄号同样搭载有四组设于舰舯的三联装鱼雷发射管,并配备24枚管径为500毫米(20英寸)的鱼雷。此外,舰只还可贮存120枚水雷。[2]在装甲方面,舰只受到40毫米(1.6英寸)厚的装甲甲板和50毫米(2.0英寸)厚的水线装甲带所保护。司令塔的厚度则有100毫米(3.9英寸)。[3]
服役历史
[编辑]卡尔斯鲁厄号是以“C号巡洋舰”的名义订购,并获得了“美杜莎代舰(Ersatz Medusa)”的临时代号,因其目的是要替代老旧的小巡洋舰美杜莎号。[3]其建造工程于1926年7月27日在基尔的德意志造船厂开始、至1927年8月20日下水,并最终于1929年11月6日投入国家海军使用。[4]入役后,卡尔斯鲁厄号在波罗的海完成了海上试航,之后被指定为教练船职能。1930年5月,它启程展开首次海外训练巡航,前往非洲和南美洲。回到德国后,它于同年末进行现代化改造;其前桅被缩短,后部舰艛则稍作加长。在接下来的五年里,卡尔斯鲁厄号搭载军校学员展开了四次环球巡航,最远抵至日本。在每次巡航的间歇期,它则在德国水域与舰队余部共同训练。德国著名海军将领君特·吕特晏斯曾于1934年9月至1935年9月担任该舰舰长。[5]1935年,舰只作出了进一步的改造,包括安装一副单杆桅在烟囱后部,以及安装一副飞机弹射器和用于搬运浮筒飞机的吊杆。[6]
在1936年的最后一次训练巡航期间,卡尔斯鲁厄号在太平洋遭到热带风暴的猛烈袭击。[7]船体大部分采用焊接钢板的结构缺陷导致了严重受损,舰只被迫于4月驶入圣迭戈进行维修。在那里,它的船体得到修复和加固,从而略微增加了排水量和舷宽。[4]它于1936年6月回到德国,并立即驶入旱坞展开进一步的彻底检修和大修。在船坞的这段时间里,该舰的两门单装88毫米高射炮被替换成三门双联装样式,并为这些炮支配备了射击指挥仪。这次改装完成后,它先是进行了海试,然后在西班牙内战期间参与了非干预巡逻,尽管它仅在西班牙离岸停留了几个月。[5]
第二次世界大战
[编辑]回到德国后,卡尔斯鲁厄号恢复了在波罗的海的培训职责。它于1938年5月因进行大规模现代化改造而被撤出现役。烟囱被改造为斜顶的样式,并在它们两侧增设了探照灯平台。舰只的88毫米炮则被更具威力的105毫米炮所取代。工程一直持续至1939年11月,即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不久。在接下来的几个月里,它一直在进行试验和训练演习。[7]1940年1月4日,卡尔斯鲁厄号和23号布雷艇受命前往拦截瑞典轮船奥斯卡国王号(Konung Oscar),后者正搭载着波兰难民从里加送往瑞典。卡尔斯鲁厄号逮捕了这艘瑞典船舶,宣布为战利品,并将该舰及其舰上的41名波兰人押运至梅梅尔。[8]在威悉演习行动开始时,卡尔斯鲁厄号尚未具备作战条件,因此它被用作前往袭击克里斯蒂安桑的部队运兵船。[7]袭击部队还包括有一艘S艇供应船、四艘大型鱼雷艇和若干S艇。[5]
入侵部队于1940年4月8日早些时候离开不来梅港,驶向克里斯蒂安桑。当它们到达时,一场浓雾笼盖了城市,导致海港外的峡湾通道变得非常危险。结果,它们不得不等到翌日清晨才开始发动进攻。当卡尔斯鲁厄号进入峡湾时,它遭到了奥德略亚炮塔上挪威海岸炮的猛烈攻击。舰只遂转向峡湾,以便使其舷炮全面投入战斗;这场炮斗持续了大约两小时,然后浓雾再次笼罩港口,迫使双方停火。挪威人于一小时后投降,德国舰只得以派遣它们的士兵登陆。[9]
随后,卡尔斯鲁厄号离开克里斯蒂安桑,并率三艘鱼雷艇作为护航舰。而英国潜艇逃学号此时正驻泊在峡湾外围,当它的船员发现德国舰只时,便发射了艦首所有鱼雷。[9]卡尔斯鲁厄号作鋸齒形移动以规避鱼雷,但仍有两枚命中舰只;其中一枚击中了舰舯,另一枚则在舰身中部结构引爆。它们在船体上炸出了大洞,使得数千吨海水涌入舰只。舱内海水泛滥使得发动机和发电机失灵,水泵的电源被切断,而水泵當時正试图抽出大量溢入的积水。由于水泵已经关闭,拯救卡尔斯鲁厄号的希望渺茫,因此其舰长——海军上校弗里德里希·里夫在受袭发生两小时后下令弃舰。鱼雷艇狮鹫号接载卡尔斯鲁厄号的船员后,再向该舰发射了两枚鱼雷,以确保它沉没。[4][10]
里夫及其副舰长在后来对沉船事件的调查中都受到了严厉的批评,因为他们没有尽可能的采取一切措施拯救卡尔斯鲁厄号。报告得出的结论是,由于该舰在中弹两个小时后仍在海上漂浮,需要两枚鱼雷才能击沉它,所以是有可能将它拖回克里斯蒂安桑德或其他港口的。此外,前部水泵仍然通电可用,并且舱内积水已经减缓至足以安全返回港口的程度。[10]
发现残骸
[编辑]2017年,卡尔斯鲁厄号轻巡洋舰的残骸在距离挪威克里斯蒂安桑13海里处首次被发现,不过当时掌握的资讯有限,并未被确认为属于卡尔斯鲁厄号。此前由于船长和船员以及目击沉没的其他人的证词不一致,在过去80年中,卡尔斯鲁厄号残骸的确切位置一直是个谜。
2020年6月30日,挪威国电网运营商Statnett的首席工程师使用舰上的图像、声纳扫描和无人侦察潜艇来观察该地点。透过辨识船体及炮塔位置等细节,他看到488公尺处的海床上保存完好的沉船,确定为卡尔斯鲁厄号,而沉船的长度,舰炮和纳粹卍字记号也有助于识别。
由于沉船内部仍可能存在数千升的石油和其他物质,一旦发生泄漏,可能会造成生态灾难,同时打捞也是一个非常昂贵的过程。出于这个原因,挪威正考虑将其归类为水下战争坟墓并受到保护[11][12]。
注释
[编辑]- ^ Gröner,第119–120頁.
- ^ Gröner,第120頁.
- ^ 3.0 3.1 Gröner,第119頁.
- ^ 4.0 4.1 4.2 Gardiner & Chesneau,第230頁.
- ^ 5.0 5.1 5.2 Williamson,第18–19頁.
- ^ Williamson,第18頁.
- ^ 7.0 7.1 7.2 Williamson,第19頁.
- ^ Rohwer,第13頁.
- ^ 9.0 9.1 Williamson,第20頁.
- ^ 10.0 10.1 Williamson,第21頁.
- ^ 纳粹遗物现踪 挪威外海寻获沉没80年军舰 – 法国国际广播电台 - RFI. RFI - 法国国际广播电台. 2020-09-11 [2020-09-11] (中文(简体)).
- ^ Explained: Why finding wreck of Karlsruhe, the sunken German WWII warship, is significant. The Indian Express. 2020-09-09 [2020-09-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9-21) (英语).
参考资料
[编辑]- Gardiner, Robert; Chesneau, Roger. Conway's All the World's Fighting Ships, 1922–1946. Annapolis, MD: Naval Institute Press. 1980. ISBN 0870219138.
- Gröner, Erich. German Warships: 1815–1945. Annapolis, MD: Naval Institute Press. 1990. ISBN 0-87021-790-9.
- Rohwer, Jürgen. Chronology of the War at Sea 1939–1945: The Naval History of World War Two Third Revised. Annapolis, Maryland: Naval Institute Press. 2005. ISBN 1-59114-119-2.
- Williamson, Gordon. German Light Cruisers 1939–1945. Oxford, UK: Osprey Publishing. 2003. ISBN 1-84176-5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