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孝賢
侯孝賢 | |||||||||||||||||||||||||||||||||||
---|---|---|---|---|---|---|---|---|---|---|---|---|---|---|---|---|---|---|---|---|---|---|---|---|---|---|---|---|---|---|---|---|---|---|---|
导演 | |||||||||||||||||||||||||||||||||||
罗马拼音 | Hou Hsiao-Hsien | ||||||||||||||||||||||||||||||||||
国籍 | 中華民國 | ||||||||||||||||||||||||||||||||||
出生 | |||||||||||||||||||||||||||||||||||
职业 | 電影導演、电影制片人、編劇、演員 | ||||||||||||||||||||||||||||||||||
教育程度 | 國立臺灣藝術專科學校 | ||||||||||||||||||||||||||||||||||
配偶 | 曹寶鳳 | ||||||||||||||||||||||||||||||||||
儿女 | 侯甫嶽、侯蘊華 | ||||||||||||||||||||||||||||||||||
出道作品 | 《就是溜溜的她》 | ||||||||||||||||||||||||||||||||||
互联网电影数据库(IMDb)信息 | |||||||||||||||||||||||||||||||||||
|
侯孝賢(1947年4月8日—)是臺灣電影導演,其電影在國內外各大重要影展獲得重大獎項,為台灣新電影代表人物之一。曾榮獲三屆金馬獎最佳導演獎,1989年的《悲情城市》获得第46屆威尼斯影展金獅獎,1993年憑借《戲夢人生》获得第46屆坎城影展評審團獎。2015年以《刺客聶隱娘》獲得第68屆坎城影展最佳導演獎及第52屆金馬獎最佳導演獎與金馬獎最佳劇情片獎[1][2][3]。2020年獲得第57屆金馬獎終身成就獎。其喜愛使用長鏡頭、空鏡頭與固定鏡位,讓人物直接在鏡頭中說故事,是他電影的一大特色。目前是臺灣電影文化協會榮譽理事長。
生平
[编辑]侯孝賢出生於廣東省梅縣(今梅州市梅縣區),具有臺灣外省人及客家人之雙重身分,父親原本為當地的教育科長,後來在1948年全家移民到臺灣高雄縣鳳山鎮(今鳳山區)。侯孝賢童年及青春期都在鳳山度過,中學時就讀臺灣省立鳳山中學(今國立鳳山高級中學)[4]。
侯孝賢說小時候因為「把家裡的錢都拿去賭博」,他哥姐都認為他無可救藥,直到接到兵役通知單,「我很高興我去當兵了,我有一種自覺,要跟以前的生活『喀嚓』。」他把身上所有當票,包括當掉父親手錶拿到的當票,全部撕掉[5]。退伍後考上國立台灣藝術專科學校電影科(今國立臺灣藝術大學電影系)並順利畢業。
侯孝賢說,當兵時決定從事電影行業,因為休假都會去看電影,最多一天趕4部片子。「但那時候只是喜歡電影,要做什麼其實一點都沒有概念。」一直到從國立藝專電影科畢業,當副導演、編劇,也還沒想要當導演。他表示,最早想要當演員,讀書時還曾參加過歌唱比賽,結果緊張到沒有聲音,初賽就被淘汰。後來參與拍電影,發現演員都要180公分又帥,決定當幕後人員[5]。
電影生涯
[编辑]侯孝賢在1973年踏入電影界,擔任李行導演《心有千千結》的場記,借此慢慢的累積經驗,1975年開始編劇第一個劇本是賴成英執導的《桃花女鬥周公》,並兼任副導演。在1980年,侯孝賢執導第一部電影作品《就是溜溜的她》(1981年上映)。然後在1983年,他投資拍攝《小畢的故事》,擔任副導演與編劇,自此開啟「臺灣新電影」風潮。同年與另外兩位導演萬仁跟曾壯祥合拍的《兒子的大玩偶》,是第一部全臺語發音的文藝片,開始小有名氣,並且開始拍攝寫實性較高的電影,例如《風櫃來的人》和《冬冬的假期》。《風櫃來的人》也獲得法國南特三大洲影展最佳影片獎[6]。
在戒嚴風氣漸退之下,侯孝賢首先拍攝了自傳性的電影《童年往事》,由於內容涉及批判當時的國民政府,他在尋找合作的過程十分艱辛。後來他又拍攝《戀戀風塵》,打破了過去國片過度矯情、虛偽的內容,是一部著重寫實的文藝愛情片,並受到許多國際影評及大導演的喜愛(例如羅傑·艾伯特及馬丁·史柯西斯就曾在影評節目上提到這部片子)。
1992年,侯孝賢創立「侯孝賢電影社有限公司」,經營電影製作和發行,是「三三電影製作有限公司」的前身。
真正使侯孝賢在國際上享有一定知名度的是臺灣三部曲(或稱悲情三部曲《悲情城市》、《戲夢人生》與《好男好女》),確立了臺灣電影大師的地位。其中《悲情城市》是第一部獲得威尼斯影展金獅獎的台灣電影。而《戲夢人生》則獲得坎城影展評審團獎。侯孝賢擔綱監製的《大紅燈籠高高掛》也曾入圍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海上花》(1998)以19世紀末的舊上海為背景[6]。2001年,侯孝賢執導了一部紀念日本導演小津安二郎100年誕辰的日語電影《珈琲時光》。2005年,侯孝賢執導電影《最好的時光》,該片講述了三個時間段(1966、1911、2005)的三段愛情故事,皆由演員張震、舒淇主演;此片也普遍被認為是侯孝賢創作歷程的總回顧。
侯孝賢在2006年前往法國拍攝法語電影《紅氣球之旅》,首度與茱麗葉·畢諾許合作。2007年,應坎城影展之邀,執導坎城影展60周年紀念短片集浮光掠影─每個人心中的電影院(Chacun son Cinéma)之一的《電姬館》。他在2009年開始擔任金馬獎執委會主席,2014年金馬獎執委會主席職務由張艾嘉接任[7]。侯孝賢於2010年執導上海世界博覽會台北館的導覽影片。2015年《刺客聶隱娘》入選坎城影展競賽單元角逐最高榮譽金棕櫚獎,最終獲得最佳導演獎,侯孝賢成为史上第二位獲得坎城影展最佳導演的台灣導演,前一位是杨德昌。目前是台灣電影文化協會榮譽理事會長。侯孝賢的代表作還有:《冬冬的假期》、《童年往事》、《戀戀風塵》、《南國再見,南國》、《海上花》等;與他經常合作的作家有朱天文、吳念真等人。除了拍攝電影,亦聲援社會運動,如移工、外籍配偶、土地和古蹟的保存等議題。
退休
[编辑]2023年10月25日,根據媒體《独立一线》引述湯尼·雷恩斯在倫敦花園電影院舉辦《童年往事》放映會上宣布,侯孝賢當前已經正式退休。該消息已獲放映會策展人喬治·克洛斯威特(George Crosthwait)證實,兩人一致表示侯孝賢將不再執導電影。此外,侯孝賢的臺北工作室已經關閉,所有員工,包括助理都已被解僱。[8]侯孝賢的兒子同日發聲明證實侯孝賢罹患阿茲海默症,但對電影熱情不變。[9]
執導風格演進
[编辑]侯孝賢說,一開始拍電影,為了商業目的,所以編得要好笑,他的第1、2部電影《就是溜溜的她》、《風兒踢踏踩》走這種風格,很好笑,因而賣座[5]。
侯孝賢說,早期拍片沒有考慮電影形式的問題,寫好劇本就拍,直到很多從國外學電影回來的人分享,才知道電影有很多拍攝形式。以致《風櫃來的人》劇本寫好了,卻不知道怎麼拍。那時候編劇朱天文拿小說《沈從文自傳》給侯孝賢看。他說,這本小說有種俯視的觀點,「好像世界上發生種種悲傷的事情,都很客觀地在看。」因此他拍《風櫃來的人》一直跟攝影師講說:「遠一點、遠一點」、「冷一點、冷一點」[5]。
1980至1990年代的台灣新電影時期也影響侯孝賢執導風格。吳念真回憶,1980年代中央電影公司總經理明驥認為台灣電影發展已遇瓶頸,應找一些新人拍片。包括當時許多在美國念書的導演歸國找不到工作機會,中影看過他們的作品後,從中挑了幾位導演拍戲。「當時中影認為讓一個導演拍一部電影,要花長時間,台灣才會有很多新導演,如果一部電影有4個導演拍,就一次可以製造4個新導演」[5]。
吳念真提到,當時中影找了侯孝賢及陳坤厚負責製作,由侯孝賢、曾壯祥、萬仁執導電影《兒子的大玩偶》(此片又分3個篇章,侯孝賢、曾壯祥及萬仁分別執導〈兒子的大玩偶〉〈小琪的那頂帽子〉〈蘋果的滋味〉)侯孝賢也說,他自《兒子的大玩偶》開始,接觸台灣新電影時期導演,「才真正感覺可以在電影上認真思考跟做一些事情」[5]。
侯孝賢說,當時香港電影界也有香港新浪潮運動,他在香港接觸到該批導演,包括徐克、許鞍華及方育平等人,「他們一起工作,彼此互相討論、幫忙,這種團隊大家合在一起的感覺蠻不錯的」[5]。
新電影時期代表導演之一陳國富表示,當時在楊德昌的木造日式小屋家中,聚集所有台灣新電影時期的代表人物,包括侯孝賢、楊德昌、柯一正及萬仁等,楊德昌會在白板寫下關於電影的各式想法,大家彼此討論。陳國富表示,他跟侯孝賢、楊德昌等,頻繁交換對製作電影的想法,幾乎每1到2天就碰一次面,持續了5、6年之久[5]。
吳念真表示,《兒子的大玩偶》之後,侯孝賢執導《風櫃來的人》,他看了嚇一跳,可以清清楚楚看到侯孝賢跟以前的電影告別了,也有了自信。他認為《風櫃來的人》是侯孝賢重要的起步及改變,「那種跳躍是從1樓直接跳到8樓」[5]。
但拍《冬冬的假期》侯孝賢還是面臨要用什麼形式表達的問題。那時在楊德昌家裡,楊給侯孝賢看皮耶·保羅·帕索里尼執導的《Oedipus Rex》,「看了之後覺得好清楚喔,完全了解導演為什麼用這樣的鏡頭,不論是主、客觀,或是角色本身的視角。」侯孝賢說,拍《冬冬的假期》讓他了解拍電影有2個視角,包括導演的客觀視角,呈現導演腦筋想的或眼睛看到的,還有角色視角。侯孝賢後來接著拍《童年往事》,更是吳念真認為台灣至今最好的電影[5]。
侯孝賢提到,小時候在鳳山爬上芒果樹偷摘芒果,會在樹上吃完芒果才拿幾顆芒果離開。他印象很深刻,在樹上吃芒果很明顯感受到時間跟空間,有一股很寂寞的感覺、心情,「我想這跟後來能拍電影可能有很大的關連,就是你好像有一個角度突然停下來,感覺身處的時間跟空間」[5]。
榮譽
[编辑]年份 | 頒獎典禮 | 獎項 | 影片 | 結果 |
---|---|---|---|---|
1993 | 第46屆坎城影展 | 評審團獎[10] | 戲夢人生 | 獲獎 |
金棕櫚獎 | 提名 | |||
1995 | 第48屆坎城影展 | 好男好女 | 提名 | |
1996 | 第49屆坎城影展 | 南國再見,南國 | 提名 | |
1998 | 第51屆坎城影展 | 海上花 | 提名 | |
2001 | 第54屆坎城影展 | 千禧曼波 | 提名 | |
2005 | 第58屆坎城影展 | 最好的時光 | 提名 | |
2015 | 第68屆坎城影展 | 刺客聶隱娘 | 提名 | |
最佳導演獎[2][11] | 獲獎 |
年份 | 頒獎典禮 | 獎項 | 影片 | 結果 |
---|---|---|---|---|
1989 | 第46屆威尼斯影展 | 金獅獎 | 悲情城市 | 獲獎 |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獎 | 獲獎 | |||
西阿克特別獎 | 獲獎 | |||
2004 | 第61屆威尼斯影展 | 金獅獎 | 咖啡時光 | 提名 |
年份 | 頒獎典禮 | 獎項 | 影片 | 結果 |
---|---|---|---|---|
1986 | 第36屆柏林影展 | 費比西獎新電影論壇 | 童年往事 | 獲獎 |
年份 | 頒獎典禮 | 獎項 | 影片 | 結果 |
---|---|---|---|---|
2006 | 第25屆香港電影金像獎 | 最佳亞洲電影 | 最好的時光 | 提名 |
年份 | 頒獎典禮 | 獎項 | 影片 | 結果 |
---|---|---|---|---|
1980 | 第17屆金馬獎 | 最佳改編劇本 | 早安台北 | 提名 |
1982 | 第19屆金馬獎 | 最佳劇情片 | 在那河畔青草青 | 提名 |
最佳導演 | 提名 | |||
1983 | 第20屆金馬獎 | 最佳改編劇本 | 小畢的故事 | 獲獎 |
1984 | 第21屆金馬獎 | 最佳劇情片 | 風櫃來的人 | 提名 |
最佳導演 | 提名 | |||
最佳改編劇本 | 油麻菜籽 | 獲獎 | ||
1985 | 第22屆金馬獎 | 最佳劇情片 | 童年往事 | 提名 |
最佳導演 | 提名 | |||
最佳原創劇本 | 獲獎 | |||
最佳男主角 | 青梅竹馬 | 提名 | ||
1989 | 第26屆金馬獎 | 最佳劇情片 | 悲情城市 | 提名 |
最佳導演 | 獲獎 | |||
1993 | 第30屆金馬獎 | 最佳劇情片 | 戲夢人生 | 提名 |
1995 | 第32屆金馬獎 | 最佳劇情片 | 好男好女 | 提名 |
最佳導演 | 獲獎 | |||
1998 | 第35屆金馬獎 | 評審團大獎 | 海上花 | 獲獎 |
最佳導演 | 提名 | |||
2005 | 第42屆金馬獎 | 最佳劇情片 | 最好的時光 | 提名 |
最佳導演 | 提名 | |||
年度最佳台灣電影工作者 | 獲獎 | |||
最佳原創劇本 | 提名 | |||
2015 | 第52屆金馬獎 | 最佳劇情片 | 刺客聶隱娘 | 獲獎 |
最佳導演 | 獲獎 | |||
年度台灣傑出電影工作者 | 獲獎 | |||
2020 | 第57屆金馬獎 | 終身成就獎 | 獲獎 |
年份 | 頒獎典禮 | 獎項 | 影片 | 結果 |
---|---|---|---|---|
2001 | 第14屆歐洲電影獎 | 環球銀幕獎 | 千禧曼波之薔薇的名字 | 提名 |
年份 | 頒獎典禮 | 獎項 | 結果 |
---|---|---|---|
2005 | 第18屆東京國際電影節 | 黑澤明獎[12] | 獲獎 |
年份 | 頒獎典禮 | 獎項 | 結果 |
---|---|---|---|
2001 | 第6屆釜山國際電影節 | 榮譽獎 | 獲獎 |
2004 | 第9屆釜山國際電影節 | 亞洲年度電影人獎 | 獲獎 |
年份 | 頒獎典禮 | 獎項 | 影片 | 結果 |
---|---|---|---|---|
1985 | 第38屆盧卡諾影展 | 天主教人道精神獎-特別提及 | 冬冬的假期 | 獲獎 |
2007 | 第60屆盧卡諾影展 | 終生成就獎榮譽金豹獎。[13] | 獲獎 |
年份 | 頒獎典禮 | 獎項 | 影片 | 結果 |
---|---|---|---|---|
2006 | 第6屆華語電影傳媒大獎 | 最佳電影獎 | 最好的時光 | 提名 |
2016 | 第16屆華語電影傳媒盛典 | 最佳電影獎 | 刺客聶隱娘 | 獲獎 |
最佳導演獎 | 獲獎 |
年份 | 頒獎典禮 | 獎項 | 影片 | 結果 |
---|---|---|---|---|
2014 | 第8屆亞洲電影大獎 | 終身成就獎 | 獲獎 | |
2016 | 第10屆亞洲電影大獎 | 最佳導演 | 刺客聶隱娘 | 獲獎 |
最佳影片 | 獲獎 |
伊斯坦堡國際電影節
[编辑]年份 | 頒獎典禮 | 獎項 | 影片 | 結果 |
---|---|---|---|---|
2005 | 第24屆伊斯坦堡國際電影節 | 最佳電影金鬱金香獎 | 咖啡時光 | 獲獎 |
年份 | 頒獎典禮 | 獎項 | 影片 | 結果 |
---|---|---|---|---|
1996 | 第3屆中國長春電影節 | 最佳導演 | 好男好女 | 獲獎 |
最佳華語故事片獎 | 獲獎 |
年份 | 頒獎典禮 | 獎項 | 結果 |
---|---|---|---|
2016 | 中國電影導演協會 | 年度港台導演獎 | 獲獎 |
年份 | 頒獎典禮 | 獎項 | 影片 | 結果 |
---|---|---|---|---|
1984年 | 第29屆亞太影展 | 最佳導演 | 冬冬的假期 | 獲獎 |
1995年 | 第40屆亞太影展 | 好男好女 | 獲獎 | |
1998年 | 第43屆亞太影展 | 海上花 | 獲獎 |
年份 | 頒獎典禮 | 獎項 | 影片 | 結果 |
---|---|---|---|---|
1984年 | 第6屆南特影展 | 金熱氣球獎 | 風櫃來的人 | 獲獎 |
1985年 | 第7屆南特影展 | 金熱氣球獎 | 冬冬的假期 | 獲獎 |
中华民国勋章奖章
[编辑]其他
[编辑]- 1999年,獲封鄉村之聲電影投票獎(村聲電影票選)十年(1990年代)最佳導演。[15]
- 1999年,獲得福岡亞洲文化獎大獎。
- 2005年,獲得第九屆國家文藝獎。
- 2007年,獲得香港浸會大學頒發榮譽博士學位[16],並出任香港浸大電影電視系MFA 課程榮譽顧問,並舉行為期四日的侯孝賢導演大師班。
- 2008年,以《紅氣球》獲得IndieWire影評人獎年度最佳電影及最佳導演。[17]
- 2011年,獲得第六屆總統文化獎文藝獎。
- 2013年,獲得第三十二屆行政院文化獎。
- 2015年,擔任威尼斯影展評審團成員。
- 2020年,獲得洛杉磯影評人協會頒發2020年獎項的終身成就獎。[18]
政治與社會活動
[编辑]- 1992年,參加朱高正所創的中華社會民主黨,並參選中華社會民主黨的不分區國大代表。
- 2003年,發起族群平等聯盟,參與臺灣民主學校[19]推薦藍博洲等人選。
- 2003年,參與民主行動聯盟的活動。
- 2005年,支持「張亞中等150人聯盟」(民主行動聯盟)參與2005年5月參選任務型國大代表。
- 2008年,聲援反對臺北縣三鶯部落拆遷活動。
參與作品
[编辑]唱片主唱
[编辑]MV部分
[编辑]動畫監製
[编辑]- 1995年 孔子傳
廣告部分
[编辑]- 1991年 日本触媒 擔任導演一職
- 2001年 キリンビバレッジ 聞茶(日本 KIRIN 聞茶)擔任導演一職
- 2006年 AIR FRANCE - By the lake (法國航空)擔任導演一職
- 2010年 2010金馬影展形象廣告 擔任演出
電影部分
[编辑]以台灣原始片名為主:
導演
[编辑]- 1981年 《就是溜溜的她》 Lovable You
- 1982年 《風兒踢踏踩》 Cheerful Wind
- 1982年 《在那河畔青草青》 Green, Green Grass of Home
- 1983年 《兒子的大玩偶》 The Sandwich Man
- 1983年 《風櫃來的人》 The Boys From Fengkuei
- 1984年 《冬冬的假期》 A Summer At Grandpas
- 1985年 《童年往事》 A Time To Live, A Time To Die
- 1986年 《戀戀風塵》 Dust In The Wind
- 1987年 《尼羅河女兒》 Daughter of The Nile
- 1989年 《悲情城市》 A City of Sadness
- 1993年 《戲夢人生》 The Puppetmaster
- 1995年 《好男好女》 Good Men, Good Women
- 1996年 《南國再見,南國》 Goodbye South, Goodbye
- 1998年 《海上花》 Flowers of Shanghai
- 2001年 《千禧曼波》 Millennium Mambo
- 2003年 《珈琲時光》 Coffee Jikou
- 2005年 《最好的時光》 Three times
- 2007年 《紅氣球》 Le Voyage du Ballon rouge
- 2007年 《浮光掠影─每個人心中的電影院》中的〈電姬館〉 The Electric Princess House
- 2011年 《10+10》中的〈黃金之弦〉 La Belle Epoque
- 2015年 《刺客聶隱娘》 The Assassin
- 籌備中:《舒蘭河上》、《我將前往的遠方》(因身體因素,已停拍)
副導演
[编辑]編劇
[编辑]- 1975年 《桃花女鬥周公》
- 1978年 《煙波江上》 Love On A Foggy River
- 1979年 《秋蓮》
- 1979年 《早安台北》 Good morning , Taipei
- 1980年 《就是溜溜的她》 Lovable You
- 1980年 《天涼好個秋》 Spring in Autumn
- 1980年 《我踏浪而來》 Lover On The Wave
- 1981年 《蹦蹦一串心》
- 1981年 《風兒踢踏踩》 Cheerful Wind
- 1982年 《在那河畔青草青》 Green,Green Grass of Home
- 1982年 《俏如彩蝶飛飛飛》 Six Is Company
- 1983年 《小畢的故事》 Growing Up
- 1983年 《油麻菜籽》 Ah Fei
- 1984年 《冬冬的假期》A Summer at Grandpas
- 1985年 《最想念的季節》 My Favorite Season
- 1985年 《青梅竹馬》 Taipei Story
- 1985年 《童年往事》 A Time to Live, A Time to Die
監製
[编辑]- 1991年 《大紅燈籠高高掛》 Raise the Red Lantern
- 1992年 《少年吔,安啦!》 Dust of Angels
- 1993年 《只要為你活一天》 Treasure Island
- 1994年 《多桑》 A Borrowed Life
- 1995年 《去年冬天》 Heartbreak Island
- 2000年 《命帶追逐》 Mirror Image
- 2010年 《第36個故事》 Taipei Exchanges
- 2010年 《有一天》 One Day
- 2010年 《到阜陽600里》 Return Ticket
- 2011年 《金城小子》 Hometown Boy
- 2013年 《看見台灣》 Beyond Beauty - TAIWAN FROM ABOVE
- 2016年 《日常對話》 Small Talk
- 2017年 《強尼.凱克》 Missing Johnny
- 2018年 《范保德》Father to Son
- 2018年 《紅盒子》 father
- 2023年 《老狐狸》 Old Fox
- 2024年 《女兒的女兒》 Daughter's Daughter
- 2024年 《白衣蒼狗》 Mongrel
製片
[编辑]- 1991年 《大紅燈籠高高掛》 Raise the Red Lantern
策劃
[编辑]- 1992年 《棋王》 King of Chess
演員
[编辑]- 1983年 《風櫃來的人》 The Boys From Fengkuei
- 1983年 《海灘的一天》 That Day, on the Beach
- 1984年 《我愛瑪莉》 I Love Mary
- 1985年 《青梅竹馬》 Taipei Story
- 獲1985年第二十二屆金馬獎最佳男主角提名
- 1986年 《福德正神》
- 1986年 《老娘夠騷》 Soul
- 1997年 《男生女相》 Yang±Yin: Gender in Chinese Cinema
- 1997年 《侯孝賢畫像》 HHH - Un portrait de Hou Hsiao-Hsien
- 2010年 《海上傳奇》 I Wish I Knew
- 2013年 《青春派》 Young Style
電視部分
[编辑]監製
[编辑]- 2022年 《良辰吉時》
相關文獻及學術研究
[编辑](按照作者姓氏漢語拼音順序排列,書籍篇章及期刊論文不收入)
- Assayas, Olivier,2000,侯孝賢,林志明等譯。臺北:國家電影資料館。
- 蔡佩娟,1993,〈悲情城市〉的論述建構:市場行銷、類型與歷史敘事。輔仁大學大眾傳播學系碩士論文。
- 陳儒修,1993,臺灣新電影的歷史文化經驗。臺北:萬象圖書。
- 黃美鳳,1998,侯孝賢電影暨其美學涵意初探。國立中央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 黃婷,2001,千禧曼波電影筆記:侯孝賢的電影。臺北:麥田出版。
- 林慧婷,2004,記憶、想像與歷史的疊印:電影《好男好女》的真實與虛構。國立政治大學廣播電視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 林文淇、沈曉茵、李振亞編,2000,戲戀人生:侯孝賢電影研究。臺北:麥田出版。
- 呂亭潁,2000,侯孝賢電影風格研究。華梵大學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碩士論文。
- Shen, Shiao-ying(沈曉茵). 1995. Permutations of the Foreign/er: A Study of the Works of Edward Yang, Stan Lai, Chang Yi, and Hou Hsiao-hsien. Ph.D. diss., Cornell University.
- 田村志津枝,1990,侯孝賢の世界:臺灣ニューシネマの旗手。東京都:岩波。
- 田村志津枝,1992,悲情城市の人びと:臺灣と日本のうた。東京都:晶文社。
- 張世倫,2001,臺灣「新電影」論述形構之歷史分析(1965~2000)。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 張瓊云,2001,電影音樂的符號性:以侯孝賢的電影為例。東吳大學音樂學系碩士論文。
相關條目
[编辑]參考來源
[编辑]- ^ 金馬最佳導演侯孝賢 下部電影想續拍唐朝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中央社,2015/11/21
- ^ 2.0 2.1 聶隱娘畫面美 侯孝賢獲坎城最佳導演獎. [2015-05-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5-24).
- ^ 侯孝賢十年磨一劍 坎城奪最佳導演. [2015-05-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5-25).
- ^ 陳亭均. 無所不讀 侯導:文字比電影厲害. 台北: 中國時報. 2015-07-29 [2015-07-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9-12).
- ^ 5.00 5.01 5.02 5.03 5.04 5.05 5.06 5.07 5.08 5.09 5.10 法國紀錄片《Portrait of Hou Hsiao-Hsien(侯孝賢畫像)》. [2017-07-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27).
- ^ 6.0 6.1 侯孝賢:悲天憫人的情懷. [2014-02-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2-21).
- ^ 金馬執委會主席 侯孝賢交棒張艾嘉. [2014-02-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1-28).
- ^ Blauvelt, Christian. Hou Hsiao-hsien Is Now Retired from Filmmaking Due to Battle with Dementia. IndieWire. 2023-10-24 [2023-10-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1-03) (美国英语).
- ^ 王心妤. 侯孝賢罹阿茲海默症 兒子發聲明:回歸家庭休養 對電影熱情不變. 中央通訊社. 2023-10-25 [2023-10-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0-25) (中文(臺灣)).
- ^ 戲夢人生. [2014-02-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7-21).
- ^ 侯孝賢獲殊榮 國際媒體:畫面美得驚人. [2015-05-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5-24).
- ^ 侯孝賢. [2004-04-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4-10-16).
- ^ 侯孝賢. [2014-02-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4-14).
- ^ 總統頒授侯孝賢導演「二等景星勳章」. 中华民国总统府. 2015-06-09 [2021-08-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3-28).
- ^ Macnab, Geoffrey. The go-between. The Guardian. 2005-06-16 [2023-05-27]. ISSN 0261-307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0-06) (英国英语).
- ^ 来源:搜狐网;责任编辑:赵健. 陈映真侯孝贤等获颁香港浸会大学荣誉博士学位. 搜狐网>新闻中心>国内新闻>国内要闻>港澳台. 2007年10月12日 [2007年10月12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年10月17日) (中文(简体)).
- ^ Hernandez, Eugene. iW CRITICS POLL ’08 | “Balloon” Tops iW Poll of 100+ Critics; “Man On Wire” & “Ballast” Showcased. IndieWire. 2009-01-03 [2023-05-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5-27) (美国英语).
- ^ 林宏翰. 侯孝賢獲美國影壇肯定 洛杉磯影評人協會頒終身成就獎. 中央通訊社. 2020-12-21 [2020-12-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11) (中文(臺灣)).
- ^ 黃琬婷. 台灣民主學校開張. 台灣立報社 (台北). 2004-07-20 [2015-05-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5-24).
外部連結
[编辑]- 侯孝賢在互联网电影资料库(IMDb)上的資料(英文)
- 侯孝賢在香港影庫上的簡介
- 侯孝賢在豆瓣上的资料(简体中文)
- 侯孝賢在时光网上的簡介(简体中文)
- 侯孝賢在台灣電影網上的資料(繁體中文)
- Hou Hsiao-Hsien at Strictly Film School
- Parametric Narration and Optical Transition Devices: Hou Hsiao-hsien and Robert Bresson in Comparison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Senses of Cinema article on the style of Flowers of Shanghai by Colin Burnett
- 1947年出生
- 在世人物
- 侯孝賢電影
- 金馬獎終身成就獎得主
- 中國電影導演協會獎年度導演得主
- 侯孝賢
- 臺灣劇情片導演
- 台灣電影編劇
- 臺灣電影男演員
- 臺灣政治運動者
- 金馬獎評審團主席
- 藝術與文學勳章持有人
- 總統文化獎得主
- 國家文藝獎得主
- 行政院文化獎得主
- 福岡亞洲文化獎獲得者
- 东京影展获奖者
- 坎城影展獲獎者
- 亞洲電影大獎最佳導演得主
- 金馬獎年度台灣傑出電影工作者
- 金馬獎最佳導演獲得者
- 金馬獎最佳原著劇本獎獲得者
- 台北電影獎得主
- 长春电影节最佳导演得主
- 香港浸會大學榮譽博士
- 國立臺灣藝術大學校友
- 國立鳳山高級中學校友
- 广东客家人
- 客家裔臺灣人
- 台灣戰後廣東移民
- 支持統一的台灣外省人
- 台灣中國統一促進人士
- 阿茲海默症患者
- 鳳山區人
- 侯姓
- 國立故宮博物院人物
- 华语电影传媒大奖最佳导演得主
- 金狮奖获奖导演
- 台灣新電影
- 二等景星勋章获得者
- 亞洲年度電影人獎獲得者 (釜山國際影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