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響堂山石窟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響堂山石窟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
地址河北省邯鄲市
分類石窟寺
時代東魏北齊
編號1-40
認定時間1961年

響堂山石窟或稱響堂寺石窟位於河北省邯鄲市峰峰礦區鼓山,分為北響堂、南響堂及小響堂(水浴寺)。南響堂在鼓山南麓,滏陽河北岸的臨水鎮紙坊村西北,北響堂在和村東的鼓山天鼓峰西坡,兩地相距約15公里。現存北響堂8窟,南響堂7窟,小響堂2窟,共計造像4,000餘尊,並有北齊石刻佛經。[1]響堂山石窟是河北省現已發現的最大的石窟。1961年被列入國務院第一批公佈的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修建歷史

[編輯]

公元6世紀中期,北齊文宣帝高洋所命人開鑿。現存9個窟,以其中的南、中、北三大窟最為壯觀。

據窟內發現的《滏山石窟之碑》記載,南響堂石窟是由北齊丞相高阿那肱資助修成,而非皇家所有。南響堂有主要洞窟7個,分上下兩層。

高歡陵

[編輯]

據《資治通鑑》、《續高僧傳》等記載,北魏東魏權臣,北齊的奠基者高歡被潛葬於北響堂石窟[2][3]

天宮殿

[編輯]

響堂山所在的山頂共有5座宮殿式建築,分別稱為東天宮,西天宮,南天宮,北天宮和中天宮,為響堂山石窟的附屬建築。其中,西天宮殿的門柱上有唐朝和宋朝題記,東天宮殿門券上有明朝題記,其餘3座天宮殿為近代重建。西天宮殿累石砌成 ,坐北朝南,歇山頂。殿前半部部分坍塌 ,後半部保存相對較好,屋頂殘存筒瓦與蓮紋瓦。殿門門檻保存完好 ,其上刻有蓮紋裝飾圖案。西天宮殿建築年代下限為唐代晚期,有可能始建於北齊或東魏。從門柱上殘存的四處題記和門檻上的蓮花紋圖案判斷,早期此建築為佛教道場,後在唐朝早期轉變成道教道場。[4]

西天宮殿和東天宮殿由於建築年代久遠,目前建築本身有不同程度的開裂和鬆動。尤其是研究價值較高的西天宮殿前半部部分已經坍塌,後半部分有多處長裂痕,急需立即修繕。

參考資料

[編輯]
  1. ^ 李裕群. 响堂山石窟. 《中國大百科全書》(第二版). 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 [2020-10-05] (中文(中國大陸)). 
  2. ^ 《資治通鑑》:甲申,虛葬齊獻武王於漳水之西;潛鑿成安鼓山石窟佛頂之旁為穴,納其柩而塞之,殺其群匠。及齊之亡也,一匠之子知之,發石取金而逃。
  3. ^ 《續高僧傳》:令置塔於慈州之石窟寺。寺即齊文宣之所立也。大窟像背文宣陵藏中諸雕刻駭動人鬼。芬引舍利去州三十許里。白雲郁起從寺至輿長引不絕。耿耿橫空中有天仙飛騰往返。竟日方滅。明旦將曉還有白雲長引來迎。雲中天仙如昨無異。人眾同見傾目叵論。識者以為石窟之與鼓山連接密爾。
  4. ^ 朱建路;劉佳. [blob:https://www.ncpssd.cn/b0db221f-ef64-4be1-b20c-f50b7f820bc3 响堂山天宫殿建筑年代考]. 文物. 2014, (11): 66-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