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平小砲臺
外观
(重定向自安平小砲台)
安平小砲臺 | |
---|---|
位置 | 臺灣台南市安平區安平路與湖內二街交叉路口 |
坐标 | 22°59′58″N 120°09′31″E / 22.999489°N 120.158533°E |
建成时间 | 清朝道光二十年(1840年) |
公众参观 | 開放時間:全天 參觀費用:免費 |
官方名称 | 安平小砲臺 |
類型 | 登錄等級:直轄市定古蹟 登錄種類:砲臺 |
詳細登錄資料 |
安平小砲臺(或作安平小礮臺)位於臺南市安平區,於民國七十四年(1985年)8月19日公告為古蹟[1]。是由按察使銜分巡台灣兵備道姚瑩因應鴉片戰爭於17處海口所籌設的砲臺之一[2]。其名稱由來乃是相對於俗稱「安平大砲臺」的二鯤鯓砲臺(億載金城)[2]。
沿革
[编辑]由於第一次鴉片戰爭的爆发,清廷覺得英軍有侵犯臺灣的可能,便命時任按察使銜分巡台灣兵備道的姚瑩加強臺灣的防務[3]。而經過評估後,姚瑩認為臺灣的海防有17處海口需要加強,便分別設置了砲臺,其中之一便是安平小砲臺[3]。原本是考慮用竹簍、麻袋裝沙土的方式建築,後來改為石製砲臺[3]。該砲臺於1840年完工後,隔年又曾加以修建[2]。之後到了1874年時,沈葆楨修築二鯤鯓砲臺時,臺灣府知府周懋琦又再次重修[2]。然而隨著臺江逐漸淤積,砲台逐漸遠離海岸線而失去海防功能[4]。
後來進入日治時期之後,砲臺逐漸荒廢。而在1949年中華民國國軍撤退來臺後,曾在此建設碉堡。而今天的砲臺樣貌,則是1994年臺南市政府整修後的結果[4]。
建築特色
[编辑]該砲臺用花崗石所造,是中國舊式砲臺後期的樣式[4]。在砲臺的南北西面共置有八座磚造雉堞,大砲的砲口就設在雉堞之間,此外在雉堞上還挖有槍口,以便砲臺官兵用槍還擊接近的敵人。砲臺的地面則鋪了油面磚,在其東邊則有階梯與岸上相連,並設置有地下彈藥庫,入口在砲臺接近東邊的地上[2]。
圖片
[编辑]-
砲臺背面。玻璃蓋為昔日地下彈藥庫入口。
-
砲臺上所擺的複製品砲(1985年仿製[4])
-
砲臺北段與其上的小砲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