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大涌镇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重定向自大涌鎮
大涌镇
大涌安堂村林氏祠堂
大涌安堂村林氏祠堂
坐标:22°28′15″N 113°17′07″E / 22.47074°N 113.28538°E / 22.47074; 113.28538
国家 中华人民共和国
上级行政区广东省中山市
村级区划单位数10个村1个社区
面积
 • 总计45.5 平方公里(17.6 平方英里)
人口
 • 總計74,516人
 • 常住人口3万人
时区北京时间UTC+8
电话区号+86 (0)760

大涌鎮中国广东省中山市下辖的一個,俗稱隆都,位於中山市的西部,北部与橫欄鎮相连,東北与沙溪鎮毗邻,東南与中山市的南区接壤,南部与板芙鎮交界,西隔西江的分支磨刀門水道江门市新会区大鰲鎮相望。大涌鎮總面積達45.5平方公里。

地理

[编辑]

大涌鎮地勢中高南北低,中部的丘陵地區,屹立著卓旗山、石龍山、灶地山等,以較偏北的卓旗山最高,海拔164米,南北兩邊是沖積平原,東西兩邊靠河流。

人口

[编辑]

大涌鎮內有10個和1個社区。2000年常住人口約2.8萬,外來人口約2.7萬人,而祖籍該鎮移居港澳和海外的华人約有1萬人。2009年常住人口约3万,外来人口约4.5万。

歷史

[编辑]

早在元朝時已有人在大涌地區建,由於瀕臨石岐海河涌口,故古村名取名「大涌」。

大涌地區在南宋時屬德慶鄉,明朝屬龍眼都,清朝中期改屬隆都,大涌鎮之別名便由此而來。清末稱為隆鎮,民國時期先屬第二區(西鄉區),後改為安堂、南文、旗山等3個鄉。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後,大涌鎮先後歸屬:

  • 1949年11月復歸屬第二區。
  • 1953年3月改屬第十二區。
  • 1955年8月改屬沙溪區。
  • 1957年2月改稱大涌鄉。
  • 1958年8月至10月改稱先鋒公社後歸併沙溪大公社。
  • 1966年5月再從沙溪大公社分出,稱為大涌公社。
  • 1983年11月廢公社改稱大涌區。
  • 1986年12月改稱大涌鎮。

中国大陆实行改革開放政策后大涌鎮經濟發展蓬勃,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於1995年該鎮被中山市授予“小康達標鎮”;1999年成為“廣東省衛生鎮”;2000年成為“中山市體育先進鎮”,並連續多年被評為“發展教育先進鎮”。因為其紅木傢俬家具業的良好發展,於2002年被國家文化部授予“中國紅木雕刻藝術之鄉”美譽;2003年4月則被中國國家具協會封為“中國紅木傢俬專門城鎮”。

經濟

[编辑]

農業

[编辑]

大涌鎮的农产品有稻谷、塘魚、蔬菜、水果、甘蔗等。

工業

[编辑]

現時大涌鎮的工業多以私營和外資企業為主,民營經濟佔重要的位置。

大涌鎮被中山市政府指定發展紅木傢俬的傢俬工業重鎮,也是中國最大的紅木傢俬生產基地。追溯至1970年代大涌鎮傢俬家具業以小型工場運作為主,其後這些家庭式工場漸漸整合發展成大涌鎮的「龍頭工業」。2001年時,該鎮有496間經營紅木傢俬的企業。在2002年,大涌鎮的紅木傢俬生產量佔全國生產量60%,值5億9800萬人民幣,其具廣東特式的紅木傢俬可與地區的紅木傢俬分庭抗禮。

大涌紅木傢俬以質量好、品種多、款式新穎、價錢合理而聞名各地,暢銷中外。在2001年成功舉辦中國首屆紅木家具發展研討會。為了追求更高的產品質素,大涌鎮成立了“中山市紅木傢具工程技術研究開發中心”,發展研究各種有關技術,例如該中心與西安交通大學合作研究水溶性油漆,涉及38万元人民幣的科研費,成功地研製出能夠減低成本、環保效能高的油漆;另外亦與廣州能源節約研究院合作研究電腦化焗漆技術。現時大涌鎮紅木傢俬產業正朝著產品設計註冊化、形象推廣和品牌發展方向邁進。

牛仔服製衣業是大涌鎮的第2大專門工業,並擁有一些國內外知名度高的品牌。中山市牛仔服裝工程技術研究開發中心於該鎮設立,以提高工業技術。此外,該鎮亦規劃了葵朗家具工業區、嵐田工業區、青崗紡織工業區及安堂洗水基地等。

大涌鎮的工業還有針織、陶瓷潔具、工藝製品、化纖材料、玩具、機械製造等行業。

特產

[编辑]
  • 農業特產:大涌扣肉
  • 工業特產:紅木傢俬。

环境问题

[编辑]

近年来大涌的制衣洗水、红木傢俬等行业已经造成严重的环境染污问题,给本地居民的生活造成相当影响。当地政府只顾最大限度地提高其工业指标,莽顾当地居民的生活环境,大量的耕地山林被工厂侵占,卓旗山、石龍山、灶地山等被越挖越小、河道发黑,马路飞沙走石,空气污浊,当地居民只是敢怒不敢言。

外部連結

[编辑]